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學生文明行為習慣教育
時間:2022-02-16 04:03:00
導語:簡述學生文明行為習慣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優化中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加強和改進中學生德育工作的需要。本文從分析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優化應遵循的原則入手,探討了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優化的具體途徑,以期能促進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實現健康發展。
關鍵詞:中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原則優化途徑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實踐證明,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可以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項奠基工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利益的多元化,使當代中學生在思想品德、行為上的優缺點較之過去更加明顯,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因此,為培養21世紀的合格人才,中學教育必須按照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的道德規范來要求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中學生處于個體發育、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是個體行為體系雛形確立、奠基的時期,這一時期所形成的行為決定著一個人未來行為發展的方向,制約著未來行為能力的發展。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學生不重視文明習慣的建立和鞏固,不重視壞習慣的有效矯正,那么他們的行為就得不到健康發展,不良習慣就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他們一生,同時還會影響他們的社會化行為水平的提高和與整個社會的行為協調情況。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的要求。
一、中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優化應該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行為習慣培養,必須按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身心成長的規律,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和可持續性發展為目標。要從實際出發,努力做到目標準、內容實、措施細、效果佳,講求嚴謹、及時、適時、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義。
2.具體化原則。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要本著“小、細、實”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各種行為習慣具體化,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易于理解、掌握和踐行。要以教育部頒布的《學生守則》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基礎,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來進行。
3.主體性原則。在行為習慣養成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通過自身的學習與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習慣的效果,體驗到矯正不良習慣的益處,從而使其良好的習慣得到鞏固和發展。
4.因材施教原則。加強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要承認學生之間基礎條件、個性特征、環境影響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共性要求和訓練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保護好孩子的個性和創造性,力求做到“行為上嚴,思維上寬”,突出個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學生均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序列化原則。遵循青少年的發育規律和認知、心理特點,研究制定出相應學段的行為規范和要求。在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體現學段和年級的層次性,保持教育的連續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
6.養成性原則。行為習慣培養是一個逐步生成、提高的過程,既要注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又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使學生在長期的引導、強化、矯正中形成外在行為。
7.持久性原則。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過反復的訓練,至習而慣之,不能一陣風,時緊時松,更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長期,貫穿在各個環節之中。
8.知行統一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又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并要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必要的行為訓練,引導廣大學生在行為實踐中逐漸加深思想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9.實效性原則。在中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過程中,學校要有效地控制各個環節,切忌流于形式、紙上談兵。注重實效性要做到五個堅持:堅持實踐教育、堅持形象化教育、堅持開放式教育、堅持傳統教育、堅持自我教育。
二、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優化途徑
1.優化學校教育主陣地。各校要制定和完善有關規章制度,調動全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責任感,樹立教職員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在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的主力軍作用;要充分利用學科教育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教給學生正確的生活行為習慣,包括飲食、起居、儀表、安全等;學習習慣,包括讀寫姿勢、預習復習、課堂聽講等;社會行為習慣,包括禮貌與人交往、孝敬父母、關心集體等。同時充分發揮共青團在養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廣大團員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帶領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學校要開展課題專項研究,成立課題組,編寫課題研究方案,探求適應學生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和旨在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力求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在實踐上有所突破,做到“一、二、三、四、五”的基礎規范要求。一是規范一個儀式:升旗儀式;二是唱好兩首歌:國歌和隊歌;三是發揮三個陣地作用:學生行為規范一日常規評比欄、學生會(團隊)室、廣播站;四是定期開展四個會:班主任會、團隊學生干部會、主題班隊會、大型集會;五是強化班級五個細節管理:標志佩戴整齊、言行舉止文明、室內擺放有序、張貼懸掛規范、班級文化有特色。
2.優化家庭教育。要辦好家長學校,廣泛開展家庭教育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要完善教師家訪制度,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聯系,了解各種家庭背景下的學生不同的行為習慣基礎,增強養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優化社會教育。要加強與校外教育機構的聯系,拓寬教育的途徑,主動爭取社區、工青婦組織及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積極運用新聞媒體和現代信息網絡,調動一切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積極因素,為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要結合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在社會大課堂中培養、矯正、檢驗和提升學生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從小樹立公民意識,自覺遵守社會公共規范,成為講文明、有禮貌的社會公民。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的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需要家庭、社會的永久支持與合作。葉圣陶先生曾說:“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發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輩子用不盡。”可見,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可以使人受益一生,而它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開明出版社,1989.
[2]葉圣陶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3]葉圣陶語錄匯編.蘇州教育出版社,2002.
[4]朱復融.兒童行為習慣訓導法則.重慶出版社,2005,8,1.
[5]梁志燊.幼兒好行為養成教育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1.
- 上一篇:語文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透析
- 下一篇: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途徑探索
精品范文
10簡述教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