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藝術教育及學科建設實踐探索
時間:2022-03-28 11:55:00
導語:大學藝術教育及學科建設實踐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3年11月8日,北京大學隆重舉辦了“北京大學與藝術教育學術研討會暨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成立大會”。李嵐清同志專門為大會及北京大學即將成立的藝術學院題詞:“文化藝術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3歲高齡的季羨林教授發表了書面講話并為大會題詞:“德藝雙培”。
在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選、中國文聯副主席仲呈祥、北京大學副校長吳志攀等領導同志發表講話。全國政協常委、北大藝術學系主任葉朗,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副主席、北大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金開誠發表了主題講演。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首都師范大學歐陽中石教授,北大前副校長王義遒教授、梁柱教授,人民美術出版總社總編輯程大利,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申萬勝少將,中央音樂學院俞玉姿教授、梁茂春教授、黃旭東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楊通八教授以及謝嘉欣教授、馮文慈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郎紹君研究員,書法家和書法學者楊辛、陳玉龍、王岳川、盧永、曾來德等近三十位學者分別就北京大學藝術教育的傳統、理論與實踐,北大成立書法藝術研究所的意義,書法藝術的傳統與創新等問題發表了學術論文,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關部門領導、兄弟院校領導、在京知名學者、藝術家,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遲惠生教授、黨委副書記趙存生教授以及學校各部門、各兄弟院系領導及北大師生共200余人參加了會議。
一、北京大學藝術教育傳統:回顧、總結和前瞻
季羨林先生在發言中說,弘揚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弘揚書法文化。書法不僅有實用功能,還有藝術功能和生命陶冶功能。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之處。季先生提出“學者書法”的概念,認為學者寫書法有自己的歷史。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因此學者書法不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是學者對漢文字的美化和文化化。季先生認為北大最近要成立藝術學院,是眾望所歸的英明之舉。他希望還可建立書法專業或書法系。王選院士認為藝術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無論藝術或是書法,都是追求美,搞科學技術也在追求美。他認為他在幾十年的科學生涯里也追求一種設計的美。設計的美往往就是追求一種靈巧和簡潔的結果。
這種美的享受會讓你陶醉。因此藝術和科學是有共同點的。他相信這次藝術研討會的召開,書法研究所的成立以及未來藝術學院的成立,都必將為北大這個百年名校,在文理科的結合方面,在傳統文化的保護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仲呈祥先生高度評價了北京大學藝術教育的傳統、成果和舉措。他說北大成立藝術學院,不僅是北大的幸事,也是中華民族當代文化建設的幸事。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綜合性名牌大學里,藝術學人才,特別是藝術學的理論人才的培養和造就才會得到更理想的完成。吳志攀副校長在講話中認為美育和藝術教育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環節。他簡要回顧了北京大學藝術教育的歷史和實踐,希望對北京大學藝術教育傳統的特點、歷程、經驗等重要問題,進行細致的梳理和系統的總結。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一種更為高遠的視野和更為開闊的胸襟,進一步發展藝術教育事業和藝術學科的建設。最后,他代表北京大學鄭重宣布,將于近期在藝術學系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葉朗教授在題為《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傳統》的主題講演中指出,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長以來,北京大學形成了一種重視美育和藝術教育、重視美學研究和藝術研究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有很強的學術性。
北大的藝術教育一開始就不是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以蔡先生的美育思想為指導,如“音樂研究會”就是以“研究音樂,陶養性情”為宗旨的,自覺引導學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第二,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從一開始就顯示了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并重的特色。第三,北京大學的藝術教育立足于中國文化,實行中西兼容、雅俗并包的路線。葉朗教授認為,傳統是一種資源,一種財富。如果我們能充分開發和利用這種資源和財富,我們的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科建設就有可能站到一個別人所沒有的高度,從而形成特色,形成優勢。傳統又是一種精神氛圍,一種精神力量。在這種傳統氛圍中產生的歷史感、崇高感和使命感,會鼓舞和推動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新的創造,開拓新的境界。
金開誠教授在題為《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成立的意義》的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國書法藝術值得深入研究,它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藝術,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大熊貓”。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不僅突出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智慧、想象力和創造精神,而且在藝術領域達到了極為高深的境界。如果我們把它研究透徹,這就必然有利于富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美學和藝術思維體系的形成,也對全人類的文化藝術作出巨大貢獻。他指出,北大成立書法研究所可以借助北大在文史、文化和美學方面的人才資源和積累,并直接用于對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書法藝術具有群眾性和藝術性,所以很適合于進行素質教育。他希望北大書法藝術研究所發揚北大兼容并包的傳統,竭誠歡迎海內外的書法家和書法研究家把這個平臺當作自己的學術家園,充分表現自己的書法學養和才華,共同促進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
二、綜合性大學藝術教育的優勢和北京大學藝術教育的實踐
與會者就綜合性大學藝術教育的優勢和特點,北京大學及普通高校和藝術院校藝術教育的實踐、理論和經驗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北大原副校長梁柱教授總結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和在北大的實踐特點:首先,把美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針上確立了美育的地位,提出了體育、智育、德育和美育并重的思想。其次,在學校教育中,強調美育的獨特地位和作用,把美育稱作美感教育,即通過美感教育,激發、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蔡先生還主張科學與美術并重。再次,蔡元培所致力的科學和美感教育,都同他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和救國目的相聯系。
郎紹君研究員以美術教育為切入點,論述了北大的藝術教育在中國藝術史上所起的重大作用。一是思想的提倡。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號召使得美育從教育中凸現出來,使得藝術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中國出現的大批藝術教育學校和各種藝術刊物,都是這一學說直接影響的產物;魯迅提倡“為人生的藝術”,發動了20世紀唯一的一次美術運動———“新木刻運動”;陳獨秀提倡“美術革命”,對于中國畫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二是北大學者的學術活動對于中國學術研究的影響。除了蔡元培對于西方美學的介紹和推廣外,還表現在諸如林琴南在五四時期對于傳統的維護,朱光潛、宗白華對于美學的研究,特別是宗白華對于中西美術空間范疇的研究成果以及獨特的體悟、直覺式的方法論,鄧以蟄對于書法的研究,傅斯年對于中國美術考古的開拓性貢獻等等。所以,北大的藝術教育對中國的影響不僅在于畫法研究會這樣的具有專業藝術教育雛形的機構,還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影響和學術帶動作用。
馮文慈教授認為當年蔡先生依據美育原則,在北大親自謀劃創立“音樂研究會”并轉型為“音樂傳習所”,成為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機構的雛形。中國的新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機構與北京大學和蔡元培先生息息相關。新中國建立后,專業音樂教育得到了積極的發展,其設課仍大體遵循蔡元培主張的“兼容并包”、“中西兼采”的原則。近年來以北大為首的綜合性高校突破過去的專業格局,設立了藝術院系,十分可喜。她從自己的音樂教育實踐出發,認為綜合性大學具有培養音樂人才的特殊優勢。雖然音樂專業技術性非常強,但由于音樂理論學科的交叉性特點,要求音樂人才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和深層次的藝術修養。綜合性大學能夠使得音樂學專業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兩方面得到豐厚的浸潤。就北大而言,人們完全可以期待她不斷培育杰出的音樂人才,在國內外產生影響,恢復并且發展蔡元培當年建立音樂學教育機構的初衷,這是新時期的新使命。
楊通八教授認為北大的藝術教育,特別是北大的音樂教育如音樂學科的設立,既是由于其人文性,也是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的產物。當時師范科的設立就是為了適應于新型音樂教師的急迫需求。北大的藝術教育吸收和借鑒了西方的、近代的、學?;膬炐阋魳方逃晒?這和蔡元培培養健全人格和具有共和精神的人的政治理想相吻合。這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精神自然的延續和發展,例如劉天華借鑒西方的音樂技術,使之與傳統器樂結合,極大地發展了二胡的藝術。
謝嘉辛教授認為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是因為社會需要具有超越層面上的精神追求。他認為“德智體美”的排序應該是“體美智德”,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從蔡元培到蕭友梅都提倡“以人為本”,而不僅僅是藝和技的問題。藝術上精益求精無可厚非,但重要的是藝術的目的,不能失落人文關懷。他認為北大應發揚美育傳統、人文傳統和大學精神傳統,應該“回歸五四,超越五四”。梁茂春教授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現代專業教育的起點,北大音樂傳習所在成立初期的英文名字為:TheConservatoryofMusicofthePekingUniversity,這一名稱標志著蔡元培和蕭友梅是依照歐美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的建制而創辦這一具有一定獨立性質的音樂教育機構的。他還從體制、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的人才四方面為標準判斷北大音樂傳習所是一所音樂教育機構。他還考證了蔡元培支持出版的五四時期最重要的音樂雜志———《北京大學音樂雜志》,創辦的第一個全部由中國演奏家組成的、由中國人指揮的管弦樂隊———北京大學管弦樂隊。這支樂隊在蕭友梅的指揮下,堅持每年演奏,舉辦過多次“大樂音樂會”。
蕭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和《哀悼進行曲》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兩首管弦樂曲。俞玉姿、梁茂春、黃旭東、李巖等學者對于北大的藝術教育傳統作了大量的史實開掘和整理工作,研究了王露、楊仲子、許之衡等音樂家的音樂成就和音樂教育貢獻。如李巖認為許之衡在北大講聲律學時編寫的《中國音樂小史》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音樂史。北京電影學院的孫建三通過史實檢索和考證,認為蔡元培的藝術教育思想除了在音樂美術方面的實踐之外,也表現在電影教育方面。蔡元培認為電影是喚起民眾之利器,也是教育之有力工具,提倡“電影教育化和教育電影化”,“中國人要看中國電影”。蔡元培、胡適、蔣夢麟、宗白華等北大學人發起成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蔡先生被推為主席,他的“開會詞”為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發展確立了方向,他的一些工作也為中國電影特別是左翼電影運動的發展奠定了方向。由協會拍攝的《農人之春》是第一次在國際上正式參賽得獎的中國電影。
三、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成立的意義和書法藝術的傳統與創新
作為大會的分會場之一,在“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就書法研究所成立的意義、前景和方略,書法藝術的傳統與創新的關系等重要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看法。書法研究所副所長王岳川教授論及西方對于中國書法認識上的偏頗和中國書法在面對日本現代書法以及韓國書法時的困境和失落:在面對日本的時候,我們的書法喪失了現代性,面對韓國的時候,我們的書法喪失了傳統性。
他辨析了中國書法的“法”與日本書“道”、韓國書“藝”的差異,指出我們的書法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既不能完全跟著日本走,也不能完全跟著韓國走,更不能跟著歐美的流行波普文化走。他指出歷史上每一個書法大家無不具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所以他強調書法的生態性,精神生態的新理性,提倡每個書法家背后都應該有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單一的書法技術,或許可以成為書法個體戶,但是永遠不會成為東方文化的代表。所以他主張新成立的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應該強調文化傳統的厚實和哲學境界的高遠。陳玉龍教授回顧了北大書法的光榮傳統,他認為北大百年書畫史與百年校史同步前進。畫法研究會和書法研究會分別于同年的二、三月間成立,揭開了北大百年書畫活動的序幕。
張百熙、嚴復、章士釗、陳大齊、蔣夢麟、胡適、、陳獨秀等有如群星燦爛,盛極一時。蔡先生本人就精于書藝,沈尹默是他的知音,也是北大書法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新中國成立三十年前夕,北大“燕園書畫會”應運而生。1996年,“燕園書畫會”改組為“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此后,北大書畫活動蔚為壯觀。程大利總編輯認為北大書法有自己特殊之處,陳師曾、沈尹默等都曾任教于此。書法與人格修養有關,所謂書如其人,從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氣壯還是膽虛。在北大搞書法研究,應該從文化、學術、國學入手。必須從形而上的角度,從人文學科的角度來對書法進行研究,否則很難叫書學。應該繼承傳統書論,提出面向未來的重大課題,把書法和民族文化的前景聯系起來。
書法家曾來德認為北大成立書法研究所不僅是蔡元培校長提倡美育的精神承傳,也反映了當代北大人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是書法界同仁的期盼。書法也只有在北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在對書法文化的思考中構建中國書法,書法的前途才會更加光明。與會各位學者、書法家還對書法藝術的傳統與創新這一關乎中國書法命運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認為,矛盾的雙方統一于書法本體。傳統對于當代書法,是取之不盡的偉大源泉,也是十分沉重的壓力,傳統容易接受,但是要在偉大傳統上進行開拓就成為難題和壓力。傳統是豐富多樣的,從風格的意義來說,碑與帖,還有簡牘、經書、磚瓦陶文,善學者都應該融會貫通。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傳統的生命力是在發展中形成的。“書圣”王羲之,就是融會了眾家之長,形成自家風貌。歷代的王羲之的眾多追隨者為豐富王氏的流派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再次證明繼承必須是積極的繼承。他認為傳統中也有消極因素,這往往表現為開創時生氣勃勃,但是后來逐漸消失了原來的銳氣進入了末流。然而真正有生命力的藝術是不會消亡的,重要的是不斷地融合、繼承、揚棄,適應并提高群眾的審美觀念。
曾來德認為20世紀中國國門打開后,中西方文化發生了強烈的碰撞,有的領域幾乎全盤西化、全軍覆沒。書法以漢字作為載體,這使得書法藝術有著獨特的魅力。書法藝術是最全面保留了自己文化身份的藝術。曾有學者提出要廢除方塊漢字,走拼音化的道路,已被證明是荒謬之說。中國藝術在經受了百年西方文化的洗禮之后只有書法保留著原味,這是因為我們的文字還保留著。我們應該弘揚書法,合理地利用書法,這個資源是我們面對世界的利器。
會上,專家學者還就一些有關書法本體的重要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沈鵬深刻地論述了“一畫”的問題。他說“一畫”僅從字面上而非書法本體上,是難以深入理解的。一畫是線,中國繪畫中骨法用筆,既以線為界別物體的手段,也賦予了“線”以獨立的欣賞價值,如后來的“十八描”。比之繪畫,書法中的線條更具有純粹抽象和獨立的性質。所有的字都離不開線條,但是線不依附于外物,由一畫、二畫、三畫乃至萬畫,線在運動中發展、豐富,形成完美的篇章。中國書法的線具有“無往不復”的審美特性,絕對意義上的“直”與“曲”是不存在的,書法的生命力由此體現。石濤開創的“一畫”,可以擴展到億萬,億萬又可以濃縮到“一”。由點積成線,無數相反相成的運動所構成的“一畫”是一個豐富的世界。
北京大學哲學系楊辛教授認為書法是心靈的藝術,一個人寫出來的字,留下了他全部的心理狀態,包括理性的、情感的、想象的、感覺的因素。如果通過書法寫出了自己人生中的體驗,人生的追求,這對于人是一種很大的激勵。書法的精髓在于能體現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書法對形式規律的體現是非常鮮明的,而且這種形式和自然中的生命節奏是完全統一的。書法不能離開漢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去創造,是有限制的創造,如果離開了漢字,抽象地講線條那就不是書法。漢字本身就有表現力,書法就是把漢字里面蘊含的表現力充分地表現出來。所以形式的規律是很值得研究的,要講究“威而不犯,和而不同”,變化也不是單純的為了變化而變化,而是隨著書寫的內容很自然地一氣呵成,而且不能改,這就是所謂的“一筆書”。
北京大學中文系盧永教授結合自己多年研習沈尹默先生書法的心得探討了沈尹默先生的法書的意象之美。沈尹默的書法給人的第一印象似乎平常,審美沖擊力不大,但越是欣賞品味,就越使人感到蘊藉豐厚,韻味無窮。他從沈尹默理解透辟的筆法原則,線條點畫的高質量,結字既不夸張揚厲,也不故作頹敗拖沓、裝瘋賣傻,又不甜熟媚俗、令人生膩的特點,行間篇章即整體風貌之美等幾個方面作了深入的論述。他認為沈尹默法書最突出的審美特征即是具有深婉、蘊藉的意象美,它在風格上非雄強剛勁之美,不以豪氣取勝,而以內斂的韻致取勝。
此外,呂書慶、葉培貴、汪錫貴、劉墨、李林、容鐵、徐寒、高譯等書法學者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書法之美,探討了書法應該如何創新,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創新的標準與底線等問題,高度評價了北京大學成立書法藝術研究所的重要意義。他們認為,書法研究所依托于北大深厚的學術優勢,必將在未來為中國書學的研究,為中國書學在未來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科體系,以及為提高和弘揚整個社會的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作出自己應有的重要貢獻。
- 上一篇:優化計劃生育服務質量制度
- 下一篇:個人信息的民法保障基質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