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藝術的“返本開新”探究

時間:2022-10-21 05:16:52

導語:文化與藝術的“返本開新”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與藝術的“返本開新”探究

摘要:影響藝術發展的因素中,傳承傳統藝術是一個關鍵因素。用“返本開新“的方式來學習傳統,讓傳統對現今產生作用,能帶來藝術發展需要的能量。目前我國正處于文化藝術崛起的關鍵時期,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藝術傳承;返本開新;傳統文化

當今的中國提倡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禮義廉恥”作為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標準。正如《管子•牧民》所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知榮知恥”是國民教養的體現,每個人都遵從相同的榮辱觀念和行為規范,才能保證社會健康有序的運行,人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在當今也同樣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對古代典籍進行解讀。活躍的國學講壇,在推動提高全民國學教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無論長幼都以傳統禮儀作為衡量文明素質的關鍵,幼兒教育里也引入了《弟子規》作為兒童的啟蒙行為規范。讓孩子從小養成“父母呼應勿緩”,“出必告反必面”的良好習慣。在藝術方面,雖然古代戲劇、文玩、字畫等受到追捧和喜愛,發展蓬勃。但是在新時期的藝術創作方面如何很好的讓傳統藝術發揮作用,帶領中國藝術走上輝煌的復興之路,還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索。因此,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探索更好地繼承傳統藝術方式,使學習所得對現實產生積極的作用才是其關鍵所在,也是我們學習傳統藝術的目的。

一、建立文明的自我認同感

首先,在學習傳統藝術之前,我們要產生文化的主體意識,擁有自我認同感。這一心理因素是先決條件。主體意識是指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以中華文明為榮的思想情感。我們不愿看到的是現在社會中很多人認為國外的就是最好的,在建筑、衣飾、家居等方面多以國外的風格為尊。而穿唐裝出行對多數中國人來說仍難以接受。中國的漢服有著豐富的樣式和悠久的歷史,在現在卻被認為是不和潮流或者嘩眾取寵。相比其他的東方國家如日本和韓國,他們的年輕人會在節日和重要場合穿著民族傳統服裝,這樣的差距反映的是文化自我認同感的高低。我國目前也強調對青少年民族認同感的教育,注重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即"啟發文化自覺",形成開放交融的民族認同觀是高校民族認同感教育的核心。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必會取得成效。讓我們以尼德蘭藝術發展為例來研究民族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尼德蘭在十四到十七世紀涌現了很多世界頂級的藝術大師并引領了潮流,盡管如此,他們也曾經歷過藝術的迷失和低落。尼德蘭是現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地區在古代統一時的舊稱。這一地區處在海陸貿易和運輸的關鍵位置,人民自古勤勞智慧。在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涌現了許多優秀的畫家,比如凡?艾克兄弟、布魯蓋爾、范德魏登等。尼德蘭人熱愛細節描繪,包括人物衣飾、背景中的事物和景物等,簡直是極致精微。對比意大利就會更加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例如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的名作《施洗者圣約翰》,該畫背景幾乎全為黑色,畫面主體只有一個半身的圣約翰形象,圣約翰的身體是亮的黃褐色,人物半裸的造型沒有過多的衣飾表現。在幽黑的背景中一頭一臂組成了醒目的“U”字形狀。意大利畫家不愿描繪與主體人物無關的事物。畫家對面部刻畫精練,用凝重的笑容,簡括深邃的五官塑造,襯托出圣約翰的雙眼,他正炯炯有神地注視著觀者。面部表情結合手部動勢使觀者仿佛聽見圣約翰正在訴說的奧義。由此可以看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繪畫傾向于摒棄龐雜的細節,畫面安排猶如戲劇一般,用單純而引人注目的增強表現力的表現方式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特色。在文藝復興后期,尼德蘭人開始照搬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樣式,忽視了自己的民族特性,開始畫人體畫和希臘神話題材。一方面,他們的民族對裸體很不適應;另一方面,古希臘神話并不是他們本民族歷史文化,與他們保守虔誠的宗教信仰相去甚遠。這些別扭的因素造成了他們的藝術作品開始失去生機和光彩。這一時期的尼德蘭藝術衰落了,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到了十七世紀,尼德蘭人重新意識到了自身的喜好和長處,擺脫了對外來文化的全盤模仿,藝術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出現了一批偉大的畫家,如魯本斯、倫勃朗、梵?戴克等。魯本斯是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人物,他早期曾來到意大利學習繪畫,博采眾長,并結合本民族的擅長特色,開創了劃時代的藝術高峰。成為美術史上名列前茅的藝術大師。他的代表作《瑪麗•德•美第奇抵達馬賽》中描繪了瑪麗王后抵達馬賽下船時的場景。畫面表現出宏大的場景,豐富的細節,動感的人物,以及富有變化色彩對比。畫面中皮膚、絲綢、金屬、海浪、云彩的質感都栩栩如生。這是尼德蘭民族所擅長的。然人嘆為觀止。可以看出巴洛克藝術的成功是源于對自身文化的表現和對自身審美習慣的發揚,可見失去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對自身特性的認識是難以創造出對偉大的藝術作品的。

二、“返本開新”的傳承觀

“返本開新”是指返回到傳統中去,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找出對現在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來學習和借鑒,用以解決當今存在的問題并開創未來的發展方向。“返本開新”是正確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方式,學以致用是其關鍵,如果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只是停留在從前,并不作用于現今的時代中,去改善和影響時代,那就失去了意義。而學習什么,要看我們現在需要什么,我們有什么問題是傳統文化能解決的,我們的時展進步需要什么樣的營養。藝術歷史中流派更迭,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返古”的方法也存在于每一個時代的藝術中,因此藝術是在循環往復中向前推進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歐州中世紀是由宗教統治的,長達十個世紀之久。這一時期藝術的表現對象是神,是一種精神性的符號。采用的藝術手法是夸張和概念性的。人物形象不求寫實,如同埃及藝術一樣,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中世紀藝術關注死后的世界多于生存的世界,強調神性忽視人性,總體上是追求意象和超然世外的審美情趣。中世紀藝術能給人以宗教的極大觸動。這是中世紀人們所需要的精神寄托。例如格列柯的《圣母像》中圣母頭身比例并不符合自然,頭被一再放大,臉部不自然的扭轉過來。五官比例更是明顯夸張:眼睛放大,鼻子細窄,嘴小而單薄。圣母雙眼凝視著觀眾,顯得凝重而悲傷。仿佛兩只眼睛放大出了心靈的力量,傾注給了觀看的信徒。圣母手中托舉著圣子,這個嬰兒的身體比例很不正常,頭很小,身體扭曲,圣嬰的臉貼近圣母,以同樣的表情訴說著同樣的精神聲音。這幅畫的背景、衣服等都具有很強的概括性,不求寫實,只是寥寥幾筆。這樣的藝術作品是用來供人們冥想,營造精神升華和超脫的氣氛。是當時的人們想要擺脫困苦艱難的現實生活的需要。進入14世紀歐洲社會的穩定富足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人們期望沖破宗教的枷鎖,享受世俗的生活,這一時代的主題是人性的解放,從對神的關注轉為對人的關注,對健康的身體和世俗生活的熱愛。在這樣的時代主題下,中世紀的藝術風格顯然不再是人們所需要的,因此,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主題:“人文主義”。這一時期的學者開始尋求符合自己時代的文化藝術內容。他們發現和整理了遺落的古希臘羅馬典籍,并認為其成就是巨大的。他們開始恢復這種崇尚自然,欣賞“人”自身的藝術形式。將這一古老文化作為當時文化革新的主題。“人文主義”便成了這一時期的主題思想。“人文主義”是重視人和人本身的需要,將藝術和文學的關注對象從神轉變成人。這一點正如古希臘藝術一樣,重視對肉體美的描繪,欣賞人自身的價值。他們創造出了鮮活藝術形象,如眾所周知的斷臂《米洛斯的維納斯》塑造的是極其優美的女性人體,比例、質感、造型都栩栩如生。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發現了這一點,并利用和借鑒古希臘的藝術特征和古典理念來進行創作。他們的作品表達了豐富的人文情感,滿足了自己時代的需要。因此,這一時期就被稱之為“文藝復興”。他雖然表面上是對古希臘羅馬的藝術的復興,實則是藝術的進步和時代的新生。眾所周知的《蒙娜麗莎》就是人文主義的杰作,在此之前藝術多表現神和神的事跡,而《蒙娜麗莎》的劃時代意義在于他表現的是一個市民階級的普通婦人,這幅畫中的人物穿著當時流行的服裝,面容和發型都生動自然,讓人感覺她是活生生的,可親可敬的真實存在。這種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的描繪手法是與中世紀截然不同的,這幅肖像畫借用古希臘的造型特色和藝術風格表現新鮮的時代特征。《蒙娜麗莎》反映了了人們對自身的關注和肯定,對人性的描繪挖掘,使得人代替神成為了藝術的主題,使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并不是對古典藝術的附庸,而是更鮮活的具有時代精神的創造。因此,歷史上有偉大的意義。此后幾百年的西方文化都是以人文主義為主導的。到了19世紀,數百年的人文主義使得藝術呈現了過多對對外在表象的描摹,寫實主義達到了頂峰,也逐漸缺乏了生機。此時工業革命帶來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呼喚著新的藝術風格的產生。相繼出現了的印象派,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等等,他們有的從原始藝術吸取營養,有的模仿借鑒東方藝術,有的追求兒童畫的意趣。這些嘗試都是為了背離之前主流陳舊的造型規則。莫迪里阿尼是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意大利畫家,他的繪畫作品中人物動勢僵硬不自然,表情凝重,色彩簡單平整。這些都能很明顯看出他對于中世紀圣象畫的表現手法和審美趣味的借用。尤其是五官的刻畫,更是十分近似于圣象畫的樣貌。他選擇模仿中世紀繪畫,是為了與文藝復興開創的人文主義藝術風格相對抗,借此他很好的實現了其藝術的現代性。達到了突出人物內心世界和精神狀態的藝術追求。三、結語由此可見,“返本開新”在藝術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們能科學的運用這樣的方法從事藝術創作,必定會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助益。正確的方式便是在與時代需求相適應的情況下,對傳統的學習和模仿,使傳統藝術重新發揮其價值,推動時代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媛媛:“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高校民族認同感,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27期.

[2][法]丹納:藝術哲學,譯者:傅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了廬、凌利中,歷代畫論通解,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4]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5][美],約翰•拉塞爾,現代藝術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作者:曲木子 單位: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