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公共文化論文

時間:2022-11-25 03:30:34

導語:文化館公共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館公共文化論文

一、公共文化服務背景下的文化館(站)建設滯后于社會需求

(一)頂層設計存在短板

在我國文化館事業發展中,一直沒有設立國家文化館。這與同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文博事業發展存在巨大不同。缺少國家級文化館,尤其是在今天看來,它不僅僅是一個機構設置問題,其根本性表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文化館(站)建設出現斷層。沒有國家級文化館,公共文化館(站)這個龐大的體系建設中,一是缺少國家層面的政策實踐平臺,使全國文化館(站)建設的標準化引領和示范性帶動缺乏載體;二是國家在制定文化館(站)發展政策中的“智庫”作用缺位;三是缺乏系統性的資源信息“數據中樞”和推廣平臺。與我國同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圖書、文博事業發展建設是從中央、省、市、縣一體化設置不同,無論是在政策設計,還是在發展建設中都呈現出區域化現象,我國公共文化館(站)設置則是以省級為“龍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是典型的“地方團隊”,自身發育存在先天性不足。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的事業發展參照系,文化館(站)發展建設容易形成條塊分割、區域阻隔和地區差別。比如全國文化館的名稱長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稱謂,有的叫藝術館,有的叫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如此雜亂的稱謂,表現出文化館(站)系統一體化連接不緊密的行業特性。

(二)政策導向性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發揮

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體量最大、涵蓋最廣,深入社會最底層、聯系群眾最廣泛、服務大眾最直接的服務平臺和重要載體。然而,龐大的機構陣容政策卻顯得長期助推乏力。在計劃經濟時期,文化館曾經走過了一段“以文養文”、“以文補文”的彎路,這段經歷給文化館(站)的功能發揮和職責履行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即使在回歸公益過程中仍在遭受著歷史陰影的困擾。當下,有些現象尤其值得關注:有的公共文化館至今仍在實行自收自支的財政體制,在我國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中,“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已經整體退出體制之外的當下,這種現象確實讓人匪夷所思;還有的基層公共文化館至今沒有財政戶頭,資金受上級主管部門完全控制,單位經費缺乏自主,公共資金(如免費開放經費)被隨意截留、挪用,極大地影響到公共文化單位的工作開展和事業發展。這些現象對公共文化館(站)的定位和業務的有效開展均將產生負面效應。

(三)公共文化理論建設嚴重滯后

理論建設長期滯后,學術氛圍逐漸缺失,將制約公共文化館(站)事業的更大發展。公共文化館(站)領域缺乏開展調查研究的長效機制。尤其是對公共文化館事業的發展現狀、未來走勢、存在問題以及典型經驗等缺乏常態化調研機制和有效的應對策略。在國家層面沒有權威性核心刊物,缺少開展理論研討和學術爭鳴的學術陣地。沒能造就一支穩定的專業化高端理論研究人才隊伍,以提升文化館事業的理論品格和學術氣質,成為制約文化館事業建設發展的最大短板。

(四)從業人員心理準備不夠充分

當下公共文化領域面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群眾文化向公共文化發展轉型。公共文化館(站)的功能定位、服務方式與傳統的群眾文化工作方式,無論在內涵上還是在外延上都發生著顛覆性的改變。這種轉型,對文化館(站)充分履行職能職責形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現實挑戰。特別是在政策環境還尚未發育成熟,基礎性資源配置還沒到位,文化體制改革剛開始起步的現實條件下,外部環境給文化館(站)的職能發揮和工作開展形成的壓力正在迅速擴大。

(五)傳統工作方式亟待調整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實踐,切實改變了傳統的群眾文化工作模式,極大地擴展了公共文化的空間意識。過去所習慣的以陣地活動、館舍服務為主的活動方式已經成為制約功能發揮和服務面向的巨大障礙。公共文化對文化館(站)發展是一次巨大革命。要求加快自身發展轉型,從閉門辦館到把門打開,從固定館舍服務向社會擴展的方向邁進,這是對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新的定位,要求公共文化館(站)的工作面向和服務領域要從“點”調整為“面”,在服務方式上也要由面向“小眾”而轉變為面向“大眾”,形成全民參與、全域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社會發展提速,文化建設需要積極地調整應對

(一)農村出現“空心化”現象

當前農村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矛盾已從文化產品供給總量不足到文化服務對象的參與缺位。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迅速減少,社會結構正在失衡,農村的“空心化現象”十分嚴重。留守人員中老人、婦女是目前農村的主要勞動力,負責農業生產勞動和養育后代的主要責任和繁重任務,享受文化服務和參與文化活動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意愿相對缺乏,傳統建設模式、集中活動方式,難以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基于農村分散居住、相距遙遠的地理環境,農村文化建設標準和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基本文化需求,無法適應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需要。

(二)城市社區人口不斷“膨大化”

當前城鄉的變化深度交織,傳統欠賬和新增問題不斷迭加,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擔負壓力在逐漸加劇。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使城市人口爆發式增長,過去由農村擔負的文化發展壓力正在向城市轉移。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相對農村而言,社區文化建設起步較晚,社區文化功能和作用還在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中。近年來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還極不平衡,特別是中心城市尤如大海中的“孤島”,領跑社區文化建設標準和發展走勢。總體上來說,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中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城市社區比農村面臨著更大的建設和發展壓力。

(三)新城市群體進一步被“邊緣化”

人口的流動不斷加速,大批的外來務工人員形成新的城市群體,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特殊社會現象。隨著新城市群體的出現,對制度設計、公共服務模式、文化權益保障等都提出了新的課題。新的城市群體,他們長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為城市創造財富,是事實上城市人口的一部分。但是,這個龐大的“城市群體”在城市資源配置中卻被長期邊緣化。新城市群體在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中還沒有被廣泛納入保障范圍,文化權益沒有得到應有保障,這是未來城鄉建設、社會發展和公共文化服務最關鍵、最緊迫、最直接的現實問題,需要在發展規劃上,具體措施上加以研究和應對,促進全社會共享文化建設和發展成果的政策落地生根。

三.文化館(站)服務功能要從“關注腳下”向“服務天下”強力轉型

(一)要創新服務模式

一是陣地服務標準化。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面對海量的公眾需求,文化館(站)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固定設施水平,提升服務理念,優化內設環境,推動設施設備的升級換代。要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固定化、規模化、標準化、陣地化作用。切實將陣地建設成為區域協調“聯絡點”、規劃統籌“大本營”、指導服務“中心站”、人才資源“信息庫”。要加強陣地化建設和服務,在公眾“進得來”、“留得下”、“受熏陶”上做文章,使陣地建設成為眾望所歸的文化樂園。二是流動服務常態化。轉變服務方式是當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檔升級的主題,要將單一的陣地服務轉變為陣地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點狀布局與面的結構相一致、縱向流動與橫向配送相銜接的立體化服務模式和全覆蓋的服務格局。流動文化服務應該成為當下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滿足廣大群眾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服務方式。積極探索建立“文化自愿者”服務機制,整合社會資源,激活民間文化活力,吸引覺悟高、技能強、有專長的社會骨干力量參與文化傳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流動文化服務,需要科學擬定規劃,編制活動項目,配置優勢團隊,有計劃、有目的、常態化地開展流動性服務。

(二)要優化服務內容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轉型升級,必須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豐富性和服務品種的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定位與當下社會公眾對文化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唱歌跳舞的基礎階段。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充分履行服務職能,需要切實創新服務理念、轉變服務方式、優化配置結構、拓展服務領域、增加產品要素。在文化活動組織開展上要采取內容廣泛、門類齊全產品輸送樣式;在載體上要開展多種門類培訓活動,積極儲備社會文化活動人才,滿足公眾自發性開展文化活動的需求;在容量上要進一步提升文化服務檔次,加大文化傳播力度,建立數字化傳輸和體驗平臺,打造文化信息快捷化、便利化的傳輸方式,充分滿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建設需要。

四.加快推進文化館(站)自身建設的提檔升級

文化創新發展是優勝劣汰的加速器。面對當下自身建設和未來發展的種種任務,文化館(站)需要加快轉型、發展起跳,以補齊由于社會發展所牽引出的文化需求提升和時代進步所留下的建設短板。

(一)加強學術引領

理論建設是加強文化館(站)建設的引路航標。理論建設滯后,學術氛圍淡漠己成為制約文化館(站)建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學科建設缺失,使公共文化專業人才正規化培養通道阻塞,人才建設缺乏機制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群眾文化事業的“升級版”,是傳統文化方式向現代社會文化服務理念轉型的著力點,在這歷史當口,對文化館(站)自身建設和服務功能需要切實有效的科學引領。大力開展調查研究、提升理論品格、強化科研水平、增強學術氛圍、構建科研隊伍,是推進公共文化館(站)事業建設和發展的基石。

(二)強化政策制導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彰顯政府對公共文化政策保障十分關鍵。從制度設計上,公共文化館(站)是承擔政府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的平臺和載體,其資源配置、運行機制都需要政策措施來調控和推動,政策的科學性和措施的有效性是公共文化服務有效運轉的基礎,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保證。尤其是在事業發展、隊伍建設、體制機制、產品供給和經費扶持等方面需要政策的強力支撐。

(三)完善層級示范

雖然我國文化館(站)均是按照層級設置,但業務建設和運行機制缺乏實質性的工作銜接和機制保障。文化館(站)的功能定位和業務工作的有效運轉,需要構建一套標準明確、科學有序、操作性強的層級業務示范體系,在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中,應該明確各層級文化館(站)之間的業務關系和各自職能。通過業務指導、樣板示范、交流學習,形成一套運行有效、操作便捷的示范帶動機制,推進文化館(站)自身發展和業務建設的規范性、有序性發展。(四)開展館際交流開展文化館(站)館際交流,促進相互往來,推動彼此借鑒吸收,不僅增進友誼,更重要的是對發展理念的提升和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便捷通道和有效方式。開展館際交流是文化館(站)事業健康發展不可惑缺的一種有效載體。交流是推動文化發展的一股活水,通過交流學習,交換彼此的建設經驗,借鑒對方的創新模式,分享發展建設中取得的經驗成果,使之成為取長補短,規避風險,提速發展的倍增器。

(五)努力提升服務效能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文化館(站)的建設發展厘清了政策方向,化解了發展難題,但同時也對文化館(站)的功能定位、職能職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館(站)將以何種姿態和發展策略應對發展和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和挑戰,這是當下必須思考和應對的重要課題。一是以人才建設為基礎。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取決于人才,人才是文化最重要的生產力。人才隊伍重在建設,人才建設是一門科學。在人才建設上,如果方法和措施得當,人才問題就會成為推動發展的“助推器”;而方法失當,人才問題就是制約發展的總根源。人才總量不足、機制不夠完善、無法統一標準、政策措施缺乏,這些都是文化館(站)在發展轉型中亟須攻堅克難的第一要務。在當下公共文化建設起跑階段,誰尋找到人才建設的破題良策,誰就搭建起了人才成長的有效平臺,誰擁有人才資源優勢,誰就搶占了文化發展起跑的制高點。人才問題正在成為但卻不應該成為制約文化建設再次發展起步的巨大引力。二是以精品創作為龍頭。開展文藝創作是推動文藝繁榮的基礎性工程。優秀作品是引領風尚、提升品格、美育心靈的力量源泉。文化建設的重要職責就是以豐富的、優秀的文藝作品滿足社會公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斷繁榮文藝創作,不斷推出優秀人才和優秀成果,是社會的熱切期待,也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以精品創作為龍頭,以科學規劃為抓手,以落實措施為要務,引領和帶動文藝創作繁榮,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履行職能、彰顯實力、夯實底氣、提升效能的必要途徑。三是以培訓活動為載體。文藝培訓是文化館(站)系統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培訓和技能提升的通道和平臺。加強培訓工作,重點要做實“一條線”,激活“一個面”的工作。做實“一條線”就是切實提升文化館(站)體系專業文藝隊伍的知識結構,業務技能,增強其履職能力和專業化高度。激活“一個面”,就要在專業培訓的基礎上加大對社會骨干力量的培訓力度,提升開展社會文藝活動水平,激活社會文藝活動的參與熱情和影響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能,需要構建標準化、常態化、科學化的培訓機制,通過分層次、設重點、有步驟地推動,整合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資源力量,發揮各級文化館的職能作用,形成專業無死角、結構無斷層、推進一體化的文藝培訓活動有效開展局面,是彌補人才荒,破解技能窮的重要手段。四是以品牌活動支撐。品牌活動是文化館的立館之本、發展之要、建設之實。打造品牌活動是彰顯文化特色、體現文化優勢、擴大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必要途徑,是樹立良好社會形象、擴大公眾參與度、突出文化引領性和帶動力的有力支撐。把品牌活動作為文化館(站)組織開展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抓手,才能充分體現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創作實力、組織水平和服務效能。五是以優勢項目為抓手。做活做優文化項目,是推進文化館(站)建設充分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抓手。文化館(站)機構眾多,資源分散,通過抓優勢項目建設,可以實現資源整合,要素聚積。以優勢項目為驅動,上下聯動,左右配合,起到帶動一條線,激活一大片的效果。無論是建設還是發展,優勢項目的撬動性和帶動力都具有其顯著效用。打造優勢項目,適宜形成集中力量、統一運轉、優勢互補的協調機制,不僅可以節約成本、減少消耗,還能整合資源,提高效能,針對文化館(站)體量大、分布廣的行業特點起到經濟、便捷、高效的積極作用。

作者:唐健春單位:四川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