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

時間:2022-11-05 03:46:52

導語:淺談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

[摘要]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教育,對于解決當前面臨的生態問題、推進美麗中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簡要分析了生態文明觀以及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與路徑,使大學生為生態文明建設盡一份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

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人口失控、資源枯竭、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災害頻發等等。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標志著黨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方針和政策的成熟,報告又提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就對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樹立指明了方向,而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樹立,就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

一、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內涵及理論來源

(一)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基本內涵

生態文明觀的教育是指人類在面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情況下,為了解決當前的生存危機,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并且得到永續發展,進而將生態學的思想、原理等應用到教育中的有計劃性、目的性、組織性、系統性的教育活動。提出:“讓山川林木蔥郁,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因此,生態文明觀教育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是解決當前生態問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

(二)生態文明觀教育的理論來源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思想。儒家主張“天人合一”,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規律,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做到取舍有度。這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不謀而合。道家提出“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無為”,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人們限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妄自干涉自然的發展規律,克服過度的、奢侈的物質行為,對于今天面臨的自然資源枯竭等問題,無疑是值得提倡的。佛教追求“眾生平等”,認為萬事萬物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他們只吃素食,不殺生,佛教愛護生命、保護生命的教義,對于今天大肆捕殺野生動物,造成多種生物瀕臨滅絕,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屬于自然的一部分,無法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反對抽象的把人與自然界割裂開來研究純粹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同時,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人類在實踐中改造著自然環境,自然界被打上了人的烙印,而自然環境又反過來制約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實踐活動是主動的、有目的的,而自然界是被動的、有限的,主體無限量的需求與自然界的有限提供相互排斥。“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善待自然,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和最終出路。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基本內容

(一)生態文明知識教育

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是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觀教育的首要內容,是進行生態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首先,很多大學生常常忽略生態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日常生活及實踐活動中缺乏理論指導,不能科學有效地進行,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對生態保護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其次,大學生還要對全球的生態災害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立足于實際,當前全球生態問題已十分嚴峻,有些地區造成的自然災害,已經不適合人類繼續生存,情況不容樂觀,只有認清事實,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大學生要了解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與布局,對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程度有一個宏觀認識。

(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

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是生態文明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大學生是否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等的重要標志。生態存在決定生態意識,積極的生態意識對人的行為起指導作用,當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生態主體意識。一方面,部分大學生雖不缺乏生態文明意識,但多數是出于維護個人的自身權益,和自己利益相關的生態問題,往往表現得積極敏感,一旦放大到公共空間,卻表現得漠不關心,呈現一種惰性。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意識的缺失導致生態行為的缺失,部分大學生認為生態問題一般是政府應該處理的事,和個人關系不大,把生態問題和責任都推給政府,應該由政府來獨自解決一系列生態問題,導致其生態行為能力較差。可見,生態意識的培養對于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教育是極其重要的。

(三)生態文明道德教育

生態文明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生態意識,用來指導人們的生態行為,繼而形成正確的生態行為方式,傳遞了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繼承傳統道德的基礎上,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一是生態道德教育拓寬了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內涵,使其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明確保護大自然是一種基本道德規范,是一種自律性的意識,對從內心深處樹立生態文明觀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生態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消極的生態意識起到一定的警示與約束,能讓其分清生態善惡,用善惡標準來評價生態行為,喚醒大學生的正義感和責任感,能夠正確調節利益關系,呈現出潤物細無聲的柔性特征。

(四)生態文明消費教育

生態文明消費教育是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理性、適度消費的基礎上,倡導綠色、循環、低碳消費的一種全新消費觀,是對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展。部分大學生受資本主義消費觀的影響,由虛榮心帶來的盲目攀比、過度消費現象嚴重,他們追求名牌,生活中使用高檔奢侈品,同學聚會講究排場,存在嚴重的錯誤消費觀,還遠遠超出了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新型消費觀,從物質層面轉移到精神層面,在生活中規范和約束消費行為。

三、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讓生態教育真正走進高校課堂,開設公共必修課

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是當前我國高校生態教育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這是由我國的生態教育起步晚、發展緩慢造成的。由于我國小、初、高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生態教育體系,高校除了開設生態學方面的專業以外,多數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生態教育課程,無論是課程選擇還是選修人數,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生態教育并沒有受到高度重視,而西方一些國家早已把生態教育列入高校的公共必修課,成為大學生必須完成的學業任務。對于選修課而言,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程度普遍低于必修課,因此,高校生態課堂可以開設一至兩學期的公共必修課,加強生態課程建設,由易到難,使之連貫,形成一定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二)貫徹生態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的教育歷來重視應試教育,輕視素質教育,這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標不一致。要改變學生的思想觀念,還要改變學校對學生成績的考核方式及教師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對于生態課程的成績考評,學校除了卷面成績的檢測,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活動等形式來進行考評,由以往的重智力教育逐步變為智力與行為能力并存。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在提高教師們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的同時,能促進教師對生態文明觀教育有一個更深刻、更清醒的認識,激發教師研究多種教學方式,改變以往“填鴨式”教學方法。此外,學校也要加強校園生態文化的建設,建設綠色校園,不僅可以通過周圍環境來影響學生,潛移默化,使學生處在良好的氛圍之中,也能起到課堂上無法起到的作用。

(三)改變以往對生態實踐的錯誤認識,從小事做起

生態文明觀的教育要做到課堂效應與社會實踐并存,然而多數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存在一個嚴重誤區,認為只有通過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才能稱得上是實踐,忽略了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在生活中,他們只青睞于學校組織的植樹活動、寒暑假社會實踐等。學校組織的寒暑假實踐活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僅組織次數和時間受限制,參與的人數也只是很少一部分。因此,必須要改變大學生對實踐存在的誤區,不能勿以善小而不為。另外,學校可對大學生生態社團提供支持與幫助,社團是學生日常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鍛煉自己、提升自己能力的一個有效平臺,利用生態社團,不僅可以在校園內對生態文明觀起到宣傳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學樹立起生態文明觀,還可以走出校園,在社會上進行生態文明觀的宣傳與普及。

參考文獻:

[1].為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關心生態文明建設紀實[J].浙江林業,2015(3):4-7.

[2]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李敏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