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

篇1

【摘 要】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土地資源開發過度,環境問題加劇,對生態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本文簡要探討城鄉規劃管理中的土地資源管理問題,并探討資源環境的未來發展情況,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字】 城鄉規劃;資源環境;土地資源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中,土地資源管理水平較低,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的實際利用效率較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導致城鄉規劃建設缺乏獨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土地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大力度對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的發展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有些城市缺乏科學的規劃建設布局,沒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合理規劃布局,對城市的公共設施服務區和工業區以及一些的生活區和商業區沒有進行科學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別是在對于人均土地利用規模和建設用地上都有相關的規定方面。這些土地利用在區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項活動在不同的城市服務區中進行不同比例的分配,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類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區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規劃建設的用地標準【1】。

(二)城鄉規劃管理與土地資源管理銜接不緊密

城鄉規劃管理建設中要能夠緊密地與土地資源管理聯系在一起,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而在實際的工作中要能夠準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續發展的節約路線。對于存在的違法建設用地,我們要能夠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仔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斷加強城市執法和管理工作,促進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規劃和國民經濟的規劃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規劃都顯得很不協調,他們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從而影響到整個城鄉規劃管理建設土地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這樣反而對城市今后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城鄉規劃管理體系

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為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管理效果,并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應當積極加大城鄉規劃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結合城鄉規劃的實際情況進行衡量和分析,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適宜性的城鄉規劃建設方案,明確土地資源管理體制,完善土地利用規劃,真正實現城鄉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過城鄉規劃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促進其職能的充分發揮,切實提高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的總體效果,推進城鄉建設的現代化發展。

在此過程中,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也應當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積極建設滿足城鄉建設發展實際標準的環保設施,并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進各項環保設施的實際應用價值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也就是說,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生態建設的理念,并積極落實到行動上,結合城鄉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加大綠地建設面積,建立一個科學化的生態系統,為城鄉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途徑。相關環境保護部門應當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樹立節約規劃建設用地的理念,真正實現土地資源的科學化利用,促進節約型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2】。

(二)加強城鄉規劃管理的一體化

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實現一體化的城鄉規劃管理能夠在改善社會群體生活質量的同時,促使農村建立現代化的集約經營模式,幫助城鄉居民樹立科學化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理念,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工業開發加速,部分鄉村地區的土地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存在土地被推平后資源閑置的問題。而加強城鄉規劃管理的一體化是一種高效的土地資源管理方式,能夠對土地資源的發展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加強生態建設,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3】。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在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為進一步強化土地資源管理的總體效果,應當結合本地區發展實際進行系統化分析,積極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擴寬城鄉規劃管理的資金來源,緊緊圍繞土地資源合理開發這一原則開展各項規劃管理活動,通過政府、企業與個人三個層面之間的密切配合,促進立體化的融資渠道得以實現,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土地資源規劃管理工作,促進資源與社會的協調發展【4】。

(四)落實城鄉規劃管理建設用地

在我國的城鄉規劃管理建設過程中,要能夠對土地利用情況進行嚴密地控制,科學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資源管理過程中要能夠切實把握以下幾點;其一,切實加強土地供應量,提高土地審批效率,還要能不斷優化資源的配置,嚴格把握相關的土地利用結構,貫徹落實相關的國家城市土地建設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夠不斷加強政府相關部門機構的監督執法,對違法行為進行及時懲處。在城市規劃用地時要都土地規劃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進行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態型的開發制度。并能夠深入分析當前土地資源管理工作與城市規劃建O中存在的問題,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積極做好相關的工作【5】。

四、結論

總而言之,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長,為社會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得社會面臨著嚴峻地環境問題,其中土地資源就是一項重要內容,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嚴重威脅著生態建設的發展,因此加大力度對城鄉土地資源規劃管理進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增強土地資源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進一步促進人、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麗媛.淺談城鄉規劃管理中資源環境與土地資源的協調發展[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13)

[2]趙立旺.淺談城鄉規劃管理中土地資源管理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發展[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 2015(33)

[3]殷丹丹.城鎮規劃管理中資源環境與土地資源管理協調發展的措施[J].《科研》, 2016(2):00129-00129

篇2

關鍵詞: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公眾參與;制度研究

城鄉規劃必須建立在遵循自然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對城鄉規劃進行方法策略的研究。保障城鄉規劃工作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意識上實現制度的制定目的。隨著城鄉一體化觀念不斷深入,污水排放、管道建設、隔音質量等工作內容的好壞,直接制約城鄉規劃的發展面貌。怎樣促使城鄉規劃問題轉變成對促進環境保護建設有推動作用,是目前政府相關部門的重點研究對象之一。公眾參與在城鄉規劃中的角色扮演極為重要,公眾參與過程中有效對規劃建設進行監督管理,提出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本文就針對以環境保護為視角,對我國城鄉規劃中的公眾參與制度進行簡要分析,希望可以各讀者提供相關的參考價值。

一、城鄉規劃工作中施行公眾參與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對環境保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公眾參與制度的主要參與人員極具廣泛性,是公眾思想有效的表達途徑之一。對參與的事項涉及范圍也較為廣泛,以公眾的集體利益作為出發點行使參與職能。根據公眾參與制度的固有特點,對城鄉規劃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起到根源上的保障作用。在進行城鄉規劃時,為了設施建設可能對周邊環境進行破壞。公眾的參與制度下的人員參與,可以及時的避免此類規劃打算的發生。公眾可以對城鄉規劃工作的利害關系行之有效的宣傳,普及到更多人民群眾的城鄉規劃工作認知上去。公眾參與到進行城鄉規劃工作步驟的制定,對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有效的維護。促進規劃建設的措施制定對生活環境無法產生破壞,對執行領導的執行方案進行有效的監督。

(二)是城鄉規劃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內在需求

公眾在參與過程中以環境保護為基本分析視角,對城鄉規劃的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推動作用。公眾參與是我國民主參與的表現形式之一,城鄉規劃工作是我國政府的直屬管理范圍。對政府工作形式監督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是公眾參與的必要執行職能。我國頒發的《城鄉規劃法》在根源上賦予了公眾參與的權責,以此來促進城鄉規劃建設真正意義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環保建設服務。保障城鄉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是其工作能否真正意義上達到建設目的的參考依據。城鄉規劃的民意考察工作、工作環節是否得當等問題,都離不開公眾參與下的民眾建議。除此之外,民眾參與工作在城鄉規劃中的開展,是民主監督的主要實現途徑之一。人們自身的生活環境和設施建設,給予公眾一定意義上的參與權是政府職能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城鄉規劃中公眾參與制度的策略研究

(一)加大對環保意識的宣傳認知力度

參與城鄉規劃的設計者更多的對經濟效益進行思考經歷上的投入,忽視環境保護在城鄉規劃下的功能作用。公眾參與人員要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反應程度的協調性,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認知力度。公眾參與的過程中進行海報、宣傳會議等形式進行城鄉規劃中環境保護意識的宣傳,培養公眾的參與意識。政府職能部門對成型規劃工作制定方案進行公開展示,積極鼓勵公眾對制定方案提出方法建議。將環境保護視角的鎖定為城鄉規劃的問題分析重要范圍,對公眾參與人員進行有效地城鄉規劃知識學習和培訓工作,對其參與能力提供基礎性的理論指導。

(二)注重公眾參與方式的多樣化

真正意義上實現城鄉規劃機制的有效開展,必須豐富公眾參與的基本方式。在公眾參與過程中,擴大在規劃工作內的監督管理范圍。首先針對信息的參與制度,政府要保障公眾的信息得知途徑多樣化。公眾對信息進行及時有效地建議反饋,根據反饋內容對規劃方案詳盡審查調整。爭取規劃組與公眾參與的代表組織座談式的溝通交流平臺,一環境保護為前提視角對規劃方案進行修訂。注重充分接納公眾的建議措施,積極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在參與方案的制定和完善的前提下,對規劃建設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管理最為重要。公眾參與機制對于實施過程中的監督管理范圍擴大,通過網絡媒體、民眾反應等方法途徑,進行城鄉規劃的有效工作監管。在實施工作的開展中,公眾以環境保護意識為基礎限制條件,對城鄉規劃工作的實施做出及時的現場反應和評價。

(三)完善城鄉規劃的立法管理機制

我國《城鄉規劃》法的出臺,對城鄉規劃的實踐工作作用在硬性規定上設置了條文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對社會經濟條件下,城鄉規劃建設水平得以有效地提高,但也必然存在矛盾個體的制約和干擾。法律的制定忽視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性建設,對于城建環境的標準要求沒有明確的標準要求。城鄉建設的規劃工作宗旨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資源共享的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對《城鄉規劃》進行完善,豐富公眾參與的途徑和權責義務。對公共環境資源進行制度條文上的保護標準,賦予公眾參與更加完善的監督管理權力。

總結:

綜上所述,在城鄉規劃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公眾參與發揮著巨大的監督管理職能。促進公眾以環境保護為視角,對城鄉規劃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工作展開行之有效的職權行使。加強政府對公眾參與職能的具體指導工作,促進公眾參與制度的順利開展,進而有效地對城鄉規劃工作實施的有效性提供基礎保障。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規劃工作的調整要相互協調,二者協調的前提便是要注重以環境保護為視角。只有三者的和諧統一,城鄉規劃工作才能順利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公共建設,民主參與”的制度真正意義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1]王祥榮.生態與環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調控后新論[M].福州: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198.

[2]吳茜,韓忠勇.國外城市規劃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經驗與啟示[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1,1:40-42.

篇3

關鍵詞:城鄉規劃環境規劃空間資源主體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

Abstract: in the two type socie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ies, in the city for sustaine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fully fusion has become a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planning focus, in order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up to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dea, down to the space of coordination system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two rules of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fully mix. In the macroscopic level main body function division and with eco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control principle contents is proposed requirements, theoretically expand the spa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rol perspective; In the micro level of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etailed the cont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ace control, practice can enhanc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operation.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pace resource ecosystem delineation main function division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中面臨著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瓶頸,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城鄉建設是兩型社會建設的載體,城鄉規劃是城鄉建設的藍本,要想最終實現兩型社會目標,就必須追溯到源頭,對城鄉總體規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鄉建設快速推進給城鄉環境帶來了一系列諸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城市熱導等負面影響, 這些負面影響已逐步彌蓋了城鄉建設的正面效應,成為制約城市自身健康發展的瓶頸。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良好的景觀和生態環境成為了城市人民追求的新目標,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為了滿足城市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有機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已成為必然選擇。

從傳統“兩規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鄉總體規劃)的博弈歷程來看,兩種規劃協調的本質是用地問題,新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已經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法律平臺。借鑒傳統兩規合一的經驗,從宏觀角度分析,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城鄉規劃的矛盾焦點應該是建設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涵養用地的失衡問題,因此本文跳出了僅就城鄉規劃環保篇章分析問題的小圈子,針對城鄉規劃的矛盾焦點,上至城鄉規劃編制理念,下至空間資源的協調性系統提出“兩規合一”的具體建議。

一、 規劃編制理念的融合

城鄉總體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把環保規劃拿來照搬內容,而是需要從上至下系統的吸納,規劃編制理念是規劃編制中的“上”,規劃理念類似根基,限定了規劃的大體框架和編制方向。因此“兩規合一”首先要從理念上融會貫通[1]。

1、規劃編制的定位由單純滿足建設規模需求轉變為供需平衡的雙向協調。傳統的城(鄉)總體規劃,是以需求為導向的規劃模式,主要立足于發展的需求決定城市的性質、職能和規模。把環境保護融入城鄉總體規劃中,不僅要考慮城鄉發展的需求,還要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及資源的供給能力,為城鄉的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充足后勁。量化城市在資源、能源、環境等方面所能接受的容量,通過需求與容量的相互協調,科學統籌城市的定位和發展規模,保障城市的經濟社會活動在資源、環境可容納的范圍內,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2、規劃編制的重點由空間布局和發展建設轉向生態修復與經濟建設協調進行。傳統城(鄉)總體規劃注重的是人工物質空間的規劃,多把空間如何布局,空間上如何安排人類活動及相應設施建設作為首要內容,輔以自然生態環境的點綴,這就導致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忽視。把環境保護規劃有機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就需要擴大城鄉規劃的視野,豐富與相關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內容,并保障新增內容與傳統內容的有機協調,實現從“單純的建設發展規劃”到“禁建區、限建區與適建區規劃”的轉變。優先考慮自然生態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將城鄉經濟社會活動限定在合理的空間范圍內,從空間資源角度保障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二、 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

空間資源的爭奪是城鄉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矛盾焦點所在[2],因此“兩規合一”的突破口和關鍵點就是如何在經濟社會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協調配置好空間資源,而城鄉規劃中的空間管制正是實現空間資源協調配置的具體抓手。空間管制具體內容是優先保護區域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緩解空間資源壓力,優化空間資源配置,通過明確各種地域類型空間管制的范圍、形式和程度,確保城鄉空間形態和資源豐度,引導城鄉合理建設,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3]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生態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很大,把行政分割的城鄉空間放到整個國土空間和完整生態系統的大空間范圍內考慮,處在不同地域的城鄉建設應服從該地域整體的主體功能和生態功能,因此不同地域城鄉規劃中的空間管制內容應結合主體功能區劃及生態功能區劃的布局對空間資源從宏觀層面上加以引導。把城鄉空間拆解到小空間范圍分析,主要抽象概括為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三種空間資源的優化配置,其中禁建區、限建區與環境領域的受保護地區在空間界定上有重疊部分,因此城鄉規劃在具體編制及實施空間管制內容時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中受保護地的點狀分布情況,保護地的具體類型及保護的具體要求,以求在空間管制范圍劃分上更加合理,在管制措施制定上更加具體,增強空間管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1、宏觀層面上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

主體功能區就是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根據上述開發定義和理念,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4]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都屬于城市化地區,開發內容總體上相同但開發強度和開發方式不同。限制開發區主要包括農產品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上述三類區是以行政界定的市(縣)為基本單元。禁止開發區是一類特殊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根據保護需要呈點狀分布,不以行政邊界界定。

生態功能區劃是在充分認識區域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及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劃分生態功能區。主要劃分了生態調節、產品提供和人居保障三類生態功能區,其中生態調節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養、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保持、洪水調儲等五小類功能。[5]生態功能區主要是以行政界定的市(縣)為基本單元。

上述大范圍空間的兩類區劃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其中主體功能區劃中的優化和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分別與生態功能區劃中的人居保障區,生態調節及產品提供區基本對應,。對應情況具體見圖。

由圖可知,主體功能區劃中的優化和重點開發區包括生態功能區劃中的居住保障區及部分農產品和生態調節區。其中居住保障區與優化和重點開發區的開發政策基本一致,農產品提供和生態調節區與優化和重點開發區的開發政策不一致,后一類地區看似在開發政策上存在矛盾,但對該類地區的空間資源進行詳細分解可知,兩類規劃分別對同一大類地區不同位置的空間資源做出了具體要求。由于主體功能區劃的印發時間較生態功能區劃晚,區劃基礎信息更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因此兩類規劃中沒有提及的空間資源部分應執行主體功能區劃中的相關要求。根據上述分析,站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戰略布局高度,從宏觀層面對處在不同地域的城鄉空間管制提出原則性要求。

處在優化和重點開發區(主體功能區劃)與居住保障區(生態功能區劃)交集中的地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大都市群地區應控制城市蔓延擴張,其中應減少工礦建設和農村生活空間,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綠色生態空間。不斷優化生態系統格局,凈化水系,提高水質,嚴格保護耕地、水面、濕地、林地、草地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好城市之間的綠色開敞空間。其余地區的城鄉應擴大城市規模,減少農村生活空間,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服務業、交通和綠色生態空間。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工業化城鎮化對生態系統的侵占和影響。

處在優化和重點開發區(主體功能區劃)與農產品提供和生態調節區(生態功能區劃)交集的地區:主要是東隴海、江淮、冀中南、臧中南、黔中地區,這些地區的中心城市和其它地區應該執行主體功能區中關于優化和重點開發區的政策和要求,東隴海的蘇北灘涂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帶、江淮的大別山水源涵養地帶、冀中南的太行山地水土保持地帶,臧中南的防風固沙及熱帶雨林地帶應執行生態調節區的空間管制要求,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形成點狀開發,面上保護的空間結構,人類活動占用的空間控制在目前水平,保有大片開敞生態空間,水面、濕地、林地、草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擴大。

2、微觀層面上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

以河北省為例,探討城鄉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在小范圍空間的充分融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涉及空間目標指標一項,描述為“全省水源涵養區、自然保護區、海岸線、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明顯加強,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2%以上。[6]”并結合相關專項規劃,主要對管理權限內的水源地和自然保護區提出了具體的保護與管理要求。城鄉規劃法僅原則性規定了三區的劃分方法及管制要求,為了進一步細化、實化城鄉空間管制內容,本文主要從禁、限建區劃分范圍及管制具體要求兩個層面分析城鄉規劃及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協調融合,以求在微觀層面加強城鄉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1)禁建區、限建區劃分范圍及比例

在劃分禁建區和限建區時首先要囊括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受保護的各類地區,并且應扣除重疊面積。這些地區大都已經劃定了保護界限并呈點狀分布在城鄉空間中,囊括的方法并不是這些區域的簡單加和,應從維護生態整體性和功能性角度出發,有意構建相關保護地的生態廊道,以聯通點狀保護地,營造相對開敞的生態空間,加強生態要素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流通,充分發揮出禁建區、限建區的生態效能。總結我國東、中、西部典型地區空間管制規劃得出,只要地區內地形不復雜(山地、沿海等),禁、限建區的比例一般在85%左右,其中禁建區一般達到10%,限建區75%,[3]結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河北省城鄉建設規劃中禁建區比例應該達到12%以上。

(2)禁建區、限建區的具體管制要求

結合環境領域管理及保護重點,主要對城鄉規劃禁、限建區中的水源地及自然保護區的管制要求進行細化,其余空間資源根據其功能類型應分別符合風景旅游保護區、歷史文化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相關法律法規及對應領域專項規劃的要求。

水源地空間管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結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水源地規劃,對城鄉規劃中的水源地地區提出了三類具體管制要求,一是水源保護區常規環境管制要求。除嚴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對保護區行為進行管理外,土地規劃部門加強對水源保護區的規劃管理,對已劃入水源保護區的區域,要嚴格土地審批,禁止新、改、擴建項目;對已占用水源保護區用地的原有單位(項目),應結合區域改造,逐步搬遷。二是飲用水水源風險管制要求。針對水污染事故的突發性,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加強一級保護區內交通穿越風險管理,強化危險化學品運輸監管,在水源保護區內定期開展生態監察。三是保護區內面源管制要求。結合城鄉規劃,合理村莊布局,在水源保護區周邊等重點村鎮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工業企業污染、生活污染、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自然保護區空間管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結合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相關專項環境規劃,對城鄉規劃中的自然保護區提出具體管制要求。城鄉規劃中的禁建區、限建區劃分應具有一定預見性并呈動態開敞狀態,以適當擴大自然保護區面積。結合生態環境規劃,城鄉規劃中的禁建區、限建區應自動納入根據需要新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對受到嚴重威脅的典型生態系統、珍惜瀕危物種、珍貴海洋生物資源以及自然遺跡等,實施搶救性保護,并納入配套的一批生態廊道,將主要的自然保護區連片成網。除上述傳統的自然保護區,城鄉規劃還應提高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關注程度,并將其及時補充納入禁建區、限建區范圍,從空間資源的配置上給予優先保障,切實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自身發展,城鄉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融合成為了一種趨勢,本文從兩種規劃矛盾焦點即空間資源分配問題作為研究的突破點,上至城鄉規劃編制理念,下至空間資源協調性分析系統地提出了“兩規合一”的具體建議。從宏觀層面以主體功能區劃及生態功能區劃為導則和基本框架,對不同地域范圍城鄉規劃的空間管制內容提出了原則性要求。并以河北省為例,從加強城鄉規劃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發,從空間范圍劃分及控制措施制定等微觀層面具體細化了城鄉規劃空間管制內容。

參考文獻

[1]段寧. “兩型社會”背景下城鄉規劃編制的理念轉變與內容創新. 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623-630

[2]曹春霞,丁湘成. 空間規劃體系的協調機制研究. 科技建設, 2009(4):640-648

[3] 金繼晶,鄭伯紅. 面向城鄉統籌的空間管制規劃. 現代城市研究,2009(2):29-34

[4] 全國主體功能區劃. 國土資源部, 2011

篇4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屬于地理科學類專業。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應用、管理為內容的基礎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專業。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而來。

它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其目的是為了適應近來城市建設、房地產業、旅游業等方面飛速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專門人才。

在我國,如何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的問題,已經被作為基本國策提出,三者成為各級政府施政綱領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研究的內容就是通過城鄉規劃和管理,合理利用資源和環境,促進城鄉人口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該專業的社會需求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旺盛勢頭。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一、充分認識加強城鄉規劃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以來,我省先后實施城市化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城鄉建設和發展邁出重大步伐,取得明顯成效。城鄉規劃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指導、調控和布局作用。但是,城鄉規劃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難以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城鄉規劃依然存在體制性分割問題,規劃編制還適應不了城鄉結構快速演變和一體化發展的需要,規劃的實施和監管體系還不健全,城鄉建設中違反法律法規、違反規劃要求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必須盡快得到解決。

城鄉規劃是指導和調控城鄉建設發展的基本手段,也是一項基本的公共政策,其核心任務是配置城鄉空間資源。在新形勢下,城鄉規劃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城鄉、區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強城鄉規劃工作,有利于轉變城鄉建設和發展模式,增強城鄉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集約利用土地、空間及其他稀缺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協調各方利益,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二、進一步明確城鄉規劃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城鄉規劃工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城市化、建設新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完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提高城鄉規劃編制水平,健全城鄉規劃決策機制,強化城鄉規劃實施監管,加快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空間規劃管治制度,充分發揮城鄉規劃在城鄉建設中的戰略導向、統籌協調和空間資源配置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下指導方針:

(一)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強和改進城鄉規劃工作,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提高城鄉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切實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堅持城鄉統籌。統籌安排城市和村鎮建設,統籌安排人民生活、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統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布局,努力實現城鄉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

(三)堅持集約發展。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據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和建設標準,力爭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子孫后代的發展留有余地。

(四)堅持依法管治。依法開展城鄉規劃編制,嚴格執行城鄉規劃各項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城鄉規劃工作的透明度,切實加強城鄉規劃監管,確保城鄉規劃得到有效實施。

爭取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指導,充分體現主體功能區劃要求,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其他規劃相協調,城鄉全覆蓋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基本形成層級明確、管治有效的城鄉規劃決策、實施和監管體系,基本形成比較完備的城鄉規劃法規與標準規范體系。

三、完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

(一)以全省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群規劃為指導,強化城鄉規劃的跨行政區協調。要根據《*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抓緊修編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發揮其對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修編的指導作用。省域城鎮體系規劃,要著重協調好大中城市、城市群以及城鎮密集地區的城鄉空間發展布局,協調好城鎮建設、產業發展、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關系,明確城鎮規模、區域性生態綠地布局、區域性基礎設施布局等重大問題。充分發揮環杭州灣等城市群規劃對跨行政區城鄉規劃的協調整合作用,落實好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控制用地、線性基礎設施廊道、區域性生態綠地等。

(二)加強和改進設區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要根據人口、資源情況和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性質。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增強城市輻射功能,提高服務農村的水平。要統籌城鄉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改善城市水環境和大氣環境,加強對城鄉結合部及城市周邊地區的污染控制,嚴防污染由城市向農村轉移。要高度重視人居環境規劃設計,體現城市特色,改善人民群眾居住和生活條件。要把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落實到城市總體規劃工作的各個環節,把防范和抵御各種災害的措施落到實處,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設區市政府要加強對所轄縣市城鄉規劃編制及實施的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重點銜接協調好事關整個區域建設和發展的區域性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布局、資源環境保護布局等重大問題。

(三)全面推行縣市域總體規劃的編制。縣市域總體規劃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將整個縣市行政區域作為規劃區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城鄉規劃的全覆蓋。這是打破規劃城鄉分割的根本途徑。我省人多地少,城鎮分布密集,相互關聯度大,加快編制縣市域總體規劃對于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具有突出重要的意義。要在試點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這項工作。今后,縣市都要按照這一要求,將城市規劃區擴展到整個行政區,將城市總體規劃拓展為縣市域總體規劃。編制縣市域總體規劃以后,可以不再單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要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指導,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統籌布局城鄉居民點、產業發展空間、生態保護空間、農田保護空間和區域基礎設施廊道,統籌布局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實現城鄉規劃在縣市域范圍內的全覆蓋。要在規劃中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把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掛鉤,努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要重視建制鎮特別是中心鎮的布局和建設,充分發揮其在聯接城鄉中的節點作用。縣市域總體規劃或者按照縣市域總體規劃要求修編的城市總體規劃,按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保留的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的通知》(浙政辦發〔2005〕79號)規定,經省政府批準后實施。

(四)認真做好鄉鎮和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縣市要以縣市域總體規劃為依據,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深化完善鄉鎮和村莊規劃。積極改革鄉鎮規劃編制方式,逐步建立縣市直接編制縣市域分區規劃的體制。編制縣市域分區規劃后,除中心鎮外,一般鄉鎮原則上不再編制鄉鎮總體規劃。要結合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快中心村和保留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促進農村居民點的合理布局。鄉鎮和村莊規劃的編制,要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注重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突出鄉土特色和民族特色,嚴格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古建筑。

(五)切實加強近期建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專業規劃的編制。要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科學編制近期建設規劃,明確近期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并逐年編制年度項目建設計劃,切實增強城鄉建設的計劃性和項目安排的系統性。要加快編制城市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細化城市用地布局,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加強城市交通專業規劃編制工作,科學確定城市道路網絡布局和城市停車場等靜態交通系統,強化各類交通要素的動態管理,加快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強城市地下空間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積極有序地引導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加快城市地下管線綜合規劃編制,進一步協調好地下管線的管位布局和建設時序,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和運營的安全性。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專業規劃編制。當前,要抓緊組織編制城鄉一體的供水排水、公共交通、垃圾處置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設施專業規劃。

(六)進一步加強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編制。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加快各級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的保護規劃編制,進一步明確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強制性規定,對合理利用資源提出引導性和控制性要求,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保護規劃要劃定核心保護范圍,確定保護重點,落實保護措施。保護規劃未經批準的,不得進行各類項目建設。經批準的保護規劃,不得隨意調整,不得隨意縮小保護范圍。

四、提高城鄉規劃編制水平

(一)加強城鄉規劃修編的前期工作。要加強現行城鄉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總結成功經驗,查找主要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有針對性地改進城鄉規劃的修編和實施工作。要加強與各類規劃的協調和銜接,深入開展城鄉規劃修編前的專題研究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對影響和制約城鄉發展的人口、土地、水資源、能源和環境等基本要素的研究。通過研究論證區域或城市的人口、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科學預測城鄉人口發展規模,確定城鄉建設用地規模、能源消耗與各項環境指標,為規劃修編提供科學依據。要充分發揮各部門和各類科研機構在城鄉規劃修編前期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切實提高前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

(二)完善城鄉規劃的主要內容。各類城鄉規劃編制都要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要求。要科學確定城鄉生態環境、土地、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綜合目標,在城鄉規劃中劃定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范圍。要根據保護資源與環境、保障公共安全與基礎設施有效運行的要求,分別劃定“藍線”(水系保護范圍)、“綠線”(綠地保護范圍)、“紫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范圍)、“黃線”(基礎設施用地保護范圍)。資源環境保護、區域協調發展、風景名勝管理、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公共安全等涉及城鄉發展長期保障的內容,應當確定為城鄉規劃的強制性內容。要加強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研究,制定嚴格的空間管治措施。

(三)積極轉變城鄉規劃修編方式。要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的要求,積極轉變城鄉規劃修編方式,確保城鄉規劃修編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城鄉規劃的專業要求,又體現地方特色。積極運用市場競爭機制,特別是概念規劃以及城市設計、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等,應面向市場,通過招標選擇規劃設計單位。在規劃修編的各個階段,要充分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的意見。要采取新聞宣傳、網上公示、模型展覽等多種方式,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廣大群眾的意見,擴大公眾參與。

五、依法建立科學民主的城鄉規劃決策機制

(一)嚴格執行城鄉規劃修編和調整程序。城鄉規劃由各級政府提出并組織編制,由同級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實施。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當地政府應當就修編的必要性充分征求同級人大常委會和政協的意見,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并嚴格按照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經原批準機關認定后方可開展。

未經認定,擅自組織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的,要追究組織單位和編制單位的責任。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的調整也必須依法進行,涉及調整規劃強制性內容的,當地政府必須就調整的必要性組織專家論證,將論證結果進行公示,提出專題報告,經省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認定后方可開展。省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就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的局部調整工作提出規范意見。鄉鎮規劃、村莊規劃以及各類專業規劃、詳細規劃的修編和調整,也要進一步規范程序。

(二)完善城鄉規劃審批制度。進一步加強規劃綱要和規劃成果的審查工作。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必須首先制定規劃綱要。要通過對規劃綱要的嚴格審查,保證規劃修編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綱要審查的重點是規劃前期研究工作、編制思路和方法,以及規劃提出的重大項目方案等。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綱要通過審查后,方可開展規劃成果的編制工作。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成果須依法經同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審查同意后方可依法上報審批。城鄉規劃成果,由規劃批準機關依照法定程序組織審查。充分發揮城市(鄉)規劃委員會以及相應的專家咨詢組織在規劃決策審批中的先期審查和咨詢作用,提高規劃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水平。城市(鄉)規劃委員會的組成,要確定一定比例的專家學者和公眾代表。

六、強化城鄉規劃實施監管

(一)嚴格落實城鄉規劃的空間管治要求。各類專門性規劃必須服從城鄉規劃的統一要求,體現城鄉規劃的基本原則。凡是已經納入城鄉規劃的“藍線”、“綠線”、“紫線”、“黃線”管治空間,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必須依法加強控制,不得另作他用。確因重大項目實施需要進行調整的,首先必須按規定程序調整相應的規劃,按照一級規劃、一級事權的原則,經批準后方可實施。各類開發區(園區)的設立,必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縣市域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近期建設地段以及政府儲備的土地和擬向社會供應的土地,必須先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土地市場供應的規劃管理依據。未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地段不得出讓、轉讓和開發建設。

(二)進一步強化建設項目的規劃選址許可管理。各類建設項目報發展改革部門審批、核準和備案前,必須按項目建設程序,由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出具項目選址意見。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建設項目,和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區等特殊保護區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的選址,須經省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查后,依法核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各市縣政府有關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建設項目,和市縣政府批準設立的各類特殊保護區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由同級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未按規定取得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的,當地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不得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加強重大建設項目的選址論證和評估工作,提高項目選址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項目規劃選址意見書的有效期為一年,需延期的應當辦理延期手續。省有關部門要制定進一步強化建設項目規劃選址許可管理的規范意見。

(三)加強建設項目許可后規劃監管。各類建設項目必須按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實施建設,項目竣工后的實測建筑面積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誤差范圍之內。合理誤差范圍之內的超出面積應按原出讓時的樓面地價補交土地出讓金,超出合理誤差范圍的建筑面積應按竣工時的樓面市場評估地價加倍補交土地出讓金。合理誤差范圍由省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另行制定。如超出面積部分嚴重影響城鄉規劃實施,要依法予以拆除。建設工程應當按照規劃許可的用途使用,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及時查處違反規劃要求的行為。工商部門進行工商登記時,要認真核對注冊場所是否符合規劃許可的用途,涉及建筑物用途改變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到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先行辦理建筑物用途變更手續。建設用地轉讓過程中需要進行分割和改變規劃控制指標的,必須經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并重新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各類建設項目竣工后,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未出具竣工驗收規劃確認書的,有關部門不得核發房屋產權證明等文件。

(四)健全城鄉規劃實施的監督機制。各級政府都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城鄉規劃工作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各市、縣(市)人民政府特別是城市人民政府每年要就城鄉規劃實施情況向同級人大常委會作出報告,同時報上級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要把城鄉規劃實施作為政府層級監督和效能監察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對城鄉規劃執法和工作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城鄉規劃督察員制度,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對城鄉規劃實施工作進行日常監督,及時發現、制止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城鄉規劃督察員制度的實施辦法由省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報省政府批準后實施。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監察部門對城鄉規劃實施情況開展效能監察,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并依法依紀追究有關單位及人員的責任。深入實施“陽光規劃”,嚴格執行城鄉規劃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建設項目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和違法案件查處公布等制度,切實提高城鄉規劃工作的透明度,鼓勵社會公眾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監督城鄉規劃的實施。

七、加強城鄉規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保障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行政首長是做好城鄉規劃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必須不斷提高對城鄉規劃工作的組織領導能力,把這方面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要建立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部門分工抓落實的組織領導和協調落實機制。加強各級城鄉規劃管理機構建設,其人員編制要適應城鄉規劃管理的實際需要。城鄉規劃經費要納入政府財政預算。

(二)依法理順城鄉規劃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在城鄉規劃管理方面的事權。各級政府法定的城鄉規劃行政管理權不得下放。各市、縣(市)政府對所轄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城鄉規劃工作要實行統一管理,如確有必要,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可在市轄區和開發區(園區)設置直屬派出機構。規劃行政管理權已經下放或者變相下放給市轄區和各類開發區(園區)的,當地政府要盡快糾正,廢止有關文件,納入統一規劃管理。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要積極推廣一些地區在所轄行政區域內分片設立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的成功經驗,切實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

(三)加強城鄉規劃法制建設和標準規范建設。加快推進城鄉規劃地方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切實加大城鄉規劃執法力度,加強執法監察機構建設,確保各項法律法規和各類城鄉規劃落到實處。適應我省提升城市化、建設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省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制定和完善城鄉規劃建設的地方性標準規范。各市縣也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相應的技術規定。

篇6

新開工項目管理是投資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新開工項目過多,特別是一些項目開工建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監管不力,加劇了投資增長過快、投資規模過大、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矛盾,擾亂了投資建設秩序,成為影響經濟穩定運行的突出問題。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04]20號)和國家法律法規有關規定,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依法加強和規范新開工項目管理,切實從源頭上把好項目開工建設關,維護投資建設秩序,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嚴格規范投資項目新開工條件

各類投資項目開工建設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建設規劃、土地供應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

(二)已經完成審批、核準或備案手續。實行審批制的政府投資項目已經批準可行性研究報告,其中需審批初步設計及概算的項目已經批準初步設計及概算;實行核準制的企業投資項目,已經核準項目申請報告;實行備案制的企業投資項目,已經完成備案手續。

(三)規劃區內的項目選址和布局必須符合城鄉規劃,并依照城鄉規劃法的有關規定辦理相關規劃許可手續。

(四)需要申請使用土地的項目必須依法取得用地批準手續,并已經簽訂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合同或取得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其中,工業、商業、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投資項目,應當依法以招標、拍賣或掛牌出讓方式取得土地。

(五)已經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分級審批的規定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審批。

(六)已經按照規定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

(七)建筑工程開工前,建設單位依照建筑法的有關規定,已經取得施工許可證或者開工報告,并采取保證建設項目工程質量安全的具體措施。

(八)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其他相關要求。

二、建立新開工項目管理聯動機制

各級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和統計等部門要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明確工作程序和責任,建立新開工項目管理聯動機制。

實行審批制的政府投資項目,項目單位應首先向發展改革等項目審批部門報送項目建議書,依據項目建議書批復文件分別向城鄉規劃、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部門申請辦理規劃選址、用地預審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完成相關手續后,項目單位根據項目論證情況向發展改革等項目審批部門報送可行性研究報告,并附規劃選址、用地預審和環評審批文件。項目單位依據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文件向城鄉規劃部門申請辦理規劃許可手續,向國土資源部門申請辦理正式用地手續。

實行核準制的企業投資項目,項目單位分別向城鄉規劃、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部門申請辦理規劃選址、用地預審和環評審批手續。完成相關手續后,項目單位向發展改革等項目核準部門報送項目申請報告,并附規劃選址、用地預審和環評審批文件。項目單位依據項目核準文件向城鄉規劃部門申請辦理規劃許可手續,向國土資源部門申請辦理正式用地手續。

實行備案制的企業投資項目,項目單位必須首先向發展改革等備案管理部門辦理備案手續,備案后,分別向城鄉規劃、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部門申請辦理規劃選址、用地和環評審批手續。

各級發展改革等項目審批(核準、備案)部門和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等部門都要嚴格遵守上述程序和規定,加強相互銜接,確保各個工作環節按規定程序進行。對未取得規劃選址、用地預審和環評審批文件的項目,發展改革等部門不得予以審批或核準。對于未履行備案手續或者未予備案的項目,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不得辦理相關手續。對應以招標、拍賣或掛牌出讓方式取得土地的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等部門將有關要求納入土地出讓方案。對未按規定取得項目審批(核準、備案)、規劃許可、環評審批、用地管理等相關文件的建筑工程項目,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發放施工許可證。對于未按程序和規定辦理審批和許可手續的,要撤消有關審批和許可文件,并依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三、加強新開工項目統計和信息管理

各級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等部門要加快完善本部門的信息系統,并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將各自辦理的項目審批、核準、備案和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環境影響評價等文件相互送達,同時抄送同級統計部門。統計部門要依據相關信息加強對新開工項目的統計檢查,及時將統計的新開工項目信息抄送同級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等部門。部門之間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逐步建立新開工項目信息共享平臺,及時交換項目信息,實現資源共享。有關部門應制定實施細則,明確信息交流的內容、時間和具體方式等。

各級統計部門要堅持依法統計,以現行規定的標準為依據,切實做好新開工項目統計工作。要加強培訓工作,不斷提高基層統計人員的業務素質,保證新開工項目統計數據的質量。地方各級政府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不得干預統計工作。

各級發展改革部門應在信息互通制度的基礎上,為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擬建項目建立管理檔案,包括項目基本情況、有關手續辦理情況(文件名稱和文號)等內容,定期向上級發展改革部門報送項目信息。在項目完成各項審批和許可手續后,各省級發展改革部門應將項目名稱、主要建設內容和規模、各項審批和許可文件的名稱和文號等情況,通過本單位的門戶網站及其他方式,從2008年1月起按月向社會公告。

四、強化新開工項目的監督檢查

各級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統計等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嚴格管理,強化對新開工項目事中、事后的監督檢查。要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等協調機制,對新開工項目管理及有關制度、規定執行情況進行交流和檢查,不斷完善管理辦法。

各類投資主體要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規定和投資建設程序。項目開工前,必須履行完各項建設程序,并自覺接受監督。對于以化整為零、提供虛假材料等不正當手段取得審批、核準或備案文件的項目,發展改革等項目審批(核準、備案)部門要依法撤消該項目的審批、核準或備案文件,并責令其停止建設。對于違反城鄉規劃、土地管理、環境保護、施工許可等法律法規和國家相關規定擅自開工建設的項目,一經發現,即應停止建設,并由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部門依法予以處罰,由此造成的損失均由項目投資者承擔。對于在建設過程中不遵守城鄉規劃、土地管理、環境保護和施工許可要求的項目,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部門要依法予以處罰,責令其停止建設或停止生產,并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對于篡改、編造虛假數據和虛報、瞞報、拒報統計資料等行為,要依法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的責任。對于存在上述問題且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的項目單位和個人,除依法懲處外,還應將相關情況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

上級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等部門要對下級部門加強指導和監督。對項目建設程序的政策規定執行不力并已造成嚴重影響的地區,要及時予以通報批評。

五、提高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

各級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等部門要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對于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建設規劃、市場準入標準和土地供應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符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且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的項目,要積極給予指導和支持,盡快辦理各項手續,主動幫助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要堅決貫徹有保有壓、分類指導的宏觀調控方針,引導投資向國家鼓勵的產業和地區傾斜,加大對重點建設項目的扶持力度,推動投資結構優化升級,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要切實加強投資建設法律法規的宣傳培訓工作,引導各類投資主體依法投資建設,營造和維護正常的投資建設秩序。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新開工項目管理工作,認真貫徹執行上述規定,抓緊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不斷提高投資管理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篇7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實踐能力;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186-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 Yanqio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Practical cour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pre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They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c.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The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their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Practic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前,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發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與化解發展中的問題,繼續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1]。地方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必須以適應專業所面向的行業(職業)崗位要求為導向,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學習與積累,強化綜合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建立基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體系,才能培養出具備扎實基知識,具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能在與專業相關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基于目前實踐課程體系現狀,闡述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及具體做法,以期能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2 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性

首先,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就業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畢業學生主要在城鄉建設局、城鄉規劃設計院所、國土部門、房地產公司等從事城鄉規劃、區域規劃、土地規劃、測繪、房地產評估、房地產經紀等工作,這些工作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而系統的實踐課程既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接觸實際工作崗位,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養,為畢業后能更快更好的適應社會適和參與職場競爭做充分的準備。

其次,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是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作為一個全新專業,雖然能夠延續地理科學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和口碑,但始終還是一個新專業,目前還沒有畢業生,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辦學尚處于探索狀態[2]。因此,必須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體系,努力提高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水平,不斷提升學生實踐的能力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才能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服務城鄉規劃行業的發展,實現專業的轉型和持續發展。

3 實踐課程體系現狀

3.1 專業發展現狀 國家教育部在2012年頒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2個專業[3-4]。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原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專業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自2013年招生以來,該專業招生形勢良好,生源穩定,2013―2016年該專業共招生7個班、337人。

3.2 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楚雄師范學院2006年在地理學背景下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雖然已經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但目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3.2.1 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沿用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是2011版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這一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的設置基本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相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2個不同的專業,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面向的行業不同,相應的課程設置也應當有所不同。

3.2.2 實踐教學環節學時相對較少,針對性不強 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要求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學時)不少于總學分(學時)25%[5]。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學分為36學分,占總學分158的比例僅為22.78%,明顯低于教育部的標準。除此之外,在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3級、2014級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中,還存在著所設置的實踐課程針對性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問題。如在專業綜合實踐技能訓練課程組中設置的學術與科技競賽活動課程,該課程學分為2學分,只要學生聽8次學術講座并撰寫聽后感或者參加4次校級及校級以上的學術與科技競賽并獲得證書就可以獲得學分。通過這幾年的實踐發現,學生聽學術講座大多流于形式、只為交差了事,所聽的學術講座和專業聯系不緊密,而且聽后感還有剽竊、抄襲的現象。學生所參加的學術與科技競賽和專業、今后職業發展關聯度不大,而且級別不高。

3.2.3 實踐師資缺乏,學生實踐能力不強 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配備足夠的實踐師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要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而現目前楚雄師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尤其實踐師資非常緊缺。目前的情況是學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專任教師數量偏少、年齡偏輕、職稱偏低,真正城市規劃專業出身的教師不足3人,專業教師年齡均在在35歲以下,職稱均在副教授以下,這些教大部分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后就直接進入學校工作,均存在城鄉規劃從業經驗不足的問題。目前學校每年招收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相比省內外重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相對差、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

4 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基于現狀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楚雄師范學院在2015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重新審視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按照“強調基礎,突出實踐技能培養、面向行業(職業)”的思路,構建了以實驗課程、素質拓展、實習課程、綜合實踐、實訓課程等五大模塊組成的實踐課程體系(見表1)。實踐課程學分合計為74學分,占總學分172的比例為43%,符合教育部的規定。

4.1 實驗課程 實驗課程主要是基礎課、專業必修課開展的實驗、實踐環節(見表2),主要是鞏固、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提升學生開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能力。

4.2 素質拓展 素質拓展主要包括軍訓與國防教育、三生教育、就業與創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見表3),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與職業道德,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實習課程 實習課程包括專業見習、專業調查、專業實習(見表4),通過專業見習、專業調查、專業實習,使學生深入到與本專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對與本專業相關行業的發展概況、管理、運行、工作標準、職業能力要求等有較實際、深刻的認識;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強化專業技能,初步培養學生從業的職業意識和實際工作能力,為將來更好的就業、從業做好準備。

4.4 綜合實踐 綜合實踐包括專業區域綜合實習、專業野外綜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見表5)。通過專業區域綜合實習、專業野外綜合實習,使學生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掌握野外調研的方法和技術路線,能敏銳發現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能用所學專業知識展開深入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或解解方案,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畢業論文,讓學生經歷選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撰寫論文、論文答辯等各個環節,讓學生綜合運用4年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方法對某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

4.5 實訓課程 實訓課程包括計算機制圖技能訓練與拓展、規劃專業技能訓練與拓展(見表6),通過計算機制圖技能訓練與拓展,使學生能熟練運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繪圖軟件繪制規劃圖,能運用熟練GIS進行空間分析。通過規劃專業技能訓練與拓展,使學生獲得城鄉規劃專業方面的職業技能和能力。

5 結語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構建該專業科學合理并切實可行的實踐課程體系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臨轉型發展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該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一定要具有足夠的前瞻性,要根據社會人才需求,不斷調整、充實、完善,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7):22-25.

[2]陳昆侖,李丹,王旭.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8

關鍵詞:城鄉規劃;建設;土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一、城鄉規劃的要求

1、系統協調

在城鄉體系規劃中,需要根據我國具體的實際情況,面對人多地少,人均資源貧乏,城鄉規模小,城市實力不均橫的局面,必須協調好土地資源與城市發展規劃的相互關系,協調好水資源,旅游資源,礦產資源,人力資源與城鄉發展的相互關系,需要重點協調城鄉,與區域發展的相互關系,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鎮發展目標的相互關系,因此,城鄉體系規劃首先要注意的是系統協調。

2、科學結合

在城鄉規劃時,需求對城鎮的現有資本進行科學的整理,對城市范圍內的現有空間,以及隸屬城鎮進行整理,全面提高城鄉的經濟和其他能力。

(1)空間的結合。從大的方向看,城鄉規劃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城市發展戰略,需求充分利用西部地區優勢條件,開展外向型經濟,或作為內地與國外的中轉站,發揮經濟通道的效果,不但要合理地開展中心城市,也要活躍進步改進小城鎮的經濟建造,結合區域經濟優勢,分管中心城市壓力,建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圈。

(2)小城鎮結合。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小城鎮建造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提高了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的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單位面積上的耕地需求人口減少,不斷增加的農業人口需求轉化為工人,這就要求需要不斷地對小城鎮科學結合,對現有城鎮進行兼并調整,對要點城鎮進行扶持,優先開展,以滿足現實情況的需求。

(3)當前,中國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系統,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運行機制,成為了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完成了經濟上與世界的接軌,成為了全球經濟化系統的一部分。跟著中國的經濟與國內外廣泛聯絡,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開展,對中國的現行城鄉系統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建造規劃合理,功用一致和諧,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市網絡是處理這一問題的最佳方式,也是對中國城市規劃者的具體的要求,因而,我們必須要完成城鄉體系的全體提高這一目標。

二、城鄉規劃建設中開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問題,是一個具有全局性與戰略性的重大社會問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問題,不僅與每一個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與土地利用的合理、有效性關系密切,同時也關系到國計民生和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長,特別是在近幾年的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土地資源成為影響城市、鄉鎮發展的關鍵主體之一,許多城市規劃建設項目都離不開土地資源的支持,因此在城市和鄉村的規劃建設中對土地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土地管理工作能夠幫助城鄉規劃建設提供更好的資源和空間,優化城鄉規劃建設的方案,有助于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建設提供更好的環境,使城鄉規劃建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行。因此我們必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挖掘土地潛力,有效配置土地資源。如何做好土地管理是城鄉規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推進城鄉規劃與土地建設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

1、提高重視程度,發揮城鄉規劃建設和土地管理的雙重制約作用近幾年來,我國人口數量持續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關注土地的使用情況,而土地資源中存在的矛盾不僅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繼續前進與發展,還對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催使我國房價過高、過快地發展,使很多人不得不背負沉重的房貸負擔,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同時也使房地產行業泡沫經濟愈演愈烈。如果通過使用主動的手段開展對土地能源的科學規劃,確保城市鄉鎮建設在前進的過程中和土地的進展速度成正比,使城鄉建設規劃與土地管理相互產生作用的同時能夠相互限制,避免城鄉規劃建設項目中出現占大建小或者只占不建的現象,使每一寸土地資源都能夠合理地利用在城市建設規劃過程中。不管是在城市建設規劃期間還是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都要堅持科學、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則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地規劃,盡可能地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解決土地資源利用緊張的問題,還可以緩解土地供需等額矛盾。項目上,土地資源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

2、規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監督機制

城鄉規劃建設是統籌安排城鄉發展建設空間布局的有效手段,這不僅關系到人們的生活狀況,還和土地的開發利用效率息息相關,因此在城鄉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規范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監督機制,在規范土地時要堅持堅持嚴控總量、優化結構、集約高效的原則,嚴格規范土地管理,積極主動服務,構建科學的發展新機制,確保新開發的項目能夠充分開發土地的使用潛能,大力開發閑置用地,依法征地用地,確保農田用地不被侵占等目標,要充分保障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地品質不下降的管理規劃原則。同時要強化執法監察手段,嚴格執行土地法律法規,懲治違法用地,對借機圈地、搭車用地等違法用地行為,必須采取嚴厲的法律手段依法追究違法者的經濟、行政及刑事責任,從而最大限度地遏制土地使用的違法犯罪行為。最后要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選擇影響面大的典型案件,公開曝光并依法處理,以達到“以案說法”“以點帶面”的社會效果,起到震懾遏止違法占地和違法建設行為的作用。

3、設計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優化利用空間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調控城鄉用地總量與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因此要設計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方案,優化土地的利用空間,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資源在使用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規劃標準,要嚴格按照土地使用標準進行開發和應用,是什么樣的土地就用什么樣的開發方案。在城鄉規劃建設中,要認真做好村莊、城鄉結合部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上的銜接工作,注意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進行規劃,所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須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之內,對于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安排的,必須及時做出調整和修改,提升建筑土地的使用率,避免盲目投資造成的建設浪費土地資源,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土地利用的規范發展,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科學的進行土地利用、合理的開發土地,提升土地開發率,降低土地供求方面的沖突和矛盾。同時加強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部門的協調和聯系,開展基礎產業建設規劃藍圖,共同促進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4、加強土地規劃與整治管理強度,推動城鄉規劃的順利進行全面整頓和規范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加強土地規劃與整治管理工作的實施強度,定期開展查處違法占地、違法建筑行為,對違法建設作出責令停止建設的決定后但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拒不停止建設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違反詳細規劃或者擅自改變規劃條件的要責令改正,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行政處分,對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無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響的,責令限期拆除,對于不能拆除或者無法拆除的,要沒收實物以及違法收入,按照規定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切實維護城鄉規劃的嚴肅性,推進城鄉規劃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對促進整體經濟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將城鄉規劃與土地管理進行協調應用,不僅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能成為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在進行城鄉規劃建設時,不僅要考慮項目的經濟效益,還要綜合考慮城鄉規劃建設的生態環境意義以及對該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與影響,合理的土地管理能夠使得城鄉規劃建設更好地實施,創造更加優秀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賈莉. 淺談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J]. 華北國土資源,2012,01:57-59.

[2]陳亮. 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J]. 江西建材,2012,06:40-41.

[3]王亞鋒. 城鄉規劃建設與土地管理分析[J]. 黑龍江科學,2014,01:104.

篇9

地理科學類下設四門專業: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地理信息科學。這四門專業可分為理論型和應用型,地理科學理論偏多,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注重實用性。地理科學類畢業生在國土資源、生態環保、城市規劃、旅游規劃、房地產開發、綜合咨詢、信息管理和教育等行業均有不俗表現。當然,作為基礎學科,部分地理科學類專業的畢業生也會選擇繼續深造。

地理科學

地理科學是相對傳統的專業,除了部分重點大學在該專業上重點培養地理科學基礎研究人才,一般院校的地理科學多為師范類專業,主要培養現代地理科學基礎理論扎實、基本知識全面、基本技能熟練,教學能力,適應現代地理教學發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學校從事地理教學、教學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機構、相關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科研、管理、規劃與開發的高素質復合型專人才。地理科學的主干學科是地理學和教育學,核心知識領域是天文學、地質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地理教學論。通過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地理教學實習等主要實踐環節,要求學生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與地理科學類其他三門專業相比,地理科學是一門能夠讓學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學知識、理論和技能的專業。該專業的全面性在畢業生的工作中也能體現出來,比如學生畢業后可以成為一名稱職的專業地理教師,或是從事地區綜合分析研究的專業人士,抑或是城市區域規劃旅游規劃的專才等。當然,對旅游有興趣的畢業生完全可以成為一名職業的旅行家,至少可以是旅游咨詢師或旅游體驗師!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是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這門專業拆分而來的,主要培養具備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層特征及其變化、自然資源管理、環境保護,能在科研教育單位、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自然地理過程、環境變化研究和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科技專門人才。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主干學科是地理學和環境學,核心知識領域為自然地理學類、資源類、環境類、地圖與測量學類、數學與信息類。通過地質學基礎野外實習、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專業綜合實習或區域地理綜合實習等實踐環節,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畢業后能從事國土資源整冶、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環境保護與治理、生態環境規劃以及城市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

國內開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學校較多,專業的培養方向自然大不相同。高考生如果對自然資源、環境檢測保護、土地資源、房地產等情有獨鐘,應該在填報志愿前了解一下欲報考院校的該專業的實際培養方向,比如南京大學該專業偏向于土地、旅游、水、海洋等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保護管理;中山大學該專業專于水資源和供排水規劃設計;中國礦業大學該專業的培養方向分為數字城市規劃與管理、資源環境與計算機應用;廣州大學該專業的研究重點是國土資源。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是以人口、資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應用、管理為內容的基礎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專業,涉及地理科學、人文科學、城鄉建設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多個領域。它培養具備人文地理學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規劃和土地管理,從事城鄉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主干學科是地理學、規劃類,核心知識領域為地理學類、數學與信息類、規劃類、管理類、環境類。通過專業綜合實習、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區域地理野外綜合實習、城市規劃實務與圖件設計綜合實習等主要實踐性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畢業生就業方向為各級政府規劃管理部門、國土管理部門、環境保護部門、建設部門,從事規劃設計、國土資源評價及資源信息化管理、環境評價及管理等方面的公司及研究機構。也可進一步深造,報考地理學、城鄉規劃和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等學科碩士研究生。

與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類似,除了傳統設有地理系的大學開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諸如南京郵電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都有開設,但是考生要注意各個學校該專業的培養方向。一般來說,設有地理系的大學該專業的師資較強,如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專于經濟地理學、城市與區域規劃;華東師范大學偏于城市與區域規劃管理;廣州大學的方向則是不動產分析與管理、區域物流規劃設計等。

地理信息科學

地理信息科學是一門集地理學、計算機技術、地圖學、遙感技術于一體的交叉學科,是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儲、顯示、管理、傳播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地理信息科學實用價值巨大,已經廣泛地應用于城市規劃、交通規劃、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水煤氣電的基礎設施網絡監測與管理、自然災害監測和預防等領域,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統的各種優勢使其全面地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滲透到公眾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深刻影響著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例如,大家現在手機使用的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此外,微博、微信、大眾點評等手機應用軟件都廣泛采用GIS技術 。

地理信息科學前身為地理信息系統,它培養具備地理學基礎知識,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教學、企事業單位和政府相關部門從事地理信息科學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科技專門人才。其主干學科是地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遙感,核心知識領域為地理信息系統理論與應用、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地圖學、空間數據庫、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應用。通過測量學與地圖學實習、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遙感圖像處理等主要實踐性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理論、技術。畢業生可在與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的相關部門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

篇10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定位;課程體系;信息科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2002805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學科發展的形勢而設立的專業,發展至今,出現專業定位模糊,廣度大深度小,就業競爭力受限等諸多尷尬問題[1]。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下簡稱《目錄》),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被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2013年,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該專業教育在國內剛剛起步,探索人才培養方法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南京郵電大學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除同樣面臨新專業設置之初的機遇與挑戰外,還有其獨特的發展背景。2013年10月,經江蘇省政府研究并報教育部批準,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實行合并辦學,組建新的南京郵電大學。在此之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特色專業之一,2002年開始招生,已有11年的辦學歷史,并已形成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合理,涵蓋地理學、規劃學、人口學等專業方向的教學科研團隊。2013年,根據《目錄》(2012版)要求,該專業開始

轉型,招收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專業第一屆本科生。合校前后,專業所依托的院校學科基礎全然不同,依據新南郵的學科特色構建專業培養體系成為專業發展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文章從教育部的專業導向、人才市場需求兩方面梳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基礎定位。結合南京郵電大學自身特色,以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的建設與應用要求為導向,尋求信息科學與地理學、規劃學的結合點,并據此提出以信息科學應用為特色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與核心框架。

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定位基本要求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基礎定位應重點考慮兩方面要素:一是教育部設置該專業的目標與要求,二是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一)專業設置導向

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專業是我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兩大主要來源[2]。前者以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傳統地理強校為代表,主攻宏觀層面規劃,擅長理論探索、機理剖析與經濟社會綜合分析;后者以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等建筑學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指之初最早開設建筑學、城市規劃相關專業的八所高校,包括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建筑大學(已并入重慶大學)、哈爾濱建筑大學(已并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為代表,主攻微觀層面規劃,擅長空間設計與形體表達。兩者各具特色,各有專攻。

1998版《目錄》中涉及城鄉規劃的專業有地理科學類下屬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土建類下屬的“城市規劃”。這一專業設置與上述兩大源頭相對應。2012年《目錄》調整,城鄉規劃相關專業仍為兩個,一是地理科學類下屬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二是建筑類下屬的“城鄉規劃”。與1998版《目錄》相比,保留了地理、建筑兩個學科門類下的城鄉規劃相關專業設置,但將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專業。結合2012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見表1)不難發現,教育部認可并引導地理學、建筑學下兩規劃專業各自特色發展。地理學下屬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區別于工學下屬的城鄉規劃專業,做到強化主線,收縮口徑,夯實基礎,對口應用——立足宏觀、中觀區域層面,以地理學理論為基礎,強化綜合分析能力培養。(二)人才應用需求

教育部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設置的發展導向是否適應市場對規劃類人才的需求,是專業定位必須要論證的第二重標準。

如將城鄉規劃系統細分,可分為規劃編制與規劃管理兩個方面。僅就規劃管理來說,地理學專業背景的規劃工作者往往具有相對綜合的專業知識儲備和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具備作為管理者的全局意識與綜合協調能力。

規劃編制工作又可分為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的區域尺度層面。具有地理學專業背景的規劃工作者擅長區域分析與經濟、社會綜合分析,在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宏觀層面規劃中發揮核心作用并承擔大部分工作,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這一中觀尺度規劃工作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針對具體某項規劃工作,其工作流程又可劃分為規劃分析、規劃方案與成果表達三個步驟。在成果表達的制圖工作中,地理學背景規劃工作者確有一定劣勢。但在規劃分析和方案設計階段,地理學背景規劃工作者發揮的作用與建筑學背景規劃工作者旗鼓相當。

綜上,地理學背景規劃工作者往往具有系統全面的知識儲備和突出的綜合分析能力,在各類規劃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見圖1),不可或缺。強化地理學基礎、重視機理分析能力培養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也完全符合市場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

二、信息科學與地理學、規劃學學科融合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地理信息系統的規劃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科學是地理學中的重要分支,作為空間科學與信息科學的重要結合點,技術發展與應用已較為成熟。與CAD等繪圖軟件相比,GIS(地理信息系統)工具的特點與優勢在于空間數據的組織、管理與分析,能夠有效管理和處理海量數據,關聯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某種程度上可認為是繪圖軟件與統計分析軟件的集成。

在美國,GIS已成為專業規劃師的標準工具,脫離GIS的規劃編制、規劃管理幾乎不存在,GIS用于地圖處理、規劃管理、分析與決策支持、公眾參與等方面[3]。在我國,GIS在規劃領域的應用相對有限& mdash;—在規劃管理系統的設計構建中應用廣泛,在規劃編制中應用較為粗淺,主要用于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分析與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的規劃選址分析。規劃工作者如能全面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及其軟件的規劃領域系統應用,則能順應這一趨勢,在規劃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大數據時代海量空間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與發展成熟但應用不足的地理信息系統分析方法相比,大數據時代空間數據獲取與應用則呈現出海量數據、先進技術與跨學科創新思維三大特征《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中指出,數據本身、技能與思維是大數據價值鏈的三個構成。 。

隨著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阿里、京東、亞馬遜等電子商務公司與騰訊等網絡服務運營商掌握海量用戶數據。隨著智慧城市理論的興起與“物聯網”的建設,行政管理機構也將成為大數據的掌控者。海量數據如何提升城鄉規劃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大數據如何為規劃所用,相關研究也陸續展開。

國內外有學者通過挖掘網絡數據、居民行為數據,對居民時空行為、城市空間與城市等級體系進行研究[4]。如以百度指數為依據對比分析城市間聯系強度[5],通過微博數據挖掘分析網絡社會空間特征[6]等。空間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已從利用單一GIS 軟件向多種信息設備相結合的階段轉變[4]。

針對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國內有學者積極開展現行規劃體系的“智慧”響應探索,提出在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三大層次的規劃建設中應用智慧城市數據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理念的思路與要點[7]。如城鎮體系規劃層次借由新信息技術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區域內各城市優勢發展的方向與重點,城市總體規劃層次應考慮采取合適的路網形式,合理規劃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等。

這一背景要求規劃工作者不斷學習新的數據獲取與挖掘方法,探索并掌握大數據規劃應用的方式途徑。

三、以信息科學應用為特色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一)基本原則

南京郵電大學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發展,應在滿足專業基礎定位要求的同時,結合院校優勢學科——信息科學、地理學、規劃學三者的交叉領域,以地理學、規劃學為基礎,以信息科學應用為特色。其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夯實地理學基礎、圍繞規劃應用主線、突出空間信息挖掘與分析能力培養的原則。

1.夯實地理學基礎

地理學基礎理論、方法與分析能力的培養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區別于工學下屬城鄉規劃專業的核心內容,體現專業定位的基本要求。通過基礎必修課程學習,了解地理學基礎理論框架與范疇、邊界與特色,掌握學科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是專業人才培養的根基。課程設置中,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地理學基礎課程必不可少。

2.突出空間信息挖掘與分析特色

大數據時代,應強化網絡數據挖掘與信息設備數據采集、大數據分析等理論方法的學習與能力培養。為此,應以數學、計算機、網絡等知識系統強化為基礎,通過設置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技術與應用、數理統計應用等與地理、空間規劃相關的信息技術類課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數據獲取與分析能力。

3.圍繞規劃應用主線

無論是地理學基礎分析能力的培養還是空間數據獲取與分析能力的訓練,最終應落實到進行空間分析、指導空間規劃上來。城鄉規劃應用是專業教育知識體系構建的主線,相關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都應圍繞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城鄉規劃基礎知識的全面系統掌握對于夯實專業的基礎定位至關重要。為使學生對城鄉規劃領域基本概念、理論、研究方法等有相對全面系統的認識,城市規劃原理、城鄉規劃學導論等應作為專業基礎課程設置。

(二)課程體系框架設計

以上述原則為依據,結合南京郵電大學學科設置特色與要求,初步設定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該體系包含專業基本知識、專業特色知識兩大模塊,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兩個層面設置課程(見圖2)。其中,專業基本知識模塊強化地理學、規劃學基礎理論與方法的學習,專業特色知識模塊突出空間信息獲取與分析特色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通識教育層面,設置高等數學、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與應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除高等數學外,其他課程均為學校特色公共基礎課程。此類課程為培養空間數據獲取與分析能力奠定了扎實的數理基礎。

專業教育層面,將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鄉規劃學導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等全面系統介紹學科基礎理論、概念、方法的課程設置為專業基礎課程,將城市地理學、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城市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網絡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深入介紹分支學科發展及強化實踐應用的課程設定為專業課程。

這一課程體系僅就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設定。在核心課程之外,可根據需求選擇性設置地圖學、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社會調研方法等輔助課程,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專業分析研究方法。具體課程體系建設中,還需針對課程設置順序、各學期學時與學分安排、實踐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大綱編寫等深入研究。

四、結語

目前在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的研究與實踐領域,空間信息采集、挖掘與分析技術應用相對粗淺,存在領域狹小,工具單一,深度不足等問題。但隨著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方式的變革與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化,基于大數據應用的空間分析思維與技術必將在規劃領域發揮重要作用。面向應用的人才培養,應考慮增加信息類課程的設置以迎接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分析應用的挑戰,而信息技術類專業,應針對不同領域的需求,增補相應領域的基礎知識課程。如面向智慧城市建設應用的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應對規劃原理、規劃基本分析方法等城鄉規劃領域基礎知識有所了解。

上述背景下,文章結合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定位和信息技術的學科優勢,提出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原則,為后續學校本專業培養方案設置擬定思路,并為其他院校該專業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陳郁青.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教育體系構建新路徑[J].閩江學院學報,2014(1):103-107.

[2]陳昆 侖,李 丹,王 旭. 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宋小冬,鈕心毅.城市規劃中GIS應用歷程與趨勢——中美差異及展望[J].城市規劃,2010(10):23-29.

[4]秦 蕭,等. 大數據時代城市時空間行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13(9):1352-1361.

[5]熊麗芳,等. 基于百度指數的長三角核心區城市網絡特征研究[J].經濟地理,2013(7):67-73.

[6]甄 峰,王 波,陳映雪. 基于網絡社會空間的中國城市網絡特征——以新浪微博為例[J].地理學報,2012(8):103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