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民辦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時間:2022-08-22 04:37:08

導語:加強民辦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民辦校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近年來,在全國民辦高校學生中,相繼出現一些與當今和諧社會所不相融的行為,有的甚至發展到群體性事件,這里面除了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缺失的原因之外,還與我國民辦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滯后有關。因此在民辦高校中,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有一技之長并能容納到和諧社會的應用型人才,是各類民辦高校都應該認真面對的問題。

一、民辦高校學生思想品德現狀的調查

從2006年3月開始,筆者先后對江西省的2所普通民辦本科學院、8所民辦高職學院和3所民辦專修學院進行了系列問卷調查。一共發放了問卷10000份,收回9800份。有效問卷9600份。通過問卷調查,我們認為民辦高校學生思想品德從總體上看是能和社會主旋律保持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思想道德水平參差不齊。在政治態度方面,民辦高校學生總體上是積極的、向上的,但是與公辦普通高校的學生相比,思想認識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就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項調查來說,民辦高校學生贊同的只占70.2%,而公辦普通高校的學生贊同的占80%以上。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等理論問題上,認識較為模糊或存在疑惑的,民辦高校學生人數比例比公辦普通高校的比例要高出許多。在人生價值觀方面調查結果也可以看出,民辦高校的學生和公辦普通高校的學生素質存在較大的差距。體現在如在回答“國家遇到危險和困難時”民辦高校有38.5%的學生認為“國家有難,應盡自己所能給予幫助”,有21.9%的同學回答“如果國家需要,可以貢獻一切”,而公辦普通高校的學生數據分別是58.3%和36.2%。在處理國家、集體、他人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時,問卷調查結果也反映出民辦高校學生所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明顯低于公辦普通高校的學生。

(二)思想認識與道德行為相脫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許多民辦高校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之間仍存在較大的差距,表現出特別注重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但責任意識淡薄,對他人和社會關愛較少,缺乏奉獻精神。與此同時還存在自我價值的高位追求與缺乏艱苦奮斗精神之間的反差、思維敏捷性較強與社會責任感不強之間的反差等問題。在社會公德其他方面,大多數學生雖都有正確的道德觀,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一定的自律性,有一定的勤儉自強、明禮遵紀等道德意識,60%以上的同學反對浪費糧食、逃課、考試作弊、語言行為不文明等。但是,在實際學習、生活中還是有超過70%的同學在不同程度上都發生過這些不文明行為。

(三)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市場經濟杠桿作用表現的利益多元化,激發了人們的進取意識和創造熱情,但利益的驅動也使民辦高校少數意志薄弱的學生很容易被各種誘因引起的欲望所驅使,而不去考慮正確的道德準則,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表現出極為自私自利。使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的正確思想觀念和高尚情操受到了挑戰,他們把自身需要能否得到滿足作為價值取向,在價值的實現過程和實現途徑上表現出功利色彩和不擇手段。

(四)學習目的不夠明確。民辦高校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據調查,民辦高校學生有32.2%的同學對自己的學業沒有動力,對取得良好成績沒有信心,感到難以堅持學習;35.8%的學生為未來的事業、前途擔心,感到底氣不足;61.1%的學生自卑心理很重。上述現象的存在,必須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認真思考和必須要加以妥然解決的問題。

二、民辦高校學生思想品德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引起人們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價值取向等發生深刻的變化,也引起民辦高校學生人生追求全方位的、多層次的變化,改變著民辦高校學生的文化觀念;報刊雜志、廣播影視、網絡等媒體對新聞的界定也在發生很大變化,使新聞與娛樂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特別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和影響極為深刻,基本改變了民辦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環境系統,人們在電子空間里創造的一個虛擬社區中在校園內大行其道。主流意識形態平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權威的主體性、合法性被削弱,從而使民辦高校學生的政治意識淡化;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生活環境、文化氛圍等外界條件的腐蝕,加之國外資本主義反華反動勢力的影響,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泛濫和腐朽文化的沖擊,毒害著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中國民辦高校跨越式、非常規的發展和人才積累模式的歷史意義認識不足,引起對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冷漠、歧視偏見難以根除,是造成民辦高校學生自卑心理、反社會行為及政治熱情不高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動因。

(二)學校因素。民辦高校在學校內部管理、教師隊伍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工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民辦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薄弱問題的重要原因。一些民辦高校預警機制不健全,對學生突發事件缺乏預警機制,工作比較被動、滯后,情報信息網絡、預警系統的建設亟待完善。而民辦高校學生因為繳費上大學,其利益主體地位和意識進一步強化,這種變化,與過去相比減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彈性限度,使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責任大幅度提升,“責任”超載現象嚴重。民辦高校商業化價值傾向對大學精神的侵蝕及對教育行為的扭曲十分明顯:影響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缺乏對教育公平、教育品質的關注;出現教育價值失衡、教育行為失范以及教育品質的惡化;教師隊伍較大的流動性和教師自身道德素質存在的問題和“打工心態”,忽視教書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著教育的質量的提高。目前,民辦高校普遍實行封閉或半封閉的準軍事化管理,這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負面的影響,比如這種軍事化的管理態度生硬,只強調制度而沒有注入情感互動,就很難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喚起他們的需要和興趣,從而達到引導教育的目的,而且強調學生一味服從命令,又忽視了學生民主能力的培養,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

(三)學生個人因素。從中國的社會和文化特點來看,大學生是一個承載家長期望值較高的特殊群體,民辦高校的學生雖然多是高考落榜生,自我定位沒有公辦普通高校學生高,但成才欲望強,同時大多是獨生子女,其中有一部分學生缺少一定的關愛,這種特殊的成長經歷又形成了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學生群體特殊的精神、情感、心理等問題。他們追求職業,忽略事業,理想選擇和前途設計大多向金錢、享受傾斜,以追求實惠、安逸的工作為奮斗目標;更多地要求集體利益服從個人利益、利己不顧他人,競爭意識被扭曲,自我意識膨脹,紀律觀念、集體主義觀念淡化,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過于注重文化知識的吸收,而忽視良好品德的養成,忽視思想覺悟的提高。

三、改進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一)制定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細則。民辦高校由于其生源、師資、機制、管理等方面有著與一般公辦高校不同的特殊性,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對象由于具有許多特殊的特征,因此,應側重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為主渠道,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職業道德為核心內容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的教育,通過運用包括理論教學、業務培訓、社會實踐、校園文化、黨團工作、日常管理等途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功效。

(2)層次性原則。要根據民辦高校學生不同的思想情況和覺悟水平,將針對性與廣泛性、先進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起來,注意教育對象的層次性、教育實施的層次性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同時綜合考慮其他因素,正確選擇教育內容和方式方法,必須堅決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均主義或放棄導向、放任自流的傾向。

(3)主體性原則。堅持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原則是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礎,這要求既要看到民辦高校教師的主體性,又要看到民辦高校學生的主體性。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每一位民辦高校教師都應充分認清自身主體性的重要作用,深刻認識道德的時代要求,擺脫傳統觀念和方法的束縛,以提高民辦高校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主,自覺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正確評價、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師德風范影響、塑造學生的良好品德。

(4)長期性原則。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解決,要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期望學生經過一、兩次教育就會發生質的飛躍。所以,民辦高校的教育者要克服浮躁情緒,要通過不斷地、反復地組織不同內容和形式的耐心細致的教育活動,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灌輸、誘導、說服,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5)齊抓共管原則。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民辦高校的社會性、開放性、市場性愈加顯得突出,學生的社會接觸范圍日益廣泛,影響學生成長的社會因素更為復雜,這就要求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全盤考慮,重視與社會、家庭教育的配合,引入社會、家庭教育機制,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整合構建起良好的外圍環境。

(二)優化措施,創新制度,進一步加強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牽涉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方方面面,應通過各種途徑,采取多種方法,優勢互補、各行其職、各盡其能,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形成綜合育人運行機制。

(1)穩定教師隊伍,提倡“愛心”教育。民辦高校的靈魂是教師,教師的心態直接支配其教育行為,教育行為的優劣又同學校的興衰直接相關。民辦高校部分學生各方面素質普遍較低,有些學生在原學校受老師冷遇、同學輕視、缺乏家庭關愛,因此,調整教師心態,加強管理,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弱化教師的“打工心理”,是民辦高校教師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和關鍵的環節,要實現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環境留人、管理留人。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主人翁精神,以人為本,滿懷深情和愛心,主動與學生溝通心靈,交流情感,尊重、理解、寬容、相信學生。

(2)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構筑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民辦高校必須十分關注學校的凝聚力與團體精神、充分發揮師生員工精神風貌與敬業精神等重大問題;要善于總結提高業已形成的文化成果,并及時推廣、實踐;要正確處理好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的關系,在物質文化的建設中突出精神文化的作用;要以學風建設為核心,加強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培育“校魂”為目標,提升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內涵。

(3)加強對民辦高校學生學習指導,發掘其自我潛能。民辦高校不少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對前途渺茫,缺乏自信。學校和教師在培養學生成才的理念實踐上都必須有大的提升和跨越,以幫助學生明確目標,挖掘學生學習潛能,激發學生學習智慧。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在幫助學生牢記效率優先、公平規則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最擅長的技藝和張揚個性的才智及能力,使學生在現實生存發展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尤其是入學時,加大引導學生自信心建立的力度,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戰勝自我,建立自信,促使其潛能發揮到極致。要著力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問題,理智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自覺克服感情用事、情緒波動大的不足,使學生始終能站在自己人生的制高點來審視自己,增強自信,完善自我,滿懷希望走向未來。

(4)加強職業引導,明確職業定位。民辦高校要始終給學生強烈而全面的職業人目標定向,即高超的技術能力、盡職敬業的精神、組織和個人生涯發展的理念,從把緊入學門坎、感受示范精神、重視職業人生的導向作用等各個環節上加強職業人目標定向培養和培育工作;每一個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按照職業道德精神培養要求,使學生能盡早盡快體驗職業生活,在體驗中切實樹立和培養起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在教學中應設置實踐主導的課程模式,強化職業考核,做到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結合緊密,采取立體化的授課方式,實現教育課堂與現實職業世界的統一,實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職業自主性和進取心。

(5)加強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習慣。民辦高校學生多數來自普高,部分來自職高、中專和社會青年,他們思想開放,好學求新,多才多藝,積極向上,有些人在文藝和體育方面還有一定的特長,但是他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較差,文化基礎不如公辦大學生,而且素質參差不齊,因此,加強對他們的養成教育和培養顯得非常必要。要通過養成教育手段來塑造民辦高校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成才成人意識。引導學生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并根據學校的實際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和民主管理有機統一及全程跟蹤的班主任負責制;除了要努力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德育隊伍,并發揮其作用外,還應發揮教職工的育人作用,特別是加強師德建設,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使學生的行為在學校教育中受到深刻的影響和規范。

最后,還必須指出的是,由于每所民辦高校在辦學標式、運行機制上都有不同,所處的發展階段及發展規模也有所差距,民辦高校本身的辦學模式和辦學思路是多樣化的。因此,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與之相適應,根據自身所處的情況來尋求最適合的模式和思路。但都必須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意義和歸宿價值為目標,把民辦大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又具有專業技能的德才兼備的現代社會所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