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意識范文

時間:2023-03-15 15:5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責任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責任意識

篇1

一、明責是增強干部責任意識的前提

2012年,兵師黨委提出了對農牧團場實行爭先進位的考核辦法,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團場干部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每一個指標的完成都離不開責任的落實。

作為一名團場干部,增強責任意識,首先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和應承擔的責任,明晰自身崗位在全團工作中的位置、作用、職責和要求,自覺做好職權范圍內的工作。

其次,要對自己的崗位職責、能力素質、工作要求、群眾愿望等方面有一個清醒正確的認識,同時要對自己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差距有正確認識。

最后,要在尋求最佳工作思路和方法上有清醒正確的認識。只有做到了正視自己,明確職責,才能把有限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才能實現后發趕超。

二、履責是增強干部責任意識的重點

履行責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含五個方面:責任意識是“想干事”,責任能力是“能干事”,責任制度是“可干事”,責任行為是“真干事”,責任成果是“干成事”。

培養責任意識。干部要在堅持自我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責任理念的同時,加強專業技能和知識技能學習,培養勇于干事、敢于擔當,積極進取、主動自覺,各負其責、盡心盡力,在崗一日、盡責一天的責任型團隊,要提升學習能力,打牢開展工作的理論基礎,要提升實踐能力,增強工作的實干能力,要提升思維能力,強化決策功能,要提升執行能力,增強決策效果,做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

增強責任能力。增強干部的責任能力,既要提升自身領導、管理、溝通協調和情緒控制等能力,還要從我做起,重視培養靠得住、信得過的黨性修養和職業品格,將分內職責履行到位。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干部要加強自我反省,培養沉穩堅毅的心智,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干部還要善用正面思維,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

健全責任制度。首先要建立考核體系。在明確職責、崗位設置和分工的基礎上,建立覆蓋全員的日常責任考核機制,并將其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實現對責任評價的日常化、經常化,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其次是要創新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全員責任意識;管理者要把重心從“對人的管理”轉移到“為人的服務”上,依靠職工發展團場,增強全員的主人翁意識,激發職工對企業、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強調責任行為。就是要求干部要敢于擔當,一是要敢于擔當重任,勇當時代先鋒。這是時代的要求,是對青年干部的要求,也是落實好各項工作的要求;二是要敢于決策,做堅定的執行者,在任何情況下,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主見,遇事要冷靜、考慮問題要全面、處理問題要果斷;三是要敢于面對復雜情況和問題,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對待問題不能繞道而行,而要迎難而上,努力尋求好的解決辦法,防止被動,要有預見性,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四是要敢于面對職工群眾,防止矛盾激化。要正確對待職工的訴求,多與職工溝通,多為職工著想,關心、愛護、尊重每一名職工。

三、問責是增強干部責任意識的底線

強化責任意識,還要形成問責機制、營造問責氛圍。要做到事前問責善提醒、事中問責抓督促、事后問責嚴誡勉,確立良性的責任導向,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完善提高。

問責的過程,要明確對誰問責、誰來問責;要了解問責的情形,明確問什么責;要了解問責的方式,明確責任的承擔方式;要了解問責的程序,明確怎樣開展問責;要了解問責的后果,明確問責對問責對象造成的影響;要明確問責與紀律處分、刑事處罰的關系。領導干部要準確把握問責的內涵,自覺接受監督,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到依法履職盡責。

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是當前團場干部必備的素質,在責任與能力之間,責任是先導,是領導干部能力素質得以發揮的思想意識。因此,我們一定要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讓能力在責任的引導下發揮到極致。

篇2

當前,開展責任意識學習討論活動,正在集團上下如火如荼地全面展開,結合學習《問題背后的問題》提高責任感、強化責任心。我就加強責任意識談談個人的淺顯認識,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什么是責任?什么是責任意識?

我們天天在講提高責任意識,那么什么是責任?什么又叫做責任意識呢?

個人認為責任就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來區分,可以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去認識。責任無處不在,存在于每一個角色。父母養兒育女,老師教書育人,醫生救死扶傷,工人鋪路建橋,軍人保家衛國……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甚至對祖國承擔并履行一定的責任。責任有不同的范疇,如家庭責任、職業責任、社會責任、領導責任等等。這些不同范疇的責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責任只有輕重之分,而無有無之別。

所謂的責任意識,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責任,并自覺、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責任,把責任轉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責任意識,再危險的工作也能減少風險;沒有責任意識,再安全的崗位也會出現險情。責任意識強,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意識差,很小的問題也可能釀成大禍。有責任意識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愛,讓人放心。

二、責任意識的表現

責任意識的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其實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難發現,總有這樣一些人讓我們感動,他們用行動詮釋著責任意識的最高境界。

黨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為民、忘我工作詮釋“生命一分鐘,敬業六十秒”,橋吊工人許振超在普通崗位上創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鄉郵員王順友二十年如一日大涼山中用腳步丈量工作的苦樂,公安衛士任長霞以熾熱情懷書寫執法為民的人生壯歌,導彈司令楊業功用赤膽忠心澆鑄共和國的和平之盾,醫學專家鐘南山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中敢醫敢言,科學家馬祖光在實驗室里以生命之火點燃科學之光,藝術家常香玉用德藝雙馨八十人生唱響“戲比天大”。同樣,在我們的身邊也時刻能看到眾志成城抗臺風、揮汗如雨戰高溫、連夜施工搶進度、扶貧捐款獻愛心……從中,我們無不感受到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這就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責任。

相反,沒有責任意識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一起起慘痛礦難帶給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一種種假劣食品導致許多無辜百姓的傷害,一次次嚴重污染造成難以挽回的生態災難,一例例觸目驚心的腐敗案例引發的沉重教訓,甚至一次次小小的操作失誤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損失……從這此事情中,我們看到的是什么?是共同的禍根——責任的缺失!不僅表現在對個人的不負責,更表現在對家庭、集體甚至國家的不負責。責任就像一把雙刃劍,沉甸甸地擺在我們面前。

三、責任認識的誤區

有的人認為,講責任太沉重,擔責任太勞累,不輕松,不瀟灑。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常言道:“天地生人,有一人當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作為社會人,不可能脫離責任而生存。你不扛槍我不扛槍,誰來保衛國家;你不勞動我不勞動,誰來創造財富;你不擔責我不擔責,誰來推動社會進步。有收獲必有付出,有享受必有奉獻,這是生活的法則。“盡力履行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逃避責任、坐享其成、虛度光陰,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勇敢地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人生才會充實,生活才有意義。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瀟灑走一回”。也有人認為,責任是一種束縛,限制個人自由,阻礙個性發展。這種把責任和自由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認識,也是不正確的。責任與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自由以責任為“邊界”,責任以自由為“外延”。履行責任與享受自由是成正比的。享有自由,就意味著負有責任;履行責任,才會享受更充分的自由。天底下沒有為所欲為、無拘無束的自由。責任限制是一種主觀上的任性,彰顯的恰恰是自由。主觀上的任性,行動上的隨心所欲,只會導致不自由。

甚至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別人不負責,我想負責也負不起來”——無法負責任;“大家都不負責,我一個人負責也白搭”——負責任無用;“別人對我不負責,我對別人負責是犯傻”——負責任吃虧。凡此種種,是對責任觀的歪曲理解。我們只有將自己承擔的責任先擔負起來,才能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負責,形成一種人人負責的氛圍,而不能用自己的不負責去淡化負責的氛圍。

有一句話說的好——責任重于泰山!

四、如何提高責任意識

人們最熟悉的,往往也是最陌生的;最應該做到的,往往又是最難以做好的。責任也是這樣。我們從小都在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如何去做?當然是通過履行自我的責任來體現,來升華。個人認為提高責任意識,要從三方面來踐行。

首先是責任教育。主要從大、小兩方面來講:大的方面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著眼于服務和奉獻,引導人們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個人的正當利益;著眼于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引導人們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著眼于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引導人們把職業目標同遠大理想結合起來,在自己的崗位上忠實地履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自覺的把責任意識轉化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中去。小的方面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個人的盡責是對集體的盡責,每個集體的盡責是對社會的盡責。讓我們在全社會共同營造這樣一種風氣和氛圍:負責任光榮,不負責任可恥。

其次培養勇于負責、敢于負責的精神。勇于承擔責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諸葛任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揮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銘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不怕犧牲、盡忠職守、利居眾后、責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傳的思想標桿,是后世子孫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

篇3

案例1:某次寄宿生集會,一學生時而說話,時而把前面的同學攬入自己的懷里,值日行政讓他站立,該學生就是無動于衷。于是值日行政鉤住他的衣領要他站立,沒想到這位學生竟架起手勢要跟老師大干一場。為嚴肅校紀校規,學校要求該生在下一次寄宿生集會時做深刻檢討,該生回家后竟威嚇家長:“要讓我做檢討,我就不讀!”于是家長急了,來校找認識的蘇領導,蘇領導馬上打電話給分管領導和該值日行政,通融能否不讓該生做檢討。通融未果后,家長又找該值日行政說情,問題似乎越來越嚴重……

案例2:某中學一生管教師在巡查宿舍時,發現一個宿舍的學生在講話,于是要求該宿舍同學說出誰是肇事者,因沒人主動說出,結果體罰了該宿舍全體學生,引起該宿舍學生及其家長的強烈不滿。家長來校找馬領導,聽說馬領導對著家長說:“這生管教師是該被好好教訓一下”。結果生管教師不僅挨了家長的教訓,派出所、新聞媒體也都介入教師體罰學生這件一事了……

案例分析:如果家長找到蘇領導后,蘇領導能問問事情原委,站在學校的立場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的過錯,指出孩子做檢討的必要,告知家長對孩子一味順從的危害,也許事情就容易解決了;如果家長找到馬領導后,馬領導不是“這生管教師是該被好好教訓一下”,而是承認生管教師確實存在方式方法上的過失,及時為學校平息事態的發展,也許就不會造成那么大的社會影響。

這兩個案例都折射出這樣一個問題:當前學校一些行政領導很缺乏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

一、對于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的認識

學校的大局就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健康、和諧、持續發展。為達此目的,學校行政領導要有大局意識,要自覺了解學校的大局,要以班子的利益為重,要以學校的事業為重,要以共同的奮斗目標為重。大局好了,大家都跟著沾光;大局壞了,大家都跟著倒霉。行政領導是一所學校的領頭羊,因此,在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在對待學生、教師、家長等方面都不可缺少大局意識。大局意識是行政領導的基本政治覺悟、公德準則,是學校穩步提升的前提條件。

責任意識是指對工作的一種內在的負責意識。責任意識強,能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責任意識差,總覺得工作單調無味,很小的問題也可能解決不了。行政領導是學校的管理者,學校的盛衰榮辱都有行政領導的責任。對于這些責任,行政領導要自覺、主動去完成,不是被動接受,那種為博得校長的歡喜,在校長面前很賣力,而在背后卻是大相徑庭,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學校得以向前發展的危險信號。無論我們在什么行政崗位,都需要默默耕耘,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不折不扣地完成本職工作,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也是成就事業、贏得他人尊敬的關鍵所在。

二、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的意義

領導班子是一個核心組織,是學校發展的保障,是教師團隊的楷模,它發揮的是決策功能、指揮作用。因此,學校班子成員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比普通教師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更為重要,它是做好學校工作的基礎。如果班子內部缺乏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鬧矛盾搞分裂,那教師就變得做事無目標、奮斗沒方向,學校也就成了一盤散沙,再無凝聚力、戰斗力可言。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應看作是一種事業、一種責任、一種奉獻,反映的是行政領導的政治品質問題。

當前,一些行政領導很缺乏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有的領導缺乏長遠規劃,總是考慮短期效應,致使學校難于持續發展;有的領導不能以身作則,問題處理有失公正,沒有全盤棋思想,致使班子渙散,人心不齊;有的領導認識偏差,認為自己是在為校長做事,工作上大打折扣;有的領導缺乏周密思考,工作不講效率或經濟成本;有的領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力圖安穩,明哲保身,缺乏榮譽感;有的領導工作拖拉,不敢負責,缺乏擔當和勇氣,致使制度難以執行;工作難以落實到位;有的領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分擔責任,而是送人情,亂加評判,暗箭傷人;有的領導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應有的黨性原則,個人私欲膨脹,搞“窩”里斗;有的領導夸夸其談,華而不實,唱得好聽,做得難看;有的領導對一些交叉性的工作相互推諉,不能通力合作,統籌兼顧。凡此種種,造成班子之間關系緊張,不能融洽相處,形成合力,而是產生內耗。

不管在什么單位,領導之間需要鼎力相助,尤其是副職,本身就是助手,就是配角,對正職的支持是分內的事,也是副職必須具備的素質。副職要有“綠葉”精神,甘當無名英雄,甘做班子榮譽的奉獻者,要多攬事少攬權,多攬小事,多攬纏人的事,工作中要尊重正職,請示正職,不要主觀臆斷,隨意表態,要有主見但不固執。當出現工作失誤后,不能推卸責任,找種種借口敷衍了事,要自我剖析,敢擔責任。當其他副職遇到困難時,要以旁觀者清的角色積極獻計獻策,幫助解決,分擔責任,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更不能相互拆臺、落井下石,班子領導只有相互補臺,才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

某些情況下,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全局利益,有時行政領導要甘于犧牲個人利益,不能一心只想個人得失,這是最能看出一個領導的風格、品質到底如何,也是領導能否受到他人敬重的最敏感話題。

如果行政領導首先沒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又怎能要求教職工具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群眾看干部,教師看領導。行政領導要把自己的品行、行動作為教師的一本活教材,做到覺悟高于他人,工作勤于他人,奉獻多于他人,業績優于他人,唯有如此做出表率,才能引領教師做出表率,也才能觸發教師把學校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行政領導要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學校,有利團結的話就說,不利團結的話不說,有利團結的事就做,不利團結的事不做;該說的話才說,不該說的話不亂說,該做的事才做,不該做的事絕對不做;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只有這樣,行政領導說話才有分量,做事才能讓人信服,為人才能讓人尊重。

三,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的方法

要增強學校行政領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但用制度管理往往只能局限于下限要求。行政領導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更應表現在自覺、主觀能動方面,需要通過學習、實踐、自省、自律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

1.在學習中增強。自古以來,凡是有造詣、有學問、有修養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熱愛學習的。學習是立身之本,是提高修養的基礎。學習,一要學政治理論,保持理論上的清醒、立場上的堅定、政治上的成熟;二要學本專業知識,做到干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三要學法律知識,做到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四要學修身養性知識,促進品格、情感、心理方面的自我修養、自我完善。

2.在實踐中磨礪。大局觀和責任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崗位煉意識,崗位出人才。領導干部要從書本上汲取理論支持和知識營養,更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造就優秀的品格。任何事業都不可能坐享其成,都是干出來的,不是“吹”出來的。同樣道理,一個人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如何,不是嘴巴里說出來的,說了也沒人相信,而是在實踐中磨礪出來的,不用說別人也會由衷信服。那些在艱苦、復雜環境工作中經風雨的行政領導,比在平穩安逸的環境中成長得要快一些;那些經歷豐富、見多識廣的行政領導,比經歷簡單的行政領導要成熟一些。因此,每位行政領導要積極實踐,主動投入,用心去做,在做每件事,處理每件事的過程中增強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

3.在自省中提高。自省是對自己的品行、行為是否合乎職業道德的自我檢查。作為行政領導,要經常想一想,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想想自己所言所行是否符合領導干部的標準和要求。個別行政領導缺乏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思想不成熟,工作沒做好,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缺乏反思、自省。為此,行政領導要經常反思自己干了些什么,有沒有自覺維護學校的大局,工作有沒有做好,做不好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在自省中分析得失,調整自我,在自省中贏得事業的成功,在自省中塑造出完美的人格。那些具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的行政領導,總是能夠深入思考,想問題、處理問題總是站在大局的基礎上,站高一步、看遠一點、想深一些,工作成績總是優人一等,勝人一籌。

4.在自律中升華。自律是人的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形式,是在職業道德活動中自己為自己立法,是在理性、良知的指導下對現實和職業道德關系的自我約定。作為行政領導,一看做人,二看做事,既然組織安排你挑重擔,那么你就應該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講回報,只求組織放心。一些班子成員在做事情上常求“利”字,有利可圖,積極表現,沒利可圖,一拖再拖,這是很庸俗的人,難成合格的行政領導。面對各種誘惑,要能保持平常心,嚴于律己,做到自身正、自身凈、自身硬,清清白自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實際上,很多黨性黨規、品行修養就像開車不能闖紅燈一樣,是一些常識性的要求,人人都應知道,行政領導要清楚自己的品德底線,同時也要守住這個品德底線。

篇4

情感疏通,培養責任意識

現階段的中學生,很多都是生在“421”家庭。他們從小就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掙著養,搶著寵。毋庸置疑,這種生活環境,容易造成他們“責任意識”薄弱,尤其在日常小事方面。學校肩負著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重任,要培養對國家、對社會、對親人、對自己負責的人才。

責任意識不是一種技能,不是一兩天的學習就能具備的。一方面,教師要注重意識的內化過程,讓學生在心里體會、感受到責任的存在,能在做事的過程中按照責任的準繩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即便是自己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也能毫無怨言、認真做好,這就是責任。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內化過程是長時間的,也是一個不確定的過程。可能一件小事就能觸動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保持責任意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向學生灌輸責任意識的道理。理論知識的灌輸方法要豐富多樣,避免枯燥單一地講解。值得推薦的方法是:結合學生身邊的日常小事,將責任意識具體化呈現給學生,比如“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少給父母添負擔”就是一種責任的承擔。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們重新感悟傳統文化故事中一些內容:孟母的“擇鄰而居”,講的是教子的責任;“臥冰求魚”,講的是恪守孝道的責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講的是工作盡職的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講的是愛國的責任。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到國家大事,讓他們從小事做起,慢慢理解責任的意義。

結合實際,合理制定目標

責任意識的培養不僅是內化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將這種認識和情感表現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制定目標,從簡到難,逐步實現。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責任意識的培養特點,將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目標分四個階段制定。

一是對自己負責的意識,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意識;二是對他人負責,培養學生尊重他人,認同和接納他人,愛護父母親人,營造溫馨舒適家庭氛圍,并能夠與大家互助合作精神;三是對集體負責,讓學生做到愛護集體,具有集體榮辱感,學會共享,愿意為集體付出;四是對社會和國家負責,愛護環境、關心國計民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立志報效祖國。從學生自身、身邊親人、朋友開始,到集體社會,從近到遠,從易到難,逐步制定目標,讓學生一步步養成責任意識。

循序漸進,逐步培養

根據階段目標逐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關鍵是要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循序漸進,就要珍視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和成功。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急于追求勝利,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同時,他們的心智不夠成熟,抗挫能力不夠強。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的成功,對其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以追求更大進步。在激勵的過程中,教師切忌隨便表揚,因為那會失去激勵作用。相對應的,對于學生表現出的不積極、不負責,教師要給予提醒和指正,注意指正時的用詞,不可隨意定性,切忌一棍子打死,而應以心理疏導為主。及時合理的表揚和鼓勵,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循序漸進,有利于學生發展和促進學生自信心,讓學生主動、自發地增強責任意識。責任意識培養的重心是學生在某一方面得到肯定,就具備了發展其他方面的動力,會參照此長彌補不足。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個性特點,努力發現學生優點、特長,因勢利導,積極鼓勵和強化發展。比如:有些同學可能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成績不好,但孝敬父母,常常會幫其他同學打掃衛生、干體力活,讓其他同學多一些時間學習;有的同學可能不愛學習,但在日常活動中積極為班集體榮譽努力奉獻,放學后依舊想辦法、出策略,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這些學生往往會受到其他同學的歡迎。教師可以通過他們的特長,激勵他們做到全面發展。比如孝敬父母的同學,經教師稍加引導就能意識到自己好好學習,就是孝敬父母、尊重老師的重要表現,自然就有了學習動力,承擔起學生時期的重要責任。

家校溝通,合力培養

現階段中學生責任意識相對薄弱,與家校溝通不夠及時有極大關系。試想,學生處于兩個并不統一、甚至矛盾的教育環境中,又怎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現實的情境往往是教師要學生對自己負責,而家長則覺得除了學習文化課知識和考試,其他事情都可替孩子代勞,不用學生負責,致使很多學生的責任意識不夠健全。因此,學校要盡量多與家長溝通,通過建立家長學校,開放家長學習網站,開設校訊通等方式方法,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輸送給家長,做到家校一致,共同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和強化。

篇5

【關鍵詞】青年 社會責任意識 思考

康德曾經說過:“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①責任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責任教育,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論,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之說,再到“八榮八恥”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標準的提出,處處都體現著責任意識。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培養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既可以促使其不斷成熟和完善,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要求。

社會責任意識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應承擔相應責任的意識和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特征。廣義的社會責任感包括自我責任感和對于自我之外的他者的社會責任感。②人的社會責任意識一般包含三個層次,分別是對自己負責的自律精神、對他人困難的同情心,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是一個人的責任意識的最高境界。

增強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意義

增強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形成。所謂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法治與德治充分融合的社會,是一個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包含對他人、對社會群體,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青年群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相對素質也較好,作為實現社會和諧的主要依靠力量,他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條“生態鏈”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每個青年都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主動自覺地承擔對社會的責任,對環境的責任,無疑會起到極強的示范作用,極大地影響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

增強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培養,是高校德育教育最首要的任務。大學階段是青少年思想的重要轉折時期,是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這一時期所受的道德教育,會成為其自我道德的衡量準繩,成為其對社會現象的評判標尺,對青年群體今后步入社會,甚至對其一生的價值判斷都會形成重要影響。青年只有具有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才會自覺地將自己與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才會樂于奉獻,主動、自覺地為社會、國家和整個民族的興旺,作出應有的貢獻。培養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無疑是高校德育教育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增強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是青年群體自我完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首先,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人邁向成功必備的條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道德責任有時比知識或能力更加重要。青年最終要踏上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對其今后的職業生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是當代青年實現自我價值的要求。社會價值是自我價值的基礎,自我價值只有在實現社會價值中才能得以體現。當代青年的人生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人民群眾的尊重程度和服務程度,青年對社會的貢獻越大,相應的其自我價值也體現得更大。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對當代青年自我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現狀分析

為獲取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意識的具體數據,本人編制《當代青年社會責任意識問卷調查表》,并在第一調查網問卷內容,對廣大網友進行不記名調查。通過對網上獲取的500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受調查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現狀有以下特點:

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通過調查發現,受調查青年知識廣泛、思維敏銳、熱愛祖國、關心時事、有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整個青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意識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在問到“青年是否應該愛國?”時,有90%以上的受調查者表示,愛國應該是青年的首要責任,作為青年應該自覺承擔起對祖國的責任;而且有超過六成的受調查者表示,如果祖國遭受侵略,自己最關心的是國家的安危;有近七成的受調查者表示比較關注時政。

社會責任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首先,對社會奉獻精神不夠。對社會責任持何種理解,是否具有對社會的奉獻精神,是一個人社會責任意識是否強烈和其是否能自覺履行自己社會責任的關鍵。社會責任由低到高,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一種自我約束,即不做對社會有害、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然后,才是關懷他人,回報社會,這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更高層次表現。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前青年群體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第一階段,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能做到不危害社會利益,不有損他人利益,能自覺地盡到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但對于社會責任意識的更高層次,關懷他人、回報社會,對社會有奉獻精神卻不是每一個青年都能做到的。我們從對學生的調查中可以看出,有近半數的學生對社會的奉獻精神都不夠。

篇6

摘要:青年教師作為獨立學院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中堅力量,其教學責任意識不僅關系到獨立學院教學質量,而且關系到獨立學院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分析獨立學院青年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現狀及其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增強青年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的一些建議,以推動獨立學院教師隊伍的建設。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其業務水平和職業素質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隨著獨立學院辦學形式的規范化,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獨立學院要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就勢必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現階段,獨立學院教師隊伍的建設總體上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的責任意識還不夠強,這不僅影響到其自身的教學質量,也影響到學校的教學氛圍乃至教師隊伍建設。因此,提高獨立學院青年教師的責任意識不容忽視。

一、獨立學院青年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現狀

獨立學院所倚重的專職教師隊伍以老教師和青年教師居多,而中青年骨干教師短缺,其年齡結構呈現“葫蘆型”的特點。這些初人職場的青年教師為學校的教學注人了新的活力,并將自身的成長與獨立學院的發展聯系起來,是獨立學院建設發展的生力軍。“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但在推動獨立學院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部分青年教師責任意識狀況卻不容樂觀,教學責任意識仍有待提高。

1.青年教師師德意識較為薄弱。“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師德不僅會影響教育,還會對一個民族的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當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但是,獨立學院部分青年教師的師德意識較為薄弱,缺乏必要的教學責任意識,只教書少育人,忽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世界觀、人生觀的指導。

2.青年教師敬業奉獻精神缺乏。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在這個崗位上工作本就該勤勤懇懇、愛崗敬業,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而獨立學院部分青年教師卻沒有很好地履行這個高尚崗位的工作職責。他們中的一些人缺乏責任心,對教學工作敷衍塞責。教學上既不認真備課授課,也不關注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缺乏教學熱忱和愛崗敬業的精神。

3.青年教師長期性教育意識不足。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的事業,需要國家、社會、學校、教師等各個方面相互配合。教師作為教育事業中最重要的一環,也需要在思想上樹立教育長期性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教學職業生涯,服務于教育事業。但現實中,獨立學院的青年教師卻常常忽視教育的長期性,僅把教學工作作為短期功利性的謀生手段,把在獨立學院的教學經歷當作以后職業發展的跳板,對獨立學院的教學工作也懶得負責任,教師逃課的現象時有發生。在這種思想意識指揮下的青年教師,其教學質量自然令人擔憂。

二、獨立學院青年教師教學貴任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青年教師自身方面原因

獨立學院師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青年教師居多。這些年輕的教師大多剛從高校畢業,教學經驗較缺乏,職業素養也不高。初人職場的他們承受了來自成家、立業等方面的經濟壓力,多表現出短期功利性傾向,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不甚關心,片面追求科研項目、職稱頭銜,卻沒能從教書育人的基本點出發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這就導致他們在平時的教學和工作中缺乏教師應有的責任意識,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

另一方面,獨立學院學生大多是高考中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無論在學習成績還是學習主動性方面都不高。在學生總體水平較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青年教師的教學熱情也會受到抑制。在教學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就難以形成良性循環的內心激勵,從而使他們不注重師生互動,更不用說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來教授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

(二)獨立學院方面的原因

獨立學院是民辦性質的教育機構,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辦學,除了具有教育的公益性外,獨立學院也要兼顧出資者的經濟利益。獨立學院聘任教師采取的是聘用制,教師不人國家事業編制。與普通高校相比獨立學院的教師待遇比較低,福利和社會保障也不及普通高校的教師。這就無形中加重了青年教師的經濟壓力,分散了青年教師投身教育的精力。部分青年教師在思想意識上只是將在獨立學院的任教作為其職業發展的跳板,他們會在教學之外另謀職業發展的途徑,對教學工作敷衍塞責等不負貴任的現象時有發生。

普通高校主要利用學校名稱、知識產權、管理資源、教育教學資源等參與獨立學院辦學。由此,獨立學院的校園建設一般是以普通高校為依托發展起來的,并通過購并普通高校的教學及校園設施來擴大辦學規模。但大多數獨立學院只能繼承普通高校的硬件條件,在軟件方面如教學質量、校園文化氛圍等精髓卻難以繼承,再加上僅有十來年的辦學經歷也很難讓獨立學院在短短的時間內沉淀出具有獨立學院特色的文化環境和學術氛圍。因此獨立學院部分青年教師對待科研的態度比較浮躁。還有一些青年教師片面強調科研,無教學責任意識,既不認真備課也不專心上課,在學術研究上又表現為急功近利,僅關注科研項目的申報、科研成果的產出,根本無心教學。

(三)社會方面的原因

教師一向被社會公眾視為園丁,是指引人們心靈的明燈,教師的職業是值得人們尊重的。但另一方面,社會公眾的內心也存在著公辦教育情結,認為公辦學校的教師是高尚的職業,而民辦高校、私立學校的教師無論在教學水平、科研能力,還是在師德修養、職業道德等方面都不如公辦學校教師。而獨立學院目前的教師聘用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公眾對獨立學院教師認識的偏差,公眾會誤認為拿不到鐵飯碗的教師,其能力水平一定比較低。這種有偏頗的社會觀念著實會給初人職場的獨立學院青年教師不小的打擊,讓他們得不到在獨立學院任教所應有的歸屬感,于是對教學工作多為應付了事,不愿多花時間精力去鉆研提高教學水平,對學生漠不關心不負責。

雖然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文化基礎較差,學習成績相對落后,但他們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優越,父母大多是成功人士,工作比較繁忙,很少有時間關注子女的學習。家長在內心里一般都將教育學生的工作全部交付給學校和教師,“教不嚴,師之惰”,他們認為學生的教育就應該由學校和教師全權負責,而不關注家長與學校、教師之間的互動。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獨立學院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教學壓力,抑制了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熱情,從而助長青年教師不想承擔責任,不愿承擔責任,得過且過敷衍工作逃避責任的心態。

三、增強獨立學院青年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的建議

教師是實現學校教學目的的基礎,也是提間字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增強獨立學院青年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通過青年教師轉變自身觀念,不斷學習提高師德素養,獨立學院不斷完善校園文化和教師聘用制度、教師激勵制度以及社會家長各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夠推進青年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的培養。

(一)獨立學院青年教師應轉變觀念提高教學責任意識

青年教師是獨立學院保證教學工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堅力量,要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首先就必須從青年教師轉變自身觀念做起。青年教師需要認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僅只是服務于教學,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身教言行來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做學生學習的楷模。而作為師德基礎的教學責任意識,更是每一名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獨立學院青年教師要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轉變自己短期功利性的思想,以先進的文化思想來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責任意識,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好教師。同時,青年教師也應當關注教學中與學生的互動,培養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既可以促進師生的交流,讓青年教師在教學工作的實踐中培養自身的教學責任意識,也可以促進師生情感,讓青年教師獲得教學工作的成就感和為人師表受尊重的滿足感,從而激勵青年教師更加注重提高自身教學責任意識,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獨立學院應為青年教師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制度

首先,獨立學院應加強校園的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獨立學院的辦學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普通高校的各種校園資源。但獨立學院在依托普通高校發展,完善校園的教學設施的同時,也很有必要建立起獨立學院的特有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使那些心浮氣躁的青年教師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安心教學,靜心進行利.研活動,增強青年教師的事業心和成就感,逐漸培養起青年教師愛崗敬業的職業歸屬感、獻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和能夠擔當責任的意識。

其次,獨立學院應完善教師聘用制度。獨立學院要根據學院的長期發展目標來確定教師招聘計劃和招聘規模,制定教師招聘的標準,從源頭上選聘最適合獨立學院發展的教育人才。高校要按“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約管理”的原則來實行和健全崗位聘用制,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在招聘過程中,不僅要考核應聘教師的職業技能,更要關注應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職業素養,聘用符合獨立學院校園文化要求德才兼備的教師。

再次,獨立學院應健全青年教師培訓機制和激勵機制。對于新招聘的教師,獨立學院有必要進行一系列崗前培訓,向新教師傳遞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幫助新教師在新的工作環境中找到歸屬感,從而有利于青年教師對獨立學院文化的認同,端正青年教師的教學態度。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也要適時地通過召開座談會、舉辦教學講座或論壇等方式為青年教師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機會。對于青年教師的培訓,不僅只是單純的業務技能的培訓,更重要的是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訓,并建立培訓反饋制度,記錄青年教師教學職業的成長過程和教學素養的培養情況,為進一步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提供量化衡量依據。同時,在培養政策中明確激勵機制,堅持兩個‘喃保”兩個“體現”,即確保培養效果在育人工作中得到體現,確保通過培訓使教師自身發展得以體現。在激勵機制方面,可以適當提高青年教師的待遇水平,幫助青年教師解決宿舍、醫療保險等關系切身利益的問題,為青年教師安心從事教育事業提供基本保障。在教學過程中,按照青年教師的工作表現,綜合教師師德品質來實行績效管理,根據青年教師的發展和成就需求,為青年教師提供一定的科研經費,配備利.研設備,鼓勵他們深人教學研究,拓展專業能力,設立專項基金,獎勵青年教師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成就;還應注重對青年教師的情感激勵,通過情感關懷使青年教師產生歸屬感,打消青年教師在工作中的不安和顧慮圈,從而使他們在教學工作中更認真更負責。

最后,獨立學院應建立對青年教師全面評價機制。獨立學院可以借鑒公司企業的360度全面考核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僅由上級評價的單一評價方式,從學校、學生、同事等全方位對青年教師進行評價,既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工作和科研成果進行評價,也對青年教師思想道德品質進行評價,力求給予青年教師全面、公正、合理的評價,并將薪酬福利與考核評價掛鉤。實行這樣的評價機制能夠最大限度上實現公平公正,使青年教師得到情感上的歸屬感和激勵,克服思維惰性,從而負責任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三)社會應轉變觀念發揚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社會是人與人的組織,青年教師身處社會之中并作為社會的一員,當然會受到來自社會的影響。社會公眾對獨立學院青年教師的正面評價是青年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道德品質的內在推動力,是增強青年教師愛崗敬業精神的內心基石,是青年教師獲得職業滿足感和歸屬感的促進力量。而社會公眾片面的不公正評價卻會抑制青年教師教學責任意識等職業素養的形成。因此,社會應該轉變觀念,對獨立學院青年教師進行客觀的評價,要認識到同為教師,無論是獨立學院教師還是普通高校的教師,他們都是國家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無論是教學經驗稍欠缺的青年教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都是為教育學生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服務的。社會應該繼續發揚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為獨立學院青年教師創造一個寬容的充滿社會責任感的良好社會環境。

篇7

初中階段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2011版《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珍愛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學應依托課程本身的特性,肩負起責任意識教育的歷史任務,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筆者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強化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解讀課程標準,明確責任意識教育目標

“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核心,也是思品課的基本理念之一。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是思品課教育教學所追求的目標,責任和責任意識教育貫穿了《課程標準》的全部內容。解讀《課程標準》,思品課對學生責任意識的教育培養是層層遞進的:七年級主要培養學生承擔對自己的責任,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八年級讓學生學會對他人、集體負責,做一個守法維權的人;九年級的學生自覺地承擔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做一個為民服務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明確責任意識教育目標,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認識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硬性灌輸,需要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完成責任意識教育感知一內化一升華一實踐的過程。

二、開發課程資源,豐富責任意識教育內容

思品課的獨特性質決定其擁有極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時,教材是基礎性的課程資源,社會生活中有各種鮮活的課程資源,教師應開發利用好教材資源。如教科版七年級思品課第一單元“共同的責任”強調我們承擔起共同的責任;教科版八年級思品課第九課“一步之遙”強調違法犯罪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等等。這都是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還可以立足地方實際,利用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資源進行開發,整合文本、生本、音像、實物、網絡等資源豐富責任意識教育內容并為責任意識教育服務。

三、創設教育情境,引發責任意識情感體驗

責任意識教育中應本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理念,努力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感悟,進而增強責任意識。如教科版九年級第三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講“以振興中華為己任”時,首先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分析青少年要承擔的歷史責任,激勵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承擔應有的責任;然后介紹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和百年抗爭的歷史,引用屈原等人的詩句,重溫《義勇軍進行曲》,引導學生情感體驗“假如你生活在當時的中國,面對列強入侵和國家危亡,有何感受?”這一情境立刻引發了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激發了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四、豐富教育活動,增強責任意識社會實踐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品課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重要方法。可以通過主題實踐活動課開展辯論賽、演講會、時事報告會以及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等課外活動,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如講授教科版七年級思品課第一單元“共同的責任”時,筆者曾布置過“請為自己設計一條關于責任的標語”的作業題。學生設計出:“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關心別人就是關心自己”“為父母分憂是子女的責任”“學校興衰,我的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治國平天下,先從修身起”……等標語。從而在教學中營造了一種正能量,讓學生體驗承擔責任的感受,提升責任意識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再如,在九年級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此為主題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從不同的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既認識到生活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陋習,又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剖析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建設生態文明.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自身做起,從點滴的小事做起,認識到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五、改善評價標準,落實責任意識評價內容

思品《課程標準》說“評價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應……客觀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因而教學中要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其道德學習的積極性,評價重結果,更要重發展、變化和過程,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突出形成性評價。這樣,學生不囿于背條條框框,而是回歸課程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實現學生感知一內化一升華一實踐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對自己負責、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強烈的責仨意識,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

篇8

關鍵詞:責任;實踐能力;親近社會;未成年人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5-021-1一、培養責任意識要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的主陣地作用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多級各類學校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由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所以,我個人認為思想品德課就是責任教育的主陣地,思想品德課是培養高素質公民的需要,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課內涵豐富,覆蓋面廣,融合了道德、法律、心理、國際關系、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符合了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但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大眾傳媒不可避免侵入到中學生道德學習領域,不可否認,大眾傳媒有助于中學生了解社會和世界,拓寬視野和知識,有利于增強關心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感,但這些傳媒難免會出現成分復雜、良莠不齊的現象,這對我們思品老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這就要求思品老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廣博的知識和獨特的個人魅力,不能因循守舊,靠著幾本教科書吃遍天下,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時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探索,不僅要把責任教育看成是責任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整體責任品質的培養,大力開展責任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

二、培養責任意識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

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思想品德課新課改的重點之一,新課程標準提出“重視思想品德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實踐應用”,也就是說思品課要摒棄毫無意義的說教和無病,把責任意識的培養生活化,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現實生活的素材來充實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平常的現實生活中體驗到自身的責任,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如在講述人教版九年級思品第二課第二框《承擔對社會的責任》的教學過程中,我引用了新聞媒體上的一則新聞視頻:幾個小偷上了沈陽某路公共汽車,他們盯上了一個背包的中年婦女,乘車顛簸之際下手,一位六十歲的大爺見狀大聲喝止,未能得逞的小偷們對“管閑事”的大爺大打出手,乘客中沒有一人站出來維護正義,致使老人身上多處骨折,打人后小偷們揚長而去,待民警來調查取證時竟無一人包括險些受害的中年婦女站出來為老人作證”看完這則視頻材料后,學生們個個義憤填膺。由于這則材料中反映的情況貼近于學生實際,學生能感同身受,于是當我提問談談對此事的感想時,同學們議論紛紛,這種議論已完全不是為了應付公開課而開展的形式上的討論,而是實實在在的對材料內容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自己得出了結論。當我拋出第二問:談談如何才能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時,答案就水到渠成了,同學們紛紛從道德、法律、責任等角度給出了正確觀點。通過對這一類事件的解剖、爭論、感悟,同學們意識到社會要良性發展離不開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從而實現了作為公民應從小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的教學目標。而且通過理論聯系社會實際教育了學生要關心親近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三、培養責任意識學校要與家庭和社會聯動,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處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某些家庭在對孩子教育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過分溺愛、放任自流、方法粗暴、急于求成等,這些失當的方法對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個別家長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批評老師的做法,更有甚者在孩子面前吹噓當年自己如何如何厲害,怎樣調皮搗蛋使老師下不了臺,把這些過去的的劣跡當成吹牛的資本在孩子面前炫耀,殊不知這對孩子道德的培養正好起到反作用,試想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怎么可能對老師有敬畏感,怎么可能培養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所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長就必須為孩子設立良好的家庭環境,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對一些“不聽話”的孩子,家長的教育方法不能簡單粗暴,要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對癥下藥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責任意識。

篇9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責任意識;教育;培養

責任意識,是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是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我校是一所鄉鎮中心小學,地處農村,我們的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受家庭影響大都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中存在學習馬虎、做事不認真、過分關注自我、心中無他人、做事不計后果等一系列責任意識淡薄的現象。針對我校小學生責任意識淡薄、行為習慣相對較差等問題,在工作實踐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以此喚起學生的責任心,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一、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適時進行責任教育

小學生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學習中,所以我們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在點滴中,因勢利導,適時對孩子進行責任教育。(1)我們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積極創設氛圍,引導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能虛心求教、敢于質疑等。(2)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學生的讀寫姿勢、用眼衛生等習慣的養成,逐步培養學生對自己的身心健康負責。(3)結合學科教學活動,通過語文、品社、科學等學科,對學生滲透有關責任心的教育,從而使學生多方面、全方位受到責任心的合力教育。

二、在學校和班級活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責任感只有在具體的行為情景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所以,我們寓責任感培養于各種活動中,通過各種教育活動,給學生播下責任感的種子,為他們主動參與集體的管理提供力量。

1.開展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喜愛活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活動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學校經常開展以學生責任心教育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針對不同的主題開展不同的活動。例如,圍繞“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開展“我鍛煉,我快樂”“今天我是值日生”等活動,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懂得為自己負責;圍繞“對集體負責”,開展“春季運動會”“六一兒童節文藝演出”等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樹立主人意識,發揚團隊精神,以“班榮我榮”為己任,(下轉第34頁)(上接第33頁)為集體的榮譽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為學生提供責任心鍛煉實踐的崗位。在班級日常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不僅能鍛煉他們參與班級管理的能力,更能培養他們對人處事的責任心。我根據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管理需求,將原來由少數干部負責的管理崗位,進行細化分工,擴大崗位,基本建立起每個學生都可以負責的崗位。如管理員、小組長、負責人等,從而不僅確保班級日常管理工作能事事有人負責,在崗位的體驗實踐中,我們將所有的崗位進行輪崗換崗,加強全面的體驗實踐。

三、家校攜手,共育學生的責任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是步入社會的起點,也是每個人在社會上奮斗的港灣,而父母則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以及與社會的接觸中吸取有價值的、寶貴的營養而形成與發展起來的。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相對比較低且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再加之他們對子女的溺愛,很少花時間來關心教育子女,更談不上采用科學方法教育子女。于是,我們利用家長會、家訪等活動,大力向家長宣傳責任教育的意義,使家長明確了責任感的培養是孩子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并且愿意與學校合作,共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為了方便家長督促孩子的責任行為,我們每學期還設立了“家長對孩子的責任行為紀實評價表”,由家長監督學生實施后,家長簽字方生效。由此,家校聯合,促進了學生責任感的形成。

篇10

中專生作為推動歷史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責任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本文探析中專生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并就如何培養中專生的責任意識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中專生;責任意識;探析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2-0064-01

1 中專生責任意識缺失的原因

1.1 外部因素

1.1.1 西方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各種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不斷傳播到中國,其中既有積極的文化,如科學技術、優秀的管理理念,也有消極的影響,如強調極端的個人利益至上,而這種消極的理論正好為部分道德判斷能力較差的中專生所接受。

1.1.2 市場經濟的影響。

市場經濟在運行中所產生的價值取向,強調的是個人利益而不是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一致的對國家、對集體負責的主人翁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市場經濟的又一個特點是其運作核心是等價交換,強調的是建立在個人利益之上的等價交換,這種等價交換的機制對人的思維的形成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1.1.3 學校教育的呆板和失誤。

首先,教育目標過于理想化。我們總是想培養從社會某一角度看來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經完善與完美的人,喜歡用一些外在的社會標準來要求與評價德育活動及學生的道德面貌。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責任要求過于理想化,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既是對學校德育的一種苛求,也是非常不容易實現的。其次,教育方式單一化。目前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主陣地進行責任意識的直接灌輸。不容否認,灌輸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在學生的教育中也必須作為主導方式。但是,在針對中專生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而言,其性格的個性化決定了其在責任意識的認知與接受方面具有多元性,在灌輸過程中必須考慮學生能否真正接受。最后,教育內容理論化。學校常教育中專生為祖國、為社會而讀書,卻很少倡導中專生珍惜生命、自我成就、自我實現,常教育中專生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卻很少倡導中專生關心、維護自身的正當利益。

1.1.4 家庭教育的弱化和偏差。

現在家庭教育一直以來是圍繞孩子的成才進行的。這里的成才往往被很多家長理解成學習成績優秀、有特長,而忽略了子女的思想道德的教育,以至于子女成人后對某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完全沒有認識到。

1.1.5 網絡因素。

在網絡中由于其匿名性的特點更無責任可談,在這里人性的“本我”得以無限制的釋放,可以說互聯網為中專生的本我釋放提供了過度自由的空間。一些意志力不堅定的中專生就會被網絡中虛假、消極、宣泄情緒的言論當做是真實、正確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1.2 中專生自身因素

1.2.1 中專生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

中專生與社會實際接觸不多,他們看問題往往比較片面,不能全面理解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社會的光明面與黑暗面、小事情與成就大事業之間的關系。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他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往往容易走極端,而責任感的缺乏與不能全

面正確看待社會問題有著很大關系。

1.2.2 中專生自身發展不成熟。

從中專生心理發展來看,由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制,養成了他們從小學到中學,其直接目標就是考中專;進入中專后,他們的心理還不成熟,往往不知道以后的奮斗目標是什么,自己應該如何做,出現了迷茫的狀態,容易受外界不良思潮的影響。

2 培養中專生的責任意識的對策

2.1 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新的環境條件下,一味地要求中專生只講社會價值,不講自我價值是不現實的,要引導他們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摒棄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潮中“單純利己”的道德標準。中專生是國家的未來,應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和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最大實現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理想信念是中專生社會責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動力,遠大的理想信念,能激發中專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社會責任感就要從具體工作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具體的活動中培養。

2.2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開設傳統文化的課程:如中專、中庸、論語等。用傳統文化醫治現代個人主義帶來的自私隔膜、孤獨異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標失去意義等等病癥。在弘揚傳統文化時,以科學的辯證法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傳統文化觀,使中專生理解導致社會責任感現狀的主要原因。解開學生的心理困惑,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成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精髓乃一個“仁”字,所謂“仁者愛人”,“愛”表現為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愛,對家族的愛,對鄰人的愛,最后以至對天下所有人的愛,達到所謂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一家”。

2.3 榜樣的力量。

榜樣示范既是一種責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種責任教育手段。樹立親社會和道德行為的榜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如“感動中國”中的人物事跡,“全國優秀中專生”等等。有些學生可能覺得這些榜樣離自己太遠,就讓學生在自己班里找,從自己的身邊找,學習每個人身上的優點,集大家的優點在自己身上,從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通過讓學生從身邊找榜樣的活動,即養成了學生發現別人優點的思維模式,又促進了他們的成長,也促進了班內友愛和諧的氣氛,進而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

2.4 給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

一個人的責任感是其認識過程、行為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三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主要包括:(1)角色轉換。以宿舍為單位,讓學生進行角色模擬,角色有榜樣、父母、老師、心理醫生、領導、朋友,他們的責任心逐漸增長;(2)以高年級帶低年級。讓學生在承擔責任的經歷中去感受成功的榮譽、體會自己的價值,體驗和學習承擔社會責任;(3)感恩的實踐活動。一般來說,社會責任感是基于對社會、國家的深厚熱愛,并在這種強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動承擔義務和責任的精神。所以要讓學生培養這種情感,擁有一顆感恩之心;(4)自我管理模式。以宿舍為單位,鼓勵人人參與管理,班里由班長總負責,下設學委、考勤員、宣委、組委、體委、生活委員、計劃總結。每個宿舍里又設學委、考勤員、宣委、組委、體委、生活委員、計劃總結。在各項活動的管理中讓學生學會承擔責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5)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從而樹立起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職業意識,加強職業責任感。

2.5 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教師自身的行為負責與否、教師師德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責任教育的效果。教師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引路人,教師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傳不如身教,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教師自身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