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小學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09 10:22:00

導語:區域小學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小學教育發展論文

一、以規范為基礎,提高管理水平

加強小學規范化建設,是促進小學教育內涵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加強小學規范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進一步規范學校內部管理,健全制度機制,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一)規范課程管理,強化依法治教

區教委認真組織全區干部教師深入學習貫徹《義務教育法》和北京市《(義務教育法)實施辦法》,制訂《關于進一步規范學校課程管理的若干意見》;加大課程管理力度,落實“三級”課程建設與管理制度,強化國家課程,完善地方課程,優化校本課程,積極構建具有海淀區域特色的課程教材體系。小教科與督導部門聯合下校開展課程計劃專項督導檢查,引導學校干部教師樹立依法執行課程計劃的意識,不斷規范課程管理。

(二)規范教學管理,增強管理效能

海淀區堅持確立教學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出臺《關于進一步落實(小學管理規程)加強小學教學和學籍管理的意見》,引導學校積極開展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改革,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質量觀,規范小學招生、入學、轉學等學籍管理工作;制訂并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小學教學規范化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加強教學常規和課堂常規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教學管理的各項制度和機制,加強備課、課堂教學、評價等各環節管理,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三)規范學校管理,構建發展平臺

海淀區持續開展小學教學管理、德育管理先進校的評選工作,以“規范管理”為切入點,采取“自愿申報、自主參加、自我激勵”的方式,充分激發學校的積極性。經過幾年的創建評選,海淀區教學管理、德育管理雙先進的學校已達到52所,占總校數的44%,取得單項先進的學校達到25所。海淀區還將繼續推進管理先進校評選工作,力爭到2010年70%的學校達到管理先進水平,每所學校都達到規范化水平。

在管理先進校評選的基礎上,海淀區率先開展了小學素質教育優質校的創建與評選工作,堅持重導向,明確評選目的;重過程,細化操作環節;重內涵,提升辦學經驗;重示范,發揮輻射作用。每所優質校都要經歷三年的創建過程,評選過程真正成為學校明確辦學思路、創建育人特色、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持續發展的過程。經過兩批素質教育優質校的創建與評選,現有的26所小學素質教育優質校已成為“垂教育思想之范,率素質教育之先”的排頭兵和領頭雁。通過創建評選活動,搭建學校自主發展的平臺,激發辦學活力,海淀區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生動活潑的發展態勢。

為進一步發揮優質校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區教委出臺《海淀區小學以素質教育優質校創建為載體帶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方案》,每所優質校都至少與一所北部新區小學或城鎮相對困難學校建立“手拉手”關系,縮小校際差距,力爭辦好每一所學校,實現區域小學教育高位均衡發展。

二、以特色為導向,提升辦學品質

海淀區采取“分層指導,分項推進,分段實施”的“三分”策略,引導學校以特色求發展,推進小學規范化建設工程。

(一)注重目標引領,促進特色形成

海淀區結合學校類型多、差異大的特點,積極倡導“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長”,組織開展主題系列活動。地處區域最北端的蘇家坨學區的七所學校,充分利用地區民間資源,把民間藝人引進學校,組織學生學習民族技藝,初步形成學校辦學特色。上莊學區挖掘村鎮資源,以民間花會為載體,村校聯合,共育共享,將踩高蹺、舞龍獅等民間文化引人學校,深受學生的喜愛,成為北部新區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海淀區民族小學也開展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技藝傳承活動。

為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發展學生個性,海淀區開展了面向全體學生的“五個一”活動,即:寫一筆規范漢字;會一種民族技藝;有一項體育愛好;背百首古文詩詞;學一項生活技能。各校結合實際,為學生施展才華、提高素質提供條件,創設環境。每一個學生都在學校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包括來京務工人員子女也能“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

(二)立足校本實際,推動特色發展

海淀區以校本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豐富和拓展學校課程,推動學校特色發展。海淀區注重加強校本課程的管理和建設,組織校本課程調研、評選與展示活動。在北京市率先組織召開了小學校本課程建設研討現場會,海淀區總結推廣培星小學的典型經驗,得到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市教委”)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的充分肯定。

海淀區根據教育部和市教委對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的要求,結合區情,制訂了《海淀區中小學校本課程管理指導意見》,遵循“以校為本、量力而行,以生為本、因需設課,三級課程、相互協調,完善管理、有序漸進”的原則,建立健全了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制度和機制。目前,全區所有小學均開設校本課程,海淀區的校本課程呈現出數量充足、種類豐富、特色突出的特點。在第一輪課程改革總結大會上,海淀區評選出16項小學課改專項成果,特色校本課程榜上有名。其中包括:向東小學的《認識海洋》、海淀學區勞技中心的《陶藝與軟陶制作》、培智中心學校的《兒童生活適應教育訓練叢書》等。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一批學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形成各具千秋、百舸爭流的生動景象。

(三)實施項目帶動,打造特色品牌

為滿足不同學校的不同發展需求,促進每所學校各得其所,自主發展,區教委成立了“小學規范化建設工程專家指導委員會”,專家有高校教授、知名校長和特級教師等共50余人,依據學校需求,啟動“學校文化創建”“學校特色建設”等七個項目?!皩W校文化創建”項目旨在創建學校文化、樹立學校品牌;“學校特色建設”項目旨在打造學校特色,促進內涵發展;“學校管理改進”項目旨在指導學校改進教學,探索有效提高質量的途徑。在專家的專業引領和技術支持下,學校以項目為紐帶,組成自主聯合的發展協作體,立足校情,深度實踐,內涵發展。項目運作形式包括前期調研、實地考察、專家問詢、深度訪談、現場診斷;提出建議,學校改進;再度深入,印證發展。同時,海淀區也力求通過項目學校帶動其他同類型、同層次的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項目啟動一年多來,每所參加項目的學校都在發展、變化、提升,校長有了新的思考,辦學有了新的舉措,工作也有了新的成效。

三、以質量為根本,促進內涵發展

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題,同時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教育質量至少包涵學、教、管三方面的內容,學的質量是核心,教的質量是關鍵,管的質量是導向。教育行政部門應樹立科學、全面、發展的質量觀念,樹立全員、全程、全面質量監控的意識,使監控的作用從單純的監督、檢查向導向、激勵、改進的方向發展,以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素質教育質量為出發點和歸宿。

(一)重視過程監控,抓實全面質量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機制。海淀區建立了“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二是制訂并下發了《海淀區小學教學質量“五級監控”實施細則》,建立了“五級教學監控”網絡,建立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制度,各層面職責明確,責任落實。三是逐步建立小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監測與評價體系。2007年,海淀區作為市教委選定的小學階段學業監測與評價工作試點區,根據市教委關于《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海淀區小學實際,開發、研制了《海淀區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方案》,主要涵蓋四大領域。海淀區還有效實施并深入推進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探索發展性評價,不斷完善《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面向全體,區分層次,明確導向,細化要素,以科學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四是健全小學教學工作年會制度,每年都要結合學業質量監測情況,明確教學工作主題和階段任務。

海淀區探索性地進行小學五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全員學業質量監測,開創性地全面總結、反饋全區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身體健康監測情況,創造性地構架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體系,初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發展性地對學業質量監測情況及學生素質發展水平進行全面、客觀的診斷、反饋與評價。海淀區注重運用監測數據指導教學,分學科、分領域向學校反饋質量現狀,以此指導學校教學改進。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更新了干部教師的質量觀、教學觀、學生觀和評價觀,提高了干部教師的主體意識,教學質量監控從他律走向自律,促使教學質量管理科學化,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二)聚焦課堂教學,力求增效減負

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根本措施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海淀區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教委《關于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意見》,立足課堂提高質量,持續深入開展課堂有效性實踐與研究。

第一,深化校本研修,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在專家的專業引領下,海淀區主要采取“課題引領一課例研究—行動跟進—實踐反思”的模式,多角度、多層次地開展校本教研探索和實踐,組織校本教研開放日和開放周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同時,海淀區制訂了《關于海淀區小學認真落實干部聽課制度的意見》,由區教委組織有關部門對干部每學期聽課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向全區反饋。

第二,有計劃、分梯次地開展新課程與教師發展系列活動,通過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研究課、展示課活動,促進課堂教學研究與新課程的實施,探索教學新模式和學習新方式。幾年來,區級組織各類研究課、評優課等活動十余次,參與做課的教師達2500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質。

第三,充分調研學生負擔狀況,探究增效減負的途徑。海淀區組織關于學生負擔情況的調查,并出臺了有關文件,對每天各年級的作業量、學生在校時間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在2008年五年級學生學業監測中,我們作了全體學生“學習狀況問卷調研”,就學生每天作業量、集體補課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全員無記名調查。調研結果統計:有74%的學生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家庭作業,從整體上來看,全區小學生作業量基本適當。在關于“是否集體補課”的調研中,僅有8.56%的學生認為所在班級經常進行集體補課。調查顯示:全區大部分學校都能做到不集體補課、不增加學生過重負擔,但的確有少數學校存在負擔過重現象。我們也對此進行了歸因分析,促使學校認識到過重負擔不僅難以提高學業質量,而且會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身心健康,必須采取有力措施整改提高。

(三)加強能力建設,提高隊伍素質

干部教師隊伍素質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的關鍵所在。建設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勇于創新、持續發展的高素質干部教師隊伍,是小學規范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海淀區通過搭建平臺鍛煉隊伍,研究實踐培養隊伍,典型引路帶動隊伍,健全機制提升隊伍,人文關懷凝聚隊伍。

教育發展在從數量發展向質量發展轉變過程中,海淀區進一步明確干部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路和重點,努力提高校長的教學領導力、中層的管理執行力和教師的教育實踐力。

啟動小學校長領導力提升項目。海淀區著力加強校長教學領導力建設,組織校長聽課、評課、上課活動,組織校長管理實踐和辦學思想論壇等,引導校長回歸課堂,深入教學一線,了解教學實情,研究教學問題,總結教學經驗。

啟動中層干部執行力培訓項目。海淀區要求管理干部每學期對全校聽課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做到“三個一”:精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聽一次有關教學理論、教學改革的報告;撰寫一篇教學管理工作體會或論文。海淀區還組織開展教學干部現場研究課和培訓、研討、交流活動,開展優秀管理干部和管理創新獎評選工作,促使干部不斷提高引領教學、指導課堂、服務師生的能力和水平。

啟動教師素養提升項目。以北京市教委組織的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與展示活動為契機。海淀區開展小學教師基本功全員培訓,確保每一位教師都能接受培訓。經過學校和學區推薦,近500名教師參加區級教師基本功展評活動,活動本著注重全員參與、注重過程培養、注重素養提升的原則,在系統培訓的基礎上,進行了現場筆試、說課答辯、學科技能展示等三個階段的展評活動,同時組織班主任基本功培訓與展示活動,開展班會和設計方案展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素養的整體提高。針對教師基本功展評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海淀區教師隊伍現狀,區教委研究制訂了《海淀區小學青年教師新課程教學基本功培訓工作方案》。并將有步驟地開展面向35歲以下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培訓,力爭用三年時間對全員進行達標考核,促使每一位教師一專多能、教有專長,切實提高教師整體專業水平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踐能力。

在全員培訓的基礎上,海淀區還大力加強骨干隊伍建設,實施“421計劃”,依托“名師工作室”,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特級教師、市區級骨干教師和班主任帶頭人,形成骨干教師帶動全員的教師逐級培養模式,定向培養“名師”后備人才。

[摘要]小學教育是教育大廈的基礎,對我國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奠基性作用。北京市海淀區小學教育整體辦學水平較高,辦學特色突出,但是依然存在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教育管理不夠規范、來京務工人員子女流動性大等問題。基于此,海淀區小學教育追求內涵式發展,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實現區域小學教育新的突破:以規范為基礎,提高管理水平;以特色為導向。提升辦學品質;以質量為根本,促進內涵發展。

[關鍵詞]北京市海淀區;區域教育;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