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改革全納教育理念探究
時間:2022-09-03 08:16:55
導語:體育教學改革全納教育理念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制定完善的個別化的體育教學方案
全納教育有其基本的實施原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人人都有各自的特性、興趣、能力與學習上需要;教育必須學生的特性與差異:學校要接納所有學習者,反對歧視。教育實踐早已證明,全納教育與個性教育之間的關系是包容而并非排斥,其教育主體除了包含普通學生之外也包括特殊學生。鑒于學生間對知識掌握程度及運動技能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進行全納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統一性,而且要時刻關注并盡量滿足特殊學生的發展要求。就特殊學生個體而言,他們的生理與心理素質方面與其他普通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完善個別化的體育教學方案是必然之選。個案體育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從特殊學生的自身發展狀況的角度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計劃,其中教學計劃內容包括:學生檔案、測評內容、教學方式、年度目標等。個案體育教學強調尊重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發展能力,主張學生針對自身潛能進行學習與鍛煉,鼓勵學生找到自身體育發展特長。如果特殊學生出現情緒低落的現象,則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他們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重新樹立起信心。當他們積極進取時,利用“霍桑效應”,幫助他們繼續努力,實現目標。如學生為肌肉萎縮癥患者,則他相應的體育教學目標就是盡可能減慢其肌肉萎縮速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狀況選擇阻力性力量,讓他們進行練習;當學生是糖尿病患者時,其體育教學目標是降低體內血糖的水平,使其恢復到正常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可以為其制定適當的中強度的走跑練習計劃;當學生為關節炎患者時,其體育教學目標是提高身體內關節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緩慢充分伸展練習。綜上,個案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從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及其個人學習目標出發,制定適當的個人體育教學計劃,盡可能滿足特殊學生的需求。
二、依據實際狀況實施差異性體育教學
全納體育教學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全納教育思想的體育教學活動。全納體育教學就是保證每名學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和機會,享受平等的體育教學資源。在全納體育教學的課堂上,學生不會因自身身體狀況及運動水平等原因而產生排斥心理。通常,體育教學特殊的對象包括:智力上超常的學生與低常的學生、身體上帶有殘傷的學生、身上有疾病的學生、學習上有問題的學生,以及其他問題比較特殊的學生。全納體育教學面相所有的學生,包括特殊學生,也包括體育、智力正常的普通學生。教師應積極接受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重視差異,了解差異,并因材施教。首先,教學內容要因人而異。教師教學的內容有若干影響因素,學生的學習水平,包括其掌握知識的能力、運動技巧的學習情況及情感態度等,都是進行分類的依據。為此,做到宏觀和微觀上的控制協調是促進差異體育教學成功的重要保障。在保證宏觀教學計劃中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考慮到特殊學生的學習目標的實現,根據特殊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如深度、廣度等方面的適當調整,從而滿足特殊學生的特殊要求。其次,教學過程要呈現出差異性。體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事先設計好的目標,幫助學生掌握體育教學知識與運動技巧,提高其運動能力。普通體育教學通常采取行政班授課的方式,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與方法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難以保證每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影響了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強化普通與特殊體育教師之間的合作
全納教育理念下的體育教學需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且需要教師之間加強彼此的溝通與合作。因此,在全納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加強普通教師與特教老師間的溝通和合作,最大程度地滿足所有學生在體育方面上的學習需求。為此,學校要配備好專業特殊教師,組織專門的授課體育教師進行教學輔導,根據學生的特殊性提出體育鍛煉的注意事項,因材施教。相關主管部門要鼓勵體育教師參加關于特殊體育教育的在職培訓,積極掌握更新的體育教學知識,以爭取達到更高層次的教學水平。在全納體育教學中,不僅要實現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發展,同時要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自己的獨特,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理體驗,贏得同學的歡迎與尊重。針對班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確定具有個性的學習方向,要求學生能在小組的幫助下建立好學生與教師、學生和學生間的合作關系,共同面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幫助特殊學生融入到集體學習中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對任何特殊學生有歧視或排斥的心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平等對待與要求所有的學生,并在體育學習與心理上進行同位支持與鼓勵,減弱其弱勢群體的自卑感與普通學生的優越感,實現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心理溝通與全納。
作者:楊玲 單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 上一篇:發改委“六五”普法工作總結
- 下一篇:全人培養與通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