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鄧小平小康與公平思想
時間:2022-02-11 03:40:00
導語:簡述鄧小平小康與公平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將鄧小平的公平思想里于“小康”理論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與評析,對于解決當今社會公平難題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鄧小平的小康理論與其公平思想交錯融合,小康理論的基本要義與經濟公平相互促進,政治公平貫穿于小康理論的政治訴求之中,小康理論的終極目標即是實現社會公平。
關鍵詞:鄧小平小康社會公平思想
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公平”一詞鮮有被直接提及。然而,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最基本的價值訴求,對鄧小平這樣一位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及舊民主主義思想啟蒙的政治領袖和擁有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奮斗不息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他的思想中不可能不滲透著“公平”的思想痕跡。同時,必須看到,人們對公平的追求離不開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和歷史條件,公平必須與社會發展相統一。鄧小平深諳此理,他在為實現中國現代化設計“小康”道路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公平思想體系。因此,研究鄧小平的公平思想,應該置于其“小康”的視野之下。
1、鄧小平小康與公平思想的內涵
小康一詞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其最早見于史冊是在《詩經·大雅·民勞》篇中,“民亦勞止,吃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勞累困苦,希望過安逸的生活。到近代,康有為的“小康一大同”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前,在中國勞動大眾的眼里,小康僅僅是“十畝耕地一頭牛,老婆娃子熱炕頭”這樣一種溫飽的經濟生活狀態。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結合現實國情,創造性地將“小康”這一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極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概念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鄧小平理解的“小康”已經超越了過去中國民眾心中的經濟常態意義,而成為一個涵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全方位、多層次的目標體系。
公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從廣義角度講,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會標準法律、道德、政策等、正當的秩序合情合理公正平等地待人處事的品質和原則。公平包含公民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其他生活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分配公平。公平是現代社會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標。在經濟上說,公平是在社會發展大背景下對市場經濟中社會收入再分配的一種評價,反映了在社會再生產環節之外再分配的過程中,消除貧富差距,實現人的分配公平在政治上說,公平是指政治主體享有平等的各種政治權利,如平等的人權、選舉與被選舉權利、參政議政權等在社會這個層面,公平是指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公平地享用社會發展的各種資源與發展成果,實現機會均等與結果均等。
鄧小平小康社會的闡述與描述為我們呈現出了一種相對理想的社會狀態,在小康社會之中,生產力的發展是其最基本的保障與基礎,而最內核的還是公平問題。二者之間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結合點,從小康社會的大視野下審視鄧小平的公平思想,一方面能夠更加清晰地理清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的脈絡,另一方面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平的內涵與外延,突出了公平在小康社會中的地位與價值。
2、鄧小平小康理論的基本要義與經濟公平
鄧小平小康理論的最基本要義即是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實現鄧小平同志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標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他認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公平的重要前提,通過發展生產力來逐步實現經濟公平,明確了經濟發展與公平的互促關系。在傳統社會主義觀念中,公平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別的標志之一。但傳統社會主義所強調的公平更多地是趨向于平均主義,在發展生產的效率機制與實現社會公平的平等機制之間,更多地傾向于后者,并沒有擺正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優先選擇平均,而不是優先以提高效率為主。這就導致我們更多地是從臆想的社會形態出發,以普遍貧窮的平均主義代替了真正意義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公平,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與社會進步的公平機制之間的平衡關系,導致社會發展動力缺失,人們生活水平長期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深刻認識到了這一弊端,他強調,要發展生產力,絕不能搞平均主義,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裕起來。他強調“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事實證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鼓勵先進,強調競爭,比較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有利于激發人們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鄧小平同志強調“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來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世界上一百幾十個國家,那時我們恐怕還是在五十名以下吧,但是我們國家的力量就不同了。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是共同富裕,那時候我們叫小康社會。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個基礎,再過五十年,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雖然還是在幾十名以下,但是中國是個中等發達的國家了。那時,十五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就是六萬億美元,這個數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我們實行社會主義的分配制度,不僅國家力量不同了,人民生活也好了。”即可見,中國步入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首要是經濟總量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首要又必然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有了深刻揭示。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中,第一是關于生產力問題,第二是關于公平問題。其核心思想在于公平只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能逐步實現,生產力的發展是基礎與前提,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公平與共同富裕是目標,小康社會的實現必須是生產力的發展與公平的統一。
分配上的公平是人們用于衡量和評價某種社會制度和政策優越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桿。實現小康社會,首先是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大背景下的小康社會。由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按勞分配原則是對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確認,體現了對勞動者的任務和權利的科學而公平的評估。因此,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我們提倡按勞分配,對有特殊貢獻的人和單位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由于多勞多得先富裕起來。按勞分配制度的制定與實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尊重了勞動者的收入與其所投入的勞動量和勞動成果的比例關系,實現了經濟領域的公平分配,從而提供了整個小康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
3、鄧小平小康理論的政治訴求與政治公平
鄧小平小康理論的政治訴求內容涵蓋頗豐,既有政治制度層面的、公民政治權利層面的,也有政治運行機制方面的內容。在其小康理論的政治訴求中,政治公平一直貫穿其中。他在分析中國過去封建專制傳統較多,民主傳統較少的歷史條件以及在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的基礎上,為中國設計了一條以“人權”為核心,以人民民主為路徑,以法律、制度為保障和框架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公平體系。
通俗地講,人權是指人之所以為人而享有的基本權利,東西方皆同。所不同的是,西方社會的人權觀念更多的是著眼于個體的人,而鄧小平理解的“人權”,主要是從社會中人的整體出發,其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廣大的人民群眾。這種以人民利益為旨歸的人權觀,有效地實現了個體人的生存、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統一,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公平的基礎。為了實現人民的權利,鄧小平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他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深刻地揭示出民主的重要性,它不但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鄧小平認為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和權利平等的目標,“關鍵在于不斷地總結經驗,使我們黨的生活民主化,使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為此,他注重發揮憲法在保障公民權利方面的作用,“要使我們的憲法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公平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他還進一步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民主權利、民主形式、民主程序等各個要素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這既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找到了突破口,也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保障,有利于人民享受到公平、切實的政治權利。
鄧小平一直強調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同時,他堅決反對搞特權,反對腐敗,這是其政治公平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特權、腐敗,侵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與社會主義公平思想背道而馳。因此,他高度重視社會上尤其是黨內的特權、腐敗現象,并提出從思想和制度上加以解決的系統措施。
4、鄧小平小康理論的終極目標與社會公平
社會公平的實現是檢驗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因其具有普世性與廣泛性,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小康社會應是整個社會更加協調,綜合力量日益顯現的社會。年月,鄧小平南下江蘇等地考察,回京之后,他以蘇州為例,描繪了達到小康目標的社會狀況,他說“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二十平方米,因為土地不足,向空中發展,小城鎮和農村蓋二三層樓房的已經不少第三,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農村的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第五,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附從鄧小平同志所描繪的小康社會的概貌中,可以發現,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這些小康社會的特征與目標是以群體作為主體的,也就是說,是廣大人民群眾都普遍地達到了這樣的水平,這才算是真正實現了小康。社會公平,貫穿于小康的目標體系之中。對此,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比如在教育問題上,他把“教育能夠搞上去”作為我國經濟在建國一百周年時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的根據,把教育發展作為實現小康社會的三大戰略重點之一。“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即刀再比如鄧小平不僅注重物質文明建設,還不斷強調精神文明建設,在小康社會里,“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腳。鄧小平“兩手抓”的方針體現了對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全面發展的關心。
結束語
中國小康社會已經按照鄧小平的設計如期實現,但是這個小康社會還是不全面的、不協調的、不完整的。鄧小平晚年流露出來的對兩極分化等問題的擔心說明,當時的社會公平狀況與鄧小平的預想有一定出入,或者說至少出現了這種苗頭。盡管如此,就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出發,將公平與實現小康社會統一起來的思路,以及他對公平設計的內容本身而言,都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今天,我們在反思現階段中國社會出現的種種分配不公現象時,理應更多地回到鄧小平那里。認真地總結和深入地研究鄧小平小康社會視野下的公平思想,對于我們解決轉型時期社會分配領域的突出矛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上一篇:民事公益訴訟的主要障礙探索
- 下一篇:闡述VB串口編程技術要領
精品范文
10簡述教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