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藝術論文
時間:2022-12-18 04:30:09
導語:大學生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需要的形成與特點
(一)學習需要的概念與內涵
這種缺乏或不平衡可以以考試成績、個人的實際收益狀況、是否被認可等第三方的結果性評估作為具體的判斷依據。
(二)藝術類大學生學習需要的形成與影響
在了解了學習需要的內涵后,我們不妨從源頭(即學習需要是如何形成的)來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評估,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我們可以概括為,學習需要的形成通常受以下主要因素影響。
1、個人價值觀的潛在引導
在前面的關于人性的分析中,我們提到的進化過程的人是一個很抽象的說法,針對每個個體的具體描述才是更有現實意義。在進化進程中,作為同一時空和社會環境的個體,他們當然會有一些共同性,但由于個人成長的環境影響的不同,作為同一時空和社會環境的個體,他們確實存在著個體差異,從人的社會屬性上看,這種個體差異在價值觀上有明顯的表現。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學生之間在學習需要的差異,比如有的學生有更為強烈和廣泛的學習需要,而有些學生甚至連我們認為的最基本的學習需要都表現不足,這個時候,我們很容易得出有些學生愛好學習,而有些學生不喜歡學習這類很表面性的評估或判斷。這類判斷用在年齡較小的中小學生身上,似乎還有一定的道理。但若將這類描述用在已經開始或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或價值觀的大學生身上,就顯得有些膚淺或表面了。有更為強烈和廣泛學習需要的大學生,他們往往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往往有一個比較明確而堅定的信念,無論這個信念是受先進人物的影響形成的更有社會責任感的“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信念,還是基于現實社會而提出的更為務實和平庸的“讓自己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的信念,還是那些看來有些自私或狹隘的“要出人頭地”的信念。一旦這些信念成為大學生價值觀中穩定部分后,這些信念就產生了強大的力量,引導當事人去學習和獲得知識或技能,不斷去追求更多的知識或技能。針對那些連我們認為的最基本的學習需要都表現不足的大學生而言,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點:要么是他們樹立了我們認為不太合適或正確的理念,比如“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人生在世,得過且過”。這些理念消磨了他們去努力學習的動力。要么是他們根本有沒有恒定的理念,對于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不斷發展和成長,沒有進行深刻和系統的思考,說得夸張一點就是,他們出于價值感的缺乏狀態。上述的兩種主要類別的學生,我們從專業的角度可以進行上述的分析或評估,事實上,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似乎并沒有如此理性地對自己進行上述專業的分析和評估,不論他們是否清醒地意識到上述情形,他們的學習都會受自己的價值觀的引導,故此,我們將價值觀對學習的影響稱之為潛在引導。
2、個人學習習慣性養成
在心理學上我們對有些行為我們習慣于稱之為習得性行為,在學習研究上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在對藝術類學生開展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藝術類的學生之前由中說法:上公共課,特別是一些不需要應用練習的公共課,他們習慣于不帶書、不帶筆。當有些同學這樣跟我提醒的時候,當時我覺得非常匪夷所思,作為學生上課不帶書,不帶筆,怎么上課呢?后來在教學中發現,情況果然如此。后來我們提醒剛到藝術類學院來教學的年輕教師,對此要有充分的應對準備。不然我們簡單地認為學生對我們不夠尊重,確實很為難他們,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斷改變他們的這種不好的學習習慣,開始養成上課帶書、帶筆的好習慣。在學習需要方面,這種狀況也是客觀存在的,有些藝術類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課程迫于專業教師的壓力或引導,他們能比較充分地認識到學習專業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對于那些非專業課程,他們似乎養成了不需要認真學習的習慣,自然從意識層面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需求。他們習慣于投入80%甚至以上的精力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不愿意在課外投入10%的精力來提升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
3、外部現實社會的影響
藝術類的大學生相對而言,他們有更多時間和機會接觸外部的現實社會,在他們缺乏對社會系統認識的前提下,他們很容易受社會上某些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最為重要的是,這種影響往往不是社會主流文化提倡和宣導的。這就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當那些受更為傳統影響的學生在學校里有意或無意地來傳達主流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時候,哪些接受外部現實影響的學生往往對他們的這種勤奮、刻苦、認真不屑一顧,甚至夸張地稱之為迂腐。他們這樣表態的時候,若以自己對社會比較了解自居就更加增強了自己的權威性和現實性,讓那些價值觀還在搖擺的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他們的影響。我們現在面臨的巨大困難就在于,要么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他們系統了解現實社會(誠然現實社會中有些價值觀或意識,可能不是我們認可或宣揚的),讓他們在比較全面了解現實社會的基礎上選擇或確定自己的價值觀,進而形成自己的與之對應的學習需求。要么就是讓那些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現實的同學接觸那些主流的意識或價值觀,實現這些主流意識或價值觀在學校的推廣和宣導。
4、學校氛圍與學習過程中的人際影響
作為大學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仍然在從事與教學相關的活動。盡管我們認為藝術類大學生受到的非學校影響要比非藝術類大學生多的多,但不能否認的狀況就是,學校仍然在通過教學活動、學校開展的社會活動在對學生施加影響,這種影響在學習需要方面也有很明顯的表現。在藝術類院校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幕場景就是,上課的鈴聲已經響過,仍然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勝似閑庭信步地以優雅的姿態行走在去教室的途中,讓人很容易產生還沒有上課的錯覺。看到這些學生很難讓人產生他們很渴望學習的評價和印象。我們做過研究,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刻意安排幾個學生,讓他們作出匆匆行走,甚至奔跑的姿態,會出現什么狀況呢?很可喜的現象就是,只要有3個以上的學生步伐加快,甚至奔跑的話,其他學生也會明顯作出匆匆的姿態,隨之有更多的學生會受影響,結果是大部分學生的步伐明顯加快,有近1/2的學生甚至做出奔跑的姿態。這個時候,若不是知情人的話,我們很容易產生這些學生很怕遲到或很想學習的印象。從上述一個實例中,我們機會可以得出結論,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的學習更容易受周圍的同學影響,在上課的時候這種情形也是常見:當有些同學積極發言的時候會帶動更多的學生積極發言,若沒有人帶頭發言的話,更多的學生更加愿意選擇沉默,讓整個教室顯得更為沉寂和缺乏學習激情。因此,從表現上來看,學生的學習需要似乎更容易受整個學校的氛圍和有影響力的學生的影響。藝術類學生的外現行為的更為突出,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從外在行為上似乎更能從量變到質變地影響藝術類學生的學習需要的深刻變化。
5、家庭成員或關鍵人員的潛在影響
我們知道,大部分藝術類學生的成長和一般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上或多或少地有些不同,由于藝術的特殊性,注定了他們可能會從更小的時候接受專業訓練或影響,這種專業訓練或影響往往會花費他們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相對于同齡人而言,這就自然而然地減少了他們和其他人進行交往的時間,這些減少的時間大部分用于和專業教師或家庭成員的交往上,但讓當然這種交往主要以教學的方式呈現。這就勢必在無形中讓他們在學習需要更容易接收轉業教師或家庭成員的影響。這種影響更多的時候是積極的,不論是家庭成員對他們的專業有所成就的熱切期待還是專業教師的專注的學習習慣都自然而然地讓他們至少在專業領域接受更為努力勤奮的影響。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讓人欣慰后振奮的說法,實施上是,有些學生對這種影響產生了反彈,長期的這種專業的要求和訓練,在他們并沒有收獲與之相應的成就和榮譽后,或者讓他們看不見未來可能的專業榮譽或成就,他們表現及其灰心和絕望,并將這種情緒擴展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在現實教學實踐中,我們很不幸地看見后者的數量似乎更為龐大。為此我們很容易產生藝術類學習不愛學習的印象或成見。
(三)藝術類大學生學習需要的調查
為了更為準確地了解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需要狀況,我們設計了相關問卷對大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了調查。我們調查的對象為藝術院校的在校大一-大三的學生。我們隨機選擇了8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5份,收回有效問卷80份,調查結果如下:
1、藝術類大學生為什么要到教室上課的調查結果
我們對相關調查進行了統計,如下圖(圖一:藝術類大學生為什么要到教室上課)所示:圖一:藝術類大學生為什么要到教室上課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藝術類大學生有鮮明的學習個性,他們到教室上課,更多的原因是從自己性情角度進行判斷。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對課任教室的認可,成為了他們上課的主要動因。這種理性的角度驗證了我們在教學中的感受,曾經有一個同學很感慨地告訴我,他很驚訝班上那個上其他大可通常缺勤的同學為什么每次都按時來上我的課,我也帶著這個疑問找這名學生驗證,他的回答非常直接:因為他很喜歡我上課的風格。在其他類型的大學中常見的迫于教學壓力來教室上課的情形在藝術類大學似乎并不是如此的明顯(教學管理的壓力導致學生到教室來的比例只有60%,遠遠低于他們自己的主觀評估)。
2、藝術類大學生為什么要“認真”上課的調查結果
我們對該問題的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如下圖(圖二:術類大學生為什么要“認真”上課)所示:圖二:術類大學生為什么要“認真”上課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若說是否來上課學生還獲多或少地會迫于來自學校管理的壓力的話,而從形式上遵守了學校教學管理的上課,藝術類大學生就更加明顯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認真上課或不認真上課了。在教室這個學習的場所,是選擇認真聽課還是形式上的學習,他們表現得更為感性和自我,有高達80%的選擇是他們會受教師的影響而感性地選擇認真學習。對教師的欣賞和崇拜也非常明顯地發生了愛屋及烏的效應讓他們認真學習。相對而言,這項學習是否對自己今后工作的價值,這類理性的思考在學生看來幾乎可以不用考慮。
二、藝術類大學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激發與轉化
(一)學習需要的有效激發
在調查和教學實踐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藝術類大學生對學習需要的缺乏非常明顯。具體來說,對于考試取得好成績,對于學習成績好獲得教師的認可,對于自己掌握了更為專業和熟練的技能,對于自己擁有了豐富的人文知識,對于自己具備了完備的知識系統等學習需求,他們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這種狀況和他們有一些相關的需求沒有被強化和激發有必然的關系。為此,我們建議應該采取的措施是以他們現有的學習需要為基礎,在盡可能滿足他們現有學習需要的基礎上,創造出他們更多的學習需要,也就是以他們現有學習需要的滿足來激發他們更多的學習缺乏。由此可見,藝術類大學生現有學習需要的滿足成為了我們激發他們學習需要的重中之重。具體措施如下:
1、制定并幫助實現更為合理的階段性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學生不能更有效為自己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他們制定的目標基本不符合我們在管理上經常強調的SMART[S(Specific)是指“具體的”;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A(Attainable)是指“可實現的”;R(Realistic)是指“現實的”;T(Time-bound)是指“有時限的”原則],這跟他們今后學習目標的制定和達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為此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按照SMART原則確定的自己的目標。首先要訓練他們制定更為清晰和具體的目標(即S(Specific)是指“具體的”),比如說,我們可以將他們提出的讓自己成績有明顯的提升,優化為從專業考核的名次變化來體現,可以具體為從專業考試第8名提升到專業考核第5名;剛才這個舉例也很好詮釋了M(Measurable)是指“可度量的”的原則;同時,有些學生對客觀條件和形勢在意氣風發的時候往往會缺乏有效的理性控制,很容易受他人或自己激情的影響提出一些說起來很激奮人心,實現起來很讓人灰心的目標,為此我們要嚴格按照A(Attainable)是指“可實現的”的原則,幫助他們講一個很偉大或響亮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個更能實現的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當學生在向一個目標奮進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幫助或訓練他們去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實現這個目標是否有實際的作用或價值,即R(Realistic)是指“現實的”的原則;為了進行該目標的驗證或評估,給出具體的目標實現時間節點,即T(Time-bound)是指“有時限的”也是至關重要的。
2、不斷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各類知識技能面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一些無知而無畏的人,在教學中我們也經常能發現一些無知而有知的學生。由于學生還處于一個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階段,很多專業或社會上的狀況的不了解,導致他們會出現一種無知而帶來的盲目自信,覺得自己似乎無所不能,或者覺得自己似乎已經很專業或有水平。為此,我們認為不斷豐富學生的見識,不斷拓展他們的接觸面,成為了有效地讓他們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藝術類的學生在操作層面上,我們可以力所能及讓他們觀摩更多,更專業的藝術表現形式,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各個層面的缺乏,不論是知識還是技能方面,來有效刺激他們產生更多的學習需求。當然,這種刺激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專業水平來實施,若把握不好的話,甚至為出現打擊他們自己和在專業上有所造詣的信心和勇氣。這就提醒我們在采用這個措施的時候一定要做難易適當,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能力。
3、有效運用更有刺激性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前面的調查中,我們發現藝術類大學生更容易受授課教師的影響,不論這種影響是基于教師的個人魅力還是基于教師的教學管理與調控能力。這就意味著,作為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可以采取更為有效的手段了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比如,通過分成小組,進行小組間的競賽來激發學生的團隊榮譽感,實現學生在小團隊中的相互監督和激勵;通過回答問題的及時認可,滿足學生自我認可和肯定的心愿;通過給與榮譽來激發他們不斷超越自我的成就感。激勵的手段可以使正向的,也可以是負相的,適當地進行一些對學生身心不會帶來負面影響的“懲罰”也是可以綜合考慮的。在相當多的教學管理案例中,我們更加提倡漢堡式的獎懲運用,即在開始的時候進行表揚和認可,在中間進行一定的懲罰或批評,在最后在進行一定的獎勵或表揚。這種說法是有深刻的心理學依據的,從情緒管理角度來看,這個程序完成后,當事人是處于良性的情緒狀態,這讓學生的身心是愉悅的,這種愉悅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的。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更加有利于他們進行自以為是的狀態調整,讓他們更能樹立信心和進行自我肯定。
(二)學習需要的有效轉化
我們在研究中也發現,有些藝術類大學生并不能制定更為遠大的專業目標,他們的教學培養目標定位可能是對藝術的傳播和推廣。針對這些學生來講,進行專業目標的有效轉化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1、轉化為更有實際意義的非專業目標
將他們的專業目標轉化為更為綜合的發展目標,比如成為一名有些得藝術類教師,掌握豐富的教學技巧,提升自己的控場能力,提升自己的舞臺表演水平。這些非專業目標的提出,更能讓他們感受生活,學習的豐富性,而不是單純地從專業給他們壓力或憧憬。這種做法往往因為缺乏更能激勵藝術類學生激情而被人們淡忘或忽視。事實上是,這種做法有更為現實的社會價值和功效,畢竟,能在專業上有所建樹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現代社會對藝術的貢獻認知也從貴族享樂向大眾共享的方向演變。
2、建立合理的平衡標準和體系
在對學習需要進行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缺乏只是需要的一種表現狀態,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狀態就是不平衡感,正如我們前面在闡述學習需要的概念是所提到的,這種不平衡感,完全來自于與他人的比較后的感受,是一個更為自我和感性的要件。這一點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來說就顯得更有現實意義,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之間進行競賽,進行厚此薄彼的激勵讓他們產生這種不平衡來有效地刺激他們的學習行為。我們在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地發展和成長,在應用這種手段或措施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評估上述措施或手段是否會對學生帶來傷害或負面影響,為此構建他們的合理的平衡標準和體系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在這個方面我們還需要進行更為專業和深入的研究好探索。
三、結論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論證,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有效結合藝術類院校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需要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本著創新、務實的精神,積極探索和不斷完善藝術類院校大學生教學和教學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激情一定能得到更為有效的激發和轉化。有力地促進藝術類院校為國家培養更多的能為社會接納的藝術人才,讓他們為在我國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張松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 上一篇:儒家審美理念藝術論文
- 下一篇:藝術市場營銷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