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9-08 09:42:14
導語: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視域下,我國大學生群體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健康而穩定的心理是我國高校學生接受文化理論教育的有效前提。然而由于家庭、社會及網絡等因素的交互影響,造成高校學生出現諸多不同程度的成長問題。尤其在心理健康層面,我國學生心理擁有適應性、困擾性、累積性特征,影響著基本的信仰、理念、價值體系的形成。本文結合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特點,探析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或疾病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特點;心理健康教育
伴隨信息技術與數字時代的發展,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轉變,與此同時影響著當代學生學習習慣、價值觀體系、人文素養以及處事態度。與高校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新時代語境下,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課題及心理資料對象已經發生巨大的轉變,不能繼續依托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經驗以及心理干預方式,應結合時展脈搏,從實際出發,以學生新的思想觀念、心理問題特點為出發點,運用先進的理論與技術,為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新的健康教育體系。
一、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特點
1.學生心理問題適應性與政治價值體系模糊。在心理問題層面,我國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擁有適應性特征,能夠對普通心理困擾進行適應及解決。例如感到困擾、焦慮及壓力時,學生能夠通過自我適應、控制、調節、學習而得到自我心理干預。然而對于長期心理壓抑,則極易產生心理疾病。而在政治價值體系中,政治價值體系主要是指國民對政治生活與政治制度的基本態度,是對政治現實與政治理想的價值傾向與評價。政治價值體系既是國民對政治體制的認同和情感,又關系到國民基本的政治理念,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體現出的具體行為。高長云(2016)指出,當代大學生政治價值體系已完全沒有傳統的狂熱與偏激,主要表現出冷靜思考、客觀分析的特征。然而依舊存在部分大學生對現有政治制度的認識模糊、信心不足的問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代大學生在對政治價值體系缺乏明確的認知后,為借助“自適應規律”對現有價值體系進行適應,因此導致學生不能自主地對現有的體系進行探索與挖掘。2.學生心理問題困擾性與信仰多元化和自由化。困擾性主要表現學生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以及思想問題的困擾。例如對職業選擇的焦慮、考試的消極以及對未來發展的躊躇。該心理問題特征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將導致學生在信仰層面出現偏差。林浩(2017)指出,信仰是指人類對崇高理念或精神的尊敬、崇拜、神往、迷戀,是主導人類心理的思想支柱,是難以改變的精神訴求,綜合體現著人類對遠大價值和哲學精神的追求。然而當代高校學生群體的人生觀、信仰觀、價值觀、精神信仰的程度與內容,直接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命運與前途。陳頂浩(2016)認為當代學生信仰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對馬克思主義認同度不高,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高校學生在“最崇拜的名人”的投票活動中,21.23%的學生選擇比爾蓋茨;選擇馬云、馬化騰等企業家的占11.2%;選擇馬克思、恩格斯的占11.98%;選擇明星的占24.73%。第二,極個別學生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與佛教,而對唯物主義、純科學理論、共產主義信仰程度普遍不足。第三是實用主義。部分學生將實用主義置于人生規劃的準則中,將有利于自身發展、有利于短期實現目標的事物抱有極大的興趣。然而在此背景下,學生群體極易出現高尚人格缺失、基本道德不足等問題。3.學生心理問題累積化與價值趨向問題嚴重。在心理學中,心理問題的累積化是指學生實際心理問題的不斷累積,從而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及心理問題。因此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努力解決學生在心理健康發展中所存在的困惑及消極情緒。然而累積化在思想層面上,則表現出學生對自身經歷、思想、認識的不斷累積,并呈現出對價值觀取向的迷茫。具體到價值觀選擇層面上,學生不斷面臨著多元選擇,是注重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是索取還是風險,是利己還是利他。雖然在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下,我國大學生能夠做出正確的抉擇,然而部分學生卻由于受社會多元因素的影響,做出了錯誤抉擇。例如忽視政黨與國家利益,追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財富分配呈現出新格局的情況下,經濟、財產、地位等外部因素,對高校學生影響日漸顯著,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因子。
二、應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路徑
1.發揮高校思政教育效用。高校思政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基本唯物辯證史觀、我黨成長歷程、蘊含紅色革命文化、現代政治素養教育的重要課程體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師不僅應將涉及學生學習煩惱、求職戀愛困難、人際交往問題作為工作的主要內容,更應從學生思想結構入手,聯合高校思政教學體系,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對我黨基本制度、基本文化體系的認同感與支持度。因而,在當下社會發展中,學校應緊密聯合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二者的統一。加強學生價值觀、政治素養教育。2.構建思政心理咨詢中心。思政心理咨詢中心,即指高校引導馬克思學院在相關行政科室中建立心理咨詢室。在傳統心理健康教學體系中,高校會根據學校自身辦學特征及學校師資規模,構建統一的心理診療中心。然而由于普通心理治療部門難以與學生形成有效的接觸,難以獲得學生心理發展的真實信息。對此,馬克思學院在學生心理動態與心理成長方面擁有較大的優勢,能夠有效獲取并了解取學生思想以及心理層面的問題。能夠有效彌補現有的心理咨詢中心的弊端與不足。在日常工作層面,咨詢中心的關鍵性任務是:展開日常心理咨詢活動,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構建心理健康檔案,跟蹤學生心理成長軌跡;對待心理疾病嚴重的學生,發揮人文關懷作用。也可以說,思政心理咨詢中心,是利用思政課堂體系,將心理普查活動交付給馬克思學院,并利用專業的教師及專家,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完善的心理咨詢服務。3.構建心理團體教育活動。針對學生基本的心理問題特點以及由此產生的價值觀理念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應積極展開心理團體教學活動。首先根據高校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具體的團體活動、例如諾亞方舟、破冰游戲、烏鴉與烏龜等。也可引導學生參與高校的主題講座,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豐富教育內容,提升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其次,將意識形態教育與心理活動相滲透,即利用馬克思主義理想、馬克主義政治觀與方法論、探究心理教育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尤其是在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層面,教師應努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而健康的價值體系,進而為心理干預活動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三、結語
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國高校普遍將心理教育與思想教育相分離,將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文化形態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教學方向。然而在新時代的發展視域下,二者存在緊密的聯系,心理問題能夠引發不良的價值觀理念的形成,同時不良的價值觀理念也可促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蔡春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
[2]董曉蕾,等.基于心理資本視角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作者:耿娜 單位:武夷學院旅游學院
- 上一篇:《莊子》心理健康教育意義分析
- 下一篇:教育管理性質與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