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運用論文

時間:2022-05-02 05:31:00

導語:高中歷史新課運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新課運用論文

內容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針對目前中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及其可能的危害,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然后在課堂實踐中加以解決,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因素中學生心理特點歷史課堂教學

在新課改的趨勢下,學生的主體性越來越受到重視,長期以來我們對學生的主體性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具體能力的發揮和體現,而忽略了課堂教學中的對中學生心理因素的運用。從而導致我們的理想教學目標與現實相差甚遠。隨著單親家庭子女的增多,他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的擺在我們面前,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后果將不堪設想。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問卷調查,對觀察到的學生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學生有哪些心理問題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統計發現了一些問題:妒忌心特別強,當別的同學考試成績比自己好的時候,心理就很不舒服,甚至會認為人家的成績不是真的;以個人為中心,事事為自己著想,和別的同學鬧矛盾,只看到人家的不是,自己永遠都是對的;聽不見別人的批評意見,對別人的批評,不但難以接受,還會記仇;特別好強,什么事都要走在前面,不希望別人超過自己,不服輸,希望老師在別的同學面前表揚自己;依賴心理較強,習慣于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離開了老師就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自學的能力較差,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心理情緒波動比較大,對于外界的刺激,應激性較為明顯,別人的言行舉止對自己的影響較大,也許別人的言行舉止不是針對自己的,但自己會認為人家是針對自己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農村的,什么都不如人,一次成績考差了,就認為自己不行,然后就不愿意和別人交往,封固自己,“與世隔絕”,導致性格孤僻;看問題的武斷,因為某件事會對人和事全盤否定,也會對某事和人絕對肯定,看問題不全面,很片面;在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存在矛盾心理,不是自己作答時,對別人的回答不屑一顧,認為很簡單,自己答會比人家好,當是自己作答時,就會很緊張,答不出來等。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發現并加以解決,會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對于教學效果也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些問題,要解決好,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歷史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教師輸送轉遞、學生吸收儲存歷史知識信息的過程,既是教與學適應的過程,又是一系列轉化的過程。教學效率高不高,主要看教與學是否適應。所以,教師不僅要鉆研歷史教材,而且還要研究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那么中學生歷史學習有哪些心理特點?

二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心理特點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在課堂教學中更好的應用操作,通過在縱、橫兩個系統中比較,以便來把握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心理特點:

(一)縱向比較,是年齡心理的比較,即將不同年齡段的人的歷史學習心理進行比較。將中學生與小學生、成人作如下的比較:

(1)在“前結構”及其作用方面,兒童的“前結構”很不完備,作用以順應為主;成人“前結構”完備,同化作用較強;中學生“前結構”已相當完備,順應雖然仍很明顯,但同化在逐漸增強。就拿三國來說吧,以前聽過三國故事或看過三國題材的影視作品,對三國已有了一定了解,兒童由于“前結構”不完備,對老師的講解易于接受,而改變自己以前的看法,表現為順應。成人會在教師的講授和“前結構”進行比較,過濾,篩選,同化作用明顯。中學生會比較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不同,既易于接受教師的講授,也會自我對知識進行選擇。

(2)在內容接受方面,兒童習慣接受口頭內容,成人易于接受書面內容,中學生則兩者兼顧,即老師的講述與自己的閱讀并重。

(3)在思維能力方面,兒童接受多以形象思維為主,成人則多以抽象思維為主,中學生介于二者之間,但形象思維沒有兒童細致,抽象思維不及成人深刻。

(4)在依賴性方面,兒童的依賴性較強,成人學習歷史基本上是獨立的,不依賴別人的支持、幫助和指導。中學生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老師的指導,處于“半獨立”狀態。

(5)在學習歷史的目的方面,兒童多是因為好奇,有趣;成人學應試需要外,多是因為興趣;中學生在這方面較為復雜,其目的具有多樣性,這直接影響了其歷史的效果。

(二)橫向比較,是將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心理與學習其他學科的心理進行比較

(1)認識對象的過去性或者間接性。這種以現實的客觀世界為主要認識對象的其他學科明顯不同,中學生不能接觸真正的歷史。

(2)學習動機的復雜性。學習其他學科時,學生的動機往往比較明確,單一。學習歷史的動機則較為復雜:有的是為了聽故事,有的是為了開闊視野,也有不少人甚至更為模糊。這也正是中學生不重視歷史學習的原因之一。

(3)認知能力運用的特殊性。比如在觀察方面,學習歷史主要是間接觀察;在想象方面,主要是再造想象;在記憶方面,時間、人物、地點等的機械記憶十分重要。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能力的運用明顯地不同于其他學科。

(4)認知結果的模糊性。歷史學習主要是通過前人記載和考古發掘等去認識過去,這就使歷史學習帶上了間接性。因此,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和客觀的歷史之間就會有距離,有距離就會有模糊。

(5)認知影響的綜合性。誠然,每一門學科對學生主體心理的影響都不是單打一的,但由于歷史包括消逝的一切,內容極為廣泛。因此,歷史學習對學生主體心理發展的影響更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德育、智育、美育均蘊涵其中,學習歷史有利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以上我們淺析了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心理特點,那么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這些特點,服務于歷史課堂教學呢?如何具體操作呢?下面我們就以一堂課為例:(45分一堂課)

三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讀書思考:上課開始用5~8分鐘時間,讓學生帶著老師指出的問題,閱讀教材,使其順應繼續延伸,同化作用進一步加強。然后自己歸納總結出教材的重點、難點。這樣有助于學生獨立性的培養。

在學生讀書時,教師可以走下講臺,在學生中走動,發現學生的問題。對于一些做的比較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新課教學:在前面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教師用20~23分鐘的時間,抓住課文重點,將歷史事件、人物、時間等聯系起來,進行生動有趣的講解;在過程中,教師還要精心設計板書。關于歷史的基本線索,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讓學生在教材中劃出或標識,使學生做到手腦并用,以加深記憶。在這一階段,學生從熟悉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獲得明確的歷史概念。這時教師應注意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講解帶有規律性的內容,理順知識的層次結構。

(三)展開討論:用4~7分鐘,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回顧新課的內容后,想問題,提問題。由于學生學習水平有高有低及總結概括能力又有所不同,能力發展也不一樣,凡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這樣,課堂的氛圍就會被充分調動,連平時默默無聞的同學也會踴躍發言。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再進行補充講解。

當然,教師也可以有意識提問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及時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以便不斷改進教學。議論階段,既是提示法和演示法相結合的鞏固性教學,又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它使師生共同增長興奮感和幸福感。比如我所教的班級中有一位男同學,平時學生不是很認真,開始是,在歷史課上不守紀律,要么講話,要么看課外書,甚至上課睡覺,各科成績都不行,怎么辦?我并沒有急于找他談話,給他嚴厲的批評,因為我知道,一味地指責和批評會使他對學習失去信心,反成為心理因素的障礙,引起其逆反心理。在后來的課堂討論時,有意識提了幾個簡單的問題,隋朝有哪些建設?(興建兩都、廣設倉庫、開鑿運河、修筑馳道)對這些建設你的看法?(一分為二)這些建設與隋滅亡的關系?一次又一次有目的引導他發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他逐漸對學習特別是歷史學習產生了興趣,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在期末聯考中成績進步非常明顯,特別是歷史,考了110分的高分。

(四)鞏固練習:用5~8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教師準備好的相關練習題(歷年的高考題更佳)。練習要緊扣教材,少而精,以基礎知識為主,但針對高三學生要適當提高難度。

總之,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密切關注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心理特點,探討優化教學方法。教書和育人的結合,就在于使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得到健康的發展。歷史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創造理想的心理環境,使歷史教學真正走在學生生理和心理因素發展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