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程德育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6-13 09:43:28

導語:高中歷史新課程德育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新課程德育現狀與對策

摘要:本人主持的甘肅省“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歷史新課程德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已進入結題階段,通過對我校高一、高二兩個年級文科學生的調查研究,課題組對高中歷史課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做了討論和分析,參見拙文《管窺高中歷史課德育現狀》,發表于《新課程》雜志2016年第四期。對歷史課德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不再贅述,本文旨在探討應對的舉措。

關鍵詞:高中歷史;德育現狀

德育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中學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當今中學德育和歷史課程德育的現狀和困難,筆者也思考如下。

一、提高學生的品質境界

在時代的影響下,當今學生“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與物的距離拉近了,與人的距離拉遠了,在他們身上缺失中華美德。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知識在于教育”,對學生進行“境界”教育正是歷史課和歷史教師的責任。在高中歷史課中穿插典型的歷史人物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可培養學生的品質境界。愛是道德的基礎,仁愛是中華美德的象征,是普遍的道德標準,講仁愛有利于家庭穩定、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孝悌是仁愛的表現,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諸子百家思想是國學精華,孔子講“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兼愛非攻”……古人認為“百善孝為先”,孝為首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不勝枚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仁愛孝悌品德的良好素材。我國向以禮義之邦著稱于世,而“重義輕利”則是傳統精神中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吧嵘×x”、“見得思義”、“多行不義必自斃”等名言警語,幾千年來一直被用以褒貶勸誡。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尚“禮”的傳統,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建筑、科技……不論從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國人的這種謙和禮讓之氣,翻開史書,此類的言論更是無處不在?!洞髮W》中有句話叫“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春秋時孔子就提倡“周禮”,倡導“仁”,中國的這種“仁”和“讓”就是中國特有的氣質。六尺巷的故事等等,長時流傳。“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講究的是“退”、“讓”二字,它告誡人們處世時要“寬”,要與人為善。所謂“誠實”,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不弄虛作假,不隱瞞欺騙,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謂“守信”,就是要“講信用”、“守諾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誠實不欺”等等?!罢\實守信”是人和人之間正常交往、社會生活能夠穩定、經濟秩序得以保持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立人、立業、立國的基石。

二、拓寬學生的胸襟眼界

當今學生“對事不關心”,缺乏放眼天下,為國為民的理想和志向,對學生進行“眼界”教育同樣是歷史課和歷史教師的責任。孟子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正是對學生進行愛國愛民教育的生動例子。以老一輩革命家為例,譚嗣同先烈為變法以死抗爭;孫中山先生為革命一生持之以恒;先驅“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青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同樣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志向教育的生動教材。正如鄧小平同志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歷史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胸懷天下,放眼未來,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喚回中國讀書人的胸襟和眼界。

三、豐富學生的氣質內涵

受時代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今學生的知識容量嚴重不足,言行舉止很不得體。沒有足夠的知識充實自我,學生普遍缺乏內涵,看上去很膚淺。很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浮躁的情緒和華而不實的外觀。具體表現為缺乏同情心,心靈不純潔,很多學生目無師長,也不關心他人和社會;在言談舉止上很輕浮,坐立沒有最基本的規范姿勢,缺乏傳統文人追求的那種儒雅氣質。儒家的理想人物以孔子、董仲舒、諸葛亮、韓愈、范仲淹、文天祥、程顥、程頤、朱熹、王陽明等為代表,他們充滿智慧,博學多才,文武兼備,運籌帷幄,揮灑自如……滿身洋溢著儒雅風范,是教育學生的榜樣。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古典小說等文字意境;中國書法作品、文人畫的志趣意境;古代玉器、瓷器的審美情趣,也是對學生進行氣質教育的素材。我們要培養學生必要的儒雅體態,文明的語言談吐,雍容大度,落落大方。

四、鍛煉學生的意志毅力

當代學生缺乏毅力,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質,做事往往草率了事或半途而廢。司馬遷對遠古傳聞逐一做了實地采訪考證,終成史家之絕唱《史記》;祖沖之經過繁瑣枯燥的計算,憑著難以想象的毅力,終于精確計算出圓周率;李時珍歷時27年,走遍大江南北不懼路途險惡,長途奔波,不畏艱險攀登絕壁,不畏嚴寒酷暑,不顧自己身體安危,親自觀察、辨別和嘗食藥材,著成東方醫藥巨典《本草綱目》;曹雪芹嘔心瀝血著《紅樓夢》不下10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寫《資本論》前后歷時40年;貝爾發明電話從理論到實踐幾乎是從零開始從想象開始的……這些事例都說明成大事貴在堅持,我們歷史課就是要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在具體教學中要注重鍛煉他們的毅力意志,為將來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歷史課的德育功能不容忽視,它關系到學生的成才;關系著國家的振興;關系著民族的興旺。我們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肩負起一個歷史教師的育人職責,培育好一點新人。

作者:楊培智 單位:金昌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