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德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

時間:2022-03-20 11:35:56

導語:大學德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德語課程思政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2018級電子機械工程班的大學德語課程為例,重點闡述了該課程的思政改革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內容與課程形式兩方面。課程內容包括引入思政文獻德文版與德國文化;課程形式包括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及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最后,就這門課程的思政改革進行反思。

關鍵詞:課程思政改革;大學德語;課程內容;課程形式

一、引言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至此以來,課程思政建設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詞。本文以上海第二工業大學2018級電子機械工程班的大學德語課程為例,提出課程思政融入大學德語課堂的具體化方案。大學德語是我校電子機械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為高年級學生赴德交流深造打下語言文化基礎,也為有意申請德國高校讀研的拔尖學生提供指導。因此,本課程的教學對本專業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對本課程從內容與形式上進行課程思政改革,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還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團隊意識。

二、課程思政改革內容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1.引入德文版的時事文獻。傳統的外語課程內容主要是以指定教材為基礎的知識與技能的教授。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可以從外語教學內容入手。上海外國語大學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全英文授課的中外時文選讀,師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國家領導人在大會上的英文報告。2015年,上外德語系開設了德語經典文獻閱讀,德文版的《談治國理政》,反響熱烈。在大學德語課堂上,我們設置了“每課五分鐘”這一環節。選取系列講話、“一帶一路”等時事熱點內容作為閱讀資料。首先,讓學生對照中德兩個版本的文獻進行比照閱讀。接著,挑一些重點詞及語法點進行簡單講解。最后,讓學生模仿的口吻,上臺用德語朗誦一段。由于選取的都是最新時事,大家并沒有感到枯燥乏味,課堂效果良好。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德語詞匯,還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國家方針政策,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外,我們還組織學生閱讀并討論德國媒體關于中國熱點問題的報道,了解中德兩國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場,從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加強學生的愛國情懷。2.辯證學習德國文化。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德語同任何一門語言一樣,深深扎根于本國文化的沃土。外語教師可將課程思政教育滲透于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教育。文學作為文化系統中的子系統,最能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其對人的影響可想而知。德語教師可以借助德語文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學故事之中,汲思政之鹽融化于文學清泉之中。讀世界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樹立不斷奮斗的人生目標;品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思考德國人對二戰的反思;重讀經典《格林童話》,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德國的工匠精神深深植根于德國傳統的工業文化。德語中“Meister”一詞,第一個意思是“工匠”,即一切手工業者;其次才指某個領域的大師或專家。由此可見,德國人對工匠的尊敬與推崇。德國的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理性、嚴謹、務實、精準與堅持。德國人秉承這種工匠精神,努力發展工業化建設,使“德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會抽空講一些關于“德國制造”背后的故EDUCATIONTEACHINGFORUM2020年3月第13期Mar.2020No.13事,從而引導學生學習德國工匠精神,并將這種嚴謹踏實的精神運用到學習與工作中。在學習國外優秀文化的同時,我們應該時刻注意外語教育中的文化安全問題。學生在學習德語的過程中,會受到西方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影響。在德語教學中,我們要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要一味夸大德國文化,忽視甚至貶低本國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辨別中西方文化,在學習德國特色文化的同時,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在文化對比中體會兩種文化的特色。(二)課程形式的改革。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傳統的外語教學主要時間都集中在課堂。課后教師布置作業以后通常要等到下一堂課才能得到反饋。這就造成了課內與課外的斷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無法連續。學生之間也無法及時共享學習成果。我們利用“曉黑板”這一應用,聯通課內與課外,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在“曉黑板”上實時班級通知、布置作業,一鍵提醒學生查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提交作業,作業形式多樣化:視頻、音頻、文件等等。教師第一時間在網上批改,并設置成果成員共享。學生可以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外語學習貴在堅持。“曉黑板”上的“打卡”功能正好契合這一學習理念。在大學德語這門課程中,我們布置了“背單詞”“閱讀德語短文”“聽德語新聞”等打卡任務,督促學生每天騰出一個小時學習鞏固德語。大多數學生對“打卡”這一網紅行為很感興趣,都能堅持完成任務。針對個別未完成者,我們在應用上使用短信功能一鍵提醒,實現教師對學生的課外監督。2.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與監督機制。我們把班級分成六個學習小組,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監督機制。課堂上,如果小組成員有打瞌睡、玩手機、隨意聊天等行為,成員之間應相互提醒。如果被教師或其他小組成員發現,則扣除相應的“小組積分”。課外,我們以小組為單位相互監督“曉黑板”上的“打卡”任務。課堂內外的所有開放性內容,我們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與合作學習。針對一個難題,我們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討論結束后,小組派一名代表進行總結發言;針對一個情景,我們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上走上講臺向全班展示;針對一個主題,我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資料、制作PPT,書寫演講稿。小組通過這些成果展示獲得相應的“積分”。在學期末,學生可以利用“小組積分”換取相應的獎品。這一機制有利于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與交流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3.辯證地對待講義與課堂。我們會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而不是全盤接受。比如,我們會在講義或黑板上故意寫錯一些內容,然后等待學生去發現,如果有學生能直接在課堂上指出問題所在,我們會予以平時成績的獎勵;如果沒有學生能發現,我們會把這個問題點出來,以此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三、結語

本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學效果,在對大學德語進行思政改革的過程中,學生樹立了正確的道德標準,堅定了人生理想。然而,我們也看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課堂時間有限,在課堂上不合理地穿插思政內容勢必會影響教學進度。如何將思政教育毫無痕跡地融入教學中是個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與改進。把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是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重要舉措,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張爍.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上海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N].光明日報,2016-12-12.

[3]顏維琦,曹繼軍.上海外國語大學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到辦學治校中[N].光明日報,2017-11-10.

[4](美)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禹,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曾敏.外語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5:172-186.

作者:陸飛鳳 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