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專業(yè)的理論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4 04:10:00

導語:翻譯專業(yè)的理論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翻譯專業(yè)的理論建設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翻譯學學科專業(yè)理論建設專業(yè)課程設置

論文摘要:翻譯專業(yè)各類學位課程的設置進一步鞏固了翻譯學獨立的學科地位,同時也凸顯出亟待解決的問題,翻譯教育的理論建設必須加快步伐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要盡快轉變學科理念,提高翻譯批評的理論含量,搞好專業(yè)課程的設置及教材建設工作。

隨著國際間交流日趨頻繁,翻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愈加息息相關,專業(yè)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關注。繼2040年部分外語院校開始設置翻譯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后,2006年教育部批準設立本科翻譯專業(yè),2007年又批準開設翻譯專業(yè)碩士(MTI)學位課程…。也就是說,翻譯作為獨立學科進一步得到確認。翻譯學在我國雖說起步晚,但發(fā)展勢頭迅猛。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翻譯院系將會像雨后春筍般迅速發(fā)展,翻譯專業(yè)本科也會在全國高校中普及。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加快翻譯專業(yè)理論建設的步伐,以便使新建的翻譯專業(yè)在理論與應用方面不僅只有其名還要確有其實。翻譯作為專業(yè)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學與以往僅作為外語一項技能和一個方向的教學要求應該是不一樣的。新增的翻譯專業(yè),碩士、本科課程如何設置,教材如何建設等,這些問題迫在眉睫,需要上升到學科理論建設的高度來認識。

我國的翻譯專業(yè)教育起步較晚,要獲得較快較好的發(fā)展,必須抓好翻譯學的學科建設。除了體系機構的建設外,更重要的是進行學科理論建設。就翻譯教學來說,就是要從翻譯教學理論出發(fā),認真學習研究國際翻譯教學的經(jīng)驗,分析國內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與不足。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科理念,開展積極的理論批評,研究適用于新形勢的課程設置和教材,才能進一步鞏固并繼續(xù)提升翻譯學的學科地位;才有可能從宏觀上描述和解釋翻譯活動的過程,從微觀上指導翻譯的具體實踐;才有利于培養(yǎng)真正意義上翻譯專業(yè)的人才。應當承認,當前我國在翻譯專業(yè)教育理論建設方面與西方①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才有助于學科發(fā)展。本文擬從學科理念、翻譯批評和課程設置與教材這三方面探討翻譯學科理論建設。

一、轉變學科理念,進一步提高學科地位是搞好理論建設的前提

論及中西方在翻譯學學科理念上的差距,許鈞斷言,“中國當代翻譯理論研究,認識上比西方最起碼要遲二十年”。因為,早在20世紀7O年代,翻譯學在西方已經(jīng)開始確立其獨立的學科地位。

論文《翻譯學的名與實》中,JamesHolmes將翻譯學分為純翻譯學和應用翻譯學兩種。而純理論研究之下又細分為理論翻譯學和描述翻譯學。這個時期西方的翻譯理論強調翻譯活動的多種形式、翻譯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翻譯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運作方式,極大地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范圍。在形式上拓展至模仿,對文學史、文學評論等進行改寫,這些理論還涵蓋了影響翻譯過程和譯作接受的諸多社會文化控制因素“。此后,西方翻譯學學科地位從不同方面得到鞏固和提升。以英國為例,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設了培養(yǎng)翻譯理論專業(yè)的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以及應用翻譯學碩士學位課程,現(xiàn)已形成規(guī)模。有的設置純理論翻譯學博士學位,有的設置了應用翻譯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一些翻譯院系還定期舉辦短期的翻譯研究培訓班進行專項的理論培訓(如曼徹斯特大學聯(lián)合倫敦大學和愛丁堡大學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暑期短訓班)。翻譯學朝著跨學科多角度的方向發(fā)展,研究成果也隨之越來越豐富。2O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翻譯學的專門學術出版機構,如創(chuàng)立于1995年位于曼徹斯特的圣·杰羅姆出版社,國際性翻譯學雜志如TheTranslator,Meta,Target,Perspectives和rI''''I’R等,并且數(shù)量還在繼續(xù)增長。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繼1998年的《勞特里奇翻譯研究百科全書》之后,主編MonaBaker在2009年又有《勞特里奇翻譯研究百科全書》新版問世,新版的百科全書根據(jù)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增加了新條目,原有的條目在內容上又有擴充。大量翻譯學術論文的發(fā)表,翻譯研究專著和論文集的出版均反映了翻譯理論研究的繁榮景象。這一點從上海外教社和北京外研社近年來分批影印的翻譯理論研究原版書籍便可見一斑。這充分反映了翻譯學科在西方的地位。

當翻譯學學科地位在西方不斷上升時,與此形成反差,在我國卻在下降。首先是不合理的學科定位直接限制了整個學科的發(fā)展。“如果不能在國家的學科目錄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該學科就很難獲得包括申報課題、成果評獎等學術研究的資助,也很難自主安排教學計劃。而翻譯教學的相對落后反過來又制約了翻譯學的學科建設,使得新興學科的發(fā)展舉步維艱。”L8然而,盡管翻譯學科沒有獲得應有的學科地位,但從學科內涵和學科力量上,翻譯學已經(jīng)與“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說翻譯學現(xiàn)狀比較尷尬。一方面是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得到普遍認可并不斷提升,報考翻譯專業(yè)的碩士博士數(shù)量驟增,幾乎是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外國語言文學兩者之和。而另一方面,學科的學術地位仍然很模糊,比如,有些學校將它歸屬于應用語言學,而有些學校又將它歸于外國語言文學。希望業(yè)界進一步轉變學科理念,為翻譯學正名。只有盡快改變目前這種局面,使翻譯學科得到它應有的地位,專業(yè)理論建設才能有效地開展。

二、提高翻譯批評的理論含量

提高翻譯批評的理論含量是加強翻譯專業(yè)理論建設的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翻譯批評既可以是對具體翻譯實踐的批評,也可以是對翻譯理論的批評。中國的翻譯史源遠流長,也有著豐富的翻譯理論,然而在國際比較權威的當代翻譯學概論中nDjL1卻看不到中國的譯學理論。盡管我們可以說這是由于西方學者有學術偏見和知識局限造成的,不能單憑這一現(xiàn)象來評判我國的翻譯理論,然而,我們卻不能不承認這樣的事實:“這里反映出來的問題不無理論思路的狹窄,理論意識的不成熟,和理論方法的缺乏。翻譯理論發(fā)展史告訴我們,實踐經(jīng)驗對東西方翻譯工作者都是公平的,區(qū)別只在于誰能從這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LI在20世紀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這段時間,西方現(xiàn)當代語言學、文學理論以及人類學等學科迅速發(fā)展并納人了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角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翻譯研究大量吸收了這些鄰邊學科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獨立的學科和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新理論。而這個階段,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基本上在原地踏步。翻譯理論多是在語言層面上依據(jù)“信達雅”的標準做評判。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翻譯理論還多是經(jīng)驗式、印象式的評點,大部分是圍繞具體的翻譯技巧在做文章,也就是說,還停留在語文學角度的探討,憑印象、以原文為基準對翻譯進行評判。這些特點在不同時期權威性的翻譯論文集中可見一斑。。這些文章在理論層次上大致相當于西方翻譯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國際譯壇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jīng)進入多元化體系,而我國還是一元論或非此即彼的二元論,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嚴復的“信達雅”理論在我國譯壇一統(tǒng)天下達百年之久。進入21世紀,在國外翻譯理論的影響下,我國譯界有些改觀,一些學者開始意識到翻譯研究應該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態(tài)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研究重心應該從原文向譯文及其譯者和社會轉移。但是迄今為止,真正以社會文化多元體系為理論框架對翻譯的熱點問題展開研究的論著極為少見。正如許鈞指出的那樣:“目前一些學術刊物上刊載的翻譯批評文章更多的還是文本的對比和分析”。也就是說,仍然停留在狹義的翻譯研究層面,真正意義上的廣義的理論研究還很少見。理論范疇無體系,術語界定模糊,不系統(tǒng),缺乏縝密的論證,加上學術規(guī)范性不強,因此,當代國際譯壇上至今沒有我國學者的聲音也就不難理解了。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請進來派出去的政策給翻譯理論的建設輸入了新的血液。外國的翻譯理論逐步譯介到國內,我們看到了尤金·奈達、約翰·卡特福德、皮特·紐馬克、勞倫斯·韋努提等理論家的相關介紹。但是這些譯介多停留在譯說的層面,缺少具體的分析和批評,很難聽到我們的意見和看法,更缺少外來理論與我國翻譯實踐活動的普適性研究和應用。

三、重視專業(yè)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

專業(yè)課程如何設置、采用什么教材在學科理論建設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時也像一面鏡子反映出該學科存在的問題。既然設置了翻譯專業(yè),就不能像從前那樣只是將其作為外語的一項技能來教。應該圍繞翻譯專業(yè)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做好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只要懂外語就會做翻譯,甚至連外語界也存在這種認識。受這種認識的影響,翻譯課只是被認為是外語技能訓練的一個方面,并沒有成為專業(yè)訓練課。隨著翻譯學科意識的增強,以往的錯誤觀念正在轉變,人們認識到翻譯能力不是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自然獲得的,而是需要專門培養(yǎng)。本科翻譯專業(yè)的設立更說明了這個問題。翻譯作為一門專業(yè),其課程設置需要根據(jù)專業(yè)特點并結合各高校的翻譯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來考慮,在突顯專業(yè)性的基礎上還要注意突出各自的特色。很顯然,翻譯有口譯、筆譯之分,并且在理論和實踐兩大層面上展開。口譯又細分為同傳、交替、影視等;而筆譯則有文學翻譯、科技翻譯、網(wǎng)絡媒體翻譯和機器翻譯等。哪個學校都沒有能力面面俱到,更何況學生的精力也有限,難以樣樣精通,因此,應該做細致的調查研究并根據(jù)實際需求開設課程。

由于學科定位不合理,翻譯專業(yè)碩士生的學習課程多為理論課程,缺乏翻譯實踐,缺乏技能的培養(yǎng),部分講翻譯實踐的又不與理論掛鉤。翻譯實踐與理論有機結合應該是翻譯專業(yè)課程最精彩但也是最不容易的部分,需要花大氣力下大功夫。要求任課教師或教材編撰者既要有廣博的翻譯理論,又要有扎實的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基礎、豐富的翻譯實踐經(jīng)驗,這樣才能夠為理論配以經(jīng)典的范例。好的翻譯教材需要時間以積累足夠的恰到好處的范例,不能急功近利。目前翻譯教材很多,但這方面做得好的若說是鳳毛麟角也不能算夸張。

此外,高校本科翻譯教材普遍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現(xiàn)象。本科教材中多偏重翻譯技能的培養(yǎng)。教科書大多是選取中、外文不同體裁的文本進行互譯實踐,在句子層面上講述翻譯技巧以及翻譯應該遵循的標準。還有一些翻譯教材僅僅是前面列出原文后面提供譯文,根本沒有理論。翻譯教材如果不能將所譯的文本置于語言的上下文中,或者更宏觀些,沒有將翻譯活動置于更為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只是就事論事地談翻譯,就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翻譯的本質與功能。用這樣的教材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勢必缺乏理論修養(yǎng),難以將實踐上升至理論層面,也就無法做好當時的翻譯實踐以及后來的翻譯研究。在最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中的翻譯教程,已經(jīng)注意到適量加入理論闡述,但是理論部分仍然是弱項。這除了觀念滯后之外,還因為編撰者自身不重視系統(tǒng)地學習當代翻譯學理論,所編寫的教科書缺乏相關的翻譯理論框架支撐。這樣,翻譯專業(yè)教學這一重要領地仍然是技巧占主導地位。

四、結語

綜上所述,翻譯學科應該加強三個層面的理論建設。

(一)繼續(xù)引進西方翻譯學理論成果并進行批評研究。西方當代翻譯理論目前仍處于強勢,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引進無疑是走捷徑。純翻譯學理論也像純語言學理論那樣對所有語言有廣普的適用性,只有應用翻譯學才會反映出各語言文化的特性。因此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理論的主張與大量引入西方譯論是不應該有矛盾的。

(二)本土的翻譯活動和理論研究可以檢驗或批評外來理論的普適性。同時用外來理論描述本土翻譯活動,有助于提高譯學理論在本土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有利于改變我國目前本科翻譯教學重實踐輕理論而研究生階段又重理論輕實踐的現(xiàn)狀,推動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健康發(fā)展。而通過系統(tǒng)研究有可能找出適用于本土翻譯學科建設的新課題。

(三)譯學具有跨學科和多學科性,與哲學、文學理論和語言學等密不可分。專業(yè)課程設置與教材編撰應注意將鄰邊學科如現(xiàn)代語言學,接受美學、文化對比、社會學和社會語言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納入視野,對翻譯實踐進行多元的、動態(tài)的、綜合的描述和分析,對翻譯理論的適用性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批評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翻譯學科體系建構設想。從跨學科角度對中西譯論進行比較,對具體翻譯實例進行描述和研究,為高校翻譯專業(y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提供相應的翻譯理論讀本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