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時間:2022-05-10 09:35:49

導語:大學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美國哈佛委員會在《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描述:通識教育課程是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我國古籍《中庸》中主張,做學問應“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論衡》中說:“博覽古今為通人”“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揚雅言,審定文牘,以教授為師者,通人也”等。由此可見,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故此,通識教育也就成為當代大學的必修課程。觀中西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與發展,通識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人文素養、思維能力和科學精神的綜合培養,是道德和價值觀的教育,是對自由和人文傳統的繼承[1]。近觀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載體,音樂類藝術教育課程在人文素養培育中重要性尤為凸顯,在多彩的通識教育課程群中有著獨特的定位和作用。通過音樂來對學生進行美育,塑造新時代社會主義大學生人格、培養大學生家國情懷、普及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創造力,成為當前普通高校通識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現狀

(一)課程設置。現行普通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經筆者查閱,尚未發現將音樂類課程作為通識教育必修的普通高校(音樂專業院校除外)。在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中,主要有四類音樂類通識教育課程。第一,音樂理論類,包括音樂基礎理論、藝術概論、中西方音樂史等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掌握音樂的基礎理論知識,學會正確認識音樂,學會聽賞音樂,掌握音樂創作的基本要素,為音樂感受、鑒賞和實踐打基礎。第二,音樂感受與鑒賞類,包括中西方音樂名作賞析、電影音樂賞析、本土音樂賞析、戲曲藝術等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音樂名家名作,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發展歷史,以提升欣賞水平和音樂認知為目的,貫穿人文素養教育和文化觀培養。第三,音樂實踐類,包括流行音樂演唱、合唱排練、器樂排練、電腦音樂制作等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在學生社團活動的基礎上開展,目的是活躍校園藝術氛圍,提升各類演藝活動層次和質量。第四,音樂與相關文化類,包括吟誦音樂、國學藝術、禮樂舞蹈等課程,主要以音樂素質拓展為目的。(二)教材。高校通識教育音樂類課程教材主要可分為四類:一是以音樂賞析為主配之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類。如李笑梅主編、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音樂文化修養》,書中涵蓋“音樂欣賞常識”“中西音樂藝術分類”“中西音樂發展概況”“基本樂理知識”等部分;林蕙芬編著、由西泠印社出版的《大學音樂:基礎樂理與音樂欣賞》,書中涵蓋“音樂藝術概述”“中外音樂作品賞析”“樂理常識”等。二是以審美為主線貫穿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類。如尹經民、楊吉慧、張紅主編,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音樂綜合教程》,書中涵蓋“基礎音樂理論”“視唱練耳”“鑒賞提升”三個部分,較之第一類加入了學生參與和實踐部分的內容。張友剛、尹紅編著,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音樂》,書中涵蓋“音樂藝術與審美鑒賞”“詞曲交融的歌曲精品”“風格各異的器樂作品”“繽紛多彩的綜合藝術”“附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四個部分。三是以欣賞為主線加之音樂技法理論類。如楊凌主編、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實用大學音樂教程》,書中涵蓋“中國音樂文化鑒賞”“外國音樂文化鑒賞”“聲樂演唱與合唱音樂鑒賞”。四是以中西音樂體裁符號為主配之樂譜賞析類。如修海林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音樂》。內容為“中國傳統音樂——民族情感的音樂記錄”“中國20世紀音樂——百年激蕩的音樂心聲”“西方音樂——古典•浪漫•印象”“世界民族音樂——多元文化中的音樂”。(三)師資高校音樂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師資主要為三類:第一,藝術教育委員會師資。高校為藝術教育管理設置的直屬機構,主要負責學校藝術教育的具體工作,大部分高校藝教委是單純的管理單元,負責通識教育藝術類課程的構建和組織,教學則由音樂學科師資或外聘師資完成。第二,公共課部師資。高校的二級教學機構,通常負責全校公共課程的教學與管理工作,在沒有音樂與舞蹈學科的高校中,公共課部會聘有專職音樂與舞蹈教學師資。第三,音樂與舞蹈學科師資。一般為高校音樂與舞蹈學院的教師,部分高校音樂與舞蹈學院內部設有公共音樂課部,專門負責學校音樂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工作。

二、構建新時代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客觀要求

(一)新時代大學生培養的價值需求。在北京大學視察時說:“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大學生培養“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大學生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價值需求。縱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近現代革命史,音樂始終伴隨著革命和奮斗的歷史征程,正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關鍵載體。(二)美育教育的培養需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努力把學院辦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國務院辦公廳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中指出:“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開設豐富優質的美育課程,學校的美育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喜劇、戲曲、影視等”。可以看出,美育是新時代大學生培養的關鍵環節,音樂是美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養分。(三)“課程育人”的思政教育需求。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召開以后,全國高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思政教育浪潮,“課程育人”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課程來進行特色的思政教育,也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首選課題。

三、大學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

(一)建構思路。以“搭建一個平臺,培養兩種能力,開設三類課程”為總的架構思路。一個平臺一是把大學音樂課程打造成新時代大學生美育教育的綜合平臺,二是充分利用學校各層各類實驗室(或實踐中心)作為教學實踐平臺;兩種能力包括音樂體驗能力和音樂實踐能力;開設三類課程包括開設通識教育課程、音樂素質教育課程、音樂素質拓展課程。(二)課程設置。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以“千問計劃”為載體進行項目化教育,以音樂鑒賞為核心,貫穿中國歷史和優秀文化,著力培養學生音樂體驗能力。主要項目和課程如表1。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主要以音樂會、講座與沙龍、微課的形式開展,主要是依托上述課程的開展進行音樂實踐能力的展示。在音樂會實踐中加入講解和研討,充分利用微課進行線上“千問”和線下探討(表2)。音樂素質拓展課程依托學生社團開展,組建大學生藝術團(舞蹈團、聲樂團、合唱團、曲藝團、禮儀團、國樂團、管樂團等)和各類演藝社團,通過“課程學習+日常訓練+展演實踐”的綜合培養,使其成為大學生美育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劉福瑞.高校音樂通識課程在通識教育中大有作為[J].音樂創作,2014(9).

作者:麻華 單位:湖北文理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