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負道德心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7 04:42:00
導語:大學生負道德心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道德作為人們相互之間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依靠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信念來維持的,是依靠社會公共準則來約束的。同時,道德是人的一種理性行為,它的存在是符合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的。毋庸置疑,在現代社會,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為明顯,更為重要。人們在普遍注重物質利益的同時,還必須要有需要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理念,來規范和調節公共場合中人們的相互關系,這既反映了人們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個體發展的基本保證。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周圍,包括在文明發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會道德的人和事卻屢見不鮮。有人對道德視而不見,我行我素;有人對道德嗤之以鼻,棄如敝屣,以至于道德失范成了我們今天社會的一大頑疾。那么這些不講道德的人究意是怎么想的?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呢?本文通過對負道德行為者的心理動機的調查,對大學生負道德心理作一分析,并提出調整負道德心理的一些見解。
一、負道德行為的主要心理因素
不道德行為者的心理因素,本文簡稱之為負道德心理。為了解大學生中的道德心理情況,筆者在某高校隨機抽取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122名在校大學生,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道德問題問卷調查,其中一題涉及負道德心理,即“你認為不講道德的人之所以不講道德,是因為他——”,要求答題者在四項選擇中按你認為的重要程度,依次選擇。結果統計如下:
1.無知心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有56人將其列為第一項,占參加調查人數的46%。如果分年級統計,那么大一26人中有16人首選該項,占61.5%;大二28人中有13人首選該項,占46.4%;大三40人中17人首選該項,占42.5%;大四28人中只有10人首選該項,占35.7%。分年級統計結果表明,對道德的無知心理,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呈逐步遞減趨勢。
2.從眾心理:“大家都這么做了,所以我也這么做”。有44人首選該項,占參加調查人數的36%。分年級統計中,大一的新生似乎更不愿意在不講道德的問題上盲從,他們中只有5人首選該項,占19.2%;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中分別有50%、35.7%和35.7%的人更愿意在不講道德的問題上“隨大流”,沒有自己的主見。
3.僥幸心理:“做不道德的事不會受到懲罰”。有16人首選該項,占參加調查人數的13%。相比之下,大三、大四的高年級學生似乎在僥幸心理上更有成功的心理,有17.5%和17.8%的人首選該項;而大一、大二的學生或許沒有嘗試過向道德挑戰的滋味,僅11.5%、3.6%的人有過類似的體驗。
4.反叛心理:“對社會和周圍的人有反叛心理”。反叛心理中應包含過去我們常說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常常是莫名的,而反叛心理卻通常是有原因的。大學生們不太愿意選擇該項,只有6個人首選該項,僅占5%,這說明隨著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長,學生的心理開始成熟,相對于生理上處于逆反時期的中學生而言較為理智,處事多了幾分思考,少了幾分沖動。
以上分析僅代表了一個小小的側面,但這些數據可以高校的素質教育和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二、負道德心理分析
一個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不由己”也是一種心理狀態。因此,做非道德的事,必然有其心理基礎。由上述對大學生負道德心理的統計結果,我們可以對這些負道德心理作一簡要的分析。
1.無知心理主要是道德教育問題
道德作為人的基本理性,并非與生俱來。道德同人類其他的知識有相同的一面,都需要通過教育或其他渠道進行傳授;又有不同的一面,即道德不僅要求每個人都知道,而且要求每個人都將道德作為自己發展自內心的理念,認識到作為社會上的人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哪怕這樣做眼前可能要吃虧受損。道德教育往往需要貫穿人的一生,從稍一懂事的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以至社會教育。道德教育環境需要使社會成員如同置身于按摩式浴缸里,不斷流動的水從四面八方溢出隨時按摩著你的全身,道德教育需要這樣的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我國是一個注重道德教育傳統的國家,每個小學生都能講出類似“孔融讓梨”的動人故事。但目前道德教育尚存在很多“盲區”,道德知識傳授不足是道德滑坡的因素之一。就大學生來說,小到城里來的獨生子女不懂得謙讓,農村來的孩子不太講衛生;大到競爭的需要往往使得道德尷尬地退居二線,科學的發展又出現一些新的道德問題等等。大學生對于道德的無知心理,不僅說明了大學前道德教育的欠缺,也說明了大學期間道德教育的艱巨。道德教育“盲區”的存在,使得學生成長各階段的道德教育面臨著諸多的新課題,值得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2.從眾心理主要是道德管理問題
制度經濟學中有一條重要原理,當個人改變行為不能扭轉局勢時,人們會選擇最終不利于自己的制度。大學生就餐秩序混亂是高校中一個較普遍的現象,下課鈴一響,學生們蜂涌而出,直奔飯廳,人人爭先恐后寸步不讓見縫就鉆,結果售飯窗前一片混亂。這時如果某人改變一下自己的行為,禮貌謙讓、排隊等待,他在仍是一團混亂的食堂里反倒成了傻瓜。最后他只好和其他人一樣,沖向那亂成一團的窗口。這就是道德從眾心理的典型表現。類似的情況在今日的社會中數不勝數。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學校領導和有關職能管理部門真正承擔起管理者的責任,身體力行,令行禁止,不讓第一個“闖紅燈”的人坦然而去,可能就不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君子可欺以其方”,道德風氣建造難,崩塌易,少數人鉆空子得了利,可誘使更多的人學他們的樣,道德風尚很快會垮下去。
3.僥幸心理主要是道德成本問題
道德成本是對道德行為或非道德行為可能招致的后果的經濟學闡述。它有兩重含義:一是正層面含義,即遵守道德的人需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的代價;二是負層面含義,即違反道德的人可能要為自己的行為受到的懲罰。學生考試作弊現象是大學中又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在大學里及成人教育的考試中作弊現象時有發生。這種現象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些作弊者未被發現,沒有受到應得的懲罰,而獲得了他不該獲得的成績或利益。也就是說,這些違反了道德的人,沒有為他的非道德行為付出應付的成本,引得后來人的仿效。制假售假之所以屢禁不止愈演愈烈,首先還是打擊不力,罰他一千,他能再賺一萬、十萬,制假者付出的非道德成本太低。道德成本
是道德環境建設中的一把尺度,如果道德成本很高,就可能使道德行為人望而卻步,如在擁成一團的飯廳里講道德,付出的成本就可能使自己吃不上熱飯,或花費更多的時間,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在鼓勵與之相悖的行為。反過來說,如果負道德成本過低,那可能使非道德行為人有恃無恐,使非道德行為難以約束和控制。
4.反叛心理主要是道德示范問題
在我們的社會中確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故意將社會中的某些道德規范加以違反、嘲弄和奚落,將違反道德的意識和舉動故意做得很張揚,以引人注目;有些人對符合道德的現象故意加以嘲弄和羞辱,以表明自己向道德的挑戰。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對道德的羞辱,更多是來自小人物,他們無權無勢總是吃虧;來自青年,他們無所顧忌血氣方剛。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不公正往往是引發不道德甚至故意反道德行為的原因:你不守規則大發不義之財,你利用手中職權獲取各種特權,還有什么資格侈談道德,甚至譴責我們的不道德行為呢?在我們的調查中有一項是有關職業便利條件者收受“紅包”問題的,結果122名大學生中有120名表示今后當有可能時將在不同情況下收受紅包,而且越是高年級學生越表現得肆無忌憚,原因是高年級學生已經接觸實踐,他們看到了某些人為他們在這些方面作出了示范。因此,我們在道德建設中必須強調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在高校必須強調教師和管理者的道德示范作用。從整個社會層面上看,道德的“從上做起”比“從我做起”更具價值,從世界各國廉政建設的成功經驗看,也只有“從上做起”,才能真正觸動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的迅速改變和提高。在高校,老師的示范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比喋喋不休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總之,在道德教育、道德管理、道德成本和道德示范中,道德教育屬于理論教育,道德管理屬于強制教育,道德成本屬于實踐教育,道德示范屬于案例教育。四種教育相互關聯,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來自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所有正反面教育,以及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將決定學生的道德水平。
三、道德建設要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統一、個體和社會的統一
從上述對四種負道德心理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非道德行為的產生是有其很深的社會、環境、心理根源的(按照現代基因學說,道德行為還有相當份量的生理因素,本文不對此進行討論)。針對這些心理狀況,我們在大學生道德建設中應把教育和管理、自律和他律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通過健全的規章制度、持之以恒的嚴格管理,使具有外在強制性特征的道德他律性,逐漸轉化為具有內在約束性特征的道德自律性,推動大學生以至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道德的自律,主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按照唯物論的反映論的觀點,人之初本無“性善”“性惡”之分,后天的環境是養成良好道德的關鍵。諸如什么是道德,為什么要遵守道德,遵守道德有什么重要意義,不遵守道德會有什么后果等等,都必須通過不斷的教育,使人們逐步理解、接受,并成為發自內心的自覺行動,即使是已經掌握了較多知識的大學生,也有一個道德教育問題,也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地強化道德理念。而道德的他律,主要是通過制度、法律和管理來實現的,在高校還要通過校規校紀來實現。一般來說,社會道德所要求的基本準則,很多都可以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或通過社會輿論、社會共識的形式肯定下來。人們在處理人與人或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時,都必須遵守這些準則;如果違背這些準則,則會受到法律、制度的懲罰,或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道德法庭的“審判”。西方有句諺語:“塑造一個貴族,要給三代人換血”,貴族高貴的“血”,是在一個法律嚴謹、制度嚴密、管理嚴格的環境中逐漸“換”出來的。在這里,他律的作用是巨大的。
大學生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它牽涉到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一個學生的素質由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三方面組成,缺一不可,而道德素質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教育問題,應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的責任;道德的約束作用,需要各方面的嚴格執法、嚴格管理;道德的成本調節,又牽涉到法律、制度的建設;道德的示范作用,需要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廉政建設。如果在這幾個方面沒有進展,個人道德修養則難以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也難以提高。盡管也會出現一些卓爾不群出污泥而不染者,但決成不了社會的普遍現象。
因此,我們在高校道德建設中,必須按黨中央“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的精神,根據負道德心理的種種表現,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 上一篇: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論文
- 下一篇:道德金規則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