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思維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02 05:20:00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思維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教學思維培養論文

一、歷史教學首先要達到一定深度

教師的歷史知識的教學必須要達到一定深度,為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下打基礎。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準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規律性,大到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征和規律,小到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講世界近代史上冊第二章“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東西方世界”時,我先向學生指出這個時期的歷史的主流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接著介紹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分為三個時期:17世紀資本主義制度開始建立;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北美和歐洲進一步建立;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勝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途經有三條: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通過資產階級的改革確立;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確立。這種講解使學生對資產階級革命有整體概念,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的形成又是進一步獲取知識的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那么在歷史教學中,要達到一定深度,除了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而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指出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或歷史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則是能力訓練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比如《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革命》一章,根據教材表述可歸納出三大后果,即生產力迅猛發展、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和兩大對立階級的產生。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和分析:①隨著生產力迅猛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增強,他們改變了工場手工業時期或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于是引發了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的潮流;②由于英法加緊進行殖民掠奪,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抗,從而引發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③由于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對立階級從產生的那天起就相互斗爭,從而出現了工人運動的潮流。經過這樣挖掘和整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線索就清晰地顯現出來,整個教材內容也就有機地融為一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調動學生的內驅力

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

首先,我認為應以歷史教育的實用性和社會性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正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并非過眼云煙,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

另外,我還注意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例如,在講到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后為防范德國的侵略,為作戰做了一些準備,加緊東部的開發和經濟建設,并將重工業遷往東部。這些準備工作為蘇聯最終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聯想到我們國家正在開發大西北。提到此,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結果得出了新穎的結論,開發大西北不僅僅是發展了中國經濟,還具有戰略意義,獲得了創造性思維成果。因此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如給同學朗讀蘇聯大清洗運動中的布哈林遺書,就使同學很受感動。又如,發揮直觀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效果更佳。還可以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橫向遷移,如講一戰二戰影響時,講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聯系語文課中《蒲公英》一課,講辛亥革命失敗時聯系魯迅的文章《藥》,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啟發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一、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如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如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例如二戰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另外閱讀時要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如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是重點詞,應理解,否則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除了這些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說,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組織語言表達,當然,老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如提問、討論、演講、編演歷史小品等。

第二、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動腦子,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后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誘導。如在講“匈牙利共和國成立”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看書,找出問題來,當時有學生提出:“社會與共產黨合并,為什么最終建立的是無產階級性質的匈牙利共和國?”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學的看法,立刻有學生告訴他,因為社會主動提出來與共產黨合并,共產黨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國。我對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為什么社會同意了共產黨的條件?社會把政權拱手交給共產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學生答:社會無力一黨支撐局面,更為重要的是共產黨掌握著武裝力量。從而使學生理解,匈牙利社會主義革命特點是在暴力基礎上和平過渡。因此通過學生自己找問題,學生回答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形成競爭機制,給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又可避免老師的一言堂。同時又可把學生思維帶到老師設計好的思維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第一、課堂討論。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開辟群眾討論,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如在講二戰中“敦克爾克大撤退”,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交戰雙方的勝負,一部分學生片面認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敗了才逃跑呢,當然是英法聯軍的失敗。”經過一番激勵爭論,加之老師的點撥,要從整個戰局的發展變化,用戰略的長遠的眼光來看此事。于是最終使同學們對此戰役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對于雙方都有勝負,但德法西斯企圖將英法聯軍主力消滅在法國的陰謀破產。英法為以后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保存了實力。在討論中,同學們獲得各方面的知識,還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習題為范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第一步,要先讀懂材料,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選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誰的講話,通過材料里邊提供的時間、人物、事件來判斷是課本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第二步,聯想課本中內容來解題。第三步,有的問題要弄清問什么,通過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經常找一些材料題,并逐漸地由易而難布置一些解析題,讓學生練習。另在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材料的基礎上,上課盡可能增加課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如投影、電視等,使學生見多識廣,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在講美國在二戰中修改“中立法”實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時引用了羅斯福的一個比喻“如果你的鄰居家著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當時能討價還價嗎?”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國對外政策變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慮。使學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第三、通過練習提高能力。歷史教學中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準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4道題來做,又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準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另外,總結歸納教材內容、知識結構,對舊知識加工梳理,也是鍛煉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所學內容提煉要點,找出規律,清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過小結學習心得的方式進行這方面思維訓練。

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這些能力將來步出校門后,可以用于實際生活,在這一點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是其他任何學科無法提供的。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