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綜藝節目思路創新探討
時間:2022-11-02 05:32:07
導語:音樂綜藝節目思路創新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1984年第一屆《青歌賽》播出以后,我國音樂類綜藝節目開始迅速發展,近些年更是成為綜藝市場的“寵兒”,但是在此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模式單一、內容同質化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廣東衛視原創時代記憶音樂節目《流淌的歌聲》這一案例,探索原創音樂綜藝節目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并認為:節目只有具備獨特性、價值性、精品化、新鮮感和可持續性的生命力這些特征,符合時展潮流,滿足社會審美需求,才能最終收獲大眾認可。
關鍵詞:《流淌的歌聲》;創新;音樂綜藝
縱觀國內綜藝市場的發展進程,音樂類節目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從最初興起到迅速發展再到日益成熟,其創作模式和呈現形態也顯現出明顯的規律性:一方面緊跟時代風氣和審美不斷更迭變遷,另一方面也存在競爭機制刺激下導致的盲從及其帶來的內容同質化,這是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回望當初,1984年央視舉辦的第一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簡稱《青歌賽》)作為國內第一檔電視音樂類的節目,可謂是中國電視音樂綜藝的起源之作,電視音樂性節目也自此逐漸開始成為受到國內大眾關注和喜愛的節目品類。直到2004年,湖南衛視第一屆《超級女聲》的一炮而紅,讓音樂綜藝節目真正實現了引發全民參與和追捧的社會景觀。回歸近幾年電視音樂綜藝節目創作現狀,從傳統主流類節目《我是歌手》(2013~2020,2017年更名為《歌手》)、《中國好聲音》(2012~2015,2018~2021)、《蒙面唱將》(2016~2020)等,到更具新潮感、分眾化的《中國有嘻哈》(2017~2020,2018年更名《中國新說唱》)、《樂隊的夏天》(2019~2020)、《明日之子》(2017~2020),尋找好歌者、展現好聲音幾乎是主流音樂類節目著力的兩大方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衛視原創時代記憶音樂節目《流淌的歌聲》以“經典好歌”和“時代故事”為核心線索和表達重點,憑借“另類”的節目模式,突破了此前電視音樂類節目固有的表達范式和慣性創作邏輯,在當前的綜藝市場中獨樹一幟。有鑒于此,本文以《流淌的歌聲》為案例進行分析,從內容維度入手,結合目前電視音樂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嘗試探討我國電視音樂綜藝節目的創作創新問題。
一、獨特性與價值性:著眼經典,激活時代記憶
《流淌的歌聲》始于2018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打造的重點項目,節目精心挑選改革開放以來涌現的經典歌曲,邀請金曲原唱或實力唱將或新生代歌手登臺表演,同時邀請文化學者、音樂制作人等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段的時代親歷者,分享金曲背后的時代故事和文化烙印。與此同時,《流淌的歌聲》不比賽排名、不晉級淘汰,只是用純粹的音樂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打動人、感染人,這在通常以競技對抗為關鍵看點的同類型節目中顯得頗為獨特。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從《信天游》《晚秋》《光陰的故事》《敢問路在何方》《故鄉的云》到《向天再借五百年》《金枝欲孽》《精忠報國》《風含情水含笑》《牽掛你的人是我》再到《歌唱祖國》《最炫民族風》《風雨彩虹鏗鏘玫瑰》《萬泉河水清又清》《不忘初心》等,從蔣大為、楊鈺瑩、陳明、陳紅、李春波、陳彼得、張明敏到韓磊、羅大佑、吳彤、閻維文、任賢齊、胡海泉再到鳳凰傳奇、姜育恒、莫華倫、王珮瑜、楊洪基、張衛健、張也、鐘鎮濤等,上百位實力歌者帶來幾百首時代歌曲,呈現了一場場視聽盛宴,引領觀眾回憶、傳唱和致敬經典。節目中演繹的作品中包含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校園民謠,包含曾經風靡全國的第一代廣東流行音樂,也包含了“90后”“00后”的歌單,一首首經典歌曲在對個體經歷和社會風貌的描摹、記錄里,見證了時代風云的變化,成為社會發展與前進的注腳。節目推出三季以來,《流淌的歌聲》的舞臺上不僅再現了高品質的音樂作品,也通過承載時代記憶的歌曲構建起一種敘事性的空間與場景,再加上嘉賓們彼此交流歌曲背后的時代故事和感悟,喚醒了大眾對時代的集體記憶,引發了具有全社會廣普性的情感共鳴。從大國之情到小家之愛,從還原金曲到重現時代記憶,《流淌的歌聲》讓歌與人以及時代架構起青春、奮斗的敘事橋梁以及情感共鳴的記憶鏈,并向普通人傳遞正能量,讓金曲中所蘊藏的真善美觀照當下,既帶有時代厚重感的懷舊色彩,也具備強烈的行業價值和現實意義,其在價值定位與呈現訴求上都與其他音樂類綜藝節目形成鮮明的區隔。它的誕生是創作團隊的專業、匠心和巧思直接作用的結果,也是廣東衛視平臺價值取向和風格調性的體現,同時還離不開當地藝術積淀和文化氛圍的影響。眾所周知,始于20世紀80年代、盛于90年代的廣東流行音樂是中國流行音樂創作的引領者,不僅打造了中國流行音樂的一段傳奇,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記,這一地域資源優勢也為如今《流淌的歌聲》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厚實的土壤。事實上,立足地域特色的《流淌的歌聲》,是廣東廣播電視臺詮釋“美好生活”全新定向重點打造的文化精品IP,在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的重大歷史節點上應時而出,正回應了人民和時代對特色精品的呼喚。
二、精品化與新鮮感:用心設計,煥發作品魅力
《流淌的歌聲》不僅在創作思路上獨辟蹊徑,體現出鮮明的創意感、獨特性,而且也能做到高水準制作,緊緊圍繞音樂性這一核心,保證作品的高品質呈現,提升觀眾觀賞時的新鮮體驗感,增強節目的吸引力。《流淌的歌聲》在金曲挑選和主題編排上,既容納歲月印記,也呼應著當下的奮進新征程,與時代同步伐,鼓舞人們滿懷希望地為美好生活而奮斗。比如,第二季的“赤子之心”主題節目中,閻維文、呂繼宏、蔡國慶、白雪、馬佳等著名歌手唱響經典軍旅歌曲來到舞臺,他們以飽含深情的歌聲表達愛國之心、禮贊人民軍隊;在第三季“不忘初心”主題節目中,時代傳唱團成員先是共同演繹《唱支山歌給黨聽》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串燒”,緊接著《共和國之戀》《情深誼長》《萬泉河水清又清》《不忘初心》等經典曲目也輪番上演。不僅如此,《流淌的歌聲》中再現的一首首歌曲也都是在講述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個體故事,而由一個個音樂故事組成的節目,就恰似一場跨越時空重現舊時記憶的大型故事會。比如,吳彤以一首《將進酒》將詩詞與琵琶、笙等傳統樂器融為一體,以搖滾樂風把“詩仙”李白“將進酒,杯莫停”的快意演繹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在“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中帶領觀眾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感受他遠大的抱負追求;金志文演繹的《我的未來不是夢》則讓人看到了年輕人對待生活的勇氣,他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雖有彷徨,但仍對未來滿懷希望。為此,節目組對每一首歌曲及其演唱者都精挑細選、反復排演,要把改編的度把握好,同時演唱者與主題、曲子相互之間都要契合,比如,“流淌版”的《但愿人長久》融入演唱者王珮瑜的風格,用“明月”相關的京劇念白作為歌曲的引子;鐘鎮濤帶來的《漫漫人生路》表演,從一段舞臺亂打秀中緩緩拉開序幕,讓鍋碗瓢盆化作音樂符號,敲擊出極具趣味性且節奏感的旋律。《流淌的歌聲》不僅頗具創意地“在歌聲中講述心聲”,而且在制作細節上也能夠摒棄浮躁,格外注重通過舞臺的精致化打造為經典之作注入新時代元素,煥發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比如,嘉賓出場之前,節目會播放一段VCR,畫面中陳列柜中的CD、磁帶,一臺老式的錄音機……借助意象化和儀式感的舞臺設計,增強歌曲的感染性;嘉賓演唱過程中,節目充分借助冰屏優勢,突破傳統屏對場景空間營造形成的限制,展現歌曲蘊藏的空間畫面,讓音樂作品充分釋放自身的魅力。
三、持續性與生命力:迭代升級,緊跟審美潮流
在音樂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的當下,一檔節目要想突出重圍已屬不易,要想保持常青更是難上加難,《流淌的歌聲》也是如此。《流淌的歌聲》第一季重在“致敬經典”,第二季則在“經典”之外進一步強化了“傳承”的理念,讓當下與經典碰撞,形式上采用“主題先行”呈現方式,以更加集中而順暢地勾起一連串的經典音樂;增設“時代傳唱團”團長的概念,邀請與“團長”關聯度較高的“時代同行人”作為團員,拓展話題和敘事空間。為了帶給觀眾全方位、浸入式的音樂體驗,《流淌的歌聲》第三季更是在價值觀、模式、內容和舞美等各個維度都進行了創新升級。比如模式方面,新增開場合唱環節——開場歌曲由四位“時代傳唱團”歌手組團創新演繹,先聲奪人;新增驚喜合唱環節——由傳唱團歌手進行兩兩合唱,呈現舊友重聚的默契滿滿、溫情感人,帶來不同年齡、不同風格火花四濺的激情碰撞;新增“歡唱團”——由知名音樂制作人王厚明、坐擁3200萬粉絲的街頭音樂人小阿七、青年歌手蘇北北擔任團長,帶領網絡音樂達人、各行業模范代表等各領域音樂愛好者組成,隨時帶動全場歡唱拉歌,讓“嗨唱”的氛圍感拉滿等。內容方面,新增“拆詞”分享——通過“拆詞”對代表性經典歌曲的歌詞進行拆解分析,細分歌曲背后的深層價值,從歌詞入手,切入時代話題,分享時代故事,引發全場共鳴;新增真人秀——在歌手進行合唱彩排的時候,節目組會拍攝并制作真人秀內容,呈現合作歌手之間關于合唱的練習、準備、爭論等最精彩的火花。此外,第三季節目在歌手的演唱方式、舞臺呈現上也進行了更多技術上、形式上和藝術上的創新。比如,唐漢霄在演唱《無名之輩》時,為了呈現出這首歌曲為默默奮斗的普通人而歌的勵志正能量,特意邀請五位時代同行人參與進來,融入更多人文情懷,增強歌曲的共情力。
四、結語
在經典之聲中將時代故事娓娓道來,在全新演繹中激活金曲魅力,《流淌的歌聲》在帶領觀眾欣賞美好音樂、喚醒集體記憶的同時,也進行著一種深度的全民互動,實現了音樂類節目的破題,具備了顯而易見的行業創新價值。相對應地,節目也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給創作帶來很大的挑戰,比如,“金曲”是消耗性的,在曲目選擇時更需精挑細選;在改編時也要既能體現經典歌曲的蘊味,又要讓其煥發新生,本身充滿挑戰。這意味著,創作者唯有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敏銳捕捉社會潮流,與時代審美一路同行,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
作者:黃敏麗
- 上一篇:數字媒體藝術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
- 下一篇:有效指導在綜合實踐活動的精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