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利用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源循環利用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方式運行的發展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因此,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是以生態價值為核心的新發展觀實現的基本途徑,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的根本體現。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科學技術為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發展最核心的問題,就是科技創新。在循環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的今天,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循環經濟發展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科技創新在循環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1)科技進步是擴大資源供給的有效途徑。相對于人類對資源的無限需求而言,資源的供給受到嚴重限制。而科技創新能夠控制資源,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價值和利用效率,增加資源供給的相對數量,緩和供給矛盾。(2)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茖W技術同生產力其他各個要素之間不是簡單的加法關系,而是乘法關系。當科學技術為零時,生產力為零;當科學技術大于零時,生產力便會成倍數地增加,因此,必須加快科學技術在循環經濟中的應用速度,使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成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3)科技創新是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主導力量??萍紕撔率巩a業結構不斷合理化,并進一步帶動整個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使宏觀結構和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有效緩解資源與環境的"瓶頸"約束,為構建結構合理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條件。(4)科技創新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科技創新能夠幫助人們認識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循環經濟與資源開發型企業的發展
從20年前的格爾木市鉀鎂廠到今天發展迅速的現代化企業集團,青海瀚海集團公司始終重視鉀鹽行業理論的研究及鹽化工創新生產尾液再回收利用等的探討,不斷開發和探索新的鹽化工產品及新技術,防治生產污染。在生產氯化鉀過程中,產生一定尾液,為了進一步提高氯化鉀的回收率,瀚海集團將尾液和老鹵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兌鹵,得到高品位的精制氯化鉀,同時使兌鹵車間的溢流液返回鹽田繼續曬制光鹵石礦,大大提高了氯化鉀的回收率。在鎂資源開發方面,瀚海公司兌鹵車間年老鹵用量200萬噸(折合氯化鎂60萬噸);以氯化鉀和氨水為原料,年產2000噸普通型氫氧化鎂。同時,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出了低鉀鈉氫氧化鎂、油品級氫氧化鎂等高端產品;為充分利用鹽湖鎂、鈉資源,成功開發了多元系鎂型、鈉型浴鹽產品,這些措施,為大規模開發利用鹽湖氯化鎂資源奠定了基礎。在生產污染防治方面,瀚海集團把每年氯化鉀生產中產生的15萬噸左右的廢鹽另行堆放,待技術條件成熟時再利用??梢哉f,瀚海集團公司回收利用生產尾液、開發下游產品、防治污染等措施科學合理,成效顯著,為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綜合利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初步顯現了循環濟發展的強勁勢頭。
但是,從總體上看,像瀚海集團這類資源開發型企業,包括柴達木地區的資源開發,長期以來在粗放經營的軌道上運行,資源性產業開發和加工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和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資源開發能力與后續加工能力不協調,資源開發的產業鏈依然很短。"十五"期間,從綜合回收率來看,鉛鋅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13%,煤礦和石油低14%-16%。因此,對于瀚海集團這類的資源開發型企業的發展而言,建立循環經濟型礦產資源開發模式是其必然選擇。
從工業化角度看,循環經濟對資源開發型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一方面,在工業化發展階段,消耗礦產資源是工業生產的必然;另一方面,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廢棄物會迅速增多,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在資源開發中發展循環經濟,是保證資源開發戰略轉移的重要措施,也符合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循環經濟對資源開發型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礦產資源絕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礦產資源開發的目標是資源合理永續利用,原則是堅持節約利用和綜合利用,途徑和方法是確定資源的儲采比,合理調節有限資源的耗竭速度,提高資源采、冶、選的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而要實現這些目標、原則、途徑和方法,就必須發展循環經濟。
從市場經濟角度看,循環經濟對資源開發型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循環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在自然成本成為制約人類發展主要因素的前提下,運用成本和效益原則,通過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來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發展模式和制度,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建立循環經濟型礦產資源開發模式對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進而提升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一是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關系。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都是為了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應運而生的。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的基石,循環經濟是清潔生產的擴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均以工業生態作為理論基礎。他們效仿生態系統的結構原理和運行規律,實現經濟的生態化,屬于工業生態學框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有共同的目標和實現途徑,他們都著眼于實現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再循環。
二是循環經濟與自主創新的關系。自主創新保證了進入循環經濟發展領域的技術的獨立性,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和重要保障。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如果不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我們將會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先粗放、后集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發展道路。自主創新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動力,自主創新與高新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資源生產率,顯著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從而緩解經濟發展對資源、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三是循環經濟與節約型社會的關系。循環經濟與節約型社會都是人類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所提出的新的發展模式和思路。發展節約型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循環經濟不是僅僅表現為節約資源,還有維護生態平衡、減少環境污染等。循環經濟是節約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科學技術水平能夠破解產業鏈中一些核心技術時才產生的先進發展模式,是這一階段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手段。
四是循環經濟與新型工業化的關系。循環經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發展于一體的全新發展模式,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在21世紀推動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手段。循環經濟與新型工業化為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循環經濟是從更為寬廣的維度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思考,新型工業化則是從工業化的特定視角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提出發展思路。循環經濟能夠解決新型工業化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需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以生態經濟的模式來化解。
五是循環經濟與體制機制創新的關系。體制機制的支持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而不斷創新的體制機制是循環經濟順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級政府需要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用新的思維方式、行動方式、管理方式和經濟運行方式,不斷創新循環經濟的管理體制、市場體制、生產體制和企業機制等。
六是循環經濟與資源綜合利用的關系。資源綜合利用是低水平資源循環利用,循環經濟是較高層次的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以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作為其主要目標,把資源綜合利用當中的節約資源、廢料回收目標涵蓋其中,而且將資源綜合利用的水平從質的層面提高,使人與資源的關系建立在自然生態循環發展模式當中,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科技創新為突破,推動資源開發型企業循環經濟的大發展
資源開發沒有完全實現"循環",主要是因為缺乏與之相適應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因此,礦產資源開發中,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技術體系建設。
一是政府需要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和適當調整現有科技資金的使用方向,推動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政府要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標準體系、技術政策和技術導向目錄;要對環境與生態工程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和創新大力倡導和支持;要推動環境友好型技術和循環經濟技術成果的轉化及運用,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信息與技術支持;要對循環經濟發展中延長產業鏈的技術創新活動給予政策傾斜;要組建與循環經濟相關的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技術交流協會,促進科技攻關和技術示范的組織、實施與交流;要依靠技術創新,形成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回收利用、廢物再生利用、礦產資源精深利用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二是利用新工業生產技術推進生產技術體系的建立和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最基本環節是形成循環生產技術體系。循環生產技術不是環保技術,循環生產是一種新型的生產模式,普遍存在于各個產業、各種生產活動中,它是新工業生產技術的廣泛集成和組合,如納米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等。目前,循環生產的技術要素并不缺乏,主要是缺乏自覺的組合與使用。
三是利用新材料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推動循環經濟工藝技術設備的高科技化。目前柴達木礦產資源開發企業使用的工業設備是在不同年代生產制造的,由于國民經濟一直采取粗放發展的模式,忽略對已建成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不少設備都屬于應該淘汰的落后設備。因此,在循環經濟高科技化的過程中,必須對生產設備進行分類淘汰或改造,根據自身條件實施工藝設備的技術改革。
篇2
【關鍵詞】 高校教材 循環利用 思路
高等學校教材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也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一套好的教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效率,也可以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去發現一些自然和社會的問題。高校教材循環利用,顧名思義就是對高校學生使用過的教材進行回收再利用。目前國內高校的教材循環利用有一定的市場,但處于無序狀態。如何把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做到既節能環保又能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呢?本人通過多年來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經驗以及對教材供應市場的調研,談一下對建立高校教材循環利用機制的一管之見。
一、高校教材循環利用的現狀
目前,由于國內高校沒有建立循環利用教材的機制,高校學生使用的教材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學校采用招標的方式購買的教材,或通過網購的方式購買打折教材,只有少數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舊書攤、舊書店或學校BBS二手板塊購買舊教材,教材循環利用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進行。
1、高校教材難以循環利用的原因
一是教材循環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涉及作者、出版社、發行單位、使用人等多方利益,若循環使用,將遇到利益方的阻力;二是由于資金、場地、管理等原因,沒有建立以高校為主體管理的教材循環利用的統一組織和平臺;三是在信息化社會,知識不斷更新,高校教材版本也更新非??欤匀昊蚋痰闹芷诓粩嘈抻啠凰氖歉咝榱吮WC教學質量,確保上課學生人人手中有教材,采用招標的方式,在新生入學時代購教材,方便了學生,這也影響了教材循環利用。
2、高校教材循環利用市場存在的因素
一是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財政部明確規定教材費等代收費不得強行統一收取后,大多數高校在新生進校一學期后都采取的是自由征訂模式,擇書自由為高校教材循環利用創造了條件;二是新舊教材價格差別較大,學生普遍認為新教材價格偏高,經濟困難的學生愿意選擇舊書,教材循環利用也就成為了必然;三是由于知識更新太快,有一些專業書籍的版本更新頻繁,教材保存價值不大,學生學完課本后,馬上轉給低年級同學了,這也使得教材循環利用有了市場。
3、高校教材循環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材不全。由于發行量和收藏價值的原因,有些教材在舊書店和網上書店買不到,學生又不愿買新教材,造成學生上課沒有教材。二是舊教材不衛生,由于沒有完善的教材循環利用機制,學生通過交換或在舊書店買的書沒有消毒,難免會傳染細菌和病毒,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三是教材版本陳舊。由于教材內容的不斷更新,教材版本更換頻繁,使得循環教材版本與老師要求的教材版本不一致,影響學生上課使用。四是購買的教材是盜版。有些舊書店受到利益的驅使,賣給學生的是盜版書籍,學生無法鑒別,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高校教材循環利用的重要意義
1、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近年來,國內一些高校在教材循環利用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很多發達國家也都有重復使用課本的傳統,學生升學后將所有書本留下,供下一屆學生使用。同一本教材,美國學生平均使用5年,日本學生平均使用達到10年。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截止到2012年底,全國高校在校生約有2536萬,如果按每生每年平均使用16冊課本計算,每年使用課本4.06億冊。有關專家參考數據折算后得出,若按教科書每本2000克計算,每年全國高校教材需要紙張81.2萬噸,消耗純凈水0.812億噸、樹木48.72萬畝。如果按教材循環平均使用5年計算,可以節約324.8萬噸紙張,這意味著少耗費3.248億噸純凈水和194.88萬畝森林。可見,教材循環使用對于高校而言是貫徹國家政策、實施節約的最好途徑之一,勢在必行。
2、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目前全國高校貧困生的比率為30%左右,其困生為10%。據粗略統計,一名大學生四年的教材費約在2000元左右,這對貧困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因此,教材循環利用可以切實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3、增強大學生的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
教材循環利用可以培養學生節約能源、愛護教材的理念。教材循環使用后,就成為公共物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學生免費捐贈教材和接受免費使用循環教材的學生也可以從中懂得如何關愛自己、關愛他人。
4、節約了教育經費
高校每年到畢業季節,很多學生都會把教材當廢品賣掉,既浪費了寶貴的資源又消耗了家庭的收入,造成了教育經費的極大浪費。教材循環利用可以變廢為寶,提高教材的利用率。
三、高校教材循環利用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適用原則
循環利用的教材應與老師指定授課版本的教材一致,若版本不一致,應把變動的部分標注出來,用替代的教材要保證其內容適用老師的授課。
2、潔凈原則
學校應為循環使用的教材配備專門的消毒器材,比如紫外光燈消毒裝置或購買消毒液,對回收的循環教材定期進行全面消毒,保證學生再使用的衛生安全。對破損的教材要進行分類清理,能修補再用的要及時進行修補,不能修補使用的,要及時報廢,及時更新,保證教材在循環使用過程中達到基本的質量標準,不影響學生的再使用,保證教材整潔干凈。
3、自愿原則
學生上交教材應該是自愿的,是否接受使用過的教材,也應該是自愿的,學校應尊重學生的意愿,不能硬性規定教材回收。
四、高校教材循環利用的思路
1、建立高校教材循環利用機制
教材循環利用僅僅依靠跳蚤市場、舊書店、網上購書等是形不成氣候的。要切實做到節能減碳、保護生態環境、減輕學生負擔,推進節能型社會建設就必須在組織模式上以學校為主導,利用圖書館、學生會等資源,將學生在用完后的教材根據書的使用損壞程度折價賣給學校或捐獻給學校,下一屆學生再到學校購買或無償接受,從而實現教材的循環利用。只有建立更加完備和同學認可的教材循環利用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形成可持續發展。
2、制定各項規章制度
比如要建立《學生使用循環教材的管理辦法》,明確利用循環教材的程序。學生在使用循環教材時發現破損缺頁或臟污情況應及時調換。拿到教材后,最好包上書皮,在書皮寫上姓名、班級。學生在使用教材時,做到不在教材上亂寫、亂畫,不在教材上作標記和學習筆記,不把教材放在餐廳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3、選擇購買高質量的教材
在教材循環利用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教材的質量,教材較易損壞與教材改版頻繁是影響教材循環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選擇高質量的教材有助于教材循環利用持久。教材質量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內容上的質量,內容高質量可以減少教材的修訂與改版的頻率,也就使得教材循環利用的壽命會延長;另一方面是紙張、印刷與裝訂等的質量,高質量的紙張、高技術的印刷與裝訂技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材的損害程度,使得循環教材的使用年限提高。只有保證教材的質量,建立完善的教材循環機制,教材循環利用才有可能得以實現。
4、教材循環使用要建立領導負責制
學校要建立教材循環利用領導負責制,例如對不按規定發放、使用和回收的,將嚴肅追究當事人責任,造成經濟損失的由責任人承擔,教材循環利用的管理工作應納入到對職工工作考核中。
5、教材循環利用應協調好相關部門的關系
高校教育主管部門應和環保、財政、新聞出版等部門聯合制定教材循環利用的實施辦法。教材循環利用的實施必然會觸動一些單位或部門的利益,若沒有把相關單位和部門之間的關系和利益協調好,就會阻礙教材循環利用的實施。教材作者需要獲得最大的利益,出版商和發行單位也需要生存,而學校實施的教材循環利用無疑會減少相關教材的發行量,必然會影響它們的利益。因此要切斷教材相關產業背后的利益鏈,就必須政府出面進行方方面面地協調。首先要加大對教材循環利用重要性的宣傳,使教材循環利用成為社會的共識。通過各種宣傳教育使相關單位和部門識大體顧大局。其次還需要國家資金的扶持,只有國家政策還不行,還需要有實施的資本。因此,需要政府既出臺循環利用教材的政策,還需加大投資,同時給作者、出版社和發行單位適當補助。
6、加強大學生資源保護意識的培養
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資源價值發揮到極致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正是因為人們的資源危機意識不夠,使得教材循環利用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因此學校應該針對這一現象開展一些科普講座及教育實踐活動,將“為了他人的使用,讓我們更加珍惜手中的教材”作為一個宣傳重點,讓學生們充分意識到教材循環利用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大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接受教材循環利用,從而增強其環保意識和節約資源意識,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從而自愿、積極地投入到教材循環利用的實施中去。
7、教材循環利用實施初期應進行小范圍的試點
國家財政和學??沙鲑Y向在校生購買已經使用過的教材,同時鼓勵學生向學校捐獻他們用過的教材。應當有選擇性的進行小范圍的試點,然后逐步推廣。比如對于變化相對較少的公共課教材或全校性選修課教材應當是循環利用的重點,其實施操作性相對其他專業課要簡單的多,同時也更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又比如回收教材的對象可以主要針對家庭條件較好和沒有保留教材習慣的人,重點提供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
五、結束語
教材循環利用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政府、學校、出版社、書商和學生等,需要統籌考慮,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當前實際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應小范圍試點,然后逐步推廣擴大。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在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因此推進建立教材循環利用機制就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對于節能減碳、保護生態環境、減輕學生負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呂小艷:高校教材循環利用問題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6).
篇3
關鍵詞 煙田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土壤保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 TS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02-02
煙葉原料作為煙草行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石和根本,受到行業內外的高度重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卷煙消費市場對煙葉制品“安全性、高香性、低害性”的追求,煙葉原料市場對其產區環境、香型特點、風格特色、等級結構、等級純度、外觀商品性、內在協調性等都有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市場需求導向的變化最直接的傳導就是煙葉產品品質的提升,具體而言就是等級結構、把(捆)內純度、成熟度與化學成分協調性的提升,而這些質量特色的優化提升最根本的是煙葉標準化生產與GAP管理技術的精益體現、精準落實。目前,在整個大農業控制化肥使用量、降低農藥殘留、控制調節劑濫用、追求綠色有機生產模式的背景下,煙葉清潔生產技術要求備受推崇,安全、低害、生態、有機、醇香、協調等生產理念或概念已經不新鮮了。因此,在基于自然環境下土壤系統上栽培優質特色煙葉,如何將田間優勢轉化產品質量優勢非常重要,這致使煙田土壤物理、化學、生物指標的改善和營養元素循環成為研究的熱點,煙田土壤培育的重要性在市場、技術和管理變化的“新常態”下日益凸顯。
1 煙田營養利用的傳統模式利弊分析
傳統生產模式下,大農業生產和煙葉生產一般都是“無機肥、高投入、高產出、高殘留、高污染、直線型”的營養利用模式,每年施用大量的無機肥料、速效養分、速效農藥,致使土壤系統發生了酸化、鹽漬化、板結、微生物結構失調、次生病蟲害頻發等問題。產量雖然明顯提高,但成本投入也相應增加,同時土壤變差帶來的次生問題和發育隱患明顯疊加,其綜合效益降低,利潤空間變小。據測算,全國煙草種植產業肥料的使用情況如表1所示。
眾所周知,煙區發展由于規?;⒙殬I化、專業化,煙農很少飼養大型家畜,致使農家有機肥料肥源非常緊缺,因此表1中的肥料均為商品肥料數據。商品肥料還是以無機化肥為主,有機肥、生物肥比例相對較低,這對土壤結構改善、生理生化指標提升只有較大的負面促進作用。近些年,煙區煙葉質量提升進入了瓶頸期,而市場對優質高等級結構煙葉的需求持續旺盛,迫使煙區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煙田土壤環境改良,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引導下清潔生產成為產區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將煙區廢棄有機物循環利用與土壤保育工作結合起來,開發成先進適用技術成為基層煙草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熱點方向。
2 煙田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模式構建
煙田環境是一個開放而復雜的生態系統,主要有動物(地上地下害蟲)、植物(煙株、雜草、廢棄煙株組織)、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煙株寄生微生物)、無機有機營養(無機鹽、有機酸等)和人類添加物(地膜、非煙受控物質等),這些廢棄物絕大多數可以進入循環系統重復利用而變為資源,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根據近些年全國煙區發展中的有益探索,可以對煙田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模式構建歸納,具體如圖1所示。
3 煙田廢棄物循環利用對土壤保育工作的促進與推動
人類利用資源的歷史,就是技術優化與突破的歷史,同時也是產業化高水平提升的歷史。煙田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它的工作思路里面融入了很多持續發展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理念,讓“廢物”變成“寶貝”,中間過程盡最大可能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過程可循環,產品質量高,資源利用好。煙草農業發展到今天,“一基四化”的巨量投入和普遍建設,給煙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和改善,產業發展的生產組織化程度、技術標準化程度、管理高效化程度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下一步甚至目前發力的重點就是如何“以煙為主”繼續提升煙農綜合素質、繼續擴大煙農增收水平、繼續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發展水平[1-2]。
隨著農業產業化發展,煙區及周圍農村區域產生的廢棄有機物資源非常多,但是能夠通過合理模式將其循環到土壤系統維持碳循環平衡的技術探索成果的卻不多。諸如圖1模式,能將煙草、環保、農業、科技、扶貧、綜合治理等部門的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在基地鎮、基地村引進技術工藝、購置設施設備、建好廠房園區、配套扶持辦法,抓好示范點、帶動一大片,既能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廢棄物綜合利用、提高農民環保意識、促進區域和諧發展,又能扶持產業、促進就業、精準扶貧、農民增收,更重要的是改良土壤、改善結構、培肥地力、清潔生產、提高產量、提升質量。農村環保、農田污染、土壤退化是目前煙區和周圍農業區域面臨的刻不容緩的問題,抓住廢棄物循環利用這一枚關鍵棋子,促使整個科技產業鏈條轉動起來,提升整個農村生態―經濟―社會子系統的良好狀態水平,意義非常重大[3-5]。
4 建議
要做好煙田及周圍環境的廢棄物循環利用,推動整個“土壤-生態-經濟-社會”系統的良好運轉,有以下建議:一是要有“四大意識”,即產業發展環保先行意識、產品質量與清潔生產高度關聯意識、資源利用依靠科技進步意識、系統發展與責任擔當意識,要努力完成一個“被動宣教―主動認可―積極參與―自覺踐行”的意識提升的蛻變,關注長遠、持續、健康發展從關愛環境、關愛土壤做起。二是要建“四大平臺”,即項目結合與融資鼓勵平臺、技術創新與產品開發平臺、管理創新與標準化生產平臺、特色產業與市場銷售保障平臺,要完成廢棄物循環利用與區域產業的緊密結合,解決好原料來源、產品質量、市場銷售、綜合效益等問題,尋找一條自我突破、自我提升、互惠互利、特色發展的道路。三是要做“四大循環”,即煙葉生產―廢棄物―有機肥―提高煙葉質量的循環、廉價原料―優質工藝―環保產品―生態品質的循環、環保理念―技術推動―項目結合―特色產業的循環、政策啟動―示范帶動―平臺推動―效益撬動的循環,用理念、技術、產品和產業的循環賦予清潔生產、生態發展、資源利用持續健康提升的新生命[6-7]。
5 結語
“天藍、水綠、村美、民富”是生態文明的標志。煙區環境下能夠真正做到農業資源無廢棄、有機無機能循環、依托科技有產業、發展產業能就業、就近從業能致富、清潔生產有特色、產品質量有保障、循環模式能永續、健康樂業提素質、依靠技能再創新,創新保障土更肥、民更富、家更美,這就是廢棄物循環利用與土壤保育的技術愿景和實踐意義[8-17]。
6 參考文獻
[1] 王建安,翟新,華,等.淺談烤煙基本煙田廢棄物的綜合利用[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4):138-142.
[2] 杜鴻波.陜南山地煙葉生產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科技視界,2013(26):439-440.
[3] 陳崗,董繼翠,王躍金,等.利用煙田廢棄生物質生產生物有機肥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5):159-160.
[4] 東方煙草報.中國煙草2015年發展報告(網絡資料)[EB/OL].[2016-06-30].http://.
[5] 顧驊珊.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探討:以浙江嘉興為例[J].生態經濟,2009(1):82-84.
[6] 彭靖里,馬敏象,吳紹情,等.論煙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及發展前景[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1(8):18-20.
[7] 朱榮譽,于學玲,史勁松.煙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9(3):25-27.
[8] 唐莉娜,陳順輝.循環農業:現代煙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J].中國煙草學報,2009(5):58-61.
[9] 陳素云.現代煙草循環農業園區運行模式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22-24.
[10] 孫翠英.規范煙田操作 防止土壤污染[J].河南農業,2012(12):48-49.
[11] 陳素云,吳一平.現代煙草循環農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煙草學報,2012(6):74-80.
[12] 邱壽豐.循環經濟規劃的生態效率方法及應用[D].上海:同濟大學,2007.
[13] 王錫春,李小慧,郭軍,等.煙葉復烤廢棄物煙?;以诳緹熒a上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5(22):256-262.
[14] 李放.烤煙莖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及其堆肥化利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7.
[15] 李素蘭.烤煙莖桿與城市泔水堆肥化利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7.
篇4
作為一項福利性特點較為明顯的政策措施,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能否
得到廣大農民認同,不僅反映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觀認識和接受程度,
而且影響到“兩型農業”的建設進程。鑒于此,本文基于湖北省752位農民的調研數據,采
用Ordinal Probit模型系統分析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
素。研究結果表明:①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認同,但其
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的感知程度排序是:環
境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其比例分別為86.0%、68.7%、60.3%;②盡管影響農民對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略有差異,但總體上而言,男性、年齡
較小、學歷較高、具有農業科技培訓經歷、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家庭信息化水平較高、對
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較高、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評價較差、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更
能感知到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③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要實現經濟價
值、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需要政府部門在制度安排上向農業循環經濟傾斜:通過采
取強化補貼、引導涉農企業參與、培育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服務實體等措施解決農民
的后顧之憂;加強以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為代表的人力資本投資,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建
設;形成農民、政府雙方關于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共同學習型組織,建立資源性農
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共同愿景,通過培育農民的環境情感,提高其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
關鍵詞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
中圖分類號 X2;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10-015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21
改革開放以來,基于觀念、認知、科技等多種因素影響,雖然我國農業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農產品產量持續增加,但卻帶來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并由此而逐漸成為影響我國農業健康發展的重大障礙?;诳沙掷m發展理念的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理應是破解“資源貧乏”與“環境貧困”的有效選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環境友好等方面的價值引起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了“綜合治污與廢物循環利用”優先主題?!秶摇笆濉笨茖W和技術發展規劃》要求實施“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與此同時,以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為核心的“農村清潔工程”、“以獎促治、以獎代補”工程也已展開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素,不僅是正確認識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實施效果的必要前提,而且,對于進一步完善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公共政策也具有重要啟示性意義。
迄今為止,有關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循環利用路徑研究。Mehtaa et al.[1]探討了農業廢棄物的肥料化問題。Guo et al.[2]分析了農業廢棄物的能源化問題。二是基于客觀層面的循環利用效益研究。Thelen et al.[3]通過田間實驗研究玉米秸稈與牲畜糞便發酵還田對碳循環的影響,發現納入糞便后的生物系統年均凈全球變暖潛勢為-784 g/m2。三是農民參與循環利用的意愿或行為研究。何可等[4]分析了農民農業廢棄物減碳化利用需求,發現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便利條件是影響農戶利用需求的關鍵因素。王舒娟等[5]對農民出售秸稈的決策行為進行了分析,發現曾經出售過秸稈的農民僅占37.8%。此外,還有不少學者針對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補償標準[6]、市場供需[7]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
通過以上文獻回顧不難發現,學界在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既有自然科學視角的研究,又有社會科學視角的探討,但有關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方面的文獻尚未見報道。事實上,農民是參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力軍,他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評判決定其參與意愿。同時,作為一種福利性特點較為明顯的公共政策,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能否得到廣大農民認同,不僅反映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主觀認識和接受程度,而且影響到“兩型農業”的建設進程。鑒于此,本文以湖北省752位農民調查數據為基礎,通過構建Ordinal Probit模型分析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及其影響因素,以期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并為政府部門的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1 理論分析
1.1 概念界定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是指將具有潛在價值的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作物谷殼等農業廢棄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再生利用。在本文中,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是指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綜合感受,即農民認為參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到底“劃算不劃算”、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的實施到底“合理不合理”的主觀感受。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生態環境知識層面上,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所帶來的良好作用認知;②生態環境意識層面上,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性的心理滿足程度,即農民認為自身能夠從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中獲得凈效益的大小。
1.2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
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社會價值。突破資源與能源約束,解決農業發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變目前“資源―產品―廢棄物排放”的高碳農業發展模式,發展以循環經濟為理念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8]。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資源性農業廢棄物被稱為“放錯位置的資源”,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能夠有助于推動農村發展模式的改革。②環境價值。作為農村清潔工程的重要內容,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確保了農民在從事正常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避免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資源性農業廢棄物不當處置而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之外,還能獲得農業生態系統提供的保育能力,最終實現互利共生。③經濟價值。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推動了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既能減少對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的消耗,又能增加資源可利用量,從而有利于節省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1.3 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
借鑒國內外學者對一般性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的研究成果,結合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特點,本文認為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農民個人特征、家庭經營特征和心理特征。
(1)個人特征。①性別。Blocker et al.[9]發現盡管女性更加關心環境問題,但在環境保護行動的積極性上卻要弱于男性。②年齡。史興民等[10]認為,年齡越大的居民對環境污染的感知程度越高。③正規教育。宗明緒等[11]指出,教育年限對農民的環境保護行為具有積極的作用。④非正規教育。鄧正華等[12]發現,農民與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聯系越密切,其對生態環境的認知程度越高。
(2)家庭經營特征。①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是農民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表征。Bernath et al.[13]對都市森林游憩價值的研究表明,人們的收入越高,其對都市森林產品的認同程度、支付意愿也隨之提高。②主要收入來源。王常偉等[14]指出,與非農收入型農民相比,農業收入型農民對環境的認知程度更高。③耕地面積。邢美華等[15]發現,人均耕地面積對農民環保認知具有正向影響。④家庭信息化水平。邢美華等[15]認為,信息獲取渠道的暢通程度是影響農民環境知識的重要因素。
(3)心理特征。①環境態度。Balderjahn[16]指出,人們對環境污染的態度能夠決定其生態環境意識,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越高,越傾向于認同并采納改善環境的措施。②環境評價。韓洪云等[17]評估了退耕還林的環境價值,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對當地環境狀況的評價能夠影響其對退耕還林環境價值的判斷。③環境情感。Guagnano et al.[18]的研究發現,人們對自然環境越有感情,越有保護環境的行為意識,對環境友好型政策的認可程度隨之增強。
2 數據來源與模型方法
2.1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課題組于2012年7-8月、2013年7-8月對湖北省武漢、隨州、黃岡三地進行的入戶調查。綜合考慮研究目的、可操作性、資金約束等因素,我們在武漢選擇了周河村、彭泗村、顧崗村、龍橋村、周山村、許易村、七里村等農村作為調研區域;在隨州選擇了陳畈村、勤勞村、吉祥寺村、釣魚臺村、玄龍廟村等農村作為調研區域;在黃岡選擇了河鋪村、土門村等農村作為調研區域。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共發放問卷800余份,剔除前后矛盾、關鍵信息漏答的問卷后,共獲得適用于本文研究目的的問卷752份。
2.2 模型方法
本文反映農民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數據是分類數據。關于此類數據的處理方法,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將其作為連續數據,使用OLS進行估計;二是將其視為定序數據,采用Ordinal Logistic模型或Ordinal Probit模型進行估計;三是將其轉化為二分類數據,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或二元Probit模型進行估計。盡管這三種方法在處理此類數據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估計結果較為接近[19]。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并依據回歸結果的擬合優度,選擇Ordinal Probit模型進行回歸。
根據前文分析,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價值、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等3個方面。據此,本文設定了3個Ordinal Probit模型。模型Ⅰ為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社會價值感知模型;模型Ⅱ為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環境價值感知模型;模型Ⅲ為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經濟價值感知模型。
Ordinal Probit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y*i=Xβ+εi
式中:y*i為潛在變量;X為解釋變量;i的取值范圍是1到n的自然數;β表示待估計參數;εt~N(0,σ2I)。
2.3 變量說明
2.3.1 因變量說明
(1)模型Ⅰ的因變量。通過考察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農村社會發展”的認同程度來測量其社會價值感知。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對其進行賦值,“完全不認同”用“1”表示,“不太認同”用“2”表示,“不確定”用“3”表示,“比較認同”用“4”表示,“完全認同”用“5”表示。
(2)模型Ⅱ的因變量。通過考察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環境保護”的認同程度來測量其環境價值感知。賦值方法同模型Ⅰ。
(3)模型Ⅲ的因變量。通過考察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農民增收”的認同程度來測量其經濟價值感知。賦值方法同模型Ⅰ。
2.3.2 自變量說明
本文3個模型的自變量均包括個人特征、家庭經營特征和心理特征。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1)個人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等4個變量。其中,正規教育用農民受教育程度進行測量,非正規教育則用農民是否參加過技術培訓來表征。
(2)家庭經營特征。包括家庭人均年收入、主要收入來源、耕地面積、家庭信息化水平等4個變量。借鑒邢美華等[18]的做法并結合調研區域的實際狀況,將家庭信息化水平變量分解為家庭“是否擁有固定電話”、“是否擁有電視”、“是否擁有有線網絡”3個維度。對于上述任一問題,若農民回答“是”,則記1分;若農民回答“否”,則記0分。(3)心理特征。包括環境態度、環境評價、環境情感等3個變量。對于環境情感變量,借鑒Dunlap et al.[20]、Chan[21]、汪興東等[22]等學者的研究,本文設計了“我們應該理解自然、崇尚自然”、“我們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
注:“+”表示該自變量與因變量具有正相關關系;“-”表示該自變量與因變量具有負相關關系。
“作為世界的主人,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利用自然”、“與適應自然相比,我更希望能夠主宰自然”4個問項。前2個問項中,若農民回答“同意”,則記2分;若回答“不確定”,則記1分,若回答“不同意”,則記0分。后2個問項中,若農民回答“同意”,則記0分;若回答“不確定”,則記1分,若回答“不同意”,則記2分。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的感知情況
從認同程度來看(見表2),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環境價值認同程度最高,比例高達86.0%;其次是社會價值,比例為68.7%;經濟價值則位居末尾,對其持認可態度的農民比例為60.3%。這說明,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認同。但也應注意到,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不認同(包括‘完全不認同’與‘不太認同’)”或“不確定”。這表明,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程度遠沒有政策設計預想中那么高,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
3.2 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感知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過多重共線性檢驗后,發現各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應用Stata11統計軟件,采用Ordinal Probit模型,分別檢驗各影響因素與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社會價值感知、環境價值感知、經濟價值感知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3所示。
不難發現,盡管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社會價值感知、環境價值感知、經濟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略有差異,但總體上而言,男性、年齡較小、學歷較高、具有農業科技培訓經歷、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家庭信息化水平較高、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較高、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評價較差、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程度較高。
3.2.1 個人特征的影響
(1)性別在模型Ⅰ中的偏回歸系數為0.227。這表明,與女性農民相比,男性農民更為了解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農村社會發展的作用,但在環境價值感知與經濟價值感知上,農民的觀點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
(2)年齡在模型Ⅰ與模型Ⅱ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096、-0.111。表明年齡越大的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環境價值的感知程度越低??赡艿慕忉屖?,農民的年齡越大,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越久,其對廢棄物傳統處理方式(例如隨意丟棄、露天焚燒等)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
(3)正規教育在模型Ⅱ與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235、0.192。表明農民的學歷越高,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的感知程度越高。實際調研也發現,對上述2類價值感知程度最高的群體分別是學歷為“大專及以上”、“高中/中專”的農民。
(4)非正規教育在模型Ⅰ與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258,0.445??梢?,以農民培訓經歷為代表的非正規教育對其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具有正向影響。得益于農業科技推廣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農民基于科技需求的驅動,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各項價值的認知可能更加全面。
3.2.2 家庭經營特征的影響
(1)主要收入來源在模型Ⅱ、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355,0.272。表明較之于非農收入型農民,農業收入型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環境價值、經濟價值的感知程度更高??赡艿慕忉屖?,非農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民對農業生產的重視程度不高,因此他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不明顯。
(2)家庭信息化水平在3個模型中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認為家庭信息化水平是顯著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從實際調研情況來看,當農民家庭的信息化水平得分由“0分”提升至“3分”時,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有益于農村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農民增收持認同態度的農民比例分別由56%,70%,44%提升至67.8%,93.5%,79.1%。
3.2.3 心理特征的影響
(1)環境態度在模型Ⅰ、模型Ⅲ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310、0.138。可見,農民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顯著影響了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感知與經濟價值感知。
(2)環境評價在模型Ⅰ、模型Ⅱ中的偏回歸系數分別為-0.096、-0.165。表明,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社會價值、環境價值感知程度與其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的評價息息相關。如果農民對環境的評價較高,其感知程度較低。
(3)環境情感在3個模型中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環境情感能夠很好地解釋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值得一提的是,模型Ⅲ中,環境情感的偏回歸系數是-0.049,即農民對生態環境的情感積極性越高,其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經濟價值感知程度越低。本文認為,這是合理的。環境商品(例如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發展中國家被認為是奢侈品[23]。在衛生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農村,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要實現其價值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較之于普通農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對環境效益的需求更高,這部分農民往往希望投入更高的成本以促進環境效益的提高,因此,這部分農民認為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經濟效益不高。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農民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的感知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得出如下3點結論:①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得到了大多數農民的認同,但其價值并未得到充分體現。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的感知程度排序是: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其比例分別為86.0%、68.7%、60.3%。②盡管影響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類價值感知的關鍵因素略有差異,但總體上而言,男性、年齡較小、學歷較高、具有農業科技培訓經歷、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家庭信息化水平較高、對環境污染的關注程度較高、對當前農村環境狀況評價較差、環境情感積極性較高的農民,更能感知到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③以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為代表的人力資本投資、農村信息化建設和農民環境情感的培育會給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體現帶來實質性改善。
上述實證研究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推廣應用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了科學依據。第一,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經濟價值的感知程度居于末位,反映了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成本擔憂。作為一項兼具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雙重功效的政策措施,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要實現經濟價值、環境價值、社會價值的統一,需要政府部門在制度安排上向農業循環經濟傾斜,通過采取強化補貼、引導涉農企業參與、培育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服務實體等措施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第二,家庭信息化水平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感知的正向影響表明,農業信息化有利于強化農民的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進而增強農民參與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積極性和信心。第三,形成農民、政府雙方關于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共同學習型組織,建立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共同愿景,通過培育農民的環境情感,提高其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此外,加強輿論引導,尤其是強化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在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價值性的宣傳,重視發揮農技人員的推廣作用,都有利于提高農民對資源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價值感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Mehtaa C M,Palnib U,FrankeWhittlec I H,et post: Its Role, Mechanism and Impact on Reducing Soilborne Plant Diseases [J]. Waste Management,2014,34(3):607-622.
[2]Guo X M,Trably E,Latrille E,et al.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gricultural Waste by Dark Fermentation: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10,19 (35):10660-10673.
[3]Thelen K D, Fronning B E, Kravchenko A, et al. Integrating Livestock Manure with a Cornsoybean Bioenergy Cropping System Improves Shortterm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and Net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10, 34(7): 960-966.
[4]何可,張俊飚,蔣磊. 生物質資源減碳化利用需求及影響機理實證研究:基于SEM模型分析方法和TAM理論分析框架[J].資源科學,2013,35(8):1635-1642. [He Ke, Zhang Junbiao, Jiang Lei.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rmers’ Demand for Lowcarbon Utilization of Biomass Resources and Its Impact Mechanism: Based on SEM Model and TAM Theoretical Framework [J].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 (8): 1635-1642.]
[5]王舒娟,張兵. 農戶出售秸稈決策行為研究:基于江蘇省農戶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2,32(6):90-96. [Wang Shujuan, Zhang Bing. Farmers’ Decisionmaking in Selling Straw: Based on Evidence from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 32(6): 90-96.]
[6]何可,張俊飚. 基于農戶WTA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補償標準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3(5):46-54.[He Ke, Zhang Junbiao. Compensation Standard Estimates of Agricultural Waste Utilization Based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 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J]. China Rural Survey, 2013,(5): 46-54.]
[7]Hadda M,Anderson P F. A GIS Methodology to Identify Potential Corn Stover Collection Locations [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8, 32(12):1097-1098.
[8]袁明寶,朱啟臻,趙揚昕. 農業文化視角下的循環農業發展變遷及其反思[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4-30. [Yuan Mingbao,Zhu Qizhen,Zhao Yangxin.Transition and Reflectio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2):24-30.]
[9]Blocker T J, Eckberg D L. Gender and Environmentalism. Results from the 1993 General Social Survey [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97, 78 (4):841-858.
[10]史興民,劉戎. 煤礦區居民的環境污染感知:以陜西省韓城礦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2,31(4):641-651. [Shi Xingmin, Liu Rong.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a Coal Mine Area: A Case Study of Hancheng Mine Area, Shanxi Province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 (4): 641-651.]
[11]宗明緒,夏春萍. 農戶對森林生態效益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對十堰市張灣區和丹江口地區的調查[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70-76. [Zong Mingxu,Xia Chunping.Farmers’Willingness to Pay for Ecological Effec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Date from Field Research in Zhangwan District[J].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4):70-76. ]
[12]鄧正華,楊新榮,張俊飚,等. 農戶對高產農業技術擴散的生態環境影響感知實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7):138-144. [Deng Zhenghua, Yang Xinrong, Zhang Junbiao, et al. Emprical Analysis of Impacts on Farmer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bout Highyiel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iffus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 (7): 138-144.]
[13]Bernath K,Roschewitz A.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Urban Forests:Explaining Visitors’ Willingness to Pay in the Contex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 89 (1):155-166.
[14]王常偉,顧海英. 農戶環境認知、行為決策及其一致性檢驗:基于江蘇農戶調查的實證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10):1204-1208. [Wang Changwei, Gu Haiying. Farmers’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 Behavior Decision and the Check of Consistency Between Them: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Farmers in Jiangsu Province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2, 21 (10) : 1204-1208.]
[15]邢美華,張俊飚,黃光體. 未參與循環農業農戶的環保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晉、鄂兩省的調查[J]. 中國農村經濟,2009,(4):72-79. [Xing Meihua, Zhang Junbiao, Huang Guangti.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Farmers Not Participating in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 Shanxi and Hubei Provinces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 (4): 72-79.]
[16]Balderjahn I. Personal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s Predictors of Ecologically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Pattern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88, 17 (1):51-56.
[17]韓洪云,喻永紅. 退耕還林的環境價值及政策可持續性:以重慶萬州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2012,(11):44-55. [Han Hongyun, Yu Yonghong. Environmental Value of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and the Policy Sustainability: In Case of Wanzhou, Chongqing [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2, (11): 44-55.]
[18]Guagnano G A,Stern P C,Dietz T. Influences on Attitude Behavior Relationships:A Natural Experiment with Curbside Recycling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5,27 (5):699-718.
[19]FerreriCarbornell A,Frijters P. How Important Is Methodology for the Estimate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4,114(7): 641- 659.
[20]Dunlap R E,Van Liere K D,Mertig A G W,et al.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425-442.
[21]Chan R.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Consumers’Green Purchase Behavior[J].Psychology and Marketing,2001,18(4):389-413.
[22]汪興東,景奉杰. 城市居民低碳購買行為模型研究:基于五個城市的調研數據[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2):47-55. [Wang Xingdong, Jing Fengjie. Model Research on Urban Residents’ Lowcarbon Purchas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in Five Citie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 (2): 47-55.]
[23]McFadden D, Leonard G K.Issues in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Goods: Methodologi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in Hausman,J. A.(ed.) [M]. Contingent Valu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Amsterdam:NorthHolland Press,1993.
Farmers Value Percep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Waste Recycling
HE Ke1,2 ZHANG Junbiao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China;2.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As a more obvious welfare characteristic policy measure, whether the value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can be perceived widely by farmers, not only reflects
farmers’ subjective cognizance and acceptance level,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wotype agriculture’. Given this,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752 farmers in Hubei Province, Ordinal
Probit model was used in this paper to analyze farmers’ value percep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value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can be perceived by most of farmers. But they haven’t been fully realized.
Various types of values in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perceived by farmers are sorted as
follows, environmental value>social value>economic value, the ratios of which are 86.0%,
68.7%, 60.3%, respectively. Secondly, although there is a slight difference in key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percep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values, in general terms, those who have high value perception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are always the ones who are male, highly educated, with
younger ag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experience, higher household
information level, more concerned abou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or assessment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higher environmental emotional enthusiasm, and mainly
living by agriculture. Thirdly,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economic valu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n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it need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lean to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n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rough adopting many measures
to liberating famers’ worr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subsidies, guiding agriculturelinked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cultivating the service entities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and so on; enhancing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which is represented as formal and nonformal
education, and accelerating r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forming the mutu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between famer and government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building the shared vision of resource agricultural waste recycling, and
nurturing farmers environmental affection to improv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active protecting the
篇5
關鍵詞:循環利用 公路材料舊瀝青路面
隨著目前我國公路建設的不斷發展,國家不但加強了對新公路的建設工作,而且還格外注重對舊路的改造工程,由于在舊路改造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大量的廢棄材料,這些廢棄材料不僅造成了資源上的極度浪費,同時也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污染,因此,對于公路建設中材料的循環利用就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實現材料的循環利用,不僅是實現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以及高效益等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是在公路建設過程中可持續發展以及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標準,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和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舊瀝青路面的循環再利用是公路材料循環利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目前我國公路主要可以實現循環利用的材料,下面筆者以瀝青路面的循環再利用為例,淺談我國公路路面材料的循環利用。
一、公路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的相關背景
就目前我國公路建設而言,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總長度已經達到了6.5萬公里,而各地不包括高速公路的干線公路長度達到了35萬公里,而在對這些公路中的舊路面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如果將其所有的廢舊材料都丟棄不用,則將會消耗瀝青面層混合料以及汽油160萬噸;瀝青資源1000萬噸;石料資源35640萬噸以及混合料在拌合、鋪筑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12萬噸。
但是如果采用了對公路材料上的循環利用,就目前的建筑技術而言,在舊路面材料的循環利用方面可以實現對資源20%的節省,其中在對瀝青的消耗方面大概為800萬噸;在對瀝青面層的混合料以及汽油上可以減少32萬噸的消耗,石料資源的消耗方面可以減少至少1000萬噸的消耗,而在廢氣排放上,可以減少2.4萬噸的排放。從這些大概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實現對路面材料的循環利用,或者是提高路面材料的循環利用效率,在能源的節省以及經濟社會效益的產生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就目前我國在路面材料的循環利用方面其技術還不成熟,尤其是在舊瀝青路面的循環利用方面還有待提高。
二、舊瀝青路面的循環再利用技術
(一)對舊瀝青路面的翻挖和破碎
首先,在對舊瀝青路面的翻挖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是機械的翻挖方式,但是由于人工翻挖較為費時費力,同時進度較慢,因此目前一般采用的都利用鋤耕機、刨路機以及液壓松土器等進行的機械翻挖。在進行翻挖之前,每隔30m的距離在路面的橫斷面上需要開一個長度大約為0.3~0.5、寬度大概為0.3~0.8m的小槽,然后槽深度根據機械翻挖的實際能力來確定.同時在對瀝青舊材料的裝運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的對雜質進行排除,避免出現大量的非瀝青材料,如果被翻挖的路面下層是半剛性基層,可以稍微對翻挖設備高度進行調整,避免影響路基強度。
而在對舊瀝青路面的破碎方面,所需要循環利用的瀝青混合量的粒徑不可以太大,否則很難在舊材料中利用再生劑實現軟化效果,因此在破碎的過程中需要保證舊料的粒徑應該在25mm~35mm之間。在具體的破碎過程中,可以首先利用顎式破碎機對舊材料進行粗加工,將一些體積較大的瀝青材料破碎到200mm以下,然后再用錘式破碎機來進行軋碎。同時在軋碎之后為了進一步保證瀝青舊材料的質量,可以進行篩分然后再進行回軋。其回收的瀝青路面材料抽提篩分試驗結果見表1。
篩徑(mm) 篩分通過率(%)
試樣1 試樣2
26.5 100 100
19.5 96.3 100
16.0 92.8 98.8
13.2 90.1 96.4
9.5 85.0 90.6
4.75 52.8 60.4
2.36 38.3 45.4
1.18 28.4 33.8
0.6 24.6 29.2
0.3 19.2 21.7
表 1回收的瀝青路面材料抽提篩分試驗結果
(二)再生舊瀝青材料的配制和拌制
當破碎后的瀝青材料跟再生劑充分攪拌之后,這種材料就被稱為是再生的瀝青舊材料。在常溫中進行拌制的再生瀝青舊材料一般需要堆放一到三天,才能保證舊材料與再生劑的充分融入,如果想要縮短融入時間,可以對這些拌有再生劑的瀝青進行預熱,但是注意預熱的溫度不能超過80℃。由于在拌制中再生劑的使用量很少,大概只占再生瀝青舊材料的1%,因此可以在進行拌制的過程中,用噴灑的方式來實現再生劑與瀝青舊材料之間的融合。如果想要提高拌制的均勻效果以及縮短拌制時間,可以利用強制式拌和機等機械設備進行攪拌。同時拌制后的再生舊瀝青材料在堆放時的高度不易高于1.5m。
(三)再生瀝青混合料上的選用和配比
由于瀝青路面在使用的過程中受到了氧氣、陽光、水分等因素的作用,瀝青中分子的分子量較低的會出現集合,形成高分子量的分子,造成樹脂和油分上的減少以及瀝青質的增加,從而導致瀝青表面變脆變硬,其延度以及針入度都會降低。比如在實踐中筆者發現,60號瀝青如果使用年份超過了十年,其延展度大概在10cm,而針入度一般為20左右,這跟道路石油瀝青技術要求相比降低了很多。因此對大量舊瀝青來說,必須加入再生劑方能使用。因為再生劑具有軟化舊瀝青,并能使舊瀝青有一定的改性作用。
一般瀝青路面都是雙層式,挖掘出來的舊料都是粗細料混合的。因此,舊料中即不是粗級配,也不是細級配。城市道路的舊料級配更為復雜。因為在大修前,路面多次養護是常有之事,所以要使再生瀝青混合料用于主要干道上,必須加入新石料來調整級配,使之符合級配規范要求。加入新礦料的類型、數量可通過舊料抽提后篩分結果,再根據新石料的原材料篩分分析,采用計算法或圖解法來決定配合比。要得到質量較好的再生瀝青混合料,我國采用的舊料與新料之比一般為1:2或1:4(表 2)。在新舊料配比和再生劑用量確定后,即可考慮新瀝青用量了。目前,這一步工作基本上采用馬歇爾試驗方法來確定。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舊料的瀝青與石塊粘結在一起,無法分別測定各種原材料的比重,也就不能計算再生瀝青混合料的理論比重,即不能計算空隙率,因此,再生瀝青混合料的密實性,采用飽水率來代替空隙率。熱拌再生瀝青混凝土混合料質量標準,以穩定度、流值、飽水率三個指標來衡量。(表三)
表 2 拌和瀝青混合料所需各種集料的用量
指標 混合料 規范要求
總油石比(新)(%) 5.5(3.7) 5.0(3.2) 4.5(2.7) 4.0~6.0
實際密度(g/cm3) 2.481 2.473 2.466 /
空隙率(%) 2.57 3.12 3.89 3~6
瀝青飽和度(%) 82.1 78.2 72.3 65~75
穩定度(KN) 11.4 13.2 9.8 8
表 3 瀝青混合料馬歇爾試驗結果
綜上所述,廢舊瀝青混合料經再生后用于鋪路,能變廢為寶,為城市道路材料開辟了新的途徑。最近幾年,天津市公路管理局已在道路大修工程中開始應用瀝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術。河北省在京秦高速公路病害處理施工中、山西省在原平-繁峙公路改造施工中、遼寧省鞍山市在鞍山-海城公路改造施工中、北京市順義區在辛樊路大修施工中、北京市密云縣在101國道大修工程、密古路K6+000-K7+200大修工程施工中也都成功地應用了瀝青混凝土路面再生技術,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及早在我國各城市推廣熱拌再生瀝青混合料技術,對當前的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從這一層面上也充分的體現了公路路面材料循環利用的重要性所在。
參考文獻:
[1]姜利,劉玉磊.廢舊瀝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的試驗[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9,(02).
篇6
循環經濟是目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現在而言,循環經濟的研究方向為:如何將“廢物”變廢為寶;同類產品的頻繁交易產生的浪費問題;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本文將針對三個方向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
循環經濟;廢物;浪費;生產過剩;過度消費
引言
1960年以來,循環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循環經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文獻接踵而來。但是,循環經濟的各項理論仍比較分散,沒有同意的定位和框架。本文主要從下述方面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評價。最后對循環經濟的未來進行探索。
一、循環經濟的研究概況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是“宇宙飛船經濟”但是他的概念是由Prarce提出的,20世紀末循環經濟被引入到中國,之后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循環經濟已經擴展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循環經濟作為一門學科還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二、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已有研究表明,循環經濟是針對傳統經濟而言的,循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的本質特征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以這種本質作為循環經濟的起點進行分析的話,可以理解循環經濟的內涵就是資源循環利用。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其定義比較權威的已經超過了十種,中國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理解各執己見,至今無法統一。這就說明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研究主線。既然如此,循環經濟的研究核心到底是什么呢?實際上,資源加工成產品,產品報廢成了廢物與資源加工成產品,產品在進行利用形成再生資源的根本區別只是對“廢物”觀念不同罷了。第二者的循環本質是廢物資源化,循環模式的核心在于把廢物看成資源,這是從全局的視角看待資源問題。廢物資源化就是變廢為寶。這個過程前期需要的政府的干預。并不是所有的廢物都可以變廢為寶。這要需要三個條件。第一,廢物要具有其發揮的作用;第二,廢物能夠具有其研發的意義即科研發性;第三經濟行為主體可以從其獲得利益。利用“廢物”的時候要合法,只有擁有了“廢物”才能夠合理的開發研究,因此合法便是利用的前提,擁有研究技術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在變廢為寶這個過程中,這三個條件很難都具備,這時需要依靠當地政府的干預以及人脈關系,從而推進“廢物”的開發利用。上訴模式季節為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種物質循環模式。在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假定的是一種理想的經濟狀態,但是“廢物”具有不穩定性,這就使得這種理想的研究模式具有不確定性。事物的本態是研究的核心,要通過對事物的本真形態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循環經濟的起源源自于Building的“宇宙飛船經濟”,這個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使得資源在宇宙飛船上得到可持續的利用。這個理論也是理想狀態下的。同樣的,富貴的人會想到慢慢的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貧窮的就是努力的解決溫飽。這些例子都是為了說明,各種行為主體之間的差異性??赡芤粋€個體的保護,而另一個個體在嚴重的破壞。要注重經濟行為主體的多樣性,保持主體間的差異和資源節約效果的平衡。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包括了分析單個和多個經濟行為主體,對整體的資源進行的衡量,進而推斷出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以及防止生產過剩和過度消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個重要的途徑。最初的循環經濟的思想來源于外國,“宇宙飛船經濟”思想,它和新古典經濟學的思想表達恰恰相反?!坝钪骘w船經濟”所支持的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他們對這個才有特別積極的態度。而新古典經濟學,把事物本身都看成了悲觀的存在著,他們悲觀的面對了循環經濟的治理。上述懂循環經濟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循環經濟是利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行的一項活動。同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循環經濟不同于傳統的經濟模式,它們的區別就在于在資源的判斷標準不同。傳統的經濟模式就是發揮其現有的貨幣價值而循環經濟注重于資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最優化的發揮其社會價值和環保價值??傮w上可以看出,循環經濟的核心就是“經濟”,其關系到了經濟行為主體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循環經濟是一種最優化的狀態,是人們所追求的能夠合理利用資源滿足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的最優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所以在進行循環經濟的同時要考慮經濟行為主體資源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可見,循環經濟的研究主體包括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
三、總結
通過對全文的了解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循環經濟理論呈現“漂移狀態”,學者們各持己見,一直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循環經濟也面臨著“破碎困境”,循環經濟隨時可能會破碎。第二,經濟如何成功的實現轉型的根本在于是否建立了廢物資源化機制,沒有建立廢物資源化機制就會使得不同的經濟行為主體在制造廢物和利用廢物之間的選擇不一致,這將會大大阻礙全球經濟成功轉型。第三,循環經濟理論關注的不變主題是資源效用,循環經濟理論研究必須堅持的準則是資源效用的最大化和最優配置。第四,合理控制規模,學會創新,加強制度設計,是成功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基本戰略。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是233145模式。第五,以生態效率為核心的方法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進。要使循環經濟理論更加完善,更加系統,以后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①產品交易買賣將會產生資源浪費問題,需針對這種問題進行研究并找到治理辦法。②加強對如何形成廢物資源化進行研究。③加強對物質效率的定量計算進行研究。④產品生產過多過剩和人們過度的消費將會產生的資源浪費問題,加強對這種問題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并找到治理的辦法。⑤加強對資源效用的度量標準研究,和如何用數學表達和制度設計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Z1).
[2]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Z1).
[3]楊華峰,張華玲.論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09).
篇7
【摘 要】本文通過對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分析,闡述了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應用的原則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循環經濟 生態設計 應用
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以“資源-產品-廢物”為特點,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就越大,最終將喪失其發展的基礎和后勁。人類面臨資源、環境的制約,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呈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技術特征,即以最小的資源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循環經濟理念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生態設計的目的是在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良性循環,增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循環經濟理念只有運用和體現到生態設計之中,才能在生態保護設計過程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生態設計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最大限度地將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物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這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是相違背的。為了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的要求,在生產和消費系統中引入生態保護環節,使工農業生產、消費系統中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物,作為所引入的生態環節的資源加以再利用,實現物質的良性循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實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2.將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生態設計中,能夠實現社會、環境、經濟的共贏。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傳遞、遷移、循環等規律,形成高開采、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給社會、經濟、環境造成重大損害。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到對生產和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中,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引入生態保護環節,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通過生態設計,拉長生態產業鏈條。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德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0年德國廢物循環利用率已為50%,廢物回收利用年產值約400億歐元,就業人數24萬,成為德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就業的新動力。
3.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可以在不同層面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將物質生產和消費割裂開來,形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惡性循環。目前,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實踐已在三個層面上將產生(包括資源消耗)和消費(包括廢物排放)這兩個環節有機的聯系起來:一是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二是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三是區域和整個社會的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
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的應用,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調整產業結構,用新的機制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通過生態設計,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線形技術范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在微觀上,要求生產、消費系統縱向延長產業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回收處理和再生;橫向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處理。在宏觀層次上要求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使資源跨產業循環利用。在提高物質循環利用率的同時,減少資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所遵循的原則
1.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
物資條件是生態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在生態設計過程中依據物質條件本身的特性,結合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提出合理的再利用途徑促進物質的良性循環。遵循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是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必然要求。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設計過程中,緊密結合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實際,促進各要素和子系統之間協調發展,使資源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品和廢棄物得以多層次、多途徑的合理利用,最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魯北企業集團的成功,正是以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產業為基礎,依拖當地的資源優勢,通過科技公關,在系統內引入生態環境保護環節,而形成了三條獨具特色而又相互聯系的生態產業鏈。
2.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要求消耗較少的原料和能源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實施減量化原則是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環境污染與破壞,通過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同樣或者更多的產出,可以避免對資源特別是不可更新資源的開采利用,從而減輕和防止環境破壞。通過以較少的廢棄物排放來獲得同樣的產品,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3.再使用的原則
再使用的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非一次性用品。再使用原則是循環經濟理念的必然選擇,是生態設計的方向所在。通過對生產、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使生產、消費系統中的產品、副產品等延長使用時間,減緩產品轉化為廢棄物的速度,降低消費過程中對該類產品的消耗量。從而減少因消耗而帶來的資源和能源等的重復投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4.再循環的原則
再循環的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經過消費(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后,能重新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廢物。再循環原則是生態設計過程中對物質循環的必然要求,是生態環境保護設計優化的最終體現。在對生產、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過程中,通過再循環原則,使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轉化為另一個生產系統的資源,生產出可再生的產品。即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閉環循環的生產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達到以盡可能小的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的目的。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拉長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和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學敏.論循環經濟.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8.
篇8
關鍵詞:循環型社會;低碳經濟;物質流動指標;努力指數。
構建循環型社會的理念已經深深的根植于日本個人、企業和社團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之中。在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也曾面臨經濟高速增長,生態快速惡化的問題?;谝幠Ia和大量消費的日本傳統社會,每年產生4.7億噸廢棄物,碳生產排放和消費排放居高不下,城市為大量的廢棄物所包圍,最終使得環境保護成為空談,生態退化和氣候變化為日本社會發展敲響警鐘。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從1967年的《公害對策基本法》、1972年的《自然環境保全法》、1993年的《環境基本法》到2000年的《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法》,實現了從公害對策管理向環境負荷管理的轉變?!堆h型社會推進基本法》在日本構建循環型社會法律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除基本法之外還有兩部綜合性的法律《廢棄物處理法》、《再生資源促進法》以及《容器包裝品的分類回收及再商品化促進法》、《特定家用電器的再商品化促進法》、《建筑廢材再資源化法》等單項法。在基本法基礎上,日本政府先后提出構建循環型社會第一和第二基本計劃,明確發展循環型社會操作目標和政策措施,在較短時間內凝聚了社會共識,并取得一定效果。為了推動循環型社會建立,第一基本計劃中提出了物質流動指標(MaterialFlow Indicators)和努力指數(Effort Indices),并基于指標、指數的監測結果確定了具體實施目標。第二基本計劃考慮了資源減少、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以及社會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吸取了國際組織、產業界的意見,以2015年為目標期,增加了部分反映環境和氣候變化新要求的指標,致力于構建物質循環型社會(Sound Material-Cycle Society)、低碳社會(Low Carbon Society),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Societyin Harmony with Nature)。
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期,城鎮化速度保持了較高水平?!笆晃濉逼陂g年均GDP增長率達到10.5%,1978-2000年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約1.1857%,即每年城鎮約增加1574.6萬人。2008年底,中國城鎮化率水平已達到45.7%。按照2000年以來的速度,采用線性趨勢外推法,2029年中國城鎮化率會達到70%,在這一過程中,城鎮人口將增加3.3億人。由于城鄉資源能源消耗存在差異,僅城鎮化一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資源能源和環境方面的壓力。按照2008年數據計算,每年1574.6萬人進入城市,全社會生活能耗會增加247.8萬tce,全社會生活用水量增加約6.49億立方米。在CO2排放量方面,按照世界能源署(IEA)測算,1990到2007年,中國CO2排放量增加了170.6%,2007年CO2排放量60.7億噸,約占全球CO2排放量的21%,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國城鎮生活垃圾高達1.47億噸,由于人多地少,全國范圍很多地方出現了垃圾圍城現象,各種社會矛盾也相伴而生。一些地方對循環經濟實施方法的理解有偏差,焚燒沒有經過正確分類的垃圾,對環境造成損害,引發社會公共事件。
在此背景下,本文簡述日本構建循環型社會的特色指標和實施目標,并與中國相關指標、目標進行對比。對于中國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各地制定“十二五”發展規劃,實現從循環經濟向循環型社會的整體跨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日本構建循環型社會的指標分析。
日本《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法》將循環型社會定義為:通過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費、防止或減少廢物產生,促進產品適當的循環利用,妥善處理不可循環利用的資源,最大程度減少環境負荷的社會。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一方面要防止原材料成為廢棄物,即要提高資源的生產率,另一方面要減少產品向廢棄物的轉化,主要通過盡可能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來實現。循環利用包括再使用(reuse),再生利用(reclamation)和熱回收(heat recovery)。該基本法明確要求從技術和經濟性綜合權衡決定可循環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處置,并要求政府制定《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計劃》,采取整體和系統性的政策、措施推動循環型社會的形成。
在日本《循環型社會推進第二基本計劃》中,為了推動循環型社會形成,依據基本法中關于循環型社會的基本原則,分別設計了物質流動指標和努力指數,并明確了具體的實施目標。
(一)物質流動指標及目標。
與第一基本計劃相同,第二基本計劃采用資源生產率、循環利用率、最終處理量三個指標分別反映社會實物流動的三個方面,根據日本經濟結構變化和環境變化,補充了金屬礦物生產率、和CO2減排兩個指標,規定了2015年這五個指標的目標值,這些指標值均可以通過構建全社會物流圖計算獲得。
1、資源的生產率=GDP/自然資源輸入。近年來,整體來說,日本資源生產率得到了提高。但也存在新的問題,隨著高技術產品為代表的新應用的需求增長,巖土資源輸入顯著下降了,原油和金屬資源的輸入量有所增加,由于這部分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約束,導致工業廢棄物數量上升。在第二計劃中,設定2015目標值達到42萬日元/噸,達到1990年的兩倍。
2、循環利用率=循環利用量/(循環利用量+資源輸入量)。日本2015年目標為14%~15%,比1990年的8%提高約80%。
3、廢棄物最終處理量。2004年就日本全國而言,最終處理場工業廢棄物的剩余處理容量僅能維持7.7年,在大城市區僅剩下3.4年。因而,廢棄物處理量成為一項關鍵指標,第二計劃設定2015年目標為0.23億噸,比1990年的1.1億噸下降了80%。
4、金屬礦物資源的資源生產率。即在自然資源輸入中除去非金屬礦物計算出的資源生產率。
設定的目標為77萬日元/噸,比2000年的59萬日元增加了30%。
5、CO2減排目標。用以測度循環型社會和低碳社會整合發展的實現情況。廢棄物和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減排,可以通過廢棄物轉換為原料燃料,廢棄物發電實現。2010年在廢棄物方面,預計實現二氧化碳減排780萬噸。
除上述指標以外,第二基本計劃其他指標未設定實施目標,僅用于監測變化,識別所需要采取的行動。
(二)努力指數及目標。
構建循環型社會不僅僅需要科技、制度和策略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生產、消費觀念的轉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努力指數同樣分為兩大類,一是用于設定實施目標的部分,二是用于監測變化情況的指數。前者測度包括減少廢棄物數量、思想和行動改變、促進循環企業發展、實施個人循環利用法案四個方面。
1、減少廢棄物數量。
減少市政固體廢棄物數量。城市家庭和商業活動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是不同的。因而,該計劃有針對性的設定了三個努力指數。首先是,全社會(包括公眾和商業機構)每人每天垃圾排放數量,2015年比2000年下降10%;其次,為了評價公眾減少垃圾數量和參與分類收集的努力水平,設定2015年家庭每人每天垃圾排放數量(不含回收利用量)比2000年下降20%的目標;第三,對于商業活動排放的廢棄物總量,則要比2000年下降20%。減少工業廢棄物數量,2015年工業廢棄物最終處理量,比2000年的8900萬噸減少60%,比1990年減少80%。
2、思想和行動的改變。
通過調查問卷來測度構建SMC社會的思想和行為改變。該計劃的目標設定為:90%的回答者會選擇傾向于減少垃圾排放,重復利用現有產品和購買綠色產品,而且有50%會采取切實的行動。調查問卷的問項充分考慮到生活方式轉變,例如增加了互聯網使用、自行攜帶購物袋等方面的內容,在問卷調研中也利用網絡等媒介使得整個過程更為便利和有效。
3、促進循環企業發展。
促進綠色采購。設定目標為:50%的地方政府、上市企業(東京、大阪、名古屋證交所一板或二板市場上市企業),30%的非上市企業(非上市,而且雇員數500以上)在組織范圍內實施了綠色采購。提升企業環境管理水平,鼓勵開展ISO14001認證。拓展循環企業的市場規模。2015年循環型企業市場規模達到2000年的兩倍,循環企業雇員數也在考慮范圍內。
4、持續實施針對個別項目或企業類型的循環利用法案和計劃。
其他指數則用來獲取變動情況的量化信息,找到未來可能采取的政策方法。
二、中日構建循環型社會的指標與實施目標比較。
(一)指標設定的法律依據。
中國沒有構建循環型社會的明確提法,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現與環境和諧發展的主要指標和實現目標,散布于中國政府各部門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性文件中。
為了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2008年8月,中國政府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自2009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關于循環經濟的立法還體現在《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管理辦法》等政策性文件中。
如前所述,日本推動循環型社會的法律體系,由一部基本法、兩部綜合法和六部單項法組成,除此之外由政府定期制定推動循環型社會的基本計劃。
(二)物質流動指標。
2007年6月,由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利用現有的數據信息基礎,針對宏觀層面和工業園區分別編制。宏觀評價指標由資源產出指標、資源消耗指標、資源綜合利用指標、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指標和廢物處置降低指標五大部分構成。其中,資源產出率指標是指國內生產總值與一次資源消耗量之比,為了具有可比性,這里的GDP是以不變價計算。一次資源利用效益越高,該項指標比率越高;資源消耗率指標主要描述單位產品或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可反映減量化的實現情況;資源綜合利用指標主要反映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城市生活垃圾、農業秸稈等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程度;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指標,主要反映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狀況,體現了節約使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的要求。廢物排放降低指標,主要描述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最終排放量減少的程度。
由上可知,中國的循環經濟指標關注重點在于循環性“經濟”而非循環型“社會”,循環型經濟的評價指標主要集中于工業領域,缺少對全社會的統計。在循環經濟評價指標中,尚未納入二氧化碳減排方面的指標。
(三)評價體系。
基于對循環型經濟的側重,中國重視對循環經濟最終成果的事后評價,尚未建立針對循環型社會主要相關群體: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個人參與循環型社會構建的努力程度的測度指數,缺少進行努力程度的過程控制。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指標包括對結果的評價,也包括對過程中態度、努力程度的評價。
(四)實施目標比較。
在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資源產出率提高15%的目標,同時提出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2%的目標。尚未納入循環利用率、最終處理量以及廢棄物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等約束性目標。同時,中國未對個人、企業、地方政府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努力程度設定實施目標。
三、對中國構建循環型社會的借鑒意義。
(一)實現從發展循環經濟向構建循環型社會轉變。
日本構建循環型社會基本計劃屬于《日本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法》規定的實現立法目標的重要手段,致力于整合發展循環經濟、構建低碳社會和與環境友好三個方面。其基本計劃每五年進行一次修訂,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計劃增加了廢棄物處理方面的二氧化碳減排指標。
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中,面臨能源、資源不足,環境污染的嚴峻壓力,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可持續。中國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在經濟發展方面,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在這一發展階段,從關注“經濟”向更加關注“社會”,從發展循環型“經濟”向構建循環型“社會”是應有之義。
(二)重視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
日本構建循環型社會的指標體系對公民、社團、商業機構和地方政府在推動循環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均給予重視,采用努力程度指標,反映各相關實體在構建循環型社會過程中的態度、努力程度。即不僅考慮結果,而且評價其努力過程。對于及時發現問題,調整政策措施,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具有較大的意義。通過定期修訂事后評價和過程評價指標和不斷付諸實踐,能夠形成明確的輿論導向和氛圍,提高社會公眾對循環型社會的認知度,增強相關群體在構建循環型社會中的責任感和參與度。
日本過程評價中所采用的一些相對靈活的量化方法值得借鑒。例如,采用調研問卷測度利益相關實體對于構建循環型社會的態度。個人對于產品過度包裝的拒絕意向,自帶購物袋的比例等;對地方政府則用其為發展循環型社會制定的計劃數目來測度其積極程度。對企業來說,定量指標包括了購買綠色產品的比例和環境體系認證的數量。
(三)建立完善單項法律法規。
中國雖然在《循環經濟促進法》和一些環境法律法規中規定了推進循環經濟的內容,但是《循環經濟促進法》作為一部總綱性質的法律,條文不夠全面,尤其缺乏日本類似循環型社會基本計劃的實施文件和《容器包裝回收利用法》、《家用電器回收利用法》、《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法》等專門法律。
(四)采取精細化管理方法。
精細化管理不僅為日本企業家所擅長,其精髓滲透到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循環型社會構建方面,精細化管理既反映在計劃條文規定的細致入微,又表現在實際操作中的周到考慮方面。
例如,在循環型社會基本計劃中,對商業機構、個人垃圾的減排量都有明確的量化規定,要求市民把垃圾區分開并放在設計好的位置。實際生活中,日本垃圾分類細致科學,垃圾分為可燃垃圾、金屬陶器及玻璃制品、可再利用資源類垃圾(塑料、紙制品等)、大型垃圾(如家電)四大類。垃圾不能擅自隨意處理,在日本已經深入人心。作為租房者會收到房東提供的介紹詳細垃圾分類回收時間、方法的手冊,每個家庭在丟棄生活垃圾前要按照要求對垃圾進行初步處理,例如,可再生的塑料瓶要清洗干凈、報刊雜志要用繩子捆扎,干電池等有害垃圾必須裝入不同垃圾袋與可再生垃圾分開等等。
中國關于城市居民和商業活動的垃圾排放方面的指標,尚未納入到我國經濟社會的規劃目標中去。建城2010[63]號文已明確提出:“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促進生活垃圾處理的產業化發展”。應當把具體量化指標和實施指標納入到規劃中去。
(五)完善循環型社會的數據統計。
日本在構建循環型社會方面的統計比較完善,因而其實施目標中有較多量化指標。在日本統計年鑒第24章,針對可再生容器回收情況就進行了統計,統計項目涉及無色玻璃容器、紙制容器包裝、塑料包裝和容器等,分別統計了期望收集數量、實際收集數量,涉及的市政當局數和人口比例,年內再商品化量和再商品化率等項目。
由于中國現有統計數據指標、統計調查方式限制,前述一些指標尚未納入到實施目標中。中國現有的統計系統、制度方法和調查渠道主要是反映經濟社會活動方面的,對資源和環境的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渠道相對不太健全。從3R原則來看,其基本思想就是資源的循環、高效和減量利用。建議在后續的循環經濟統計中考慮加入其他物質流動指標,把廢棄物處理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納入統計調查范疇,并明確物質流動的調查統計組織方法,把循環利用率、最終處理量在內的物質流動目標納入循環經濟專項規劃中。
[ 參 考 文 獻 ]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EB/OL],(2011-09-20)[2011-09-25]. 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2] 新華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2011-03-16)[2011-08-01]. 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3] 國家發改委。關于印發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EB/OL].
(2007-06-27)[2011-08-01]. hzs.ndrc.gov.cn/newfzxhjj/t20070814_153501.htm[4] 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EB/OL] .(2008-08-29)[2011-08-01]. gov.cn/flfg/2008-08/29/content_1084355.htm[5] government of Japan .Fundamental Plan for Establishing a SoundMaterial-Cycle Society[EB/OL]. (2008-03-16)[2011-08-01].
篇9
嘉博文是一家生態有機農業全程解決方案服務商,系“全球清潔技術100強”企業、“中國農化服務100強”企業、中國專利金獎獲得者、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首批創新型企業。
嘉博文著眼于大循環、全利用的思想,利用自主研發的生物裝備和集成技術,將有機廢棄物快速定向腐殖化,生產生物腐植酸肥料,取得中國第一個以餐廚廢棄物為原料的國家級肥料登記證,榮獲了中國固廢資源化利用行業的第一個專利金獎,通過了色瑞斯國際有機產品認證,成為我國安全級別最高的有機類肥料。能解決農業單純依靠施用化肥帶來的土壤退化、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對我國土壤改良、食品安全、農業減排意義重大。
利用有機廢物堆肥并回饋土壤,是目前國際上特別是發達國家的主流趨勢。但傳統堆肥一直存在三大技術難題:腐殖化效率低、產品質量差和二次污染控制難。榮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有機廢物生物強化腐殖化及腐植酸高效提取循環利用技術,是嘉博文的看家本領。這項技術首次提出了有機廢物限制礦化、高效定向腐殖化的新思路,創新了規模聚集下的有機廢物有機質高效利用的模式,破解了傳統有機肥難以進入主流通道的難題。除北京外,嘉博文還在成都、南京、廣州等9大城市建設了14個規?;牟蛷N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廠,設施處理能力達到每年82萬噸,生物腐植酸肥料產能達到50萬噸,位居全國第一。
篇10
[關鍵詞]自然資源循環型經濟節約型經濟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后,圍繞這個思想產生了一些經濟模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循環型經濟(俗稱‘循環經濟’)”。循環經濟這個提法,其實并不是中國人的創造,而是一個舶來品,其來源出自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W.Pearce和R.K.Turner所著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經濟學》一書,這個概念后來在國際間被大量引用,現在在國內已經廣泛流傳。其意思是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過程來進行經濟活動,人們試圖通過這種模式的建構,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問題。這個模式雖渙鞔芄悖罹科鵠慈詞且桓齟砦蠊勰睢9賾謖飧鑫侍?,笔者已经在《聞陫A途孟低場芬晃模ā噸泄嗣翊笱аПā?/SPAN>2004年第3期)中做過論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筆者感到,在社會層面上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存在著相當的誤區,因而不能不對一些問題做進一步的說明。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物質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為生命物質,然后植物被草食動物食用,草食動物又被肉食動物食用,肉食動物之間還有食與被食的關系,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后的軀體被微生物分解,最后回到非生命環境,再被植物利用,這樣就形成一個循環。人類的經濟實質上也是物質的轉化過程,即將資源轉化為產品供自己消費,在生產活動中有部分資源成為廢棄物,而在消費完結后,產品則基本上成為廢棄物。于是便造成兩個效應:一是資源消耗,二是環境污染。
在人類利用的資源中,有一部分資源是可以再生的,例如植物、水、空氣等,它們通過自然界自身的機制,可以實現自我更新,從而被再度利用,但相當部分資源(主要是礦物資源)是不可能再生的。隨著資源消耗速度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狀況的加劇,不僅不可再生資源出現了危機,就是對可再生資源來說,也出現了再生能力下降的問題。于是,人們開始考慮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將廢棄物資源化,再度投入生產,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就是“循環經濟”的基本依據。
從廢棄物資源化這個角度來看,發展循環性生產是應當大力推崇的,然而要建立一種循環型經濟,就大有可以商討之處了。所謂“經濟”,在《辭海》中的相關解釋有:經濟活動,包括產品的生產、
-------------------------------------------
分配、交換或消費等活動;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總稱,或指國民經濟的各部門。顯然,這是一個全局
性的概念,而不是局部生產的概念。因此,“循環經濟”的意思,應當是在全部經濟活動中實行資源的循環利用。在全部經濟活動中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這是一種愿望、一種理想,其出發點是善良的,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從理論上說,模擬方法屬于一種類比方法。就本質而言,包括模擬方法在內的各種類型的類比方法,都是一種按照一定邏輯程序進行推理的猜測性方法。在科學發展史和技術發展史上,類比方法的使用曾經導致了不少杰出的發現和發明,特別是向生物界尋求設計思想的功能模擬法,把目的和行為的概念賦予機器,突破了生物與非生物的界限,在技術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然而,類比推理畢竟是一種或然性推理,這是因為:1)事物之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是類比的客觀基礎,同一性提供了類比的根據,差異性則限制了類比的結果;2)類比推理的邏輯基礎是不充分的,相似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不一定有必然聯系。迄今為止,包括電腦在內的所有仿生模擬案例中,還沒有那一件的功能是完全超過了原型的。這里有一個基本原因在于,與生命運動相比,其他運動都還屬于較低運動形式。同樣道理,人工模擬的物質循環機制與天然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機制相比,無論如何都會有差距。
從實際來看,根據傳統分類,自然資源大體上可以分為原材料和能源。原材料方面有以下問題:
第一,一般來說,原材料廢棄后可以再生利用,但再生一定要消耗能源,其中不僅有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能源,而且還有運輸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就是說,即使原材料再生利用也要付出代價。在有的情況下,單就回收運輸而言,所消耗的能量甚至會超過生產原材料所需的能量。例如,污水的凈化就要耗費大量能源。又如,廢塑料包裝的回收,僅運輸一項就是耗能頗巨的工作。
第二,在原材料的利用過程中,由于受物質本身特性的限制,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回收再生,其中總有一部分會散落到自然環境中,無法再生利用。例如,磷這種物質既是生命的重要組分,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但磷的回收就十分困難,一般都會隨地表徑流匯入海洋,然后只有很少部分磷元素能以水產品和鳥糞為載體返回陸地。還有許多非金屬原材料,一旦在自然界中散落,就很難再生利用。
第三,即使是能夠再生利用的原材料,由于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也不得不降低層次使用。例如,玻璃、塑料、纖維等,再生以后,使用價值就會顯著下降。當然,技術水平并不是不可以提高的,但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這里有一個比較效益的問題。一般說來,不到資源十分緊缺的的地步,人們不會在這方面加大投入,而一旦進入這種地步,資源環境問題恐怕也就積重難返了。
第四,有的物質循環利用,可能產生公害。例如,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如果人工食物鏈設計不當,將動物尸體和糞便作飼料使用,會造成病毒、病菌和重金屬元素的二次污染,從而危害農業生產并最終危害人體。據推測,瘋牛病的蔓延可能就與牛尸骨作飼料有關。
能源方面,在整個宇宙水平上,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即熱力學第一定律)是成立的,然而在地球這個系統內,能量的傳遞還應當遵循單向傳遞的定律(即熱力學第二定律)。所以,至少在地球生態圈范圍內,能量的利用是不可循環的。有人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只是一個經驗定律而已,不足以作為否定循環經濟的證據。不可否認,不僅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已經得到公認的熱力學第一定律以及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不能達到的定律),都是經驗定律。盡管目前這些定律并未得到嚴格的證明,但是同樣沒有找到能夠違背它們的例證。對此,我們只能持一種謹慎的態度。
目前人類利用的能源大體可分為:太陽能(包括直接利用的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化石燃料能等)、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地球自身蘊藏的能量(如核能、地熱能等)。礦物能源顯然是不可再生能源,人們不會懷疑它的不可循環性。還有一部分能源,如直接利用的太陽能以及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地熱能等,人們稱之為“可再生能源”,在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它們是否屬于可循環利用的能源?實際上,這里所說的“可再生”,是指它們被利用以后,在可見的歷史時期內在自然界里不至于耗竭,這種情況與“可循環”有根本區別。地球上所有能源被利用以后,最終都會以熱的形式向太空釋放,至于釋放到太空的能量是否會重新凝聚起來,現代天文學已經找到了一些相關的證據,但這并不等于說在可見的歷史時期內就可以循環利用。
一般說來,可再生能源都是相對清潔的能源,但如果無度地開發,也會造成新的環境問題,如風輪機的過大規模安裝,會破壞自然景觀;在河流上大規模筑壩發電,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損毀;潮汐電站的大規模興建,會破壞魚類的繁育場所;地熱能的大規模開發,會有硫化物污染等等。特別是當能源的開發變得更容易、能源的供給變得更充裕時,人們就會對其他資源進行更大規模的開發。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原材料會加速消耗之外,另有一些環境要素,如土地、生物多樣性等,都有遭到毀滅性破壞的可能。這些要素是經濟活動、甚至生理活動的必要條件,它們都應當被視為資源。這些資源是大自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進化的產物,其量具有絕對性,其質具有唯一性,一旦毀滅,就可能在地球上永遠消失,它們的利用很難納入“循環”。
從根本上說,地球生態系統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有一個產生、成長、消亡的演化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不可逆過程。隨著內外因素的作用,特別是外界輸入的負熵不足以抵消系統內正熵的增加時,系統將無可挽回地呈衰落趨勢,以至逐漸走向崩潰。應該說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只有持這種觀點,我們才可能具有清醒的認識,也就不會毫不吝惜地消耗地球資源??沙掷m發展問題,從時間上說是代際平等問題,從空間上說是人際平等問題。這絕不僅僅是一個倫理問題,它已經顯露為現實的經濟問題、甚至轉化為政治問題。人們常說:環境問題的解決最終還要依靠科學技術。這句話到最后往往又被歸結為依靠技術,這實際上是把復雜問題進行輕率處理的一種思維方式。
實際上,技術是這樣一柄雙刃劍:往往是它的進步導致了某些問題的解決,同時又帶來了新的更大的問題。盡管如此,人們總是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這樣一個古老的格言。這個信念的危險在于:當問題嚴重到運用當時的技術難以解決時,崩潰性的后果是否會出現?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單純的技術進步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應當認識到,自然界能滿足人的正當需要,但不能填滿人的欲壑。事實上,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個擾動都有相應的代價付出,如果大規模地擾動自然,就必然遭致大規模的報復。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把擾動盡量控制在一個容許的范圍內。
“循環型經濟”的問題在于,這種提法容易使人產生一種錯覺,以為只要大力開展資源回收利用,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消耗資源。而如果社會一旦被這種錯覺誤導,其后果將難以設想。比較明智的做法是,建立一種節約型經濟。它含有生產的集約化即資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義,同時還有適度、明智地消費的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資源循環,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環。其實“經濟”這個詞本身,在漢語和歐洲很多語種中,都含有“節約”的意義。
提倡節約型經濟并不等于抑制人的正當需要,重新回到過去的貧困型節儉的老路上去。建立節約型經濟,必須研究人的需要層次。人的需要大體可分為基本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三個層次。從基本需要上升到享受需要,主要受生理因素支配,所以是自發產生的。但從享受需要上升到發展需要,則受精神因素支配,因而很難自發產生。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在一定限度內享受需要的合理性和不可逾越性,要大力采用先進的知識密集型技術,促進資源的充分利用,以滿足人的正當物質享受需要。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對物質享受超越的必要性,要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引導人們的需要,引導人們追求創造、追求精神滿足。這才是真正屬于人的行為,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目標。唯其如此,才能擺脫困境,求得全體人民的福祉。
參考文獻
1奧德姆EP.生態學基礎.孫儒泳,錢國楨,林浩然,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資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