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12-30 03:45:00
導語:城鎮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城鎮化的基本特點:
我國是個低度城鎮化的國家,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起步晚、總體水平低、發展滯后、城鎮人口比重大。
1、我國城鎮發展滯后主要體現在:與同等收入國家相比,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明顯偏低;與產業結構變化相比,城鎮化也滯后于我國的就業結構和城鄉結構的變動;與我國的工業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城鎮化也大大地落后了,例如1949年我國的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相差不多,僅為1.93個百分點,而到1998年,差距就加大為11.8個百分點,而最高的時候為13.43個百分點:另外,我國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落后,跟不上時展的腳步。
2、國城鎮化水平滯后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起步太晚,發展時間短而且波動較大,期間工業現代化又持續增長,導致城鎮化延后;其次,在其發展過程中,糧食的供應緊張制約了城鎮人口的增長,重工業導向戰略使城鎮人口的擴張力減弱,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城鎮化的行政干預以及戶籍管理制度的堅冰難以突破。
3、國城鎮化水平滯后的后果——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滯后抑制了消費需求的增軋鋼內,阻礙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妨礙了農業產業化進程,阻礙了城鎮建設和城市中心功能的發揮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它還影響了國民素質的提高,影響用地的集約利用和城鄉生態建設。
二、建國以來我國成鎮化的發展過程:
1、起步階段(1949年—1959年)
這個階段是我國城鎮化的醞釀階段,此時產業結構不合理,農輕重比例不協調,偏向重型化。而且由于是建國初期,國家更多地注重高強度的積累方式而忽視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
2、動蕩階段(1958年—1965年)
由于此時國家政策的不穩定以及農業上諸多失誤,城鎮發展也進入一個動蕩的階段,基本上還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
3、蕭條階段(1966年—1976年)
此時正是我國十年浩劫的“”,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生產停滯;城鎮化水平倒退(1965年為17.9%,到1976年只有17.4%);工業布局分散、管理完全停擺;城鄉分割進一步加劇,非但農民無法向城市遷移,反而有2000萬城鎮干部和青年被下放。
4、發展階段(1977年到現在)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迎來了新的發展和機遇。此后,國民生產總值不斷增長,居民消費上升。由于知青返城和經濟結構變化及就業擴張,我國人口的城鎮化水平也迅速上升,到1992年上升為27.63%。同時這階段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民的隱性失業變為顯性,而逼使著農民不得不想辦法謀出路。而且此時城鎮化布局有了重大調整,由內地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并集中,因而造成了國內城鎮化發展的地區不平衡。但是在城鎮化動力和途徑多元化的趨勢下,它正朝著良性的發展方向前進。
三、現階段我國城鎮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是城鎮建設需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如果大力發展城鎮與中國國情不符,必將加劇人與土地、水等資源的矛盾,動搖農業發展的基礎地位。第二,城鎮規模太小,缺乏明顯的集聚效應,公共產品的社會效益差。第三,在管理體制方面,城鎮的發展基本上被納入農村發展的范疇,是實現農村城鎮的主要途徑,但是缺乏統一完善的布局和規劃。第四,城鎮因缺乏支撐產業,進城農民易出現城市和農村兩邊住的“兩棲化”傾向,還是沒有真正實現離農。第五,。由于城鎮城市功能殘缺,企業進城的成本較高,往往是非農企業不愿進城,城鎮因缺乏支撐其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外來勞動力和人口難以進城立足,使城鎮成為“空城”。第六,在城鎮經濟發展方面,各地片面強調發展工業,導致產業結構單一以及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第七,我國的滯后城鎮化(又稱低度城鎮化)是城鎮化發展水平落后與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鎮化模式,是一種違背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必然趨勢的不合理的城鎮化模式。第八,當前城鎮化水平滯后工業化約10個百分,低城鎮化率愈發顯現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
四、對城鎮化發展道路的探討:
90年代初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1990年到2001年11年期間,我國地級城市數量由188個增加到269個(除特別說明,本文數據指地級及地級以上城鎮的市轄區數)。市區非農業人口超百萬的特大城市由31個增加到41個。城鎮覆蓋的面積達408.9萬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雖然目前我國的城鎮化滯后工業化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但隨著十六大的召開,中國城鎮化建設正進入新階段。
第一,我國人口多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城鎮化必須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協調發展,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鎮體系。適度積極地發展大中城市,合理地發展小城鎮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大戰略。小城鎮建設的重點要放在現有的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不能遍地開花,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繁榮小城鎮經濟是小城鎮發展的基礎,要以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形成符合當地特點的支柱產業。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進城務工經商是農村城鎮化必然要經歷的程,要正確認識農民工問題,善待農民工。對進城農民工要“減負、服務、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農民城鎮化的成本,減少社會穩定的風險。
第二,從我國耕地資源狀況出發,為了應對加入WTO的挑戰,保持農業生產穩定和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國城鎮化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充分轉移。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鎮也已成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目的地。繁榮農村經濟和加快城鎮化進程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只有積極推進城鎮化,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才能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第三,訂立城鄉一體化戰略,從著眼城鎮競爭力角度來看,首先要放開戶籍制度,把能人吸引到城鎮里來,這樣能夠帶動很多就業,而擔心放開導致城鎮膨脹沒有必要。近幾年來,我國城鎮全面實施城鄉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寬了城鎮化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進城落戶的條件,有些地方還推行了投資、買房可落戶的政策,確立了以居住地和就業為原則,實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為落戶基本條件的戶口準遷制度。城鎮基礎設施的更新、吸納能力的增強,使得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動成為可能,也為城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后備支援。
第四,城鎮要成為經濟增長點戰略。要依托特色產業,形成生產要素聚集,增強帶動周邊地區的能力。
第五,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城鎮化新體制。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要抓好城鎮規劃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培育市場體系、監督市場運行維護平衡。其次要進行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要將基礎設施企業化,要促進勞動力的流動和改革戶籍制度。同時也要合理調節城鎮產業結構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鎮的消費水平。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條件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要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我們有理由相信,乘著十六大的東風,我們的城鎮化道路會走得更好。
摘要: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城鎮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城鎮綜合實力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城鎮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城鎮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強。同時,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還比較低,城鎮化還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問題,如何在新時期有效地推進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仍是一個難題。本文從我國城鎮化的基本特點、基本過程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出發,探討了其今后的發展思路和道路。
關鍵詞:城鎮化;滯后;發展
- 上一篇:社區歸屬感分析論文
- 下一篇: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