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調查研究

時間:2022-11-27 03:19:23

導語: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調查研究

摘要:體育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身體教化、心理健全、德育培養、智力促進的作用。然而,當今的大學體育教育功能的弱化、甚至失調,導致大學生課程體育健康狀況下滑趨勢難以遏制,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嚴重滯后。通過對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進行調研,發現湖北省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執行了教育部規定開課學時,可供選擇的課程基本上能滿足學生需求,俱樂部教學尚未全面展開,部屬院校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學生學位掛鉤;但也存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足、選項課程設置單一、體育課程思政缺失等問題。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文化建設

體育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增進人類健康的重要手段,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重視。學校體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我國學校體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接受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由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過渡的重要一環,能否將體育習慣貫穿人的一生,高校體育至關重要。大學體育改革自改革以來,無論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價值,還是在實踐與理論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效。不可忽視的是,當前的大學體育教育仍然存在著運動項目單一性、教學方式機械化、學生學習被動等缺乏時代創新性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推動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狀況,基于此,調研組擬對湖北省部分部屬高校與省屬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現狀進行調查與訪談,以期為更好地施行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借鑒與建議。

1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情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經過4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通過近幾十年地對大學生體質健康進行監測,發現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近幾十年來持續下滑,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向下調整后,學生不達標的情況仍然凸顯,學生健康狀況實在令人擔憂。對此,教育部于2014年與2015年連續兩年出臺文件,要求各高校加大體育課程建設,并提出:大學期間,大學生體育課程課時數不得少于144學時,并要求必須成立專門的大學生體質測試機構,建立大學生體質測試中心,配備專職人員。課題組于2018年調查了省內5所部屬院校:中國地質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大學和4所省屬院校:湖北大學、湖北師范大學、三峽大學、湖北民族大學共9所高校,從調研的高校來看,學校均開設有大學與體育健康課程,其中:中國地質大學開設的大學體育課程課內學時為144學時,其他高校則為課內+課外學時的形式完成教育部所規定學時數。1.1湖北省部分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情況。調研組在了解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情況的同時,對各學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大學生體質與健康標準的測試情況也做了深入的調研,調查發現:9所高校中,均有實施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其中,5所高校設置有1~2學期的基礎課,4所高校在新生入校后直接進入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選修環節;20世紀末流行的體育俱樂部教學形式在高校中并沒有真正的形成;在大學體育的可選課程數中,武漢大學開設的項目數達到35項,而低于20項的為湖北民族大學,其他均在22~30項之間。這些數據也表明湖北省高校大學體育開設項目較為豐富,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所選所課程的需求。1.2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特色項目建設。調研組在了解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同時,對各學校大學體育改革的特色項目基本情況也做了調研,調研發現,當前大學體育改革已經初步形成,幾乎所有調查的高校均采用了分級或者分層的分班教學模式;在課程信息化平臺建設中,除湖北師范大學、湖北民族大學處于建設中外,其他高校均實施了課程平臺信息化;在課程評分機制中,除湖北民族大學外,均采用了“運動監測+體測+期末考試”模式,且有5所高校實施了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學位掛鉤;另外,部分高校實施了X+Y模式(X指課內學時,Y指課外學時)。其中,湖北民族大學實施的為12(教學周)+6(教學、訓練比賽周)模式,通過后6周舉行教學、訓練與比賽,提高學生的運動競技水平,提升學生執裁、參與比賽環節的能力與技能。1.3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實施標準情況。調研組在了解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同時,對各學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實施標準基本情況也做了調研,在課程設置方面,所調研的高校均開展了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測試與上報工作,并成立有專門的機構,但可能出于經費與場地的原因,部分高校體質測試中心正在建設當中。從訪談中,也了解到地方性院校在公共體育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改革,體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與部屬院校之間的體質測試機構無論從硬件,還是在軟件建設方面存在差距,這需要政府與地方院校加強投入,從硬件基礎做起,并形成制度與文件,促使學生與教師對學生體質健康形成高度的認知與共識,并將其貫穿于大學體育課程的教與學當中。1.4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實施標準情況。調研組同時對9所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與訪談,了解到湖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正準備通過大學體育課程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而9所高校均設置有武術類民族體育項目,其中,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大學、三峽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還設置有毽球、秋千、陀螺、民族健身操等不同的民族體育類項目,這表明民族體育類項目已經逐步為諸多高校所利用和推廣,在“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的指導思想下,優秀民族體育文化將在大學體育文化建設中得到傳承與發展。1.5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對湖北省9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進行調查以及訪談部分高校院系的負責人,發現高校對于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鮮有涉及,部分教師只是在課程的理論講述部分有所涉獵,但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合理切入思政的內容與環節,還沒有形成具體的方案與措施。2020年5月,教育部教高〔2020〕3號文件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注重課程教學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通過課程建設,打造有特色的體育課程,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該文件的出臺,進一步指明了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發展方向,以及在新時期大學體育教學改革中,體育教學應當肩負的課程思政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歷史責任與擔當。

2結論

2.1明確指導思想。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應以《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準繩,落實教育部規定,把課外體育輔導、有組織的校外活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與健康課程,形成課內、課外、校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應逐步增加體育特色課教學、強化身體素質練習與提高、深入推進群眾體育工作開展,對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結構設置、授課內容、教學模式、考試項目、評價方式等進行全面改革,重點突出“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專項課與運動實踐緊密結合、成績評定與體質健康評價緊密結合”的思想,使其更具有規范性、科學性,更符合“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2.2制定實施方案。具體的實施方案中,要明確不同的實施對象與時間,對課程結構設置中應該嚴格將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分為基礎體育課與體育選項課,確定開課學期設為第1學期、第2學期、第3學期、第4學期,課程性質為通識必修課。建議將第1學期開設基礎體育課,廣泛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程設置與項目的了解,并提高學生基本身體素質與學習的興趣;第2學期、第3學期、第4學期開設體育選項課,結合學校特色與時展,每學期開設體育選項門類應由最初的不少于15項,逐步的增加到20項以上,并將選項課教學分為專項技術技能教學和實踐課兩部分;學生因健康原因不能參加正常的體育課程學習,必須持縣級以上醫院證明,經學院、教務處批準,參加學校開設的體育保健康復課程學習。運動實踐課中可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組織競賽、編排、裁判實踐等活動;以鍛煉學生社會服務的能力,培養學生公平競爭意識和良好的體育精神,并通過運動實踐課的開展培養、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實踐課的開展應該與學校各類體育協會、俱樂部等組織相互配合,共同開發課內學習與課外鍛煉相互促進的模式。2.3轉變考核方式。體育課評價應該改變以往固有的機械的、過分注重結果的考核與評分方式,提倡采用注重學習過程評價,與體育知識、技能考核等綜合評定,包括專項技術技能、平時表現及實踐能力、課外體育鍛煉、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等。其體育課程考試內容與比重可依據學校的實情進行有機調整。如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換算成百分制再按權重評定。同時,高校應該按照教育部要求逐步完善制度,將體質測試成績不合格者不能參加各類評優,并與學位授予實現對接與掛鉤,促進學生對體質與健康的認識,實現學生體質的穩步提升。2.4加強硬件與軟件的建設力度。學校體育的發展離不開學校基礎建設與體育教師人才隊伍的引進。高校應該加強體育場地設置的建設力度,保障學生體育鍛煉的公共基礎設施;加大教師對外的培訓、學習的力度,鼓勵教師外出學習、掌握新的運動技能與項目,促進學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時俱進。首先,高校應該成立體質測試中心,設立專職人員,組織測試團隊,負責測試工作;其次,大學生體質測試需要專項經費維持,經費開支主要用于購置設備儀器、設備更新與維護、測試期間其他開支等,學校應該予以專項經費,為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基礎性保障。為保障測試數據的共融共享,可利用校園網平臺,建立手機中國地質大學APP,實現大學生體質測試與大學體育課程的互通,隨時讓教師與學生了解自己的體育鍛煉情況與體質測試情況,督促學生與教師隨時參與教學與改革當中。

3對策與建議

大學體育課程應該充分吸取民族體育文化,促進群體活動開展的多樣性。比如,校內運動會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身心健康、提振精神面貌的一種手段,更是檢驗學生大學體育改革成效的一種有效方式,學校可結合地方性特色增設趣味性、參與性高的民族性比賽項目,如三人板鞋競速、陀螺、高腳競速、旱地龍舟,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在感受民族體育文化的同時,充分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另外,由高校、地方政府、國家民委主辦的各類運動會更是可以將大學體育教學與學校運動會、省少數民族運動會、省運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賽事接軌,助推大學體育教學、訓練與比賽的有效銜接性,并讓學生在體育實踐創新活動中感受比賽帶來的樂趣;通過民族體育項目進校園,進課堂,來促進課程思政與校園文化繁榮。與此同時,學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應該進一步厘清思路,設計與制定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思政的相關文件,從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開始設計,并完成教學大綱的修訂、重新編寫與審定教材,進而在教案與課件方面進行完善,通過教師培訓,提高教師課程思政的業務能力與意識,并將其貫穿于課堂講授、教學研討、以及學生的實驗實訓、作業論文等各個環節當中。

參考文獻

[1]張錦,薛建新.體育教學改革背景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運動精品,2019,38(6):1-2.

[2]黃銀華,程風.大學體育俱樂部制模式教學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以欽州學院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改革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129-130,132.

[3]郭晗,王誠民,王妍妮,等.對普通高校體育精品課程建設的探索———以齊齊哈爾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為例[J].理論觀察,2014(11):165-166.

[4]張瑩.教育“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探討———以重慶科技學院體育健康課教學改革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10):173-176.

[5]沈莉,胡慶華.民族地區高校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12):73-74.

[6]岳杰,范莉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視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運動,2015(24):69-70.

作者:譚家瑞 萬利 單位:恩施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