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期望對策及建議
時間:2022-08-02 03:28:37
導語:大學生就業期望對策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全面了解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期望,本文采用問卷調研和個體訪談的方法,選取2021屆具有就業意愿的陜西省某省屬高校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從就業前景認知、就業區域、單位性質、工作強度、薪酬期望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調研分析,為高校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提供參考依據,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就業期望;高校;大學生
就業期望是指在國家政策、經濟環境和就業形勢等多重影響下,就業主體對就業前景進行主客觀分析后,“對未來從事工作的薪酬期望、單位性質期望、就業去向期望等方面預先設定的期盼或理想狀態”。關注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能幫助高校更好地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提升就業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對畢業生求職期望需求的精準把脈更有利于就業工作精準發力,靶向施策,引導“有就業意愿”的大學生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基于此,筆者在2020年9月對陜西省某省屬高校2021屆“有就業意愿”的本科畢業生采取隨機抽樣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就業期望調查。調查對象本次調查選擇1250名有就業意愿的本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收回有效問卷1216份,問卷有效率為97.28%,訪談人數為216人,占問卷調研人數的17.76%,有力支撐了調研問卷數據的信度和效度。參與問卷調研的學生中,陜西生源和外省生源占比分別為75.99%、24.01%,男女性別占比分別為54.03%、45.97%。
調查結果與分析
1.就業形勢認知
通過調查,68.29%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面臨困難、壓力和挑戰;25.67%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正常;4.47%的學生對就業形勢保持樂觀,認為就業形勢良好。經深度訪談后發現,學生認為導致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在于“專業知識儲備和綜合素質與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存在差距”和“期望單位對學歷層次或性別有固化要求”;而認為就業形勢一般或樂觀的學生則認為上半年突發的疫情對就業影響的“黑天鵝事件”使自身具備抗壓能力和積極從容的心態。
2.單位性質期望
在單位性質類型傾向的選擇上,排列前三的選項分別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中初教育事業單位,比例分別為51.56%、20.97%、7.81%。較之往年,學生參加事業單位、國家公務機關、銀行等體制單位考試的人數持續增加,其中存在性別差異,選擇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男生比例大于女生,選擇中初教育事業單位的女生比例是男生的3.68倍,選擇考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女生比例是男生的1.81倍。與男生的單位性質期望相比,女生受原生家庭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更大,偏向于追求干凈舒適和穩定的工作。
3.就業區域期望
在就業地區的選擇上,學生期望的就業區域相對集中在一線或者新一線城市,其中25.99%的學生選擇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發展,67.36%選擇去新一線城市發展,只有6.65%的學生選擇去其他城市或地區發展。陜西生源與非陜西生源存在差異,陜西生源學生最想就業的城市分別是西安、成都和杭州,非陜西生源學生最想就業的城市分別是西安、杭州和北京。學生表示,在求職時除了考慮個人職業發展和招聘單位性質、名氣、規模和發展前景外,他們更加重視因工作城市房價、消費水平帶來的生存壓力及原生家庭的黏結感受。
4.工作強度期望
對于未來工作強度的態度,87.11%的大學生表示能夠接受工作職責范圍內的有效加班,有1.73%的學生表示為了取得更好的職業晉升機會愿意接受996的超負荷工作機制,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權益保護意識,同時也反映了省屬高校部分學生為了獲取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而甘愿吃苦的品質。
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1.就業形勢認識過于樂觀
在經歷“疫情防控”對就業的大考之后,政府、社會和高校齊心合力多方面拓展就業渠道,深挖就業資源和崗位。據陜西省屬某高校就業中心招聘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來校招聘的單位數量和崗位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2%,此現象給學生造成“企業招聘需求持續增長”的印象,致使“擬去企業就業”的學生對就業形勢判斷過于樂觀,部分學生手握就業offer仍在猶豫觀望。另有一部分學生求職危機意識淡漠,還存在“等、靠、要、避”的心理傾向,缺乏求職危機意識和進取精神。
2.薪酬期望偏高
對于大學生非常關注的薪酬問題,調研結果顯示:11.92%的學生選擇5000元以下,31.99%的學生選擇5000~6000元之間,37.75%的學生選擇6000~8000元之間,18.34%的學生選擇8000元以上的高薪工作。有27.5%的學生表示如果初次薪酬不理想將選擇重新尋找工作,可見,大學生對未來工作充滿了美好的向往和期待,但部分學生的薪酬期望值偏高,與實際初次薪酬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經過訪談了解,影響學生薪酬期望選擇的主要因素在于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及功利性學習成本計算社會群體性刻板印象。
3.單位選擇錯位
從2020年10月的校園招聘會數據統計和調研來看,中小微企業在校園招聘中提供的崗位需求量遠遠大于求職人數,但其對大學生的就業吸引力呈現下滑趨勢,受媒體報道或者口耳相傳的關于上半年中小微企業發展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秉承“非名企、國企、事業單位不進”的理念,“非一線或者新一線城市不去”的原則,寧可“慢就業”,也不愿意去中小微企業。依據國家統計年鑒(2019年)數據,國有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份額僅占很小的一部分;2020年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單位雖全面發力深挖就業崗位,但與持續增加的畢業生人數和報考人數相比,吸納效果有限;而名企對學校層次、學歷和學生綜合能力有較高要求,對省屬高校人才的吸納能力有限。經與學生深入訪談發現,家庭資本和意愿、學習成本和生活成本是影響學生單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學生在單位選擇中更在意薪酬福利、企業影響力、崗位重要程度等因素。
4.求職心理矛盾
劉純陽通過數據調研指出:薪酬期望和就業性質選擇存在一定的關系,越是對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表現出較強意愿的大學生,他們的薪酬期望越會低弱一點。縱觀就業期望調研數據和訪談結果,我們發現2021屆大學生一方面避險情緒濃厚,對創業型公司、注冊資金少于500萬的企業關注度較之去年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職業選擇焦慮,既有追求高薪的渴望,又有追尋穩定工作的訴求,普遍存在因為“工作不能完美達到就業期望”而產生的矛盾和糾結心理。
建議及對策
1.構建“漏斗式”就業幫扶體系
高校可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就業期望調研結果為依托,建立“漏斗式”就業幫扶體系。首先將就業工作小組下沉至班級宿舍的舍長層級,運用QQ群、微信群、易班平臺等,實地深入學生宿舍、招聘會現場,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方式,暢通學生就業需求、就業反饋常態化機制,做到需求早發現、早布局、早解決。其次精準研判就業形勢,建立動態就業跟蹤分類臺賬,按照“精準識別、重點推薦、精準幫扶”的原則,聚焦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就業觀、職業抉擇、求職技能等不同模塊的焦點問題和心理問題,量身剪裁,對癥下藥;同時通過“一生一檔,一家一策,朋輩良性滲透互助影響”的方式,引導大學生建立理性就業期望,鎖定最合適的目標崗位。最后建立求職行動促進模式,樹立就業典型,激發更多大學生的求職主動性和積極性。
2.建立高質量的就業服務平臺
特質因素論認為:如果個人的特質和職業的特質是吻合的,雙方都會感到滿意。基于此理論,高校應建立精準化的就業管理服務系統,首先用學生動態大數據和專業的職業測評工具,從學生個人能力、性格、興趣、價值觀、就業資本、家庭資本、就業期望等維度進行綜合的科學評估,對學生進行就業精準畫像,找準科學、合理、適合于學生且能夠執行的就業期望。其次在逐步提高單位數量、質量的基礎上,精準采集崗位要求,對招聘單位從專業、地域、行業、單位性質、崗位等維度進行智能梳理,以精準推送招聘信息,減少學生面對海量就業信息的無措感和篩選信息的盲目性。
3.加強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力度
高質量的教育離不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建設,首先高校應打造一支本領過硬、專業夠強的職業發展教育與就業指導隊伍,有效運用校內外線上線下的優質教育資源,構建“自學+研討+培訓+反哺演練”四維一體的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模式,全面提升校內指導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同時,高校要加深校企合作力度,選聘企業優質資深HR、優秀人才作為校外就業指導教師,定期舉辦就業或行業交流沙龍等活動,擴展學生的視野。其次,高校應堅持將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貫穿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堅持“課程講授+教育講座+團體輔導+個人咨詢+簡歷修改+就創業比賽+就業見習”七位一體的教育指導,從理論、比賽和實踐的全覆蓋中喚醒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求職競爭能力。最后針對參加體制內考試和考研的學生,應整合校內教師資源,聯合校外專業機構,有針對地為學生提供學情分析、考情分析、課程培訓、考試指導、備考準備等相關幫助。
4.強化重點學生群體的就業幫扶機制
對于低收入家庭、少數民族和殘疾等重點群體的畢業生,高校應推動“溫情引導+能力提升+平臺實踐+朋輩影響”的就業幫扶體系,通過暖心關懷、溫情引導為學生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搭建一座暖心橋梁;開設能力提升課程,建設實習實踐平臺,給學生插上實現職業夢想的翅膀;不間斷的朋輩交流和相互影響,可讓學生降低孤獨感,獲得團隊和自我認同的力量,增強就業自信心和核心競爭力,順利走完大學的最后一公里,獲取理想的工作。
5.加大政策性崗位的宣傳力度
對于國家和政府積極開拓的政策性崗位,高校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大力進行政策宣傳,一方面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政策性崗位的具體內容,比如有哪些崗位,怎么報名,錄取的時間是什么,具體的流程是什么,需要什么樣的準備等必要性內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新征程,逐漸扭轉學生以工作地域、薪酬福利等為核心的功利性就業期望,引導大學生主動投身于國家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的建設中,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志侃.大學生就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邏輯回歸的實證分析[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2020(6):68-76.
[2]冉昆玉.大學生就業期望內涵解析及實踐應用[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15):74-75.
[3]李述麟.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5(15):4.
[4]劉純陽,章思.大學生就業的國有單位偏好及其原因解釋[J].經濟體制改革,2013(2):39-42.
[5]黃麗萍.肺炎疫情下大學生就業研究——以廣東的實證調查為基礎[J].青年學報,2020(3):85-95.
[6]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EB/OL].(2020-11-20).
[7]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47.
作者:段引香 李抗 席聰聰
- 上一篇:化工機電設備安全管理與維護路徑
- 下一篇:生豬養殖業發展的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