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發展戰略
時間:2022-03-10 04:29:00
導語:資源型城市發展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特點與問題
資源型城市是伴隨著資源開發,礦區經濟的發展而壯大起來的,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僅以黑龍江省為例,伴隨著煤炭、森林、油田的開發而崛起的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等6個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省城市體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但是,資源型城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城市產業結構偏重,城市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城市布局隨資源開發就近建設而過于分散等特點。
(一)資源短缺條件下資源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產出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資源型城市產品結構中初級產品都占絕對優勢。以黑龍江省為例,1990年6個資源型城市主要資源型產品占鄉以上工業產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為92.6%(七臺河),最低為32.6%(伊春);加上資源加工型產品,平均占鄉以上工業產值之比為75.9%,最高為96.5%(大慶),最低為為58.4%(雞西)。從中可見自然資源在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近年來,由于可采資源日益減少,資源開采難度越來越大,缺乏足夠彈性的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日益顯示出其不合理性,資源危機進一步引發了經濟危困和生態危機(表1)。資源型城市“三危”現象的產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自然資源的產、供、銷幾乎完全在計劃體制的控制下運行,資源產品的絕大部分被國家幾十年一貫制地以指令性計劃調撥的方式拿走,進入市場的自主權極小。資源無價、原料低價、制品高價的價格體系使資源型城市缺乏足夠的再生產及產品結構更新換代能力,同時也迫使資源型城市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強度,所以一旦自資源開采進入后期,資源型城市必然出現“三危”現象。可見,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所走的是一條既“不持續”也“難發展”的粗放式的發展之路。
表1資源型城市發展問題分析問題/三危>總體表現具體表現油城煤城森林城資源危機資源存量狀況惡化,石油資源剩余可采儲量明顯減少,森林蓄積量銳減,煤炭資源面臨枯竭后續夫資源嚴重不足,老油田進入高含水期,開采措施增油效果變差,穩產難度逐年增加煤炭資源枯竭或瀕臨枯竭可開采森林資源數量急劇下降,面臨著嚴重的森林資源缺乏危機問題,森林質量也爭劇下降,蓄積量樹齡比極不合理經濟危困原有單一的城市產業結構適應不了資源漸于枯竭的局面,經濟增長和效益大滑坡,資源生產量難以維系甚至大幅度下調,銷售收入銳減,留利減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續產業與多元經濟脆弱,就業崗位不足,待業青年和部分老職工退休,逐年增加社會負擔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業就業壓力沉重,產業單一化,增長緩慢就業壓力過重,城市產業結構過重,經濟發展滯后產業總體發展仍然停留在計劃產品經濟階段上,產業產品結構單一,企業產品結構單一,企業素質差,經濟效益差生態危機空氣污染嚴重,廢棄物污染嚴重,植被破壞,噪音污染也較嚴重,某些疾病發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層損壞嚴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堿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堿化、沙化加劇煤炭開采后,水源受損,建筑物構筑遭到破壞,城市環境受煤礦石、粉煤灰污染,郊區農田大面積塌陷森林過度采伐,年降水日數減少,平均氣溫升高,相對濕度降低,大風天數增加,火險等級上升,旱、水災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區農業失去了綠色屏障
(二)低層次產業結構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設
城市布局與建設受到城市產業發展及城市建設政策的影響,以資源開采為主的產業結構使資源型城市布局呈現過于分散的特征,并對城市建設造成很大因難,城市布局迫切需要進一步更新和優化組合。
(1)過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較差
資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點多、線長、面廣”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對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條塊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單位劃地為牢,各自為政的問題,使相對集中區域也形成松散的結構。這不僅增加了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費用,而且浪費了土地,增加了經營費用,無論從現實還是從長遠看,均是弊大于利、無生命力的。
(2)城鎮體系建設尚未形成具有強大吸引力與輻射力的地域中心
當前資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較高綜合功能和綜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為生活服務中心生產科研商服的生長點和輻射源的“技工貿”中心尚未形成,嚴重影響著礦區向城市過渡的進程。
(3)綜合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優化組合空間
資源型城市建設的封閉性、高度指令性、內向性仍很突出;條塊分割現象仍很突出;綜合經濟的起步和發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較好的聚集效益和規模經濟;城市現代化建設還氙乏發展綜合經濟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環境;城市發展格局還不適應資源型城市戰略轉變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資源型城市是長期按“先生產、后生活”的方針及基本建設“三邊”政策的影響,各類建設普遍存在千樓一面、標準低、投資大、效果差的問題,城市整體風貌缺乏建筑、綠化、道路、色彩的整體搭配和協調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這與資源型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極不相適應。
二、可持續發展之路是資源型城市的必然選擇
資源型城市一直沿襲傳統的非持續發展模式,資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是長期沉積的結果,而且問題是綜合性的,必須從經濟、社會、人口、環境、資源多方面進行調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續發展思想成為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具體而言,資源型城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三個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順應全球城市化浪潮,貫徹國際上關于可持續發展共識,并盡快實現從概念到行動的迫切需求。統觀全球經濟態勢,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鎮集聚區,因此只有城鎮及其集聚區的持續發展,才會有區域的持續發展、國家的持續發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續發展。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得以實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和社會體系必須是建立在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環境基礎上的。而對21世紀全球性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資源問題更成為可持續發展最為關注的主題之一。從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焦點。作為集兩個問題于一身的資源型城市的持續發展問題亟待關注。
其次,是深入貫徹落實我國持續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我國政府在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時十分注重人類住區持續發展及自然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可持續發展科技行動中,管理的理論模式等重要內容。資源型城市在國計民生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續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第三,是資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難,實現兩個根本轉變,進行二次創業、重振雄風、再創輝煌的迫切需要。資源型城市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體現最顯著的城市類型,其自身的發展也受到這兩方面因素的嚴重制約,所以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促進經濟結構的演進,切實地從思想到實踐積極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資源型城市擺脫困境,重振雄風的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長遠眼光的發展之路。
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更新觀念,科學謀劃,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新方略,重新認識資源型城市發展方針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發展與環境結合起,使我們取得的經濟發展既滿足我們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來子孫后代滿足他們自己需求的能力,貫徹聯合國《21世紀議程》和《中國21世紀議程》關于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需要實現觀念的更新。必須將充分利用資源的觀念更新為適度利用觀念,把片面追求資源利用觀念更新為資源再生、保護的觀念;把保證單一經濟需求的觀念更新為生態需求、經濟需求的觀念,進而從根本上適應兩個根本轉變的需要。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構筑應遵循三個面向的準則,既要面向世界,還要面向現實,更要面向未來。在新形勢之下,對于一直作為資源型城市發展指導方針的由總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針”應當重新認識并且給予嶄新的時代含義(表2)
表2不同體制下資源城市發展方針的含義的比較
項目計劃經濟體制下資源型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型城市規劃一發展規模十六字方針工農結合男工女耕資源綜合開發與現代生態大農業系統,工程互補建設城鄉結合鄉村式居民點現代化田園生態城有利生產居住點接近生產點布局,主要為開采資源服務既為資源深加工服務還為城市多元經濟服務,形成優化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間方便生活職工就近上班,家屬就近參加農業生產既要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而且要滿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機的城市化空間城市布局點多、線長、面廣的大分散式的村鎮本系分片組合,相對集中的核心邊緣式城鎮體系重點建設小城鎮及村莊中等城市
(二)樹立正確的思想模式,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與空間布局優化
1.更新產業結構,發展多元化經濟
計劃經濟條件下過于片面強調資源配置與生產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視了資源產地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完善,使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缺乏足夠的彈性,難以應付市場風險的沖擊,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資源開采進入后期或市場發生波動,資源型城市的經濟馬上會隨產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應積極更新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資源型城市的多元經濟。
2.優化城市布局,創造可持續發展框架
根據資源型城市建設的現實態勢和發展前景,其可持續發展、建設和再擴展不宜繼續采用均衡增長,而宜借鑒生長極理論及核心邊緣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長。現代均衡發展理論的主旨“動態平衡”(或稱非均衡發展),它不是一開始就強調各城鎮的協調統一,而是盡力發揮各自的優勢,之的再在基礎上,采用最小的調整和投入實現整體的協同。這對建設資源型城鎮體系非常適用,作為綜合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資源型城市,多部門齊頭并進多元發展,是不現實的。其可持續性建設,應該集中有限的資金,吸引優勢產業發展和集中。
生長極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并非均衡發生在地理空間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間上呈點狀分布,并以各種傳播途徑,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資源型城市未來發展重點應尋求核心城鎮和邊緣城鎮的合理劃分及空間增長區別對待的多元發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經濟發展客觀要求,過去那種分散的以解決職工居住為主的礦區建設方式與資源型城市經濟的發展已經不相適應,必須進一步由分散的以解決職工生活居住為主朝著多功能的相對集中城市建設方向更新和轉化。
3.構筑一系列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施不僅要在思想上重視,更要落實在具體建設上。及時構筑一系列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生態和基礎設施等多領域,對資源型城市跨世紀發展有決定影響作用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是關系到資源型城市集約化、現代化進程的關鍵環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資源型城市戰略工程的實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資源型城市建設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經濟、輻射力較強,社會功能比較齊全、生活方便、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與歷史上重點工程建設相比,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具有較大的不同(表3)
表3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與歷史上重點工程若干比較分析
體制/內容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的重點工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持續發展戰略工程建設目的國民經濟計劃的落實與深化在宏觀計劃指導下創造性地為發展經濟、吸引外資、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服務建設背景影響因素單一封閉型復雜性、開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確定性不確定性建設資金渠道國家投資渠道單一化國家、集體、個人、外商多方融貸(渠道多元化)建設措施行政手段為主行政、經濟、社會、法律手段并重建設功能與意義對資源型城市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資源開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證作用對資源型城市未來發展成為具有經濟活力、環境魅和的現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
跨世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的具體要求是:①要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條件;②要完善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科技、體育、商飲服務等設施,使社會功能進一步健全;③要配套進行城市的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環保等系統建設;④要加強市容市貌和生態建設,美化城市環境(表4)
表4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構想舉例
時段/領域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目的與作用經濟資源深加工產業鏈,地方經濟發展工程經濟上形成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社會文化產業文化主題公園,資源為主題的節日弘揚產業文化精神,創造高品位文化氛圍環境生態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態環境,形成宜人的生存與發展條件基礎設施與城市風貌快速交通運輸工程,充沛的給水工程體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創造可持續發展和招商引資環境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工程的實施,將促進其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相互協調,進而促進其快速穩步發展,使資源型城市發揮其在城市體系中的應有作用,實現我國區際間的公平發展。
參考文獻:
1.陽建強現代城市更新運動趨向,城市規劃,1995.4
2.楊宏烈、羅春欽略論石油城市的改造,城市規劃匯刊,1993.9
3.林秋華關于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