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09:10: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中歷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論文

生本理念高中歷史論文

生本理念是指一切為了學生,尊重學生,圍繞學生,積極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主動性的高效課堂。而具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實踐,需要從興趣激發、交流合作、多變教學方法等方面來著手改變。

一、以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中生學習任務緊張,他們學習歷史多是為了取得一個優異的成績,這樣的出發點本無可厚非,但是在長期的這種緊張和被迫學習的壓力下,課堂教學效率必然會下降。因為老師要以學生為本,展示歷史的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從而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歷史有著它獨特的一面。跌宕起伏的故事、各色的人物、曲折離奇的案件、形形色色的文化等都是吸引大家眼球的好素材。老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開啟高中歷史的教學。

二、以生為本,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傳統的教學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教”重于“學”“,講”重于“交流”。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學習死板,老師沒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課堂效率比較低下。而在生本理念下的教學課堂,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采用問題法來教學,將問題作為指導學習步驟的骨架,引領學生的思路一步步進行思考。

三、以生為本,采用多變的歷史教學方式

查看全文

師資素質下高中歷史論文

1.培養專業素質發展意識

教師要想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首先得有發展意識,同時還要具備主動學習的精神。高中歷史教師在發展專業素質時,要認識到發展的意識是進步的內在動力,不僅可以促使自我專業素質的提高,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自身在專業發展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提高專業知識

提高教師專業知識首先要重溫大學專業課程,包括經濟學、民族史、文化史、軍事史等內容,以達到深化專業基礎知識的目的。其次,要利用閑暇時間豐富自己的社會文化知識儲備,例如法學、文學、外國史等,以便在課堂上將歷史教學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高中歷史教師還要盡量多地去了解與歷史教材相關的一些自然科學常識,比如天文、地理、數學、化學和物理等各方面的知識。

3.提高教學技能素質

教學技能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特別是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教師教學技能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素質,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備課習慣,因為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師責任感和事業心的具體表現。其次,在課堂中高中歷史教師還要熟練掌握依據不同教學內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具體包括:啟示性的講授法、交流性的探討法以及寓教于樂的情感教學法等,以便從總體上來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最后,教師在課堂中應盡量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史實視頻、教學輔助工具等,讓課堂更加生動,學生更易理解。

查看全文

主體身份高中歷史論文

一、現狀:歷史教師主體身份認同危機之表現

由于高考選科和目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地位之尷尬,所以學生基本上把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到了語數外學科上。歷史學科教師能夠掌握的也就只剩下每周兩課時。在高一高二起始年級的教學中,歷史學科作為“副科”,一直不受學生的重視,不去認真學習,也就很難發現歷史學科的魅力。普通高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意愿不足,動機不強,習慣欠佳,往往會出現教師課堂講了一半時間了,學生卻連教材還沒有翻開,更無從談論所講解的內容和重難點了。一堂課下來,學生對本課講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一臉茫然,如此而言,教師的主體身份認同與建構危機重重,具體表現有以下兩方面:

1.“我的價值是什么”:主科與副科的夾縫。高中歷史價值何在?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學科地位問題。“歷史之于民族,正如記憶之于個人,一個人如果喪失了記憶,那他就成了白癡;一個民族如果不講歷史,那就會成為愚昧的民族”。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現實的情況卻與之相反。一方面表現在歷史學科的“副科”待遇。在高考分數指揮棒下,文綜三科一共300分,而語數外分別是150分,功利性的升學壓力之下,歷史無疑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眼中成為“副科”;另一方面表現在歷史老師的“副科”待遇。在筆者所在地區諸多學校制定的工作量值評分標準中,語文、數學和英語老師上一節課的分值為1.5,物理、化學、生物為1.0,而歷史、政治和地理則為0.8,歷史教師的“副科”待遇于此可見。然而,現實的“副科”歷史高考得分的偏低卻嚴重影響了學生本科批次的錄取。例如,據湖南省教育考試院高考評價課題組發表的《2013年湖南省高考歷史學科考生水平評價及教學建議》,2013年湖南省高考歷史考生平均分為43.44分(總分為100分),與文科綜合其他學科相比,歷史成績整體偏低。從歷史學科分數與本科錄取批次控制線的關系來看:“全省第一批次考生歷史成績平均分為57.63,比第二批次考生的歷史成績平均分高了5.86分,由此可見,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文科考生的歷史成績差距較大,第一批次文科考生的歷史水平具有較大的優勢。”這就使歷史老師陷入了兩難:歷史究竟是“主科”還是“副科”?

2.“我應該干什么”:要求與現狀的矛盾。據《歷史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的性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學科。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凸顯課程性質,一方面要求歷史教師有系統完整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建構完整連貫的知識體系和較高的閱讀能力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況等歷史思維能力。然而,現實的狀況卻制約了學科性質的體現。首先,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雖然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師招聘的最低學歷要求為大學本科,也有相當一部分擁有碩士學位的高中歷史教師,但由于歷史等原因,相當一部分教師是非全日制大學本科。他們當中的部分教師原來所學專業為中文、外語等專業,后因為在高中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而通過自考、函授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學歷,其中不乏非歷史學函授專業。這樣的教師首先面臨著專業知75識不夠系統、史學理論和素養不全面的問題,所以處理時間和空間跨度較大的新教材很難做到得心應手。本應通過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以有效應對新的課程,而事實上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其次,學生的知識水平難以有效應對新課程。在初高中銜接這一環節,由于當前學生中考歷史多為開卷考試,在初中階段,學生未能建構起連貫的學科知識體系,連最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能力也相當貧乏。進入高中后,由于高一歷史每周僅有2課時的授課時間,教師忙于完成教學任務,很難有時間給學生復習、鞏固歷史基礎知識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的較高要求與現實中師生水平的欠缺使歷史教師無所適從:我應該干什么?

二、原因:為什么會出現身份認同危機

高中歷史教師身份認同危機源于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滯后于新課程改革進程、積重難返的學科等級慣習及教師自我提高意識不足等因素。

查看全文

情境教學高中歷史論文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必要性題

(一)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能夠適應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

結合當前我國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標準,可以發現其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設置層次更加多樣、類型更加豐富的歷史課程,而且還要積極地引用大量的鮮活、生動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觀點,引導學生以多樣式、多角度的方法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學習,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具時代性的科學的歷史觀,而史學理論和方法可以為其提供更加豐富的理論資料和史學范式,有利于歷史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之更加適應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因此,在當今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當積極的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

(二)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是教師專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很多高中歷史教師主要的依照教材進行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知識的解說,很少有超出教材范圍外的知識拓展或者對相關的歷史知識進行建設性的解說、評價,有很少部分教師認識到了教學中應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的意義并進行了實踐,然而應試教育及自身的史學理論研究成果知識的限制,加上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學習的機會少,這不僅增加了史學理論研究成果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難度,而且阻礙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因此,正視自身理論知識的缺陷,積極學習先進的史學理論成果,拓展學術視野,提高歷史教學專業素質,已經成為教師專業不斷發展進步的迫切要求。

(三)運用史學理論研究成果是當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引導式高中歷史論文

一“、導引式”教學的涵義

導引式教學的核心涵義就是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不再“主宰”課堂,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認知水平。引導式教學分為四個步驟組成:自主學習、閱讀教材、重點講述、鞏固演練。從這四個步驟中我們不難看出,引導式教學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在這樣一個學習環境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能夠得到一定的培養。

二、引導式教學的四個程序

1.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自主學習就是給定學生一個課題,讓學生自己尋找探究的策略和學習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這一套學習方案來進行自我學習。但是自主學習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教學目標做指引,這個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指南針,指引著學生的學習航程。自主學習從閱讀和搜集材料開始,然后對材料進行整合、歸納和總結,最后提出結論并表達出來。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整理和歸納能力,通過這一系列過程,學生能夠逐漸了解并掌握新知識的基本結構。針對那些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我們應該引導他們閱讀學習,以便順利的實現引導式教學的第一步———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先教學生怎樣列提綱,在前面的幾節課中,教師要“言傳身教”,親自為學生列幾個提綱,通過自己的舉動告訴學生列提綱的要領,接著再指導學生列提綱的一些規律和特點,提綱的幾種制式等等基本知識。

2.合作與探究。

查看全文

文明史觀下的高中歷史論文

一、文明史觀具體含義

文明史觀認為,整個世界發展呈現出整體多元化和區域統一性的重要特點,在發展研究過程之中,不僅僅應該注意到人類整體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相同性,還應該注意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發展同時又各具特點,且為人類整體文明發展做出貢獻。在文明史觀研究過程之中,對于不同類型文明的交流非常重視,尤其是在不同類型文明進入工業革命之后出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極為重視。

二、文明史觀構建高中歷史教學內容

(一)農業文明時期

文明史觀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則將人類社會發展分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兩個階段。在這兩個文明階段過程之中,政治、物質和精神發展都囊括其中,同時也是高中歷史教材必修課程的重要模塊。新課標要求當前高中學生在準確把握文明發展過程的歷史脈絡同時,要求學生了解中外文明史發展過程中的重點人物、重要事件和關鍵制度,同時也應該逐步學會利用歷史知識階段現實。當前,新版本的歷史教材都是以文明史觀的角度便編排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之中,歷史教師完全可以利用教材編排順序為主線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并適當進行調整。在學習農業文明時代階段之時,以下兩個要點必須注意:第一,著重關注中國古代文明。必須承認,世界文明發展的多元性非常突出,不同地域、國家和民族共同創造出當前精彩紛呈的世界文明。但在農業文明時代,中國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于農業文明時代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沒有中國傳統精彩異常的古代農業文明,同時也就沒有雄偉異常的當代中國文明。在學習中國文明過程之中,既要深入了解到古代文明對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不同民族在中國文明發展過程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在新版本的歷史教材編排內容之中,每個文明主線非常明顯。歷史教師在課堂實踐中應該以這些主線為基礎進行講解。例如,歷史教材必修的政治文明分為八大部分,其中政治制度建設就涉及到五大部分,因此歷史教師完全可以以此為教材主線。歷史進程發展和政治制度演變,促進政治文明的不斷發展。當然,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內容之中,主線則應該轉變到生產力發展和民族思想文化傳播上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文明史觀涉及到的各個知識點必須精確,簡明扼要。例如在政治文明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包含的內容就包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監察審查制度、國家權力制度以及官員選拔制度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還需要從歷史背景、階段特征、創新改革以及歷史意義四個部分予以重點講解。

(二)工業文明時期

查看全文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論文

1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策略的現狀

1.1學生們很少自主學習高中歷史

高中歷史主要是對我國古代史、近現代史的學習,可以說歷史對于學生們的學習十分重要,作為21世紀的人才,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是必須的一門知識技能,很多同學對于高中歷史不夠重視,只是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英語和數學,其實高中歷史是一門很生活化的學科,學好這門科目對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會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但是目前學生們對待高中歷史的普遍態度沒有改觀,不能夠去花費一些課余時間,自主的學習高中歷史,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1.2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夠建立個性化的教學氣氛

目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被廣泛的應用,新媒體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課堂教學的變革,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雖然應用了新媒體技術,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沒有建立一個良性的個性化的教學氛圍,教學氛圍對于學生們的課堂學習十分重要,是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關鍵所在,所以教師們應該致力于利用教學設備的更新,建立一個有利于開展個性化教學的課堂秩序和教學氛圍。

2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策略探究

查看全文

多元化的教學高中歷史論文

1轉變思想觀念,加深對新課程的理解

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刻認識和把握是落實新課改的重要前提。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加大對新課程的學習力度,并深刻認識到實施新課改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為新課改的有效實施提供可能。在實際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歷史知識的傳授,更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及其他綜合素質的培養[2]。另外,充分把握好新舊教材之間的區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適當擴充與刪減,滿足新課程教學需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實行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實施探索性學習

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是新課改有效進行的必然途徑。教師應積極探索新課程教學模式,實行多元化形式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結合教材知識,更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科學設置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課內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交流,為學生創造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充分運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利用多媒體快速、形象、直觀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提高學習積極性,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刻把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多媒體信息工具入教能夠讓學生更形象地掌握知識,便于其理解,并從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強化教師隊伍的建設

搞好教師隊伍的建設是落實新課程改革任務的關鍵所在。高中歷史教師應加大對新課程的學習力度,促進思想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模式的改善。同時,定期對其進行專業的培訓并積極組織相關的教學研究,建立健全相應的考核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

查看全文

以人為本的高中歷史論文

一、以人為本,民主平等

以高三畢業班為例,在進行教學和復習時,應該與學生共同探討,一起進步。雖然學生在學習成績等方面不相同,但是我們必須一視同仁,對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給以關注與幫助,不能因為學生個人背景或是成績、性格等方面進行差別待遇,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幫助學生進行全面發展。

二、丟棄“差生”觀念

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有“零差生”的教育理念,每個學生在老師的幫助和教育下都會有明顯的進步。對待班級里的后進同學,應該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案。對每一個落后學生都要進行關注和幫助,讓他們有一個可以進步、發展的空間。例如,我曾經教過的一個班上,有一個其他科目成績平均但歷史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為這個學生我專門制定了一個教學設計,從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每次考試過后,我都會根據這個學生在試題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而且還會在思想上給予肯定和鼓勵。在過去一段時間后,該生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成績一直保持在中上。這位同學是我在“零差生”教學理念下進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實施的一個成功的典型。

三、注重情感的培養

升入高中的學生,年齡大都在17~20歲左右。人生的三觀大多都已經形成,有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對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因此,作為歷史老師要想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感召力和責任心。但是,僅僅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尋找更多的技巧和方法融入到學生中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以誠相待,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幫助。愛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只有對學生獻上愛心,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親近,才能營造良好的教育氣氛,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人生、學習規劃提出正確的意見,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查看全文

教學設計下高中歷史論文

一、烘托情境,渲染氣氛

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我講道:“‘南京大屠殺’是南京人民遭受到的苦難,是我們中國人遭受到的苦難,更好似我們中華民族的恥辱。在那個年代,我們的人民曾經被殘忍地蹂躪,被無情地屠殺。這是一段痛苦的歷史,也是給予我們教訓的歷史,我們要認清這段歷史,努力使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起來,讓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這樣教學效果就達到了,通過“南京大屠殺”這一事件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也使學生形成了一種民族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學生,祖國的接班人看到了真正的歷史,對于日本政府企圖掩蓋真相、美化歷史是最有力的回擊,切實做到了歷史為現實服務。情景設置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都可以嘗試作為導入的方法,有效的情景設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二、設疑釋疑,環環相扣

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設置疑問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的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主動地去思考問題。疑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活躍性的重要手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地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疑問還是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針對同一個疑問不斷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在爭論中得到思維的鍛煉和知識能力的提高。我在多年的歷史教學中,一直注重疑問的使用,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化解教學重難點,還可以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反饋,柳暗花明

《論語》中有這樣的描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里的“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況,正是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如果教師不注意觀察學生是否處于“憤”“悱”的狀態,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處地去啟發。如果教師“舉一隅”,而沒能覺察到學生是否能夠“以三隅反”,又如何確定是繼續講下去還是應該轉換角度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教師的“一隅”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的反饋情況,以便隨時隨地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更正教學方法。例如,在講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我以“抗戰為什么能取得勝利?”為謎面出了一則謎語,謎底是打一歷史人物。答案有四個:1.屈原2.蘇武3.蔣干4.共工。學生在看到這么新穎的問題時,非常踴躍,討論也非常積極。但他們給出的答案不盡如人意,大多數學生選擇了屈原或蘇武,那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一種反饋了,反饋給我的信息就是學生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理解不透徹。對于這個問題教師還應該再講解。隨后我又講了對戰爭勝利的原因應進行多角度的分析: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的紅軍并不是促成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全民族的抗戰才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聯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是抗戰勝利的重要因素;再者,由于日本發動的戰爭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必然以失敗告終。這樣一講學生就明了多了。所以教學中需要反饋,我們更應注重反饋。沒有反饋,我們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前方水的深淺;沒有反饋,課堂成了我們教師的獨角戲,談何教學效果?四、課堂小結畫龍點睛完整的教學過程少不了課堂小結,小結既包括教學過程最后的總結,又包括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步驟結束后的及時總結。總結什么,怎么總結,影響到每個環節的教學效果,好的總結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在講“日本明治維新”這一內容時課后我用了這樣一段小結:“同樣的閉關鎖國,同樣的落后封建,同樣的受列強欺凌,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中國的‘’失敗了。從此兩國的道路迥然不同,日本不但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險,而且成為了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同時它又把其他亞洲國家變為了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國繼續在民族苦難的深淵中墮落,最終完全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這其中就有日本。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這樣的一段話既強調了日本明治維新的雙重意義,又激發了學生對‘明治維新’和‘’一成一敗的思考及對中日兩國命運的探討。總之,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設計最優化的教學。一份完整、嚴謹的教學設計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所必不可少的。我們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學設計時,我們可以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融入到現實情境中,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教學內容。我們可以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我們還可以通過課堂小結的形式讓學生對知識結構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教學設計都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精神狀態,要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符合新課程改革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才能使學生在開放性的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