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教育基本做法與途徑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8 05:08:00
導語:責任教育基本做法與途徑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責任教育,是指培養學生具有責任感和責任意識,并形成相應的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的教育。當前,很多青少年缺乏責任感和責任意識,這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強。學校在課堂教學中、教育活動中、社會實踐中,采取具體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不斷探索、研究責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即能取得良好實效。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責任教育;社會實踐
2001年至2007年,我們主持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青少年責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和“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責任教育操作實驗研究》。我們所說的責任教育,是指培養學生具有責任感和責任意識,并形成相應的優秀品質和高尚人格的教育。即是培養青少年對身心、學習、工作和理想具有高度負責精神的人,對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能夠盡職盡責的人。在此過程中,我們采取了課堂教學、開展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進行了責任教育的實驗研究,收到較好效果。
一、課堂教學是責任教育的主渠道
我們之所以把課堂教學作為責任教育的主渠道,是因為中小學生在校的一天時間,有8個小時是在課堂度過的。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十分重視責任教育,收到較好效果。
(一)歷史教學中的責任品格教育
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在歷史教學中進行責任品格教育,對促進學生健康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歷史學科中,豐富的人物個性和生動的歷史資料,為責任教育創設了良好的環境,鋪設了寬敞的平臺。
根據學生善于模仿和可塑性的心理特點,利用人物成長過程和英雄事跡,尤其通過正反人物的對比,對學生思想品格的陶冶和責任意識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中教師講述的,如岳飛的精忠報國、壯志未酬的《滿江紅》和西子湖畔的岳飛和秦檜的塑像;于謙的《石灰吟》和北京保衛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之”和“虎門銷煙”;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臺州九捷”等歷史人物和事跡,對學生責任品格的形成產生了極大影響。這些仁人志士堅定的信念及對社會熱切的關懷,表現出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崇高的責任感。通過感悟歷史人物的人生價值,凈化了學生的靈魂,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歷史史實和情景的再現,對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感受歷史,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師在講“秦王掃六合”時,利用歷史短劇《買馬記》再現分裂割據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交流、文字交流,貨幣、度量衡交換遇到困難的史實,使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分裂對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嚴重影響,體會和感悟到了統一的必要性,并聯系現實生活中的臺灣問題,學生的統一意識和歷史責任感油然而生。又如在學習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教師通過制造濃煙滾滾的火燒場面,再配以教師莊嚴肅穆的表情和深沉、濃重的陳述,學生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激發出了對侵略者的強烈仇恨和對民族命運的關切。這些歷史情境的再現,喚起了學生的責任情感,調動了他們潛在意識,使他們的靈魂受到了沖擊。鮮活的歷史史實所具有的感召力,使學生體驗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他們從歷史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和人民的召喚,激發了他們對人民對社會關切的思想感情,自覺地樹立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將在今后的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責任品質。
(二)語文教學中責任意識的培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課程改革的目標”指出,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這一目標表明,對學生的責任教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該從小抓起、從學科教學抓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蘊含責任教育的文章,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最佳資源。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體現父母感情的文章。如《秋天的懷念》一文,母親重病纏身,卻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好好活下去。譜寫了一曲偉大母親對兒子高度負責的頌歌。《地震中的父親與兒子》一文,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及同伴,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父母能為兒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為兒女,我們應當做些什么呢?我們因勢利導,開展了“父母的生日、父母愛吃什么、父母關心什么、父母每天都做什么”等調查活動,使學生知道父母為了自己付出那么多,其根本原因是責任在起作用,從而激發了學生熱愛父母的情感,意識到自己應該為父母著想、對父母應盡一份兒女的責任。
小學語文課本中還有許多描寫同學之情、朋友之情、鄰里之情的文章。如《一件運動衫》一文,講述了“我”買運動衫、買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和“我”換運動衫的經過,體現了“我”與康威先生之間的真誠的友誼,贊美了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的美好情感。挖掘課文中隱含的教育信息,以言感人,以情動人,激起了學生思想的共鳴,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對人應該關愛、有一份責任。
(三)數學教學中責任感的培養
我們偉大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遺產,在數學上也有過巨大的成就,對人類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在數學教學中,緊扣教學內容,不失機地穿插一些我國數學發展史,能夠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歷史成就,從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責任感。教師在講“幾何的初步認識”時,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在幾何上的成就:公元前4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遺址已經有了平行線、三角形、菱形、長方形和圓形等精美的幾何圖形、圖案和花紋。約成書于公元前一百年的古代算書《周解算經》中也有過關于直角三角形各邊關系的記載。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計算到7位小數的人。這一成果比國外數學家至少早一千年。這些都說明我們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通過這些史料的介紹,學生既豐富了數學知識,又增強了自豪感,激發了學生的超前意識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進而擔當起繁榮和發展數學的歷史責任。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有目的地介紹新中國成立后在數學上的成就,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新中國。在學習“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解方程”時,老師向學生講述:歷史上,我國人民對數學的發展有過許多杰出的貢獻和輝煌的成就,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近百年內,由于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加之外國的入侵,我國近代科學技術包括數學在內,都大大落后于其他國家。建國后,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地調動數學工作者的積極性,通過他們的刻苦攻關,填補了許多數學領域的空白,趕上甚至超過了其他國家。如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身居陋室,通過多年的鉆研,攻克了世界數學難題“歌德巴赫猜想”。可以想象,若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哥德巴赫猜想”也許還要猜下去。通過新舊社會對比,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發展繁榮我國數學的責任感,而且使學生看到了祖國生機勃勃的今天和充滿希望的明天,真正領悟到學習與祖國的強盛息息相關,從而認識到學習是學生應盡的責任,只有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才能報效祖國,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二、開展活動是責任教育的重要載體
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在中小學生中進行責任教育,必須循序漸進、不斷滲透,把抽象的責任意識通過具體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置身其中,感悟和體驗,在他們內心深處產生震撼,才能真正達到我們責任教育的目的。轉(一)寓責任教育于主線教育活動之中
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把“信心留給自己、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愛心獻給社會、忠心獻給祖國”的“五心”教育活動,并與“雛鷹爭章”活動結合起來,通過身邊小事,使學生得到了鍛煉,培養了責任感。
“五心教育”讓學生體會到什么是責任。我們在開展“五心教育”活動中,首先教育學生把信心留給自己。自信是通往成功的基石,只有充滿自信的孩子才能履行自己應盡的責任。讓學生通過“我能行日記”,記錄自己成功的經歷,在班隊會上與同學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通過開展“我身邊的英雄”評選活動,號召全體學生人人關心和幫助他人,使學生在關心他人中得到他人的關心;通過“在家做好孩子”活動,確立“好孩子”的標準,號召學生在家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教育學生尊重、孝敬父母和長輩,盡到做子女的責任;通過開展“愛心捐助”活動,使學生了解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與他們同齡的孩子沒有錢上學,我們要為這些孩子盡些微薄之力,幫助這些急需幫助的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軍事夏令營”和參觀烈士陵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使他們從小就立大志,長大報效祖國,肩負起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神圣職責。
“雛鷹爭章”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責任背后的喜悅。我們在“雛鷹爭章”活動中,結合“五心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選定需要學生爭奪的獎章。如“五自”獎章(即自信章、自理章、自護章、自律章、自強章)、愛心章、孝敬章、國防章等,均由學生自己每月選出所要爭奪的1-2枚獎章,并每月在班級展示,舉行一次評章活動。有學生自己評、他評、老師評、家長評等形式,把學生的表現展示出來,最后由班級評比委員會綜合上述意見,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頒發“雛鷹獎章”。每學期由班級推薦優秀者參加全校的評章活動,學校召開隆重的頒章大會,為獲勝者頒發校級獎章。學生通過爭章活動培養了對自己、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并嘗到了付出的喜悅。
(二)寓責任教育于主題班隊會之中
我們隔周一次的班隊會,是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的重要陣地,組織好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結合學校工作重點和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召開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班隊會。例如,有的學生管不住自己,經常在走廊和操場上扔雜物。為了讓學生克服這一毛病,組織各班以此為主題召開班隊會。先由學生表演亂扔雜物的場面,然后讓學生討論這種行為所反映的問題,最后暢談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讓學生感悟到亂扔雜物就是對集體、對他人、對環境不負責任的表現。再如,為了讓學生“關掉水龍頭——節約用水”的主題班隊會,是對集體、對社會負責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節約的水,不僅是學校的水也是社會的水,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心。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懂得我們身邊的事雖小,但小事非小,事事有責任,把身邊的小事做好就是負責任的道理。
(三)寓責任教育于系列活動之中
結合重大節日,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如,清明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通過這樣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從中受到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責任教育。除此,我們還通過每學期兩次的“交通安全”和“珍愛生命”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從而更加珍愛生命,注意交通安全,提高了自己對自己負責任的意識。
三、社會實踐是責任教育的基本渠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只有實踐才能掌握知識、增長才干。我們在責任教育過程中,把社會實踐作為基本渠道,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收到較好效果。
(一)“小交警”站崗值勤
許多學校開展了“一日小交警”活動。如長春市東四小學,他們在責任教育過程中,把“一日小交警”作為載體,教育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五年前,他們率先在長春市中小學中成立了“小交警支隊”,聘請長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的同志為輔導員,到學校作報告、組織訓練、講解交通法規等,使學生對交警叔叔的生活、交通法規和交通知識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到現場觀察交警的值勤情況,親身體驗交通就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線;然后,在輔導員的指導下,組織學生上街站崗值勤,他們穿上小交警服裝,手戴白手套,指揮起來還真象那么回事呢!
(二)“環保衛士”在行動
當今世界,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已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各國政府的重視。為了教育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對地球負責、對人類負責、對生存的家園負責、對自己負責,開展了“環保小衛士”在行動的活動。組織學生深入街道、社區、公共場所等,清掃環境、撿拾白色垃圾,為保護環境做出了貢獻,受到了社會的好評,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三)“我是一個小會計”的體驗活動
在系列責任教育活動中,“我是一個小會計”活動也很有特色,收到較好效果。一位中學生跟著在銀行工作的媽媽來到銀行,準備當一天“小會計”。她激動而緊張地坐在計算機前,隨著顯示屏上的菜單不斷變化,她操作靈活,運用自如,有些沾沾自喜,覺得會計工作也不過如此,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她很自信。正當她得意時,突然帳單上多了一個“0”,她有些緊張,不知所措,后來幸虧被媽媽檢查出來了,不然……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這才體會到了什么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茍;體會到了什么是責任心和責任感。她暗暗下定決心,今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學習,總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擔負起為黨和為人民理財的重任!
由于我們堅持開展責任教育的實驗與研究,使中小學生的責任心、責任感和責任意識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愛護環境,從我做起。在許多學生的作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愛護環境,從我做起。”這不僅僅是一種認識或一種口號,更是一種內心的呼喚,不少學生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環境。他們有的幫助環衛工人清掃街道的垃圾;有的向不愛護環境的人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制止不文明行為;有的給市長寫信,建議要教育市民愛護環境等等。吉林市實驗中學開展的以“水污染的危害與防治”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取得顯著成果。該市電視臺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第二,尊重父母,關心父母。我們從學生的作文和老師的論文中看到了他們孝敬父母、關心父母的實際行動。如有一位學生為了減輕下崗父母的負擔,她把每天3元的零花錢減少到了1元;還有一位3年級女孩,為了給父母過生日,她早早起床打掃房間,用自己積攢的零花錢為媽媽買了生日蛋糕,并親手制作了生日賀卡,上面寫到:“祝媽媽生日快樂!”媽媽看了非常高興,說她懂事了。
第三,關心社會,關心集體。責任教育之后,學生的變化還表現在關心社會、關系集體上。某小學班主任在論文中寫到:有一位家長對我說,一次她領孩子上街,孩子看到地上的垃圾袋,趕快跑過去檢起來。當媽媽問孩子為什么這樣做時,孩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這是我的責任!”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第四,學會自理,自我負責。一年級學生的自立能力差,事事處處都要父母一手代勞。有的孩子上學不是忘帶作業,就是忘帶課本、文具等。老師一問原因,有的說媽媽沒有給裝進書包;有的孩子則說奶奶沒給我裝……孩子振振有詞,把忘記帶東西的責任完全推給家長,而他們自己一點錯都沒有!這真讓人費解!這位老師因勢利導地說:“自己的東西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樣,假如你們丟了,爸爸媽媽肯定非常著急,并且四處尋找,而決不會說我不管。同樣,自己的東西丟了就等于你的孩子丟了,也應該自己去找,而不應該讓別人承擔責任!”孩子聽了雖然哈哈大笑,但他們卻明白了一個道理:對自己負責,就要管好自己的物品。通過這樣的教育使孩子們漸漸地明白了,上學遲到、作業沒完成、忘記帶東西、不守紀律等,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責任教育是永恒的主題。責任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責任,就需要責任教育。向青少年進行責任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長期的任務。
- 上一篇:教師教育可持續發展論文
- 下一篇:學校教育創新內在驅動力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