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文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09 08:26:19
導語:城市生態文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理解
生態文化,具有抽象與具象兩重屬性。前者可理解為意識形態,即人與自然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后者可以表征為物質或非物質實體,即生態文化載體。生態文化建設是實現社會主體對生態文化內化(共同的生態文化認同)與外化(共同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生態實踐)的過程。生態文化載體作為社會主體與生態文化關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著力點。對一個具體地區,其資源與文化的豐富性,決定了生態文化載體的多樣性。立足社會背景,依據公眾需求,對依托自然人文資源的生態文化建設載體項目進行統籌而長遠的綜合性部署和安排,這一過程即是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生態文化建設的總體戰略,是在新形勢下從生態文明角度對城市各項資源與建設的整合。生態文化建設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其建設規劃的范圍體現在市域范圍。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目的是:通過對市域生態文化資源基礎、公眾需求和社會狀況的綜合調查分析,制定契合于該地域的生態文化建設的總體布局與具體項目,兼顧資源優化和以人為本,保證生態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協調,使該地域生態文化建設統籌有序地進行,實現生態文化被社會主體內化,引領社會主體將其外化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相關實踐力。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可分為長期規劃與短期規劃兩個時間段[3],長期規劃時間與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相符合,短期規劃時間依據該地域生態文化建設項目實施的可行性進度加以確定與控制。
二、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步驟
從規劃開展的操作層面上講,對一個具體地域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大體的實施步驟可以分為資料收集、現狀調研、規劃制訂、后期反饋4個環節[3-5]。
(一)資料收集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需要立足該地區的客觀資源與環境情況,需要服從該地區的發展戰略與總體規劃,需要切合該地區的相關專項規劃。資料收集應該從兩個角度展開:一是文本、電子、圖片等圖文資料的收集;二是實地資料的收集。1.圖文資料收集圖文資料收集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該地區相關發展戰略與現有規劃,主要包括①發展戰略規劃(五年總體規劃、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林業發展戰略規劃等);②土地利用規劃;③城市總體規劃;④重要的專項規劃(如綠地系統規劃、旅游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名城或文物古建保護規劃等);⑤相關部委(國土、林業、園林、城建、旅游、水利、交通、環保、氣象等)的政府工作報告及其相關的政策性文件。同時應包括該地區相關環境條件與現有資源,如地質地貌、土壤、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專項性的基礎資料。2.實地資料收集結合收集的書面、電子等圖文資料,通過實地調研的形式,對該地區的資源重點分布地點與建設關鍵地點進行考察與記錄,充分掌握該地區各項資源與建設的現狀情況。
(二)現狀調研
現狀調研以問卷調查為主,以期充分掌握該地區社會生態文明的現狀并分析存在原因,梳理生態文化建設對該地區的作用,為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方向性參考。以西安為例,在西安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現狀調研中,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選取生態意識作為了解社會生態文化現狀的視點,圍繞公眾對生態狀況的態度、對生態危機的看法、對生態行為的選擇、對生態影響的認知4個方面設計問卷并展開調研。調研的結果顯示,西安公眾生態意識的基本感知已經具備,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生態認識、相關的政策、社會的帶動及經濟的基礎4個原因,生態意識的引領作用還不明顯[6]。針對這些問題,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方向性亦能明確,即是生態文化建設要提供生態認知的影響力、生態決策的實效力、生態活動的帶動力、民生改善的促進力。
(三)規劃編制
在充分掌握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具體規劃內容的制訂。具體的規劃內容分為3個大部分:一是結構布局,二是空間布局,三是重點工程。從進行的順序來說,首先是依據該地區社會需求的結構布局研究,其次是依托資源基礎的空間布局研究,最后以此總體布局為契機,依據該地區社會經濟的實際背景情況規劃對應的重點工程。三者在操作時間上相對獨立,但內容上交叉疊加,最終形成規劃地規劃期內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
(四)后期反饋與評估
在生態文化建設規劃通過評審進入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隨時依據具體情況與實際碰到的問題對規劃進行反饋與調整,使之因地制宜,更加符合該地區的實際情況,更好地發揮生態文化建設規劃對該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統籌作用。同時,結合城市生態文化現狀分析,對規劃建設成效進行預測評估,說明規劃的可行性與實施效果。
三、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內容
如前所述,規劃制訂的內容分為3個主體部分:一是依據社會需求的結構布局,二是依托資源基礎的空間布局,三是立足社會背景的重點工程規劃。3個主體部分的邏輯關系可以類比為庭院建設過程(見圖1)。
(一)依據社會需求的結構布局
生態文化建設是以生態文化載體的塑造為切入點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結構布局是指以主導功能為類別體系劃分標準,對生態文化載體進行梳理,歸并建立生態文化建設內容的框架[7](包括4大體系及其下包含的相關子項目,見圖2)。依據社會需求是指根據公眾對不同體系的認知度,確立各個體系間建設的大體定性比重,由此分析生態文化建設重點對象。同時依據公眾的偏好度,確定不同體系下所包含的子項目的具體建設內容和建設形式,由此分析生態文化載體工程的建設方式。依據社會需求確定的結構布局是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重要前提,是空間布局與重點工程規劃中需與資源基礎及社會背景結合考慮的重要指向性依據。社會需求的了解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網絡、電話等調研為輔。以西安為例,在西安生態文化建設規劃中,對公眾生態文化認知的調研[6],主要從公眾的理解層面和實際選擇層面展開,調查分析公眾對不同生態文化載體類別的接受與解讀程度,分析公眾對不同生態文化載體類別的接觸與主動選擇程度。調研表明,西安公眾能夠理解也樂于選擇的生態文化載體,主要集中在感知體系和社會活動體系內,故該地區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應該著力考慮二者的建設比重,在空間布局與對應重點工程的確立中,重視森林及重要森林公園、濕地及重要濕地公園的生態文化建設,以及生態文化社會活動的開展。對公眾生態文化偏好的調研[6],主要立足生態文化建設內容元素的框架展開,以市域、建成區、自然林水環境、遺址空間為切入點,進行感知體系下觀光、科普、康體、趣味、運動、文藝創作等具體項目喜好度的細分調查;以互動型、公益型、創意型、節慶型、體驗型、倡導型、學術型等典型的生態文化社會活動入手,進行活動體系下不同活動類型喜好度的細分調查;以教育途徑與教育內容為切入點,對傳媒式、課堂式、戶外式、展館式教育等項目進行了細分調查;以目前狀況與包括內涵、設計、屬性、品牌、推廣等在內的發展定位入手,對產品體系下的自然實物類、仿生類、傳媒類、文藝類、保健養生類生態文化產品進行了細分調研,以此確定該地區公眾對不同生態文化載體體系下所包含的子項目的偏好度,從而為生態文化建設重點工程的具體內容和形式提供依據。
(二)依托資源基礎的空間布局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空間布局是指在綜合分析規劃地區的地形地貌、資源分布、城鎮密度等的前提下,對生態文化載體在該規劃地區范圍內做出的“落地”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以南京為例,在南京生態文化建設規劃中,一是重點分析了市域土地利用布局、城鎮體系分布等市域概況;二是重點分析了南京的森林、水系、濕地分布等區域資源分布概況;三是重點分析了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城區綠地等在內的市域范圍內已建成或規劃建設中的綠色公共空間的分布,以及主要歷史遺址分布等重點專項元素的分布。在分析完成以上內容的基礎上,將所得每項內容的圖件疊加,綜合分析得到生態文化建設規劃資源基礎空間綜合疊加圖,主要形成4類典型色塊區域(如圖3所示)。紅色色塊,表示城鎮建設較為集中的區域。以該區域為中心的范圍即應成為生態文化建設的重點范圍,建成區中心主要將生態文化建設融入城鎮居民的日常游憩與郊野休閑,建成區周邊郊區主要將生態文化建設與自然的回歸與體驗相結合。紫色色塊,表示包括歷史遺跡、地域文化用地等人文資源較為集中的區域。在該區域需重點篩選出核心人文資源,將生態文化建設獨立而有區別地融于歷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中。南京的人文資源稟賦極高,但就其生態文化建設而言,一方面,較之以歷史文化內涵為核心、開發成熟度已極高的秦淮文化、金陵文化、紅色文化遺址地,圍繞中心城區的明外郭遺址與秦淮新河更具有建設意義和建設潛力;另一方面,南京文脈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文化,典型代表如平頂山的茉莉花文化、梅花山的梅花文化、靈谷寺的桂花文化、固城湖的荷花文化,其發掘和文化基地的建設更能體現生態文化的本質。綠色色塊,表示包括森林,及其重要的森林公園、城市綠地等綠色空間較為集中的區域。該區域是以森林資源為載體的森林生態科普、生態體驗等森林生態文化形式的重點建設地帶。藍色色塊,表示包括河流、湖泊,及其重要的濱水公園的水系區域。該區域是以濕地資源為載體的濕地生態科普、生態體驗等濕地生態文化形式的重點建設地帶。對于南京,以城鎮集中區域為中心,包括紫金山、梅花山等在內的鐘山風景區,玄武湖,雨花臺等城鎮建設用地核心地區,應該成為生態文化建設的一個極核。老山作為近鄰極核的最大自然山體,自然與人居交融。而金牛湖、固城湖等遠郊水域,山水自然風光保存完好,其均應成為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要區域。因此,南京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空間布局框架為:以玄武湖與鐘山風景區為極核,一方面圍繞極核形成一條秦淮新河—明外郭百里生態文化走廊帶;另一方面向南北方向、東西方向延伸,分別形成兩軸:東西方向以老山—紫金山—雨花臺和玄武湖—金牛湖為紐帶,貫穿森林文化與濕地文化的都市自然文化軸,南北方向以平頂山—梅花山—中山陵—高淳為紐帶貫穿花文化的名花文化軸[8](如圖4所示)。
(三)立足社會背景的重點工程
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重點工程是指在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空間布局已確定的基礎上,立足社會經濟、生態建設的關注點,在總體空間布局框架內,對應選取規劃期限內對生態文化建設起關鍵作用的建設點,確立在規劃期限內重點建設的生態文化載體。以江西九江為例,在九江生態文化建設規劃中,依據九江的資源基礎確立了其生態文化建設“兩核、兩帶”的空間布局(見圖5)———以貫穿其城市集中區的長江為軸線的城市濱水生態文化帶、以鄱陽湖及其支流修河為軸線的鄱陽湖流域生態文化帶、以廬山西海為主體的水域濕地生態文化建設極核、以廬山為主體的山體森林生態文化建設極核。在此框架上,依據目前九江的城市建設現狀和未來城市發展規劃與發展走向,對應確立了4個生態文化建設的主要工程。城市濱水生態文化帶,對應打造城市濱水生態文化建設工程。其關鍵建設點主要選取對九江歷史文化與社會經濟具有深遠影響的長江沿線,以及目前大力投入建設的八里湖兩個地區。其中長江沿線主要是以反映洪水的歷史生態警惕為主題的已建成的抗洪廣場、以九江潯陽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已建的潯陽樓和再建的琵笆亭為主要建設對象,構建長江生態文化園;對八里湖地區主要從人居角度考慮,集合公眾日常游憩、健身、休閑、社交需求,創造城市居民勿需遠行便可享受的親水的自然環境,構建八里湖生態文化園(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鄱陽湖流域生態文化帶,對應打造鄱陽湖濕地生態文化工程。其關鍵建設點主要集中在自然水域氣息濃郁的鄱陽湖與修河兩個地區,以九江鄱陽湖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原生態濕地、候鳥、環湖的遺址與古鎮等歷史名跡,以及以修河代表性的河源性濕地為主要對象,構建鄱陽湖水鳥文化園、濕地古跡風情路線、鄱陽湖濕地博物館、修河濕地文化走廊(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以廬山西海為主體的水域濕地生態文化建設極核,重點選取其休閑、游憩資源,建設自然捕風地、戶外游憩地、天然療養地、濱水運動地,對應打造西海休閑生態文化體驗園建設工程(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以廬山為主體的山體森林生態文化建設極核,立足廬山景區目前已經具備的知名度,以其生態建設現狀與文化建設現狀為基礎,將生態文化建設的重點工程范圍擴展至大廬山范圍,整合其區域內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展開廬山森林浴場、植物教育基地、地質教育基地、森林博物館建設,對應打造大廬山生態文化綜合體建設工程(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
四、結語
生態文化建設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在現代社會環境問題受到廣泛關注背景下的新熱點。從其本身來看具有較高的綜合度,需要統籌而長遠的綜合性部署和安排。一個地區的生態文化建設規劃要服從該地區的發展戰略與總體規劃,協同其他項規劃,也要把生態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具體的工程項目當中,使其成為有形的實體。本研究提出了以公眾需求為前提、資源基礎為依托、社會背景為依據,組織生態文化建設的內容元素,確定生態文化建設的空間布局,擬定規劃期內重點建設工程的規劃編制內容及方法,有助于把生態文化建設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當中,真正為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作者:張昶1,2王成1,2工作單位:1.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2.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 上一篇:我國農村文化建設論文
- 下一篇:大學生理國主義文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