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信仰教育與制度

時間:2022-02-26 03:46:51

導語: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信仰教育與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信仰教育與制度

一、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的“兩大抓手”

大學生憲法意識的提升和憲法信仰的培育是憲法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治本的至高境界。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著力于兩大“抓手”,即信仰教育制度構建,尤為重要。信仰教育主要通過文化浸染、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等方式方法,以促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弘揚憲法精神和培育憲法信仰,發揮文化的功能和效用。制度構建主要通過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憲法文化制度體系,發揮制度的指導和激勵作用。二者雖然地位不同,功能各異,但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殊途同歸,共同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1.信仰教育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信仰教育是指發揮以法養心、以文化人的功能,在大學生群體中潛移默化地營造憲法以及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依法執法、公正司法的文化土壤,向大學生弘揚憲法精神,彰顯公民權利主體意識、人民主權觀念,從而全面凈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指向,形成充滿正能量的憲法文化建設路徑。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信仰教育是一個綜合性工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信仰教育是一種根本性的社會價值取向。新時代憲法文化反映的是人民主權的價值觀念、憲法法律至上的權威、崇尚公平正義的豪邁、發自內心遵法、尊法的自覺等價值判斷,以憲法信仰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在人生道路的選擇和方向上給予大學生以理想和信念的支撐。信仰教育是良法之治下的自覺自愿地對憲法法律的認知、接受、認同與信仰,因為“一起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2]。它體現了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價值取向,猶如“放飛的風箏”中的那根繩,無論大學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多遠或多曲折,它總是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執著的信仰使大學生始終不會迷失理想和信念,始終不會偏離正確的社會價值指向。因此,在新時代的感召下,大學生的憲法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與時俱進,以先進的思想、理念為指導,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南,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和各種媒體廣泛傳播憲法文化的正能量,并使之深入廣大大學生內心,從心理和情感上產生共鳴,自覺接受憲法文化的熏陶,從而影響、引導甚至決定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第二,信仰教育可凝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準則。通過持續不斷地對大學生憲法文化的熏染和信仰培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論從道德上還是思想認識上均能夠起到重塑和更新的規范和教育作用,進而會對大學生的舉止言行產生自我約束,最終演化為日益靠攏憲法信仰的一種自覺行為準則。也就是說,信仰教育的涓涓細流最終匯集為大學生心中的正能量,順理成章地會轉化為合乎道德和法律的自覺行為準則。在大學生憲法文化素養不斷提升的同時,憲法意識不斷增強,信仰教育逐步跟進,無論在思想抑或在行為上都不會迸發或觸碰道德的底線和法律的“紅線”,逐步固化底線思維,扎牢底線藩籬。第三,信仰教育見之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信仰教育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它必須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這樣才能最接地氣,最有說服力,避免空洞的布道與說教。新時代憲法文化以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至上、規范國家權力、崇尚公民權利為己任,加強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會產生一種鼓舞、激勵和孵化作用。因為憲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與社會正義教育[3]。通過各種形式,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憲法文化建設,培養信仰教育,能夠有效地祛除大學生對憲法以及法律的片面理解和錯誤認識,增強大學生對憲法以及法律的信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樹立憲法權威,逐步形成崇尚憲法、遵從憲法和信仰憲法的習慣,并自覺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使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2.制度構建憲法文化建設中的制度構建,是體現憲法文化建設中所要求的憲法以及法律、法規及內部紀律等規范的總和。憲法文化反映的是有關憲法知識、意識、觀念、信仰等精神文化形態的范疇,好像與制度領域并不搭界,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制度的外在表現通常為準則規則、體制形態,從價值內核上卻是精神文化的呈現。第一,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需要制度構建起到指導、激勵作用。憲法文化雖然通過一定的價值理念、價值標準來展現廣大民眾的憲法意識、憲法觀念,但它在產生、形成、發展和傳播等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制度構建來保駕護航。因為憲法文化本身就滲透著一定的制度性因素,從現行憲法頒布以來已經進行的五次修訂中便可證實?,F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在這五次修訂過程中均有諸多創新性制度寫入憲法。譬如,2018年3月,全國人大對現行憲法再次做出重大修改,創新了國家監察體制,增設國家監察委員會,首次將憲法宣誓制度載入憲法,這些創新性制度構建不但擴展了憲法文化譜系,而且證實了憲法文化本身就與制度性因素不可分割。憲法文化建設如果缺乏有關制度的約束和指導,憲法文化在其產生、發展和傳播過程中極易遭受庸俗的、不合時宜的甚至低級的、扭曲的文化沖擊,合乎時宜的主流憲法文化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蝕,嚴重影響憲法文化的長足發展。尤其是最易接受新事物、新文化的大學生群體,這對于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極為不利,因而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時刻需要一定的制度構建起到引領的作用。第二,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需要制度構建來展示新時代制度精神。憲法文化建設所凝聚的精神理念始終處于核心地位,起到指向性作用,它不是某個個體或某個階層的核心理念的展現,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示?,F代社會一般都將占社會統治地位的憲法文化以國家憲法以及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凝練為憲法文化的制度精神,以更好地在大學生群體中延續和傳承下去,起到教育和規范的作用。所以,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制度構建所展現的精神追求是基于新時代憲法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得以貫徹落實的制度體系。它解決的是當代大學生在憲法文化建設中應該追求什么、信仰什么以及奮斗目標是什么等諸多根本性問題,這樣的制度構建為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預設了前進的指向和引領旗幟。第三,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需要制度構建來進行約束。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需要制度構建形成合乎制度意蘊的規制機制和激勵機制進行調適或塑造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盡可能地將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納入預設的制度框架內,使之與這種構建的制度體系相符合,而不是相悖,以便保障憲法文化實施的目標和方向。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改革的時代,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以互聯網、移動通信、微博和微信等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知法治信息和法治知識、表達法治訴求、展示法治情感以及進行法治評價的主要載體和場域,全面影響甚至左右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大學生信息傳導、情感互動和行為互塑的最主要平臺。無疑,新媒體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在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充斥著不和諧甚至扭曲的音符和模式,成為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攔路虎”,一定程度地消解了大學生的憲法信仰。因此,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弘揚憲法精神為引領,以服務人民為皈依,以遵循憲法以及法律為依托,以保障公民權利為目標,以實現公平正義、自由民主等為價值認同,這是新時代下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憲法文化建設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指導原則,必須以此作為青年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制度構建的圭臬??傊?,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的信仰教育作為一種根本性的價值取向,它決定著大學生的日常精神狀態和行為準則,而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又是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的具體載體,最終依靠憲法文化建設中的制度構建來實現。也就是說,信仰教育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始終起到一種引領的旗幟與定向作用,而信仰教育培育又需要一系列制度體系的構建來起到保駕護航的貫徹與落實作用。所以,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信仰教育與制度構建是互存互塑的“兩大抓手”。

二、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筆者通過對省內多所高校上千名學生進行個別訪談、集體座談以及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修訂等方式,發現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仍存在諸如多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以及新媒體時代法治信息復雜傳播等問題。1.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政治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共生與脫節憲法文化建設本質上是融憲法價值理念、行為規范和社會良好道德等為一體,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憲法的總體認知和基本理念的過程性建構,是圍繞如何保障權利和制約權力為依歸,進而形成合乎時代要求的憲法意識、憲法思想和憲法精神等為要素的文化價值體系。其對象涵蓋了一切政黨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從這一角度來說,憲法文化建設具有社會普遍性要求,但從憲法文化體系劃分為政治文化與社會文化這一分野來看,憲法文化建設則又具有特殊性要求。當前,憲法文化建設中政治文化的發展就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如何制約國家權力的黨風和政風發展,而憲法社會文化則朝著如何保障權利的路徑發展,二者相互依存,形成共生。但不可否認,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和變革過程中的憲法文化建設既存在先天性不足,又有二者發展不平衡、相脫節及內部危機的情形。例如,政治文化中腐敗現象叢生不斷,造成民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危機,而在社會文化中出現誠信危機和道德滑坡現象。這既弱化了人們對憲法意識,又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進而嚴重影響了憲法信仰,同樣也會影響到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2.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信仰教育與制度構建的互塑與割裂當前,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最為凸顯的就是信仰教育與制度構建問題,二者是一種互塑的共存關系。也就是說,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的信仰教育著重于對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思想、精神及信念的更新與重塑,而制度構建則側重于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和公民權利的保障。但二者的關聯在于,憲法文化建設中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念如何在制度機制的設計和運行中體現出來,而制度機制的設計和運行如何來體現價值信仰問題。由于在憲法文化建設過程中模糊了二者的必然聯系,使得在探尋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一般路徑上,出現信仰教育與制度構建之間斷裂現象,也即信仰教育被置于社會文化中形成,而制度構建則放在政治文化中完成,這就割裂了二者的關系。其實,二者都可以孕育于政治文化和社會文化中且具有同向性。這是因為,制度的創新必須伴隨著文化上的創新,一個新制度的產生同時意味著一種先進文化觀念的誕生。當制度構建與信仰價值取向一致時,就會促進制度設計和實施的不斷完善;反之,就會阻礙制度設計和實施的落實。3.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傳統與現代及中西文化的沖突與協調雖然文化現代化具有多元差異、理念開放、思想兼容的鮮明特征,但在現代文化進程中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問題。現代文化會對區域傳統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克減,這種文化的克減并不是文化建設中的個別化問題,而是一個較為普遍性問題;反之,有時傳統文化又對現代文化或多或少地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這均不利于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信仰教育和制度構建的促進。另外,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差異同樣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存在沖突與協調問題。撥開歷史可以發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政制度建設已經歷三百多年的歷史,西方憲法文化中特別強調的是權力分立與制衡,崇尚的是自由人民和自由契約。而我國的憲法文化建設歷程較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雖然頒行過數十部憲法或憲法性文件,但都沒有反映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大部分也未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對全社會憲法意識的形成影響極少[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的憲法文化建設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先后頒布四部憲法,并對憲法進行數次重大修正。當前,雖然我國在憲法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憲法文化建設時間較短,廣大民眾的憲法意識的培育、憲法權威的樹立和憲法信仰的自覺仍有很大提升空間。4.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法治信息的正向傳播與負面侵蝕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法治信息的正向傳播使大學生極易接受憲法以及法律的了解與學習,但法治信息的負面侵蝕也不可忽視。第一,新媒體時代海量信息加劇了大學生的法治認知偏差。新媒體所具有的及時性、交互性與脫域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每時每刻撲面襲來,海量信息曾幾何式增量,“二手信息”滿天飛,零零散散,真假難辨。信息冗余將高質量的重要法治信息淹沒在浩瀚的低質信息中,獲得優質法治信息不但投入過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更需要一雙“慧眼”去捕獲或篩選海量信息。這對于缺少耐心的青年大學生來說,極不愿意占用過多的時間、精力而更多地憑借道途聽說或自身想象來還原法治信息全貌;大學生即使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瀏覽這些信息,但必然為這些片段性、模糊性、同質性、失真性的法治信息所感染、所扭曲,潛移默化于頭腦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法治認知上的偏差。同時,新媒體也“不甘示弱”,為了更加吸引眼球,獲得過高的關注度和瀏覽率,常常喜歡傳導極具標簽化的法治信息,像警察打人事件、受教育權被剝奪事件以及“辱母事件”“官員腐敗案件”等無疑成為新媒體的“頭條”,加之新媒體借助頗具暖心的“某某網絡論壇”“某某親密組織”等交互性群體法治信息,不由得你不信,反而更加強化了這些法治信息的“堅信不疑”,這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影響很大,陷入法治認知的偏差可能全然不知。第二,新媒體時代法治信息的魚龍混雜消解了大學生的正向法治情感和法治認同。新媒體時代下海量信息的,不僅沖淡了主流文化信息,還充斥著魚龍混雜的復雜信息,而且消解了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自律性。因為新媒體使得虛假信息傳播迅速而又無成本投入,更為嚴重的是,虛假信息在不斷重復傳播中實現了自我證實,造成大學生對虛假信息的深信不疑。而且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隨意評議社會熱點法治事件、提出不同法治訴求、質疑不同法治觀點,看似給言論自由插上了“民主”的翅膀,但是這些法治信息常常帶有標簽化、負面化和庸俗化的傾向,慣常于以司法體制改革中的制度問題、冤假錯案和群體性事件為渲染主題。這其中潛伏著青年大學生對法治的集體想象、偏執心理、敏感情愫和暴戾情緒,通過個案負面報告的渲染,形成一種“抽象的憤怒”[5]。在這種抽象憤怒的背景下,大學生對法治所具有的先驗情感態度或穩定的法治情感被特定抽象背景驅趕得無影無蹤,有意識地接受在“抽象憤怒”下表述的法治信息,不但對法治做出非理性的評價,而且無限放大甚至丑化法治過程中的瑕疵,嚴重阻礙大學生對正向法治情感的形成和法治認同的促成,更不利于信仰培育。

三、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信仰教育與制度構建的主要路徑

1.健全大學生憲法文化科學化水平的長效性機制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既是法治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也是當前法治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它既要求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先進理論的指導下培育,又要求在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構建下完成。因此,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必須著力于建立科學化水平的長效機制,構筑信仰教育的坦途。第一,加強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必須將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堅持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絕不能丟,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6],是中華文化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必須重視對傳統文化中優秀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傳承,努力吸收傳統文化精華,使之發揚光大,與時俱進。為保持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效銜接,必須繼承與發揚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民族精神,以仁愛為核心的傳統美德,以真善美為主旨的高尚道德,以艱苦奮斗為動力的進取精神浸染大學生、感染大學生。同時,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引領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打造大學生心中的文化價值高地。第二,加強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必須將堅持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理念與批判吸收西方憲政制度結合起來。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生成都根植于它賴以生存且得以延續的土壤,我們絕不能盲目拔高西方文化的社會價值,不加明辨地連同其文化中的糟粕一股腦地吸收,必須理性審視西方文化,警惕“南橘北枳”之鑒。為克服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中西文化的碰撞與沖突,必須更加突出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弘揚公民權利主體的憲法精神,培育憲法信仰的土壤。同時針對西方的憲政文化,我們一定要進行批判性吸收,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大學生群體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憲法文化;否則,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就會因為失去科學的理論指導而偏離正確的方向。第三,加強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必須建立良性互動機制,培育憲法信仰。努力理順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信仰教育與制度構建之間的關系,必須建立起結構合理、良性互動的憲法文化制度體系,以培育大學生的憲法信仰。這些制度體系既包括國家層面的憲法以及法律法規體系進大學生課堂,又包括黨內法規體系進大學生黨課,還包括以常態化的憲法以及法律宣講活動貼近大學生生活,而且包括以弘揚憲法精神為底色的行動感化大學生的心靈。以制度體系搭橋鋪路,以信仰教育為目標引領,二者相輔相成,形成良性互動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切實做好信仰教育。2.培養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理念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不僅要求以弘揚憲法精神為主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準,凝練信仰教育的現代化導向,還要求在憲法文化中構建制度體系,進而達致以信仰教育為目標的發展。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為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理念。核心價值是一個國家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引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提供了具體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規范,它能夠有效地凝聚社會價值共識,促進全民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歷程[7]。新時代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大學生精神層面的航向標,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價值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內化于心的作用,對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無疑起著巨大的指導作用,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對憲法信仰的理性認知取向、價值評價取向和情感認同取向。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吸收最新成果而與時俱進,鑄成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8],已成為全民追求、信仰的社會價值體系。第二,以公民權利主體意識培育為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理念。憲法文化成熟發展的標志就是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憲法觀念,而公民權利主體意識正是彰顯公民具有成熟的憲法觀念、擔當國家法治發展重任的集中體現。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他們是未來事業的主力軍,必須逐步培育參與公共政治生活的意識和能力,逐步提升公民權利意識和公民觀念,逐步樹立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集體意識和包容精神,逐步推動大學生積極參與守法立德的公民教育和信仰教育,逐步將憲法觀念和憲法信仰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要求和自覺習慣,在大學生群體中最終形成憲法以及法律至上的文化氛圍,增強大學生的國家主人翁意識,將來才能成為建設法治國家的棟梁。第三,以法治思維培養為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理念。法治思維不僅是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方式,還是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這是因為,法治思維為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意識、觀念和方式方法的智力支撐和保障,自覺規范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方式,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法治是其核心內容,其蘊意深遠,不僅包括法治硬件層面的以憲法為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還包括法治軟件層面的憲法意識、憲法觀念和憲法思維。因此必須健全促進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相關制度體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斷構建制度體系的過程,同時也是大力加強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和信仰教育的過程。因而在今后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過程中,既要不斷加強制度體系的構建,形成激勵機制,又要弘揚憲法精神,鑄就信仰教育。3.加強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制度構建文化是制度的內在魂魄,制度是文化的外在載體。制度構建既要以一定的價值理念為引領,又要體現一定的價值取向,而且制度運行需要以時代的文化精神為支撐。因此,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的信仰教育必須與其相應的制度構建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建構一系列制度體系。第一,構建規范性與非規范性憲法文化制度體系,促進信仰教育。一般來說,在大學生群體中建構規范性與非規范性憲法文化制度體系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具有長期漸進性和緩慢滲透性。新時代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要以規范性制度為指導,黨和國家需要根據時代的變遷有意識地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從憲法到法律法規,從成文法到不成文法,從黨的政策到實施細則,形成完備的剛性文化制度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讓這一整套制度體系真正走進大學生的課堂,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觸動大學生的心靈。同時,在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中協調推進非規范性文化建設,從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憲法意識到憲法觀念,從憲法思維到憲法信仰,從風清氣正的風氣觀到主流文化的人生觀,凝練一套與時俱進且充滿正能量的柔性文化制度體系。以此為依托,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以各種形式和方法,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地影響大學生,涵養大學生,體現非規范性制度對大學生的自律性和內化性??傊砸幏缎灾贫蓉S富大學生的憲法以及法律知識,在大學生知識體系中構筑制度性框架;以非規范性制度陶冶大學生的思想,凈化大學生的靈魂,二者相得益彰,逐步培育信仰教育。第二,規范新媒體輿論場,激發大學生正向法治情感和法治認同。針對新媒體下大學生法治教育遭遇的主要障礙,在不斷完善良法善治、法治發展和遵循新媒體傳播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規范新媒體輿論場,以利于大學生順應新媒體的發展重塑對國家憲法以及法律的主觀認知,激發正向憲法以及法律情感,強化憲法以及法律認同,培育信仰教育。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人一定要堅守社會道德底線,對于法治熱點事件的報道與點評始終保持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向社會公眾尤其是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傳播正向法治信息,切勿為了某種私利或不正當目的或扭曲法治事實,或嘩眾取寵或吸引眼球,來刻意引發負面輿論;新媒體人需要具有更為專業的法律素養。在實踐中,由于新媒體人法律專業性的不足,導致他們所加工傳播的法治信息會誘導公眾偏離客觀公正的想象,刺激公眾的敏感度,引發公眾對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輿論旋渦。例如,2017年4月19日,某省法制報中以《采了3株“野草”,男子獲刑3年》為題的報告,引發了公眾對當地法院裁判的非議。其實,這并不是司法裁判的不公,主要是因為媒體報告所采用的語言表述和沒有從學理角度解讀犯罪構成要件從而誘發公眾的情感評價與司法裁判截然對立起來的緣故。在報道中,新媒體人偷梁換柱,采用“野草”“農民”“無意間”“順手”等標簽化語言,完全掩蓋了“蕙蘭”作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特殊地位,完全隱藏了被告人非法采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行為的主觀罪過與惡性[9]。因此,現代法治背景下的新媒體人應當具有新聞與法律的雙重教育背景,成為熟諳法律專業的媒體人,切實做好在傳播法治信息的同時,激發公眾的正向法治情感;新媒體人應擔當其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堅守客觀性、中立性、多樣性和平衡性的價值導向,防止商業媒體、自媒體過度商業化所帶來的社會責任萎縮。針對新媒體報道嚴重失真、刻意扭曲、無事生非進而毀損個人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視情況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進一步凈化法治輿論環境。同時在新媒體塑造的大學生輿論場中,堅持充盈主流文化信息,傳播正能量,激發大學生的正向憲法法律情感和憲法以及法律認同。第三,以多種形式開展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培育憲法信仰。憲法精神與憲法信仰,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天然品質,而是依賴于后天的目的性教育,依賴于日常法治活動的心理體驗,因而憲法精神與憲法信仰的培育離不開一種群體性氛圍的營造,離不開包容、自由的法治環境與法治訴求的實踐氛圍。在新時代進行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必須以憲法精神為內核,以各種形式和方法為載體構建大學生憲法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最終實現憲法文化的信仰價值。一是大學階段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不能流于形式,切實給大學生講細講透,并適時地開設“法學經典名著鑒賞”“違法犯罪案件評述”等課程,以講授、討論、讀書會等形式呈現,以此激發大學生對法治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的深入思考,樹立法治情懷[10];二是以生動鮮活的案例教學和貼近生活的實踐教學以及系列講座、網絡課程等形式,切實促進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掌握憲法以及法律知識,激發大學生運用法律思維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動力,提升大學生憲法意識,培育信仰教育;三是積極組織大學生利用7•1建黨節、12•4國家憲法日、周末和寒暑假等重要時間節點走進社區、鄉村進行普法宣講活動,深入宣傳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的理念[11]。這不僅使憲法意識和理念深入人心,起到規訓行為、培養忠誠、建構價值的功能,還增強了大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崇尚憲法的意識大幅提升;三是組織大學生親自參加或通過媒體等觀看憲法宣誓場景,以法律儀式培育大學生的憲法信仰。2018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首次將憲法宣誓制度寫入憲法,是憲法價值升華的深刻反應[12],以此為契機,有條件地組織大學生親臨憲法宣誓現場或適時地通過媒體觀看憲法宣誓場景,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與入黨儀式。借助這些隆重的法律儀式,渲染莊嚴的氣氛,增強大學生對憲法以及法律的神圣感,營造一種心理暗示和壓力,強化內心的認同感,從而服從憲法與信仰憲法,形成尊崇憲法、維護憲法和恪守憲法的高度自覺。

作者:仝其憲 單位:忻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