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公民文化的關系透析
時間:2022-01-22 02:36:00
導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公民文化的關系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目標已經成為黨的意志。如何培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政治文化)是這一歷史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論述了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關的幾個問題:政治文明的含義、政治文明與公民文化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障礙等,并且提出了筆者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途徑的見解。
關鍵詞:政治文明;政治文化;公民文化;建設
一、政治文明的含義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首次將“政治文明”建設提到黨和國家的議事日程上。這說明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建設.中國共產黨人越來越認識到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看到政治體制改革嚴重落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局面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了。
我們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兩個概念已經耳熟能詳了,而對“政治文明”則比較生疏。何謂政治文明?按照黨的有關文件,我們大略地知道今天所講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實際上就是“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增強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等等。但是似乎這樣一說,現在就沒有必要提“政治文明”這個名詞了。因為以往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涵蓋了今日的政治文明建設。事實上不是這樣。黨之所以將政治文明建設作為未來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自有它的深義。首先,這說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不完善的,它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其次,這說明以往的社會主義建設是不全面的,即忽視或輕視了政治文明建設,現在則要重視它了;最后,這說明今日所提的政治文明有其時代的涵義,并不是可以籠統地被包含在“精神文明”建設之中的。
從根本上講,政治文明建設就是政治文化建設,其目的就是建立一種適應于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完善而科學的公民政治心理和行為體系。這種體系形式上是客觀的,如表現為一定的規章制度以及設施等,但是內容上是主觀的,它表現為廣大人民的一種符合要求的意識和習慣。政治文明不同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側重于國民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層面;而政治文明則側重于國民的政治修養層面以及相關的制度和文化建設。西方學者阿爾蒙德將政治文化解釋為政治系統成員的行為取向或心理因素,即政治制度的內化。他認為政治文化可以概括為政治認知、情感與評價,也可以表述為政治態度、信仰、感情、價值觀與技能。我認為這是對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說政治文明建設本質上是政治文化建設。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應當是目前代表人類歷史發展方向的最先進、最完善的一種.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一,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體系。這種法制體系應當能夠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二.民主的自由的參與型的公民政治文化心理。廣大人民群眾具備一定的政治要求和心理意識;三,全國上下有一個清明的政治統治體系.政府系統能夠良好、高效地運轉等。
二、政治文明與公民文化的關系
“公民文化”一詞是舶來品,英文是civicculture,按阿爾蒙德的說法,主要指國民的認知、情感和評價中被內化了的政治制度。它與政治文化的意義是接近的,并且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在西方學者那里是同義詞。為什么這樣說呢?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在所有的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即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這種關系反映到人的頭腦中就變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所以說在仍然存在著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現代社會里,一個國家里的每個人既是自然人、社會人,又是政治人,脫離政治的所謂“中性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社會的公民所具有的文化品質必定呈現為一定的政治特色,或者說一定的政治文化必然要通過一定的公民文化來表現之。我們這里姑且借用一下公民文化這個名詞。
西方學者曾經歸納出以下三種類型的政治文化(或公民文化):一,地域型政治文化:人們只能朦朧地意識到一個中央政權的存在,他們對于這個政權的感情是不確定的或消極的,也沒有把任何規定他們與政權的關系的準則內化。即人們對政治系統,它的如何運作以及作為能動參與者的自我,均缺乏起碼的認識和情感;二,依附型政治文化(又稱馴顧型或臣民政治文化):人們對政治運作的取向明確,但是他們與政治系統的聯系是一種被動的聯系。有這種政治文化取向的人對國家的政治系統只是情感的、規范的,而非認識的。三,參與型政治文化:社會成員對整體的制度和政治系統的運作均表現出明確的取向。同時,個人在政治體系中傾向于一種自我活動者的角色;個人對這種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評價的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對。不過,任何國家的政治文化都不是絕對單一的文化類型,往往是不同類型的政治文化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結合,融合或混同在一起,從而形成各國政治文化最顯著的特征。但是在這種混合中。肯定有一種文化占主導地位。
本文所討論的公民文化特指那種既適應中國現階段的社會歷史實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又與中國的經濟基礎(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制度)與上層建筑(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以人民民主專政為國體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一致的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它一方面要反映當前中國的實際國情,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同時又要順應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具有革命性和創新性。因此,筆者給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從狹義上下了一個定義。所謂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即以民主和科學為特征的,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為信仰目標的,對政治系統有著充分的認知和參與熱情的一種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可以外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主人翁意識(即參與意識)、正確的政治行為和開明的政治心理習慣。
毫無疑問,這種有中國特色的公民文化是最有利于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的。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比喻為一棵正在茁壯成長的小樹的話。那么有中國特色的公民文化將是這棵小樹得以成長的肥沃土壤。這是因為,公民文化從根本上講是人們的普遍社會政治心理和習慣,它與國民的思想建設關系至為密切。而思想建設是任何國家在創立一個新的政治體系時必須優先考慮的。沒有基礎廣泛的思想建設,該政治體系就像一座建在沙丘之上的大廈一樣沒有穩固性。思想建設或者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西方學者那里也受到很大的重視。享廷頓(美國政治學家)這樣說過:“在西方,比經濟和人口遠為重要的問題是道德衰落、文化自絕和政治分裂。”…他還說:“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有時企圖摒棄本國的文化遺產,使自己國家的認同從一種文明轉向另一種文明。然而迄今為止,他們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國家成為精神分裂的無所適從的國家。”所以說要想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必須先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以此來取得政治文明建設的適宜環境。
三、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障礙
很顯然,中國目前要想建成一定發展程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有有利條件也有許多不利條件和障礙。全國上下目前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某種共識:即中國在經過二十幾年的經濟大發展之后應當重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了,這是最大的有利條件;其次,執政黨將政治文明建設作為其下一步的施政目標之一,就為我們推進這一建設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支持;最后,·摘政治文明建設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在部分地區已經具備,這也是有利條件之一。
但是,我們亦應看到,搞政治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也是很多的,這包括軟硬兩方面的不利條件。所謂硬的不利條件,指的是目前中國仍有大量地區的經濟欠發達(如中西部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人們缺乏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必要物質條件。比如很多農村地區的人們離傳媒很遠(無法閱讀報紙、上網等),他們既無法及時了解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更無法及時讓外界的人了解他們的心聲。這種情況無疑會造成信息封閉,民主發展遲滯。
而軟的不利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由于各地的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跟上形勢的發晨,導致大部分國民對政治文明和公民文化觀念的認識停留在膚淺的層次上,即人們還未深刻理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何物,其真正含義和內容是什么。更不用說在人民中樹立起正確的公民意識政治文化觀念。而落后的、墮落的甚至反動的文化在媒體上(特別是因特網)也有傳播.一方面這些東西在腐蝕著人們的心靈,另一方面它嚴重干擾了國民(特別是青少年)正確的政治觀念的樹立。
第二,法制不健全也是正確的公民文化難以建立的一個障礙之一。我國全國人大的立法工作近年雖然有所改進。但仍然存在著許多立法的空白點。這對于規范人們的行為。打擊違法現象。樹立正確的公民文化觀念是極其不利的。鄧小平說過:“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例如,廣受人們歡迎的村民自治制度由于沒有相關法律的支撐。在有些地區處于名存實亡的地步:那里的基層政權要么控在由上級黨政部門委任的但是缺乏民意基礎的人手里,要么通過某種選舉形式讓一些并不合格的人(例如村霸)所把持。從而使這種基層民主形式發生了異化。在這樣的地區。由于人們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和公民意識(即民主意識),所以他們的公民文化只能是“馴服型”的或者“地域型”的,而缺乏那種“參與型”的觀念。
第三,吏治問題是不可忽視的另一個障礙。所謂吏治問題就是吏治腐敗不斷蔓延成勢的問題。黨和國家多年來雖然也致力于打擊領導干部的貪污腐敗問題,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以致于人們對某些腐敗現象(如請客送禮、大吃大喝、玩三陪女等)已經處于漠然置之的狀況。哀莫大于心死,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絕不能回避這一影響中國發展前途的重大問題而去空談政治文明。因為推動政治文明建設的主導是政府而非廣大群眾。一個地方的吏治一旦腐敗。則那里的各方面建設不但無法得以推進,反而會阻礙當地的各方面發展大局,因為政治腐敗與政治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據報道.近年來江蘇和上海的政治文明建設在一些地區已經搞得卓有成效,出了一些典范,這正是由于該地政治清明、政府廉潔有為的結果。
四、結語: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
由上所述可知,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樹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觀念,是一項繁重艱難的任務。那么,我們應該為這項偉大的事業做些什么呢?
首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路線,遵循鄧小平的“發展是硬道理”的教導,繼續大力發展國家的經濟,努力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準備強大的物質基礎。缺乏一定的物質基礎。任何事業都只能成為空談。
第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公民意識和政治文明的一系列理念變為我國人民的大眾意志,是推進政治文明建設的必要思想準備。另外知識界的廣泛推介和宣傳也是讓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思想得以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廣大知識分子應當自覺擔負起歷史的重任,以“五四”精神作指引,甘當宣傳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旗手和號角,讓廣大人民群眾熟悉和認識社會主義公民文化的實質和內容。只有讓社會主義公民文化思想成為大眾的意志和愿望。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才有存在和成長的土壤。
第三。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必不可少。黨的領導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方向不至于發生偏離的根本保證。那種試圖拋開共產黨、嫁接西方所謂的民主制度的做法,從其思想方法上來講是幼稚的,而其結果則是禍害無窮的。顯而易見,黨和各級政府通過加強管理和教育,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條件,可以促進政治文明的實現;同時,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也會對黨和政府自身的存在形成反作用,推動黨和各級政府的自身建設,使其成為人民所希望的那種理想的政黨和政府。
第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全國乃至地方各級人大的立法工作和監督工作,務使我國法律法規系統得以完善、政府的行為有人監督,只有這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而各級人大由以前的側重于立法進而側重于為人民行使監督權將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會計法律存在問題思考論文
- 下一篇:剖析農村財務管理困境及解決方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