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政治參與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6 03:24:00
導語:大學生政治參與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部分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薄弱
當代大學生由于面臨著就業、學業的壓力,部分大學生很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對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則表現出一定的冷漠,沒有真正的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立場不堅定,這些對他們的政治參與產生消極影響。
部分大學生很少關注國家重要會議和法律法規,參與水平和程度仍然較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因為社會的一些陰暗面而盲目的回避政治,遠離政治,缺乏明確的政治參與意識,對政治生活不參與或盡可能少參與,沒有把參與政治當作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1.2部分大學生政治參與動因復雜
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上的一些“經濟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對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導致部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動因多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大學生擔當學生干部和入黨問題。大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活動、擔當學生干部和入黨是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的表現,也是政治參與的體現,多數優秀大學生通過這些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使之能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但也有部分大學生僅是為了追求個人發展,打造擇業就業競爭資本的功能性手段,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為自己未來的名、利、權等方面獲取政治資本和實惠。這種政治參與的動因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
1.3部分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表現出被動、盲從特征
許多高校大學生的參選率雖然很高,但在政治參與行為方面卻是被動、消極的。動員型參與多于自覺型參與,部分大學生的主動參政意識不夠,一般是聽從學校和老師的安排。例如我在本科時期曾經組織過班級學生參加區人大代表的選舉,在選舉過程中沒有老師為我們詳細的介紹候選人的情況,也很少有同學主動去了解候選人的情況,部分同學是在相應的人名前面隨心所欲地劃個鉤交差了事,還有的同學抱著游戲的心理,別人選誰自己就選誰。這充分表現出了當今部分大學生在政治參與行為方面是被動和消極的。
2.1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的影響很大,父母的政治態度、價值觀念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子女的政治態度、價值觀念。在我國,多數父母重視子女學習成績而不關心孩子的政治態度、政治情感是很現實的問題,這也是由于我國應試教育體制導致的必然結果。部分大學生的家長不關心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對國家政治方面發生的大事也漠不關心,政治參與性不高,政治責任感欠缺,這也是導致當代部分大學生政治參與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2.2學校教育體制的缺陷
當前我國學校過于強調分數、升學率,片面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在校老師不僅要教授理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系統的、正規的、有意識和有目的培養學生的政治興趣和政治信仰,訓導學生基本政治能力。
在理論課教育方面,學校應改變教學方式。從老師在臺上一味的灌輸轉變為引導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教師和學生之間有學習互動的時間,注重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培養政治參與能力,提高政治社會化程度。
2.3社會現實的因素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對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進行改革,大學生畢業后不再統籌分配。就業制度的改革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大學生在進入學校的那一刻,就開始為就業做準備,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現實使功利主義在學生中普遍盛行,學生在上學期間忙于尋找增加未來求職的籌碼,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政治活動。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極端享樂主義強烈沖擊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社會道德出現滑坡,政府官員出現腐敗現象等等,使政府形象受損,政府信任度降低,對很多社會問題的無能為力使大學生出現了一些政治冷漠現象,制約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
2.4政治參與體制的不完善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積極推動力量。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活動場所,大學生的與外部社會聯系較少,客觀上造成大學生參與政治的局限性。學校里雖然有各種學生社團組織,但政治參與渠道不多,政治職能不足,無法滿足大學生參與政治的需要,政治參與的效果不明顯導致了大學生政治效能感較低,參與熱情不高。
3增強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對策
3.1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拓寬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
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我國公民越來越關注國家政策、方針等政治問題,大學生作為理論素養較高的特殊群體,要求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意識更加強烈。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對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國家和政府應當建立相應的政治參與規章制度,使之制度化、法律化,鼓勵大學生在法律的保障下主動表達個人意見,充分發揮大學生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積極作用。
政治參與渠道的不暢通,是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范圍和廣度的直接原因,由于外部環境和自身的原因,大學生在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需要拓寬和完善意愿表達渠道,使不同層次的大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利益表達的方式,釋放內心的積郁,要求學校黨支部、團支部、學生會、社團等組織積極促進自身的發展,充分發揮政治作用,合理有序的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
社會要重視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作用。大學生可以通過信訪、舉報、信息網絡等政治參與渠道表達自己的意見,增強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政府提供大學生表達政治愿望的機會,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機制,極大的激發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積極主動的了解大學生的意見,集思廣益,真正的做到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學校在大學生反映的情況中把握其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更好的引導大學生合理有序的參與國家政治事務。
3.2學校進行教育改革,鼓勵大學生政治參與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是高校設立的考試必修課,課程的開設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于課程內容重復及教學方式單調,大學生對高校開設的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學校應該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革教育方法,實現教育方式的多樣化,讓“兩課”變得“活”起來,變傳統的理論灌輸為引導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自主創造精神,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尋求、探索政治知識?!叭绻疡R克思主義變成了一成不變和干巴巴的教條,變成了簡單的說教,脫離了群眾活生生的實踐,那就不會有說服力,也就會喪失生命力。”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政治理論知識關注和分析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分析社會熱點和學生實際,在處理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大學生理性思考,作出正確判斷,增強政治鑒別力。
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使西方各種思潮涌入國內,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這種變化在大學生身上同樣有所反映。學校在傳授大學生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政治觀教育,使大學生政治參與具有理性和方向性。大學生政治觀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國家觀、民族觀、政黨觀、民主觀、法治觀、人權觀等方面的教育。通過這些宣傳和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深化大學生對社會政治生活的認識,增強政治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提高政治參與的自覺性。
3.3大學生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和政治參與能力
大學生政治參與應該具備一定的參與知識和能力,首先應該全面、深入的了解現有的政治理論。努力學習掌握政治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在社會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參與能力,積極主動的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了解社會熱點問題,努力培養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參與意識。
我國經歷了數千年的封建社會,遺存下來的傳統政治文化殘余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子民”、“臣民”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學生應該突破順從政治文化的影響,打破“權威奉行”的政治心理,加強自身的主體意識,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加入到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中來。
目前高校已普遍開設《法律基礎》課程,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民主法制知識教育,催生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大學生了解在行使政治權利的同時,要主動擔負政治參與的義務;樹立大學生政治監督的意識,主動回應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參與法治化的前進趨勢。
當代大學生要適應國家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參與法制化的發展需要,不僅要提高業務素質,更要提高政治素質,強化政治責任感。一個忽視政治素質鍛煉、培養和提高的人是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要求大學生們勇于承擔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政治使命,自覺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摘要: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祖國的未來,肩負著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任,參與政治有利于大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健康、積極、穩定、理性是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呈現出的一些顯著特點,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正確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理性、有序、健康的發展,對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原因及對策
參考文獻
[1]高旭.關于新時期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的思考[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8).
[2]許浩.大學生政治參與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06,(9).
[3]何學華,胡小波等.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 上一篇:學習動力研究論文
- 下一篇:學校組織文化對學校管理啟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