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08-12 04:31:00

導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論文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們所必須充分重視并加以解決的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這是繼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之后,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過程中,如何認識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如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又作了深入系統全面的闡述,更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在論及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問題時,我們通常都把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一命題當作應然命題而不加以追問。其實,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為什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即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問題,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基礎性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從理論上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生產、分工與私有制的角度入手,科學地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同志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目標聯系起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過程的具體實踐中,回答了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問題,深化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問題的認識。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明確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對于這個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

1.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規定,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與一切剝削社會的根本區別之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本質的一個重要規定。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后來,他們又多次闡述了這一觀點,如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頁),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頁)。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的發展處在“人的依賴”階段上,奴隸主和封建地主對奴隸和農民進行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的全面發展就根本無從談起。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打破了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但是又形成了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人雖然擺脫了人身依附,但卻被物、金錢所統治;人成了商品和資本的奴隸。在這種社會里,根本就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才成為可能。在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了公有制,消滅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在發展和繁榮文化上,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大的優越性,這些都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制度保障和物質文化條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人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規定。

2.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和基本特征之一

在十五大報告中,我們黨制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這三個基本目標的總體歸旨,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文化,是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物質文化條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是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制度保證。在“七一”講話中,同志則明確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他說:“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我們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進步,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偏廢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行。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們不但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同時也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同志也多次指出,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社會。在十六大報告中又進一步強調,我們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把公民培育成為“四有”新人,使人實現全面發展。所以,作為反映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人的全面發展,也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

3.人的全面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承擔者和推動者。人類歷史與實踐證明:人的素質高低,人的發展的程度高低,直接決定了人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大小。

同志歷來都十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他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在十五大報告中,他又指出:“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七一”講話中,同志進一步指出:“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在十六大報告中更進一步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知識經濟興起、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的素質成為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表面上看是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但從根本上說是高素質的人才競爭。因此,不斷提

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能夠不斷地推動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正確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

要正確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內涵,就必須澄清理論上的一些片面認識。長期以來,理論界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理解有許多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們在實踐層面有許多失誤。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以往我們常常把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一個遙遠的理想,而沒有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個理想與現實統一的歷史過程;常常把人看成是手段,而沒有把人的發展特別是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根本目標;常常把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看成各種技能的培養,而沒有把人的素質看成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

1.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的歷史過程

過去,我們在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性與現實性、連續性與階段性問題的認識上,要么只強調其理想性,不顧其現實性,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要么忘記遠大的理想,只顧眼前利益,失去了前進的方向。當前,克服這兩種錯誤傾向,在實踐中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們既要堅持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人類社會遠大而崇高的理想,又要在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確立現階段上的現實目標和具體要求。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方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最高理想。這是古今中外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們幾千年孜孜以求得出的共同結論。古希臘哲人們提出的“至善的完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倡導的“圣賢”,中世紀的神學家們推崇的人格化的神“上帝耶穌基督”,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推崇的多才多藝“全才式的人”,十八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自由的人”,等等,都是對“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人類社會遠大而崇高的理想的理論追源與求證。黑格爾則更明確地指出:“社會和國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類的潛能以及一切個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發展和表現”(黑格爾:《美學》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59頁)。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和創建了科學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他們從勞動、分工的視角對人的發展進行科學的分析,揭示了人從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的必然性。他們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未來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

實現長遠理想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要通過不斷實現每一階段上的現實目標來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說來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一個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也是一種“現實的運動”,而這個運動的條件,就是從現有的前提即現實的物質文化水平產生的。它必須在人類社會發展特別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運動過程中的各個歷史階段上展開。所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是一個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的歷史過程。

同志科學地總結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從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連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的角度來理解人的全面發展。一方面,他堅持和重申了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的遠大理想,指出:“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必然走向共產主義這一基本原理,”在“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另一方面,又認識到了實現共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并為實現這個遠大目標和理想制定了現階段的具體目標。只有通過扎扎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才能不斷通過實現各個階段上的具體目標實現我們遠大的理想和目標。這樣,就做到了在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上理想性與現實性、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在這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在“七一”講話和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制訂了在現階段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目標,即在經濟上,“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在政治上,“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文化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這也是我們現階段上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須做的具體工作。

2.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它在社會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應該是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政治、文化的共同發展,它們是社會發展的不可分開的兩個方面。其中,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政治、文化的共同發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它們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相互統一的歷史過程。

長期以來,人們常常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手段,或者忽略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而沒有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全面發展和全面進步的重要方面。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發展觀的嬗變中得到證明。最早的發展觀是一種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認為社會發展就是經濟增長,亦即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發展的根本問題就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經濟增長率。這種發展觀根本沒有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只是把人作為實現經濟增長的手段。但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思路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真正的發展,并沒有實現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現代化;相反,還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于是就出現了第二展觀,即綜合發展觀。這種發展觀認為,發展也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應該是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這種發展觀把人的發展作為與社會其他方面等同的一個方面,但是沒有把人的發展放到應有的地位,沒有把人的發展置于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一方面,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另一方面,又沒有充分認識人的發展的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這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背離了人類社會真正的歸旨。基于此,就出現了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人、社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自然和諧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從人出發,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追求人、社會與自然的協調、持續、全面的發展。這種發展觀確立了人的發展在社會發展的核心地位,強調和恢復了人的全面發展在社會發展中這一重要內容和本來的價值取向。

上述發展觀的嬗變邏輯,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的實踐中也反映出來了。在總結理論與實踐得失的基礎上,同志提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在黨的十六大報告和“七一”講話中,充分貫徹了這種思想,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同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一樣,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它們是互為前提、互為基礎,相互促進、共同協調發展。他說:“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

3.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質、能力、才能、潛能、社會關系、自由個性、人的需要等方面內容的全面發展。但是,其中的核心內容應該是素質或者能力、才能的全面發展。在這里,素質和能力的內涵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兩者在不同的層次來表述同一內涵,素質更強調內在,能力更強調外在,它是素質的外在表現。

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指出,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人的素質或者能力的全面發展。“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的能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頁)。個人的全面發展“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頁)。列寧在領導經濟建設、推行新經濟政策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他晚年時期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和反思中,逐步地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國際競爭中,決定性的因素是綜合國力,包括人的綜合素質;社會主義要求得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均衡,就必須充分重視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必須培養大量的具有全面素質和能力的人才。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德智體”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鄧小平則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素質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在“七一”講話中,同志也明確地把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他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接著又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明確指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還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里明確把健康素質、審美素質作為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三、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以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為基礎。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極大地促進人的發展,并為人的全面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貧困人口還為數不少;人口總量繼續增加,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民主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都大大地導致了我國在人的發展方面的不平衡,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進程。因此,正如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要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緊緊把握住這一點,我們就從根本上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這也揭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

首先,要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有先進生產力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堅實的物質條件。如果生產力不先進,就沒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幕海市蜃樓,一個空中樓閣。實踐也充分證明,當人們還沒有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質和量的方面都得到基本滿足時,人就根本不能獲得全面發展,甚至連全面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都很難提出。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早就指出:“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而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關系的狀況促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8頁)。“如果這個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只能犧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單方面地發展某一種特性,如果生活條件只提供給他發展這一特性的材料和時間,那末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面的、畸形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296頁)。

為此,我們必須繼續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破除阻礙生產力進步的一切束縛,包括觀念、體制和政策上的束縛;必須繼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大力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使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必須保持社會安定和政治穩定,為生產力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可以使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促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人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即具有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具有當家作主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在現階段,我國公民在這些方面的意識盡管增強了很多,但仍比較淡薄;我們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有巨大的優越性,但仍存在著一些不足。所以,我們要繼續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增強人民的民主意識,培養和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質;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為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證。

再次,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人的全面發展既要以發達的物質文明為基礎,也要以發達的精神文明為基礎;既要以先進生產力為前提,又要以先進文化為前提。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內容是素質的全面發展;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著力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四有”公民。所以,只有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吸收人類的一切先進文化成果,萃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堅持文化上的對外開放,批判和繼承外來文化的精髓;要堅持“二為”方向,大力弘揚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引導亞文化,抵制反文化;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做大文化產業,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鼓勵對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文化創新,增加對各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各項落后的體制,建立與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相適應的文化管理體制。

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我們要大力發展教育。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頁)。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描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時,明確地指出了教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教育發展的方向。他說:“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面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此,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教育創新,特別是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體制上的創新,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深化教育制度和體制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廣泛開辟對教育投入新渠道,不斷完善提高教育的設施與手段。

最后,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為人民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和重要保證。沒有良好的生態和居住環境,人就沒有實現全面發展的自然基礎。沒有好的自然基礎,人的生存都困難,就不要談發展了,更不要談全面發展了。這個方面常常為人們所忽視。這就導致了我們在一些發展戰略和具體政策上的失誤,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在發展戰略和具體政策上,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保護和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讓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黑格爾:《美學》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