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備在八年級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時間:2022-06-13 09:45:38
導語:教學設備在八年級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全面推進,國家與政府逐漸加大對基礎教學設施的投入。其中以多媒體設備為代表的教學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豐富了教學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本文以八年級歷史教學為例,對教學內容與難點進行了概述,具體介紹了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最后對未來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上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以供歷史工作者之間進行交流。
關鍵詞:八年級;歷史教學;教學現狀
一、前言
眾所周知,歷史是中學教育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學習歷史的目的是讓青少年了解人類發展的歷程,學習人類燦爛而輝煌的科技、文化、藝術等成就。通過學習這些歷史基礎知識,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歷史學習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可以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為學生日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現代化建設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弘揚我國傳統美德,抵御當今社會不良風氣。由于現代教學設備在學校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而具體到八年級歷史教學,涉及的是近現代史的內容,現存有許多文字、圖片甚至是影像史料。這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等教學設備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從而改變了傳統的“黑板”“粉筆”教學模式。
二、八年級歷史教學的內容與難點
八年級歷史主要講述的是我國近現代史的相關內容,在我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也是考試的重點部分,因此如何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段歷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1840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是我國歷史發展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段歷史,我國備受屈辱與災難,但同時也是我國人民積極探索救亡圖存道路,國家與民族意識覺醒的奮斗史。在此期間,中國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使國家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也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且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國家尊嚴淪喪。也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各階層仁人志士在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所做的努力,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也讓世人看到了中國人的力量,放棄了完全吞并中國的野心。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出現,在短短28年的時間領導全國人民戰勝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解放戰爭,讓中國人民從此走上民族復興的道路。我國現代史則是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我國經歷了社會主義改造步入社會主義階段,進行長期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探索過程中,也經歷了反右傾、、等彎路,但最終走向了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這一段歷史特別是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眾多,相互間的聯系錯綜復雜,歷史人物與年代時間比較多,這無疑增加了學生記憶的難度。例如,我國近代史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里面多涉及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等內容。由于內容的相似性與特異性,學生記憶起來常常混淆不清,從而喪失對歷史課程的興趣,加大歷史學習的難度。
三、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在教學中的優勢
隨著現代化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國家與政府加大了對中小學教育設施的投入。其中以多媒體設備應用最為廣泛。教師將課前精心準備的歷史課件用多媒體設備呈現給學生。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應用,逐步代替了教師“讀課本寫板書”的傳統教學模式,將文字、圖片、視頻影像資料綜合應用到教學過程中,豐富了教學內容,更直觀地解讀課本中文字所濃縮的深刻含義。其次,通過精心設計的課件內容與絢麗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聽課效率。教師還可以將重點非重點的部分用箭頭、圖表等形式加以區分,使教學內容層次分明,一目了然。
四、多媒體設備在八年級歷史教學的應用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提出課程基本理念:“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我國歷史教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積極探索各類教學形式與方法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使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具體到多媒體設備等教學設備在歷史教學的應用方面,課件所包含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可以通過一系列圖片來佐證講授的歷史事件。還可以通過表格、圖表的形式將相關聯的歷史事件進行歸類總結,展現給學生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例如講授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我國徹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這部分時,聯系之前簽訂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逐漸加深。把這些條約用流程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于是學生對這一時期歷史有了總體的把握,為日后考試過程中有關方面的分析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還通過放映反映相關歷史事件的影片,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與認識,促使他們積極思考,提高認識。如在講授《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部分內容時,放映《建黨偉業》這部影片,可以詳細真實地反映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后的歷史事件與歷史著名人物的表現,使學生加大了對這部分內容的直觀感受與興趣。教師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與學生的興趣愛好,也能夠及時調整課件內容,補充相關的文字、實物以及影像史料,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總之,作為歷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應用多種手段達到闡明基本史實,講清基本概念與分析總結歷史發展規律的教學目的。將培養興趣與提高成績的目的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劉相臻 單位: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王望中學
參考文獻:
[1]林慶明“.五動法”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9):108-111,120.
[2]楊光山,尹繼彩.關于八年級歷史課堂中史料選擇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35):135.
[3]王愛華.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各年級的側重點[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7):101-102.
- 上一篇:高中歷史新課程德育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歷史人物在小學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