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30 09:10:23

導語: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論文

1研究目的和問題

此項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實施的功效進行研究,為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的實施提供借鑒。本文探討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功能認知如何;(2)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如何;(3)學生在通識教育中的參與度如何;(4)通識教育的效果如何。

2研究方法

2.1問卷開發

本研究采取問卷法進行調查,共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其中,問卷開發涉及前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進行問卷維度的開發、問題的編纂與整理。最終確定的問卷初稿主要包括以下維度:(1)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組成的合理性;(2)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教授的合理性;(3)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效果。第二階段進行問卷的反復商討和修正。問卷的核心問題包括以下幾方面: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功能認知;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的滿意度;學生參與通識教育的效果。這四個部分均為單項選擇題,且都有詳細的答題要求說明,主要采取六級和五級量表。

2.2研究對象以及抽樣方法

第三階段為正式調查階段。外語類高校參考國內外知名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情況,發揮區域與國外研究的優勢,結合該校的學科特點和人才培養的需求,將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分為三大階段(通識基礎、通識核心和通識進階)和五大模塊(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傳承、東西方文明碰撞與交流、自然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自我與人生)。基于所有學院的學生都必須選修通識教育課程,本次調查在全校范圍內隨機抽取三個學院,即英語教育學院、日本文化經濟學院和東語學院。每個學院抽取2~4個班級。

3數據結果分析及討論

3.1問卷回收與學生的背景

本次調查共發放250份問卷,全部回收,有效問卷為248份。參與本次調查的學生包括英語教育學院的英語教育專業4個班,共111人;日本文化經濟學院的日語復語專業3個班,共84人;東語學院的印地語專業2個班,共53人。

3.2學生對通識教育功能的認知程度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發現,超過52.4%的學生對學校通識教育的總體宣傳表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或不太滿意,尤其是對學校通識教育宣傳方式的不滿意程度超過了56.5%。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外語類高校的通識教育還處于探索和不斷構建的階段,譬如網站建設等正在逐步完善。超過78.2%的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四個預期目標表示比較同意、同意或完全同意。其中,對“拓寬視野”這一目標的同意度高達95.6%,“健全人格”也達到75.8%。由此可見,從學生個人對通識教育的認知來看,通識教育課程對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有很大助益。

3.3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及教學的滿意度

通過調查數據分析發現,超過一半的學生對選課數量、資源支持、課程質量和對實現的學習目標不太滿意、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特別是對選課方式不太滿意的學生占所有回復問卷學生的84.7%。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外語類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的選課方式過于單一,目前僅是網上選課這一方式,而且選課時間較緊,學生無法及時選到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此外,有36.4%的被調查學生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總體不太滿意、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主要體現在教學情感投入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兩方面。這是因為學校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時間過短,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各種體系,教師也沒有完全把握通識教育的實質,仍然使用專業課的教授方式,主要聚焦于理論教授,而忽視與實踐相結合。

3.4學生通識教育課的學習參與程度

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學生的總體參與度還不是很高,偶爾、經常或者總是參與到通識教育課堂中來的學生共占51.8%,而另一半學生很少或者從不參與。學生的主要參與方式是在課堂上與同學合作完成課程任務、課堂討論和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其比例均超過60%;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和建議及在課堂匯報和展示這兩方面的參與度也達到了一半以上。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通過點名、提問、加入小組討論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或者要求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等。學生為了拿到學分或者其他原因都必須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教師應該著眼于嘗試運用其他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3.5學生對通識教育課常用評估方法的評價

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評估方法是課程學期論文、期末考試和出勤率,使用頻率均高達80%以上。從調查結果來看,出勤是教師用來評估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學習效果的一種主要的方式,使用頻率高達94%,這實際上是不合適的。采用出勤來考察評估學生的學習只是考量學生對于這門課的學習態度,而并沒有真正達到評估學習的效果和目的。此外,課外實踐和小組項目評估的方式很少或者從來不用,尤其是課外實踐,45.2%的學生認為教師從來沒有使用過。由此可見,目前外語類高校評估通識教育的方法還是比較傳統和單一的。

3.6學生對通識教育效果的評價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被調查學生對學校通識教育的總體評價比較滿意、滿意或者非常滿意。但是有51.6%的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所達到預期效果的評價不太滿意、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其原因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和評估方式有一定關系。總體來說,通識教育對學生的各方面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較突出的兩方面是:擴大知識面及了解更多領域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和陶冶人文精神。在這兩方面,學生的滿意度高達80%以上。在提高跨學科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更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豐富社會認知和幫助日后就業這三方面,學生的滿意度全部超過50%。由此可見,學生對于通識教育基本上是滿意的,認為其可以提高他們的能力。

4總結與建議

綜上所述,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的功效是顯而易見的,大部分學生的總體能力在接受通識教育后都有提升,特別是在常識、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知識、國際理解能力、拓寬視野和認知能力這五方面。通識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大多數學生由于學校宣傳不到位而對通識教育的功能認知較低;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較低;通識教育的評估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課程學期論文、期末考試和出勤率上,缺少課外實踐和小組項目等活動。因此,采取一些措施來促進通識教育在外語類高校更好地開展已刻不容緩。第一,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需要進一步完善。溝通文理是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但筆者發現,在外語類高校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幾乎都是文科課程,鮮有理科課程。學校可開設科技英語等課程來彌補這方面的欠缺,將科技和語言融合,增強學生理科方面的知識。第二,需要更加明確通識教育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程度。在此次調查中,多半學生對學校通識教育的宣傳表示不滿,對通識教育學習成果的具體內涵不夠明確。對此,學校除了在學生剛入學時做好通識教育的宣傳工作,如發放通識教育手冊、張貼海報等,還應該完善網絡系統,增開通識教育課程宣傳講座,使學生真正了解通識教育的內涵和重要性,增強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程度。第三,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方式需要改進。外語類高校通識教育的教學方式較為傳統和單一,討論、講授是其基本教學方式。因此,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來營造有利于通識教育的大學文化氛圍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協同教學的運用,它是一門科目可由多位老師共同教授的方式,每位老師僅負責課程的一個模塊或領域。這樣,就能夠有效達到協同教學,教師各施所長,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第四,學校應鼓勵多元化的通識教育評估方法。評估應具體量化為評估細則,應包含學生項目活動、課堂參與度、小組合作能力等綜合表現,切實做到從知、情、意、行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對學生進行全面、整體的評估。在評估結束后,應重視評估結果的應用,要充分利用評估結果改善通識教育教學。

作者:張金茜郭倩賈小華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