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語境與指稱意義和蘊涵意義的關系論文

時間:2022-07-15 05:36:00

導語:文化語境與指稱意義和蘊涵意義的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語境與指稱意義和蘊涵意義的關系論文

關鍵詞:文化語境指稱意義蘊涵意義翻譯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翻譯作為對原作的一種闡釋,對原文本所賴以生存的文化必須予以重視,否則對原文本的理解就可能陷入誤區,進而導致譯入語對原文本的表現不當。文章在結合文化語境的共性與個性的基礎上,分析了指稱意義相同而蘊涵意義不同和空缺的語義對應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翻譯對策,以期對英漢翻譯提供一定的理論參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記錄人類思想和歷史的工具,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我們稱之為文化語境。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可以說翻譯不僅是語言轉換,更確切的說是文化轉換。因此,任何人學習翻譯或從事翻譯都必須首先考查文化語境的差異,離開文化語境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交流。下面,筆者將緊扣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語境,分析指稱意義相同而蘊涵意義不同和空缺的語義對應關系,并結合實例提出在翻譯中相應的參考策略。

一、指稱意義相同而蘊涵意義不同

人類文化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不同文化在歷史傳統、價值取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乃至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會使同一詞匯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產生各自特有的聯想意義,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各異。詞匯的聯想意義既有民族性,也有地域性,有時還會蒙上一層迷信色彩,這就必然產生漢英詞義的指稱意義相符,而蘊涵意義各異。如“東風”在漢語里有“溫暖的,暖洋洋的,革命的,進步的”等蘊涵意義,而英語與之指稱意義一致的“eastwind”的蘊涵意義卻是“冷的,涼的,凄涼的,反動的,倒退的”。中國人聽到“肥肉”就會聯想到“美差”、“好東西”,到嘴的“肥肉”要是吃不上可就遺憾得要命,而美國人聽到fatmeat會覺得那是“毫無價值、該扔掉的東西”。翻譯中如果發現源語中某一詞匯對應的譯入語中具備相同指稱意義的詞匯并不具備源語文化語境中的蘊涵意義時,當然不能照方抓藥,只對字面意思死譯,而要更多的考慮其蘊涵意義,擴大選詞范圍。例如:漢語成語“布衣蔬食”表示“節簡樸素”,因為“布衣”和“蔬菜”在漢文化里是檔次比較低的生活條件,而西方人普遍認為蔬果是營養健康食品,棉麻是時尚而健康的不料,它們的價格往往高于魚肉和化纖制品,如果望文生義,把這個成語譯成wearclothesofcottonandeatvegetables,肯定會導致西方讀者的誤解,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們怎么可能意識到這是在形容一種節約簡樸的生活方式呢?所以在充分考慮漢文化這一獨特文化語境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布衣蔬食”的實質,翻譯為wearcoarseclothesandeatsimplefood才能避免英語文化語境的讀者對其蘊涵意義的誤解。我們再來看看幾個英語俗語的譯例:hand2writingonthewall不祥之兆(不是“大字報”);makeone’shairstandonend令人毛骨悚然———恐懼(不是“令人發指———氣憤”);thinkagreatdealofoneself高看或看重自己(不是“為自己想得很多”);pullone’sleg開玩笑(不是“拉后腿”)。每組譯例對應的漢英詞組的指稱意義應該大同小異,而其蘊涵意義卻差之千里。可見,不考慮各自文化語境的譯文勢必曲解原文本來的蘊涵意義。語言的魅力和表現力得益于詞語豐富的蘊涵意義,而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導致了相同詞語各具特色的蘊涵意義。譯者不應滿足于對原文指稱意義的傳達,而應在深諳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基礎之上盡可能忠實地再現原文的蘊涵意義,真正做到達意傳神。

二、指稱意義相同而蘊涵意義空缺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一個普通的詞匯在一種文化語境中常常具有極其豐富的聯想意義,而在另一種語境中可能僅僅是一個語言符號,即只具備指稱意義,不產生任何聯想,造成指稱意義相同而蘊涵意義空缺的詞義對應關系。漢語有些詞語所含的文化信息豐富多彩,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松、梅、竹在漢文化中人稱“歲寒三友”,人們贊譽它們不畏嚴寒,傲然風雪的品格,然而,指稱意義一致的英語詞匯pinetrees、plumblossoms和bamboo在英美人的思維里卻無法產生相同的聯想,它們不具備松、梅、竹在漢文化里的蘊涵意義。又如:在漢文化語境中,烏龜(turtle)除了象征“長壽”外,還用來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過是行動緩慢、其貌不揚的動物而已,絕無此聯想。考慮到漢英詞匯里存在不少指稱意義不一致,而蘊涵意義相似或相同的現象,我們在翻譯時不妨選擇即使指稱意義不同但能充分對應源語蘊涵意義的詞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英語中有goat喻指“色鬼”,用chicken比喻“膽小”,漢語中的“山羊”、“小雞”雖無此義,卻有“狼”(wolf)、“鼠”(mouse)與之對應。同樣,中國人說“攔路虎”,英美人說alionintheway;中國人說“害群之馬”,英美人講ablacksheep;中國人說一個人“圓滑得像泥鰍”,英美人則說slipperyasaneel。此外,在漢語文化語境里,由諧音而產生的蘊涵意義往往在英語里無法得到對應。如:“魚”諧音“余”、“八”諧音“發”、“四”諧音“死”、“九”諧音“久”、“梨”諧音“離”、“雞”諧音“妓”,而英語中相對應的fish、eight、four、nine、pear、hen就無法使英美人產生同樣的聯想。因為英語詞匯音節過多,諧音的概率低,要翻譯時同樣通過諧音獲得同樣蘊涵意義很難做到。對于這種情況,如果采用直譯法翻譯,往往給譯入語讀者的理解造成困難。對于這種情況,可采用意譯法或直譯與加注結合的方法。例如:如果把“在中國,新婚夫婦是不會把梨分開,一人吃一半的,誰想剛結婚就離婚呢?”一句翻譯成“InChina,nonewlyOmarriedcouplewillcutapearsothateachcaneatonepart.Whowanttodivorcesoonafterthewedding?”一定會讓英語讀者費解,難道“分梨”就能導致“離婚”嗎?所以,在譯文后加注“TheChinesewordswhichmean‘pear’and‘divorce’havethesamepro2nunciation.”不失為一種較合適的處理方法。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漢英兩種文化的巨大差異,很多表達,尤其是成語和典故的民族特色很難在譯文中得以完全再現,譯者必須有所舍棄,在不影響指稱意義傳達的前提下采取適當的策略以確保主要信息的傳遞。

三、結語

翻譯不僅是認識和欣賞,還包括相互的以新的方式重新闡釋。即以原來存在于一種文化中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另一種文化的文本,因而獲得對該文本的全新的詮釋與理解。因此譯者絕不可望文生義,拿來就譯,而必須從熟悉語言的文化語境入手,洞察兩種文化的異同,才能深刻準確地理解原文,完美的表達原文本所蘊涵的思想內容,其生命才能在時間與空間的意義上得以拓展,延續。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華先發,邵毅.新編英譯漢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許鈞.試論與原作的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15O21.

[4]丁占罡.文化語境與詞匯的聯想意義[J].外語學習,2000(11):54O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