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時間:2022-03-26 03:36:02
導語: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民法典》法制思想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多年探索與實踐的結晶。它為新時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豐富的營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的今天,認清《民法典》法制思想與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思想,為塑造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民法典》;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
一、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前提。按照黨的總體戰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更加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而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支撐。改革開放至今,受各方面因素影響,我國各個領域的人才發展工作尚缺乏法治的強大推動力,人才法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瓶頸。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主體。大學生主體的法律意識是其成才的重要因素,其是否完善直接關系到人才質量,關系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二)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塑造合格大學生的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以塑造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要目標。目前,打造大口徑、強基礎的素質教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塑造大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其中“德”在各方面發展里起根本性作用,而法律素質是“德”的重要內容。[1]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包含:法律意識、國家主人翁意識、公民意識、民主意識等多種內容的教育。法律素質教育能有效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此外,青年大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形階段,從青年時期加強法律意識教育效果較之于其他階段更加深入、鞏固。(三)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保障。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定型,這一年齡段本身對于真偽的認識和鑒別欠缺一定的判斷能力,缺乏社會閱歷的大學生群體則更容易引發違法犯罪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要完善立法,又要推進司法改革。大學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加強他們的法律意識教育,引導他們對法律的積極認可與遵守,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保障。
二、《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民法典》法制思想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一體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作出不懈探索,并在頂層設計及法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方位關注群眾安居樂業。《民法典》的誕生是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的成果,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指導下法治建設不斷取得成功經驗總結而來的,充分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治精神。因此,《民法典》法制思想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在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是造福人民的一把利器。2.《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備完善的理論框架。民法是規范民事主體在社會和經濟生活各方面關系的法律。[2]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首次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誕生,標志著我國民法領域建設發生了質的變化。《民法典》法制思想的理論框架設計以保護公民民事權利為核心,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人民群眾在經濟、民生、環境、婚姻等方面的利益訴求。整部法典從內容比例看設置完整、協調、科學,結構設置嚴謹規范。綜上所述,《民法典》法制思想具備完善的理論框架,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具有指導意義。3.《民法典》法制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法典》法制思想與西方相同領域的法制思想有著本質區別,它的產生與發展必須在繼承與創新傳統法制思想的基礎上,深深扎根于中國特有的土壤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法治社會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人民群眾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和社會期盼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法典出臺。2020年是“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民法典》的誕生正逢其時,適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以及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推進的新形勢,符合人民群眾的歷史期盼。而它終將在未來的時代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不僅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民事法治保障,而且也將為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中國力量。(二)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加強《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現實意義。1.使高等教育更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性質。黨中央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性質,要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前,西方敵對勢力依然猖獗,對高校意識形態陣地更是虎視眈眈,各種錯誤思想無時無刻不在伺機滲透。《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成果,以《民法典》法制思想為教育指導原則,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敢于抵制錯誤思想,有利于大學生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頭腦清醒,以始終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底線,為自己樹起思想的安全網。2.使大學生法律意識更加全面深入。以《民法典》法制思想為教育指導原則,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鞏固大學生法治理念,引導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自覺應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加強大學生的《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點使受教育的大學生自覺樹立起三種意識:第一,樹立守法意識。《民法典》法制思想關注社會生活百態,加強青年大學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點在于讓大學生能自覺守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與家庭、學校、社會成員的關系。第二,樹立權利意識。《民法典》法制思想涵蓋公民民事權利,加強大學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點要引導他們應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了解及保護生命健康、財產安全等各方面權利,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體會“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宗旨,心懷愛人之心,不侵犯他人合法權利,維護社會和諧。第三,樹立規則意識。《民法典》法制思想強調規則意識,加強大學生《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重點要強化大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其在與他人交往中遵守人際關系規則,在社會公共生活里,遵守社會規則,從個人的行為中體現對公平正義的尊重。3.是實踐和完善《民法典》法制思想的重要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分不開的。法的形成和發展來自于人民,實踐于人民,完善于人民。大學生是思維活躍、開放的主體,他們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同時又善于將其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之中發現錯誤,反饋錯誤,最終解決錯誤。《民法典》法制思想與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存在緊密聯系,《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的實踐,將是《民法典》法制思想不斷完善的過程。(三)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加強《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的理論意義。1.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完善了思想內涵。《民法典》的誕生對中國公民參與社會活動的法制建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通過《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教育,能有效培養大學生成為具有“公民精神”“公民意識”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主體,并參與社會生活。[3]此外,《民法典》取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偉大實踐,它的法制思想充滿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觀,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完善了思想內涵:第一,問題導向的思想內涵。《民法典》法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社會生活各方面問題的協調與解決。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加強《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培養問題導向意識,加強大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思維。第二,實踐發展的思想內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建國以來民法領域實踐發展而來的,它對不符合、不適應當下國情的內容作出了修改,又對當前社會迫切需要的規定作了補充。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加強《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培養在實踐中不斷糾正錯誤、不斷完善自身的意識。第三,尊重歷史的思想內涵。《民法典》法制思想是在傳承傳統優秀法律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加強《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有助于啟示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先守正才能創新,要尊重歷史,才能立足時代。2.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增加了遵循原則。《民法典》法制思想主題豐富,總結了建國以來我國多次立法經驗,較傳統法制理論而言,內容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新增加了多個遵循原則,主要表現在:第一,平等原則。《民法典》法制思想所體現的平等原則重點在于調整社會關系,是其區別于其他部門法的根本標志。大學生屬于法定意義上的完全民事行為人,其所處的社會關系需要其獨立進行調整,并承擔相應的民事行為后果。將平等原則思想融入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在參與民事活動時,自覺尊重他人意志,視他人為平等主體,并知曉自身權利亦受法律保護。第二,誠信原則。誠信原則是《民法典》法制思想體現的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被法學界專家稱為“帝王條款”。在高校,誠信教育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鐵”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開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將誠信原則思想融入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將進一步培養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信守諾言的人格和精神。第三,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該項原則規定公民既要遵循法律規定,同時還不得違背社會道德規范,是《民法典》法制思想廣度與深度兼具的重要體現。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思想融入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升華。第四,綠色原則。該原則是在民生各項領域強調生態文明保護的理念,是新發展理念在法制思想中的直接體現。將綠色原則思想融入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在新時期對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與實踐,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先進性特征。3.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豐富了思想源泉。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始終處于重要地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界積極適應時展,積極將時代新思想、新理論的成果融入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4]至今,先后融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性理論成果,并將其用于指導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始終保持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時代性與政治性,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民法典》法制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理論的成果,將其融入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既是一種傳承,又是豐富思想源泉的舉措。
三、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現實途徑
(一)多維度打造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氛圍是基礎。1.加強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建設。高校屬于已被法治建設氛圍浸潤多年的地帶,但依然需要多角度、全方位開展氛圍營造,為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奠定工作基礎,加強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建設是主要途徑。[5]加強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建設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第一,要始終堅持和發揮好課堂對大學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習的基礎課程。該課程以大學生“五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法治觀)為課程核心內容,著重講解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治體系、道路,培育法治思維等內容。第二,融入《民法典》核心基礎知識點,讓大學生對法律有更新穎、更深層次的體會與感悟。第三,強化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精品建設力度。在《民法典》法制思想的指導下,著眼于大學生法律理論學習的興趣,著力打造大學生法律基礎精品課程,以精品打造帶動課程質量的提升。2.豐富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依賴單純的課堂教育進行教育的效果深度不足。而且,現行高校法律基礎課程設置課時只有為數不多的十幾個課時,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需求。因此,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積極開展法律意識主體教育實踐活動。例如,開展普法教育講座、法制辯論賽、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形式多樣、主題明確的活動。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旁聽現實法庭庭審,讓他們身臨其境,升華法律意識。此外,可以借助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在關鍵節點上營造法律意識教育氛圍。3.應用新媒體手段大力宣傳大學生法律意識理論知識。互聯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建設的主陣地,是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認知能力的主要承擔者和執行者。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將德育教育與法治教育相結合,確保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6]首先,線上線下緊密結合,多舉措創新普法形式。法治宣傳教育是確保高校健康運轉的前提,是踐行高校管理育人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例如,可以通過課堂、主題班會等線下形式,也可以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線上平臺開辟法制專欄,普及人格權的相應法律知識,將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或校園事件進行專業的法律分析,讓大學生清楚自身有哪些合法權利,以及如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幫助大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防衛意識和防衛能力。其次,高校應切實落實依法治校的總方針,以提高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為總目標,以持續宣傳法律法規為重點,開展多渠道、多途徑的法治宣傳教育活動。(二)深層次凝聚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隊伍合力是關鍵。1.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任課教師是核心力量。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需要充分調動高校廣大師生的力量,在著力培育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課堂是對大學生開展法律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任課教師始終是提升教育質量的主體力量。要進一步提升高校廣大任課教師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豐富任課教師的法律知識儲備。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任課教師通常在法學某一專業領域有所長,但受各自研究方向和工作環境所限,使得他們對新近出臺的法律法規不熟悉甚至不知情,這極大影響了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效果。因此,做好以《民法典》法制思想指導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教學工作,需要任課教師從自身出發,花費時間精力認真學習領悟法典精神并將之轉化為知識儲備傳播給學生。第二,優化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任課教師隊伍結構。高校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組建一支法律業務精、素質高的教師隊伍開展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授課工作,這支隊伍可以是校內自聘的法律專業教師,也可以是校外從事法律工作的專家。這樣既可以保證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理論水平,又可以保證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實踐水平。2.高校思政專職工作隊伍是重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指高校中專職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職工。現以輔導員、班主任作為討論主體開展論述。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線力量,按我國現行高校工作機制,輔導員主要對接黨委部署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而班主任是學生學習與生活方面的指導。他們的業務范圍涵蓋了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思想、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要力量。大學生作為獨立的、思想活躍的個體,傳統的教科書式理論灌輸難以滿足大學生法律意識廣度、深度上的教育目的。輔導員、班主任的工作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浸潤式作用,滲透于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工作的質量,需要將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等充分地融入輔導員、班主任工作,使大學生在第二、三課堂、宿舍生活、社團工作等方面時刻受法律知識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培育學法、知法、守法的意識。3.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是主要力量。《民法典》法制思想教育效果要好,就必須讓其在群眾的生活之中綻放絢麗之花。任何群體都有意見領袖,任何事情都要有榜樣影響帶動,在大學生群體中間開展法律意識教育工作也不例外,需要群體里的先進分子作為主要力量加以推動。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既指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亦指政治素質過硬、思想品德高尚、法治思維良好的學生干部隊伍。他們是大學生的身邊人,在法律意識教育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第一,在言行上,他們用生活的語言講述身邊的故事,教育效果于無形之中不斷提升。第二,在行為上,他們在時間、空間上與教育對象最為接近,極易感染別人。因此,要把握好、用好這支教育隊伍,讓他們成為開展法律意識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標準檢驗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效果是核心。1.大學生法律基礎課程考試是檢驗效果的基礎手段。課堂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主渠道,而法律基礎課程考試則是檢驗效果的基礎手段。通過法律基礎課程考試,可以檢驗學生法律基礎知識掌握的程度,對教育效果做一個基礎的判斷。并且,課程考試是課堂教育活動的最終環節,擁有不可替代的儀式感,對大學生自覺提高法律基礎知識學習具有鞭策作用。2.大學生日常綜合素質評測是校驗效果的直觀手段。通過對大學生日常思想狀態、行為舉止、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的直接觀察,可以評估出該主體近期的法律意識教育效果。例如,在人際關系問題處理上,該生較以往更加理性、冷靜。在行為舉止上,較以往更加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則。在思想狀態上,更加沉著自信。這些都屬于《民法典》法制思想在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中取得的積極效果。3.畢業生社會成長反饋是檢測效果的終極手段。大學生從校園走入社會是人生的關鍵轉折點。初入社會的大學生接受了四年的集中教育,但因社會閱歷淺、經驗缺乏,還不能成熟地處理問題、保護自己。社會是個大煉爐,大學畢業他們走向社會后是否能杜絕違法犯罪的行為發生,是否能在自身權益受損時提高警惕,是否善于利用法律武器處理糾紛,這些才是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效果的終極測驗,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關鍵標志。
[參考文獻]
[1]孟莉.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微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61.
[2]王竹.民法典•侵權責任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35.
[3]江必新.新時代公民法治素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7.
[4]楊興.鄧小平法制思想與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2:32.
[5]張邦.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法律教學改革策略[J].法學教育,2020(2):222-223.
[6]段平華.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挑戰與培養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226.
作者:朱鵬春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紅色文化與藝術專業特色建設研究
- 下一篇: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