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培育研究
時間:2022-04-21 03:59:43
導語: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培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在培養教育大學生過程中承擔著歷史責任和使命,培育和引導積極健康社會心態是時代要求,大學生社會心態不僅關乎教育成效的評價,關乎社會發展的方向,也關乎企業人的塑造和企業文化的傳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通過分析《基礎》能增強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培育途徑等方面,論述培育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
關鍵詞:培育;理性平和;課程;大學生心態
2020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1],《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新時代下的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心態的理性平和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因而必須樹立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培育理性平和社會心態。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加強大學生思想引領和心態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培育大學
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必要性
1.1加強積極健康社會心態是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在經過修訂之后,分為一個緒論、六個篇章,是將思想與道德、政治與法制、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2]。整個課程對大學生提出了新要求,加強了大學生思想和精神的引領,注重了大學生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培養了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律基礎知識,因而課程能使大學生盡快融入大學生活,盡快確立人生方向,盡快堅定理想信念。但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波折,需要他們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將理性平和心態貫徹始終,去課堂學習、去企業工作,從而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加強積極健康社會心態培育是課程目標和精髓所在。
1.2加強積極健康社會心態是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2012年,十八大報告印發“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里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3]”。這是我們黨首次將社會心態培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2017年,在實踐基礎上再次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4]”。這是黨和國家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是對積極健康社會心態問題的高度重視,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與時俱進的要求。新時代大學生肩負歷史使命和責任,培養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是時代的要求,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并取得成功的內在要求,是大學生幸福人生的精神力量。
2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培育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價值
2.1調節大學生思想情緒
課程中關于大學生辯證對待人生矛盾、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統一的內容,有利于大學生理性思維培育;有利于大學生人生教育引導;有利于改進焦慮、自卑、自我和狂躁等不良的思想情緒。“健康的情緒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證大學生能夠適應大學生活的堅實精神基礎[5]。”課程可利用企業成功的案例展現情景,調節情緒;可利用道德情感教育滲透在實踐環節,將不良情緒轉移和消化,拓寬心理疏導渠道,構建和諧心理環境。
2.2引領大學生價值選擇
“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是其按照某種價值取向對自己所進行活動的價值選擇過程”[6]對于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而言,可能面臨各種選擇困難,教育者應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和積極進取心態,這是教育者的責任和使命,這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要意義。因此,要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引導,增強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動態關注,及時改進高校教育內容,建立符合時代要求、順應社會發展和彰顯企業精神的價值觀,才能不斷樹牢大學生價值標準,體現大學生的理想追求,有助于大學生健康心態培育。
2.3規范大學生社會行為
“大學生思政工作是以一定特定的意識形態為教育內容,通過溝通、交流幫助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廣大學生具有正確的行為傾向”,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表現為正確的行為規矩。“基礎課”在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是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溝通良好的補充。當前,高校中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行為,甚至發生個別違法犯罪的案件。構建引導大學生行為表現評估機制顯得非常重要,可以通過分類統計,表彰積極,抵制消極,從而強化大學生的積極行為,并引導其向正面的社會行為轉變,最終使得大學生社會心態朝著理性平和的方向發展[7]。
3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培育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途徑
3.1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道德目標在于幫助學生涵養道德品質,培育健康心態。該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涉及優秀傳統文化最廣泛的課程。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物質和精神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蘊含思想哲理和高尚人格,無論是諸子百家、唐詩宋詞,還是書法、小說和戲曲等等,都包含深邃的哲學思想和積極社會心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是加強大學生積極健康心態的理想素材。如將家國情懷知識融入到教學中,“家國”強調一種歸屬感的遞推,具有小到大的推力。“情懷”涵養思想領域,是一種情感和心境,是一種認同和歸屬。當前,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和發展中,新時代大學生面對世界復雜的對立和沖突,面對思想觀念多元多樣的矛盾,思想易受多元信息的沖擊而分散,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思政教育中的家國情懷凝聚人心,將個人、家庭、國家緊緊聯系在一起。另外,課堂還可以選擇優秀的影視作品作為思想教育的輔助教材,如《厲害了我的國》《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影片,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接受,產生更好的引導效果。
3.2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此次全球肺炎疫情暴發,對高校教育產生較大影響,國家積極引導各高校“停學不停課”,開展網上教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網絡教學在此次疫情期間有效開展,老師通過網絡平臺授課;學生和老師在線視頻、在線音頻,從而達到教學效果。隨著疫情的逐步好轉,高校全面復工復學,需要積極發揮線上課堂的優勢,利用好可下載、可利用、可共享的教學資源平臺,這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優勢是對線下教學的良好補充[8]。線上互動學習的經驗積累,有利于大學生更好應對企業網上招聘,網上面試;有利于企業挑選更適合企業需求的畢業生。
3.3以學科競賽為教育導向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除了知識的傳授還非常注重將知識轉化為成果,實踐是檢驗教學的有效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樹立遠大理想,需要在不斷的成長和收獲中去感悟和完善。而高校大學生學科競賽是教學轉化成果的重要載體,學科競賽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精神,能夠增強溝通交流能力,能夠疏導心理障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能夠有效幫助培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當前,高校大學生可以參加的學科競賽有很多層次,有國家級的賽事,有省級A、B類賽事,還有各類學校的比賽。比如參加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全國互聯網+比賽和大學生學習馬克思理論成果比賽等,這些賽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入到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可以激發大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大學生獲得感,樹牢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4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價值為指引
2019年《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實施,這對當前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意識具有重要意義。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經濟關系、一種社會利益、一種實踐精神。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重要內容,道德能夠提高大學生思想境界,能夠促進大學生的改造提升,能夠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它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主張與人為善、互幫互助,建立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同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與以誠相待、以德立人的傳統美德為我們當前的道德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發,并為我們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寶貴的精神營養。無論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還是在求職應聘中、戀愛婚姻中的道德規范以及個人道德品格錘煉中,道德都為我們指引了規范方向。大學生需要明白“從善如登”的深刻道理,積極磨煉良好的道德品格、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堅定的道德信念,這是新時代的呼喚,是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的本質要求,更是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培育的關鍵環節。
參考文獻
[1].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20,(9):4-11.
[2]馬運彬,宋雪.項目教學法在“基礎課”教學中運用的優勢芻議[J].報刊薈萃,2018,(10):134.
[3].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4]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
[5]王文章.淺析情緒引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10,(12):22-23.
[6]阮青.價值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117.
[7]唐興,梁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學生理性平和社會心態引導策略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52-60.
[8]冉瓏.肺炎疫情下高校“混合式”教學探析——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7):33-34.
作者:廖榮軍 單位:黃山學院辦公室
- 上一篇:新形勢下計算機專業教學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網絡體系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