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外語通識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10 09:38:24

導語:大學公共外語通識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公共外語通識教育論文

摘要:通識教育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不僅向學生傳授語言工具的使用,還能夠幫助學生獲取語言文化,豐富學生的通識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交流能力。通識教育視野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是高校公共外語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之一,高校方面應順應時勢,積極變革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要讓大學公共外語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融合,促使兩者協(xié)同互助,更好的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我國高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

關鍵詞:通識教育;大學公共外語;發(fā)展

我國的通識教育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應用通識教育主要是對單純專業(yè)教育的漏洞和不足進行彌補和修復。時至今日,通識教育已經(jīng)在我國發(fā)展了近30年,普通高等教育也已經(jīng)普遍接受了通識教育理念,與通識教育相關的探討如火如荼。毋庸置疑的是,通識教育的應用有效的提高了我國大學公共外語教學的質量,推動了大學教育良性發(fā)展,然而當前階段的大學公共外語課程中的通識教育存在問題,利用通識教育優(yōu)化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已成“當務之急”。

一、融合大學公共外語課程與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外語教育推動了大學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發(fā)展,組成了通識教育的最核心部分。通識教育能夠幫助人們銘記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保證人類知識科學寶庫文化儲備豐富的有力武器。因此,融合大學公共外語課程與通識教育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我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在1985年前一直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在1985年至2002年在強調工具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文性要求;在2002年之后,大學公共外語課程又被融入了通識性教育元素。縱觀大學公共外語課程教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學公共外語課程的內涵一直在豐富,教學理念一直在多元化發(fā)展,這無疑能夠推動大學公共外語教學改革發(fā)展,能夠促進廣大學生外語水平穩(wěn)步提高。然而在看到大學公共外語發(fā)展的同時,我們也能夠發(fā)現(xiàn),當前很多高校都在進行學生學分控制,課程學分的壓縮使得大學外語教育成了首當其沖的被壓縮對象。課時的減少會導致以通識教育為目標的大學公共外語課程課時縮短,這無疑給通識教育的發(fā)展設置了障礙。大學外語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得學生了解世界文化。大學外語教育是最佳的通識教育模板,它包羅萬象,涉及文學、時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教育等方方面面,它的題材豐富,能夠為通識教育提供巨大的操作空間以及汲取不盡的知識信息。通識教育與大學公共外語課程的融合是大學公共外語適應國際環(huán)境、緊隨國際外語發(fā)展潮流的重要舉措,高校以及教育相關者需要充分認識此項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推進融合工作,促使大學公共外語教育與通識教育構建共贏格局。

二、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問題分析

(一)教育者教學觀念問題。由于當前階段,高校內部普遍未能形成正確的大學公共外語教育思想,教育者和學生普遍未能認識到大學公共外語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將大學公共外語視為“副課”,很多大學公共外語教育者也存在較為嚴重的“自我邊緣化”問題,對自身的專業(yè)和學科有著較強的自卑感。然而,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要求教育者能夠突破專業(yè)、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yǎng)、開闊學生的思想視野、提高學生的精神感悟。大學公共外語的存在價值不僅僅是工具,而應該包羅萬象,為學生超越所學語言、提高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條件。正因為此,教育者的錯誤教育觀念以及學生的錯誤學習理念都局限了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因而缺乏了較強的人文精神,不利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優(yōu)質的“全人”。(二)課程設置及教材問題。大學外語課程雖然是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但也是一門幫助學生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通識教育課程。大學外語課程應該系統(tǒng)的融入語言知識、中外文化、情感道德等相關的課程體系,要突破傳統(tǒng)的語言知識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不拘泥于課文理解、句型操練、重點語法講解等,而是可以效仿其他外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在其中融入外國文學、語言學、經(jīng)典影視、欣賞報刊、雜志選讀等,幫助學生全面的了解外語的方方面面。然而當前階段,高校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使用普遍存在問題,加之想要促成上述目標實現(xiàn),學生必須能夠很好的接受教育者新型的教學模式,然而大學公共外語課程大多開設在大一階段,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已經(jīng)習慣了主題課文學習,接受新的教學內容及模式存在一定的難度,對教育者的教學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不應該僅向學生教授相關的語法、語音、單一的語言知識以及技能,而是應該向學生傳授用外語思考的能力。廣大教育者應貫徹通識教育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將培養(yǎng)“完人”視為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目標,要積極創(chuàng)新自身的教學、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要引導學生探尋最適合自身的外語學習路徑、習慣用外語思維解決問題。在外語實踐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融會貫通知識并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道德、意識,使學生綜合發(fā)展。想要促成上述目標實現(xiàn),首先應該轉變當前的教學理念,一方面要引導教育者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使之能夠正確認識通識教育視域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能夠積極投身相關的教學實踐之中,改革并創(chuàng)新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另一方面,應該端正學生的學習理念,要提高學生對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的重視度,使之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教育者完成教學工作,能夠有意識的自主研究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能夠有意識的實踐相關知識,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二)革新教學模式。21世紀被譽為科技生產(chǎn)力時代,各種計算機技術不斷涌現(xiàn),有效的改變了知識的傳遞方式,知識傳播渠道不斷多樣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斷多樣化,這對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沖擊,挑戰(zhàn)了教育者的權威性。如果教育者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那么不僅會使得教育教學脫離現(xiàn)實,還會引起學生的學習厭煩感,進而影響教育教學的結果。正因為此,教育者應積極改善自身的教學模式,要善用各種電腦軟件、學習軟件、教育平臺等落實教學,要有意識的拓寬課堂教育的覆蓋面,要充分的發(fā)揮自身的教學引導作用,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課上教學時,教育者應有意識的靈活運用自身的教學模式,積極構建開放的課堂,引導學生與教育者互動,必要時甚至可以“退居教學二線”,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討論,利用課下時間自行搜集與教育教學相關的內容,豐富課本知識,在趣味化教學活動的同時,加大課堂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三)豐富教學內容。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涉及內容較多,學校方面應該有意識的豐富外語教學的內容,在其中加入日語、德語、法語、俄語等外語知識,幫助學生感受不同國家的燦爛且豐富的文化,并利用多元化文化吸引學生投身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要讓興趣成為引領學生學習的動力,成為鞭策學生奮進的武器。為了保證此項工作的落實效果,教育者方面應加大相關的市場調研,要積極豐富當前的大學公共外語教學內容,并善用與其他高校教育者交流教學經(jīng)驗的機會汲取優(yōu)秀的教材教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落實通識教育視閾下的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具備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如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素質、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個人品行、公民意識,能夠輔助大學教育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等。大學公共外語課程與通識教育的融合是大學公共外語教學的大勢所趨,正因為此,高校以及教育者方面需要正確認識通識教育,要正視當前大學公共外語通識教育模式下的問題,要積極采取措施促成大學外語教學與通識教育結合,以推動大學公共外語教學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潤昕.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8(3):110-111.

[2]趙學政.對通識教育視域下高校公共外語體系建構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99-100.

[3]祝珣,馬文靜.課程設置的學習者需求分析——基于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研究[J].外語界,2014(6):48-56.

[4]劉曉春.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5(11):121-124.

[5]朱貞翊.文化導入對公共外語教學的重要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7):163-165.

作者:張壹萍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