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4:54: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農村建設的制度創新: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的完成,個體經濟成為農村主要的經濟成分。這種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不利于發展多種經營和興辦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同時,個體農民生產力落后,資金也很缺乏,維持生產尚且不易,擴大生產更加困難。這就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工業化對糧食和工業原料日益增長的需要。這個矛盾如何解決?認為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他指出:“個體農民,增產有限,必須發展互助合作。”“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是可能和必須謹慎地、逐步地而又積極地引導它們向著現代化和集體化方向發展的,任其自流的觀點是錯誤的。”正是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引導農民逐步地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組織各種形式的勞動互助和生產合作,走上了集體化道路。這種聯合和合作經濟克服了分散小農經濟的弊端,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開創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局面。
二、農村建設的途徑和方法:城鄉統籌
城鄉協調發展是的一貫思想。在全國解放前夕,他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和農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決不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
首先,工業生產為農業服務,工業支援農業。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問題,主要是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問題,他提出“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支援農業是工業的分內之事,搞好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應有的題中之義。“要說服工業部門面向農村,支援農業。要搞好工業化,就應當這樣做。”1966年1月13日國家計委擬定《1966年工業交通企業支援農業的10條措施》。其基本精神包括:為支援農業辦好事;積極支持地方“五小”企業的建設;地方工業的生產應把為農業服務放在第一位;繼續執行亦工亦農的勞動制度和廠社結合、廠社掛鉤的辦法,實行工農結合;大力協助地方工廠進行技術改造,增強地方工業支農能力;組織“三結合”的技術服務隊下鄉開展技術服務;有獨立能力的,要把多余的水、電,支援當地的農業生產;等等。
其次,以城帶鄉,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發展好工業,搞好城市建設,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和容納更多農村勞動力。指出:“將來還要有幾千萬農民進入城市,進人工廠……有一個變農村人口為城市人口的長過程。”
三、農村建設的根本原則: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
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多次強調要堅持自愿原則,不能強迫命令,要采取“領導和群眾自愿相結合”的辦法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提出領導干部應該嚴格對農民負責,上面派去的干部要引導扶持農民,而不是去包辦代替一切。農村的管理應當以鄉村中當地的干部為主要力量,鼓勵和責成他們去做,切實為農民辦事。
維護農民利益,千方百計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很關心農民的經濟利益,認為這不僅關系到幾億農民社會主義積極性的發揮,而且關系到工農聯盟的鞏固和發展。解決這個問題,他認為關鍵是處理好國家積累、農民集體積累和農民個人收入的關系。首先,國家要積累,要向農村集體征購、派購一部分農副產品,但不能過多。如果過多,“只為工業積累,農業本身積累得太少或者沒有積累,竭澤而漁,對于工業的發展反而不利”。批評蘇聯把農民挖得太苦的做法,他指出:我們要兼顧國家和農民的利益。豐收年積累可多一點,但也不能太多,“災荒年或者半災荒年就不積累或者少積累一點”。總之,要“使農民能夠在正常年景下,從增加生產中逐年增加個人收入”。其次,同農民打交道,要實行等價交換原則,不能搞無償調撥,也不能因為價格不合理而損害農民利益。對于現實中存在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問題,強調要盡可能縮小它,要實行商品的等價交換或近乎等價交換的政策,以使在處理工農關系、國家與農民關系上,盡可能不使農民吃虧。最后,農民的富裕應該是共同富裕。如果只“看見了較小量的富裕農民,忘記了最大量的貧農和非富裕農民”,這是一種錯誤思想。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爭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員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我們的目標是“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我們認為只有這樣,工人和農民的聯盟才能獲得鞏固”。
四、農村建設的關鍵: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素質
如何教育農民?這是一直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首先,在思想文化上,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農民。“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提倡以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準的社會主義精神,是使分散的小農經濟逐步地過渡到大規模合作化經濟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證。”強調,要向農民群眾不斷地灌輸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以社會主義思想占領農村的思想陣地,使廣大農民真正懂得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農民唯一正確的選擇。
其次,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看到中國廣大農村文盲多、農民文化素質低,而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根本改變,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把占全國總人口80%左右的農民作為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積極開展掃盲運動,普及科學知識,努力培養和造就有覺悟、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
最后,開展科技教育,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歷來重視農村的科技工作,特別是農業科技的作用,強調在農民中進行普及科技教育,重要的是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針對農民科學文化水平落后的實際,提出了邊學邊干、在實踐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科學種田的方針。
五、農村建設的保障: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和服務
由親自主持起草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是20世紀50~60年代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群眾性綱領。《綱要》總共有40條,從第25條起,圍繞改善農村居住、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加強農村文化、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提出了具體任務。它包括:改善居住條件;培養醫務人員,建立縣、區衛生醫療機構和農村醫療站,除四害,基本上消滅危害人民最嚴重的疾病;在鄉一級設立業余文化學校,普及小學義務教育,基本掃除文盲;建立電影放映隊、俱樂部、文化站、圖書室和業余劇團等文化組織;建設鄉和大型合作社的電話網,普及農村郵政網;建成全國地方道路網;等等。
《綱要》制定了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開展農村文化、教育、衛生等各方面建設的規劃,向全國農民和全國人民指出了改變我國農村面貌的偉大目標,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合作化的進程,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想的現實啟示
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啟示一:改變生產經營模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所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在我國已運行了20多年,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逐漸地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組織形式松散、資源配置分散、科技信息渠道不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從體制上有所創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所有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現規模生產,創造規模效益,從而推動農村生產力的更大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啟示二: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應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啟示三: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要廣泛宣傳、教育廣大農民進一步認清形勢,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了解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明白新農村建設與自身利益的關系,增強主體意識和主動參與意識,自覺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不斷激發自身活力和潛能,增強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
啟示四: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農村落后、農民貧困的深層原因是教育薄弱、農民素質低下,人才匱乏。因此,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措施。首先,要教育和引導農民樹立新觀念、接受新思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引導農民逐步樹立市場觀念、消費觀念、誠信觀念,逐步強化廣大農民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科學興業意識、合作共贏意識、信貸創業意識,使廣大農民在提高思想覺悟與理性認識的基礎上,積極投入新農村建設。其次,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要加大培訓力度,整合教育資源,按照勞動力市場的客觀需求,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地對農村勞動力實施技能培訓工作。一方面幫助農民學政策、學技術、學知識,掌握技能,提高自身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引導農民牢固樹立“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想闖市場先進課堂”的科學致富的新的思想理念。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讓新一代農民逐步具備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的思想理論、新的技能知識。
啟示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我國應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這是因為農村道路、能源、水利、通信、飲水等基礎設施問題,是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是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又是最容易見到成效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消費環境,激發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又可以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消化當前部分行業的過剩生產能力,拉動國內需求和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
[摘要]關于中國的農村問題和農村建設,等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有很多真知灼見: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城鄉統籌;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和服務。的農村建設思想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思想;現實啟示
- 上一篇:人體繪畫思想分析論文
- 下一篇:人民內部矛盾學說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