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高中歷史論文
時間:2022-08-30 05:56:07
導語:引導式高中歷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導引式”教學的涵義
導引式教學的核心涵義就是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體”,不再“主宰”課堂,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認知水平。引導式教學分為四個步驟組成:自主學習、閱讀教材、重點講述、鞏固演練。從這四個步驟中我們不難看出,引導式教學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在這樣一個學習環境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也能夠得到一定的培養。
二、引導式教學的四個程序
1.自主學習。
眾所周知,自主學習就是給定學生一個課題,讓學生自己尋找探究的策略和學習思路,然后按照自己所定的這一套學習方案來進行自我學習。但是自主學習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有一個教學目標做指引,這個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指南針,指引著學生的學習航程。自主學習從閱讀和搜集材料開始,然后對材料進行整合、歸納和總結,最后提出結論并表達出來。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整理和歸納能力,通過這一系列過程,學生能夠逐漸了解并掌握新知識的基本結構。針對那些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我們應該引導他們閱讀學習,以便順利的實現引導式教學的第一步———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先教學生怎樣列提綱,在前面的幾節課中,教師要“言傳身教”,親自為學生列幾個提綱,通過自己的舉動告訴學生列提綱的要領,接著再指導學生列提綱的一些規律和特點,提綱的幾種制式等等基本知識。
2.合作與探究。
引導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合作與探究,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引下,互相幫助,密切配合,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和探究學習。小組內成員互幫互助,共同努力,小組外又可以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學習別人好的經驗,檢驗自己的不足。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是以挖掘學生潛能為目的,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為目標,以討論為基本形式的。教師首先帶領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經過閱讀之后,學生再在小組里進行討論,在討論時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小組都無法解決,那么可以通過和其他小組的溝通來尋求解答,或者向教師求助。例如,在教學“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這一課時,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討論方式。提前交代學生事先預習新課,然后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列出提綱,提綱的內容是學生討論和探究的問題,各小組成員分別說出自己的提綱,然后各小組選出大家共同認為有探究價值的題目來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接著各小組請代表發言,進行小組之間的溝通互動,最后教師來進行總結,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升華性的問題,為什么儒家思想會在明清之際如此活躍?為何中國明末清初的這些進步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那樣波瀾壯闊的景象?再次引發學生的討論研究。
3.精講點撥。
教師在精心備課時,要把握住本節課的重點難點,要能夠預知學生可能會出現疑慮的地方,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找出那些容易誤導學生的知識點,在課堂上進行精講。一般來說,歷史教學,就是要對歷史事件的原因、性質、影響進行闡述和分析,重點論述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和政治主張,教師必須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4.鞏固演練。
引導式教學的最后一步就是鞏固演練,通過前面三個步驟的學生,學生已經對課程知識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接下來就需要教師來安排鞏固練習了。以往的鞏固練習就是課后習題,這樣的方式未免太枯燥。倒不如來一個有趣味的鞏固演練方式,比如說,可以安排學生做一場辯論賽,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角色扮演,重現歷史事件,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演講,例如如何評價李鴻章、等人物。當然,還是不能夠完全的“拋棄”習題練習,教師可以設計出不同的題型,給學生新鮮感,讓學生通過練習來進行鞏固。
作者:鄧濤單位:重慶市開縣臨江中學校
- 上一篇:教學設計下高中歷史論文
- 下一篇:農業機械化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