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治理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12:01:00
導語:城市河流治理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河流是城市誕生的搖籃
凡是國際上著名的城市,總有一條著名的河流與之相隨相伴。在歐州,國際河流多瑙河孕育了兩岸的城市群;在我國,黃浦江與東海滋潤和催生了上海,使之從一個小漁村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與水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割舍的關系。塞納河從巴黎城的中間流過,將巴黎分為南北兩部分,它像一條美麗的項鏈串起了整個巴黎。塞納河聚集了巴黎的許多人文景觀,也聚集了法國古往今來的許多精華所在。巴黎倘若離開了美麗的塞納河,將會是怎樣一番情景,恐怕誰都難以想象。上海離開了黃浦江、蘇州河,也就不能成為今天的上海。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區大多是城市集中、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在中國7大江河的下游地區,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集中了全國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農業產值;而由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積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經濟中心所在:如地處上海經濟區核心的長江三角洲,中國南方深圳、廣州、珠海經濟區的珠江三角洲。據預測,在本世紀初,全國各類規模的城市總數將逾1000座,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長江、黃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帶,它們的誕生和發展都和河流水系息息相關。1.2河流是城市文明的發祥地
世界上每一個文明的發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發展起來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選擇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許多民族和國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親,如中國的黃河,印度的恒河和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于大河流域,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倫也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兩河流域發展繁衍的。河流以其豐富的乳汁孕育了人類早期的偉大文明,并在河流兩岸崛起大批的繁華城市群。凡是河網水系發達的地區,都是城市文明最發育的地區。
河網水系對傳承城市歷史文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城市水系的點綴,豐富的水面與城市的其他景觀相映襯,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就不會充分展現。
1.3河流是城市發展的靈魂
在城市形成和發展中,河流作為最關鍵的資源和環境載體,關系到城市生存,制約著城市發展,是影響城市風格和美化城市環境的重要因素。在遠古時代,城市河流為城市提供了穩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發展到后來,城市河流除提供水源以外,隨著水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成為城市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業化階段,城市河流對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為水源地、動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凈化場所;在現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態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方面顯示出不可替代的意義。
河網水系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有了水,才有了城市的燈紅酒綠、高樓林立,才有城市的經濟繁榮和人們的安居樂業。可以說,河流是城市發展的靈魂。
1.4河流是城市景觀環境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河流景觀與濱水環境是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內容。而營造城市景觀環境離不開大自然中與城市關系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當代國際大都市環境建設的價值觀念趨向表明,都市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已由疏離、隔絕變為親近和融合。開闊的水面和流動的水體所形成的自然風貌,無疑能給城市增添許多魁力。從19世紀英國人歐文提出的“田園城市”理論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山水城市”設想,無不反映了城市人對城市優美景觀環境的向往和追求。
城市濱水空間規劃是城市景觀規劃的重要內容。城市濱水空間是城市中一個特有的空間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過渡空間,既是陸地的邊沿,又是水體的邊緣,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間和與水體相鄰近的城市陸地空間,具有自然山水景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建設系統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開敞空間。城市濱水空間按其毗鄰水體性質的不同可分為河濱、江濱、湖濱、海濱等。城市濱水區不僅是聯結城市陸地和水體的中間地帶,而且是協調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的中觀環境;不僅包容了豐富的自然景觀,而且蘊含著城市濱水區的物質空間和人文景觀。它是城市居民活動的公共空間,是城市形象的景觀節點,是旅游觀光的重要場所,是城市發展的歷史縮影。
1.5河流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要素
河網水系是城市生態系統和景觀體系的稀缺資源,同時又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在現代城市規劃中,河網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綠色生命線,是城市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河流具有供應水源、提供綠地、保護環境、自然保護、旅游娛樂、交通運輸、文化教育等各項生態功能,對城市生態建設有重要意義。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系統中的一種自然地理要素,對城市生態建設意義多種多樣:包括為城市生活和生產提供就近水源,可以減弱城市熱島效應和洪澇災害,為城市綠地的建設提供基地,豐富城市景觀多樣性和城市物種多樣性,為市民創造文體娛樂、親近自然的空間。目前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要素,已經和正在被城市建設者所關注,其生態功能的應用,也逐漸被引入到生態城市的建設中。
2國外城市河流治理規劃發展的新趨勢
2.1建設生態河堤是現代城市河流治理的發展趨勢
據有關資料介紹,在城市中保持自然是當今國際上先進的城市治理準則,河道的治理也不例外。自90年代以來,采用混凝土施工、襯砌河床而忽略自然環境的城市水系治理方法,已被各國普遍否定,建設生態河堤已成為國際大趨勢。
生態河堤是融現代水利工程學、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生態學、美學等學科一體的水利工程。作為一種新概念河堤,它以“保護、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考慮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效果,把河堤由過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為水體和土體、水體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的護坡。
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都在進行河流回歸自然的改造。瑞士、德國等于80年代末提出了全新的“親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所謂“自然型護岸”技術,就是放棄單純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改用無混凝土護岸或鋼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視性護岸。據有關資料介紹,歐洲的MELK流域經過近自然治理后,每百米河段的魚類個體數量、生物量從治理前的150個、19公斤提高到治理后的410個、55公斤。
德國的萊菌河,1993年和1995年發生兩次洪災,洪水淹了一些城市,造成的損失估計達幾十億歐元。分析洪災原因,主要是由于萊菌河流生態遭到破壞,菌菌河的水泥堤岸限制了水向沿河堤岸滲透所致。因此,德國現正進行河流回歸自然的改造,將水泥堤岸改為生態河堤,重新恢復河流兩岸儲水濕潤帶,并對流域內支流實施裁直變彎的措施,延長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時間,減低主河道洪峰量。
日本在90年代初就開展了“創造多自然型河川計劃”,1991年開始推行重視創造變化水邊環境的河道施工方法,即“多自然型河道建設”。僅在1991年,全國就有600多處試驗工程。日本建設省推進的第九次治水五年計劃中,將對5700公里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為植物堤岸,1400公里為石頭及木材護底的自然河堤。2000公里不得已使用的混凝土,都將按“多自然型護堤法”進行改造,覆蓋土壤,并種植植被。實踐表明,該技術有效地促進了地下水的滲透和水的良性循環,提高了水邊環境的自然凈化功能。
美國的南佛羅里達州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漸發現周圍濕地越來越干,生物多樣性也急劇減少,進入90年代開始改造,目前已恢復曲流河道的狀態。著名的洛杉磯河也正在拆除襯砌。
總之,很多國家都在對破壞河流自然環境進行反思,都在逐漸將河流進行回歸自然的改造。90年代以來,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瑞士、奧地利等國紛紛大規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鋪設的硬質材料。其實,拆襯砌的資金投入要比鋪襯砌昂貴得多,但這些國家普遍認為,保持河道的自然環境對保護動植物資源、保護水質、防止水資源流失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修建生態河堤,恢復河岸水邊植物群落與河畔林,已成為河堤建設在國際上發展的總趨勢。
2.2還河流以空間,是現代防洪規劃的新理念
作為城市防洪的對策措施,在國際上非常重視“堵疏結合、蓄泄并重”的治水理念,給河流以空間,增加河流的過水斷面,給洪水以出路。
在歐洲,1993年、1995年萊茵河和默茲河發生洪水,對荷蘭的防洪策略與河流治理產生了重大影響。1995年洪水使萊茵河沿岸低洼地(圩垸)疏散25萬人,雖然沒有垮堤,但是影響深遠。荷蘭對已沿用幾十年的河流堤防加固計劃作了審查和修訂,河堤均按抵御125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進行加固。但是荷蘭人知道,無論如何加高河流堤防,安全保障總是有限度的。歷史經驗表明,隨著安全水準的提高,土地利用也發生很快的變化,總體風險(發生洪災的概率)也在增加。洪水概率的降低很快被可能出現的更大的洪災損失所抵消。土地利用和提高防洪水平的相互作用,已使荷蘭主要河道沿岸的自然景觀受到很大負面影響,進一步加高加固堤防,已得不到社會的普遍贊同。
為此,近年來荷蘭人提出“還河流以空間”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輸移、寬深比等方面達到動態平衡。這可能要求放棄幾百年前筑圍堤形成的灘地。目前荷蘭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灘(與自然開發相結合),甚至退堤、擴大漫灘。在萊茵河的一條支流上,正考慮拆除現有擋水堰,這并非完全出于航運方面的考慮。
日本1965年以后針對因城市化急劇發展圍繞河流引起的問題開展了新的河流治理。特別是70年代以來,由于連續遭受三次大的水災,于1977年6月開始推行“城市綜合治水對策”。為解決城市化增加的雨水徑流,既采用傳統的工程措施,也實施了許多現地貯留、滲透、多目的治水綠地、地下大型貯留池、地下河等新型治水措施。恢復流域在開發過程中喪失了的保水、游水機能,并減少發生泛濫時的受害損失。
2.3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減輕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經驗表明,要發揮城市河流的生態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減輕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英國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18世紀末期,英國產業革命后,沿泰晤士河兩岸工廠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倫敦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19世紀開始,泰晤士河逐漸變成河水渾濁、污染嚴重的臭河。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泰晤士河污染更是嚴重,它的含氧量等于零,除了少數鱔魚幸存外,其他魚類幾乎絕跡;污黑的河水臭氣熏天,令人不堪忍受,尤其夏季,泰晤士河的氣味腐臭難聞;面臨河畔的英國議會大廈的窗戶,不得不懸掛由消毒水浸泡的窗簾。河水污染還引起疾病流行,1849年到1954年,濱河區共有2.5萬人因霍亂而死亡。
在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英國政府從1964年開始,對泰晤士河進行全面治理。通過立法,控制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重建和延長了倫敦下水道,建設了453座污水處理廠,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每天處理9.44億加侖污水,使排入河流廢水由污水變成清水。
30年來,泰晤士河的污染已減少90%,河水逐漸變清。水質明顯改善,水生生物數量不斷增加,1979年已有104種魚類在河中暢游,有人還捕到對河水污染極其敏感的大馬哈魚,還見到海豹沿著泰晤士河道逆流而上。甚至,成群水鳥在河面上飛翔覓食。現在,泰晤士河河面河水清澈,魚兒穿梭,運動健兒浪擊飛舟;河岸老人垂釣,兒童嬉戲。泰晤士河重新成為倫敦一道風景線。
2.4建設城市濱水環境,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
城市濱水空間往往是一個城市能見水、近水、親水的特色景觀環境,也是一個城市建設和開發的熱點。城市濱水空間規劃是對城市濱水空間的功能、空間、景觀、環境、設施等各方面所進行的綜合性設計,其目的在于創造生動、優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間形象。自60年代以來,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注重城市濱水空間的綜合利用,使其原有的碼頭、工業區等逐漸變為公共活動繁忙、環境良好、地價不斷上升的綜合功能開敞區。
60年代歐美廣泛開展以充實改善水空間功能為目的濱水區建設,拉開大規模城市水空間規劃建設的序幕。以日本東京、橫濱濱水區建設和美國巴爾的摩內港建設為代表的遍及世界的濱水區開發,從根本上改變了水空間的形象,重新恢復了它作為城市空間的活力。華盛頓波多馬克河綠帶規劃及日本各地的親水公園建設,使城市河流再次展現了河水清清、綠樹成蔭的良好自然風貌。
日本80年代響起“親水”的呼聲,90年代提出了面向21世紀的河流治理方略。其目標是建成一個具有健康富裕的生活條件與美麗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富有活力的社會。提出要改進并確立有關管理體制,確保一般河流的水量,恢復潔凈水流,保護水質,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觀與濱水環境,建設城市水網并加強綠化,要求水邊空地具有舒適開闊的空間,為各種娛樂活動提供適宜的場所,并重視它的生物多樣性,將城鎮改造成與濱水環境成為一體的居住區。
遍及世界的城市濱水空間規劃設計與建設活動,使我們清晰地看到,恢復城市水空間,還其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原貌,創造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濱水空間形象,是當今世界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大潮流趨勢。
3當前我國城市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許多城市在城市建設規劃中十分重視河網水系的規劃和河岸的整治與美化。廣州市已經提出了要把珠江廣州河段建設得象法國塞納河巴黎河段一樣美麗的整治目標,具體包括提高堤防的防洪標準,改善兩岸的交通、綠化環境,特別是美化河流兩岸,讓游客及市民有一個觀光、娛樂的好去處。成都市府南河的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綠化、生態、文化于一體,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環保效益,提供了具有借鑒價值的城市建設模式,2000年10月召開的21世紀城市建設與環境成都國際大會,對成都市府南河的治理給予了充分肯定,該項目獲得了世界人居獎等三項國際大獎。府南河治理工程的成功,包含了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與環境、住房與安居等多方面的內涵,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成功范例。蘇州市在城市發展建設中,保持了三縱三橫加一環的河網水系及小橋流水的水城特色,保持了路河平行的基本格局和景觀,城市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在蘇州曾說“蘇州之所以成為蘇州的關鍵在于水,建筑物還是其次的”。北京市1998年開始以建成“水清、流暢、岸綠、通航”的現代城市水系為目標,對城市水系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整治,城市水環境取得明顯改善。但就整體而言,我國城市河流治理理念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3.1盲目填沒河流,減少水面,導致生態系統和排水系統的破壞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為侵占或縮窄,導致城市水面積急劇減少,天然調蓄功能嚴重萎縮,加重了內澇發生的機率。在城市建設中,為了多爭一塊土地,許多城市盲目填河,將河道排水改為管道排水,將軟排水改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網與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統不協調。防汛排水時,市區內河水滿為患,泵站被迫停機的事時而發生,致使城市排水的矛盾十分突出。
當城市河道水質污染嚴重,惡臭難忍時,人們往往遷怒于河,干脆“活埋”了事,或以此作為與河爭地的借口。人與河道爭地,人不給水出路,水不給人留情,城市調節雨洪的能力越來越低,一遇降雨,到處積水,損失越來越大。人類無節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擠占河道,堵塞洪水通道,自然也給人類以報復,水位一年比一年高,災情一年比一年大。
3.2河流被硬化、渠化,導致城市景觀、生態系統和水環境的破壞
目前國內城市河流治理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蓋,只考慮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破壞了自然河流的生態鏈,破壞了生態環境。為保護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設鋼筋混凝土、塊石等直立式護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以為這便是將水系“治服”,以圖一勞永逸。河流的硬化、渠化,使人類自動放棄數百年來的親水環境,斷絕人與水的關系,造成地面與水面相隔離,人工與自然的比例不協調,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其實,自然的水系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是一個生態系統,從生態學角度講,硬化河床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決不了水污染凈化的問題。河道是有自凈能力的,自然的河道有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有降解污染有機物的作用。植物還可以向水里補充氧氣,有利于防止污染。水泥襯底和護襯之后,割裂了土壤與水體的關系,使水系與土地及其生物環境相分離,有些生態功能就會隨之消失。失去了自凈能力的河道只會加劇水污染的程度。另外,如果河岸做硬化處理,能夠阻擋垃圾的植被被破壞,更容易造成河道水質的污染。
人類砍掉河流兩岸的植物,種上鋼筋水泥“植物”,本身就是破壞河流,破壞生態,破壞城市景觀,隨著城市的擴張,這種破壞會日益顯現出來。
3.3河流污染嚴重,河流生態功能遭到破壞
沿海城市河道一般都具有防洪、排澇、生態環境景觀等綜合功能。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城市經濟迅猛發展,河道兩岸土地開發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損害:大量工業、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嚴重污染,水質惡化,河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目前全國80%以上的城市河流受到污染,許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達不到Ⅲ類水水質標準。據全國2222個監測站的統計,在138個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類水質標準的僅占23%,超過Ⅴ類水質的占到38%,能飲用的地面水已所剩無幾。其原因就是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未經任何處理排入河道。河流污染使魚蝦生物基本絕跡,而代之以適應污染的各類底棲微小生物類群,導致城市河流及其兩岸的生物多樣性下降,特別是一些對人類有益的或有潛在價值的物種消失。
4加強城市河流治理的對策與措施
4.1以人為本,建設生態河堤
城市河流治理主要就是減輕或避免水災對人類及其生產活動造成的損失,而當今城市河流治理所追求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河流景觀與其人類、生物及周圍環境的和諧,維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性。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中心區河道的堤岸整治,由于土地原因,大都采用單調的漿砌條石垂直斷面或水泥堤岸,只考慮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沒有考慮生態功能。從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出發,在河道治理方面,生態河堤建設要給予充分重視。
與人工混凝土河堤相比,生態河堤有如下優點:
(1)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生態河堤把水、河道與堤防、河畔植被連成一體,通過科學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建立起陽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體之間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態系統。生態河堤的坡腳護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長帶、多流速變化帶、多魚類巢穴,為魚類等水生動物和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和避難場所;兩岸的綠樹草叢為陸上昆蟲、鳥類等提供了覓食、繁衍的好場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為魚類產卵、幼魚避難、覓食也提供了空間。
而混凝土河堤把水、河道與河畔植被分隔,隔斷了護堤土體與水體的交換和循環,阻止了河道與河畔植被的水氣循環,不僅使很多陸上的植物喪失了生存空間,還使一些水生動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難場所。
(2)增強水體自凈作用
水體自凈作用是指有機污染物受氧化作用而變成無機物的過程。排入河中的污染物首先被細菌和真菌作為營養物而攝取,并將有機污染物分解為無機物,細菌又被原生動物吞食,所產生的無機物(如氮、磷等)又作為營養鹽類被藻類吸收,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又產生氧供其它水生生物利用,過量的藻類又被浮游動物、魚、蝦、蝎、牛、鴨等所食,即按食物鏈的方式使其污染物濃度降低。
生態河堤采用種植于水中的柳樹、菖蒲、蘆葦等水生植物,既能從水中吸收無機鹽類營養物,其生長舒展而龐大的根系還是大量微生物以生物膜形式附著的好介質,利于水質凈化。
生態河堤修建的各種魚巢、魚道、造成的不同流速帶,形成水的紊流,利于氧從空氣傳入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利于好氧微生物、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長,促進水體凈化,改善河流水質。
(3)調節水量、滯洪補枯
生態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份的作用,同時,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動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豐水期,水向堤中滲透儲存,減少洪災;枯水期,儲水反滲入河或蒸發,起著滯洪補枯、調節氣候的作用。
而混凝土河堤是一個封閉系統,阻止了水體與土壤的滲透交換,喪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調節水量的作用。
4.2保護水面,還河流以空間
我國的城市防洪比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比較忽視防內水,即由于城市匯流區內遭遇暴雨所產生的內澇災害。目前我國城市的排澇標準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一遇大雨,市區到處積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甚至產生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進行城市規劃時,要對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慮和安排。盡可能地保留城市內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路。不得任意填埋和淤塞。必要時應開挖人工湖和運河,這不僅可提高城市的排澇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觀和城市生態環境。
在城市河道斷面形態規劃設計上,既要注重河流防洪排水的功能要求,又要體現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景觀的要求,盡可能采用。復式斷面,這樣可以加大洪水過水斷面,保持河流主槽常年不淤積,增加人們良好的親水感和視覺的美感。
4.3營造水景,建立濱水環境
水環境是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融入城市市民的整個生活環境中。在城市規劃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重視城市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促使人類向往自然環境,以和諧的方式處理城市與自然的關系。要結合城市景觀規劃,以水造景,把水景觀融入城市景觀,充分考慮城市河流沿岸居民和游人的活動需求及環境感受,以“綠”和“水”作為空間基質,構成景觀開敞的親水性人文活動空間,為市民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和富有情趣的水邊環境。
4.4標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態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河流水質的清潔,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城市河流不應是工業、生活污水的納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為城市排污場所,意味著城市河流生態功能的消失,城市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將是致命的威脅。
城市與河流要和諧相處。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我們要切實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抓好水污染治理,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治理河流污染,一是要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城市治理,上游城市我行我素,則白費工夫。這是發達國家的經驗。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河流。如果保護不了,寧愿不開發。三是以城護河,以河美城,和諧共處,把城市建成山、水、洲、城風景地。四是對河流實行有償使用制度。治理河流污染要標本兼治,治本為主。只有重視污染源治理,加強截污工程建設力度,才是根本出路。
參考文獻
[1]郭紅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研究,《華中建筑》,1998,No.3
[2]于哲新,淺談濱水開發的幾個問題,《城市規劃》,1998,No.2
[3]徐欣、張虎,淺談山水城市建設中水系的治理,《人民珠江》,2001,No.1
[4]韓振中,萊菌河流域的防洪措施與管理,《中國水利》,1999,No.5
[5]郝朝德,對城市水利的認識和思考,《中國水利》,2001,No.3
[6]衛明,橫濱市水環境整治——安全、舒適、情趣,《中國水利》2001,No.3
[7]朱聯錫、朱曉帆,在府南河下游修建生態河堤,《四川環境》,1999,Vol.18.No.3
[8]楊蕓,論多自然型河流整治法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四川環境》,1999,Vol.18.No.1
[9]周文波、程杭平、尤愛菊,浙江沿海地區城市河道綜合治理規劃中幾個問題的探討,《河口與海岸工程》,2000,No.3
[10]疏良仁等,重塑城市演水地區景觀風貌——南寧市朝陽溪沿岸環境景觀設計,《規劃師》,1999,Vol.15.No.3
[11]孫寰,城市演水空間的再塑造——南通市濠河風景旅游名勝區詳細規劃,《規劃師》,2000,Vol.16.No.1
- 上一篇:組織黨建工作調查報告
- 下一篇:鎮勞務輸出情況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