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策略探究
時間:2022-03-29 03:21:13
導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策略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各高校相應地制定本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生項目的管理,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日常管理工作納入了本科生教學管理體系。雖然創新創業的訓練項目在全國各個高校中開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具體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將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的現狀展開分析,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方式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并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部署。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批準實施“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2012年建設項目的通知》,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了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中央財政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資金給予了支持,教育部對各高校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進行整體評價。各高校制定了本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生項目的管理辦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列入了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各高校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安排了創新訓練項目和創業訓練項目的比例,并逐步覆蓋到了本校的各個學科門類。在各級部門大力扶持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是否取得了有效的成績,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在實踐過程中是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將就上述問題展開現狀分析,并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相應策略。
1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的現狀
目前,國內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主要是由各高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自行制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的管理辦法。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不少學校為該項目設定了學分,并把這部分的學分設置為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之一。部分學校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是由教務處或團委負責,向全校的學生進行項目推廣,或是開展各級各類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或實踐項目申報,或是組織各類的大學生雙創項目的比賽。各級項目申報和比賽分設不同等級的學分,學分的等級根據項目的級別、完成的情況或是比賽取得的名次來決定。而有些學校則是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由創新創業學院負責,對全校的學生開展有序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培養。針對創新創業教育,該學院會開設相關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并設置對應的學分。為了鼓勵高校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通常教務處會對二級學院或教學部下達指導一定量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考核要求。專業學院在這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一般情況下,學生在組織好團隊之后,會邀請自己所在學院的專任教師擔任項目的指導老師。而對于一些公共教學部來說,由于教學部沒有自己的學生,所以只有通過宣傳的途徑來獲取指導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資源。綜上所述,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已經全面鋪開,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參與其中。
2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2.1定位不清晰,目標不明確。很多高校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訓練,將創新創業學分納入了學生畢業所需的必修學分,也就是說所有的學生,無論作為項目負責人還是作為團隊成員,多多少少都必須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申報。這一政策的制定固然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推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卻有不少學生申報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僅僅是以獲取這一部分的學分為目的,甚至通過計算自己的創新創業學分還差多少達標,來決定到底是主動承擔項目負責人還僅僅是作為項目的參與者。更有甚者在獲取校級以上立項之后,發現結題的標準有所提高,便要求放棄高一級的項目資助,退回到校級層面的立項,只因為校級立項獲取的學分已能滿足其畢業的要求,無須再付出更多的努力,這種現象的產生顯然是與國家倡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的初衷存在著相當大的偏差。2.2創意存局限,團隊缺協同。創造力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雖然存在著天賦一說,但依舊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來加以培養和提升。學校層面通過政策的推行及配套的輔導訓練,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卻是創造力最根本的源泉。由于部分學生過度的以追求學分為目的,急功近利的心態使他們未能靜下心來觀察、思考,發掘自己創新的潛能。在每年學生上報的項目中,不乏照搬照抄前人的創意,稍作改動便成為新的項目。這種慵懶敷衍的態度,對于大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此外,現有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基本上都是以項目團隊為單位來申報的,但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真正能夠發揮協同作用的團隊卻不多,大部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項目負責人獨立完成的。項目負責人和團隊成員最終獲取的學分存在一定量的差異可能成為其中的一個原因。另外,項目負責人往往是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為了幫助那些創新創業能力較弱的同學獲得學分順利畢業,便在項目申報的時候把他們一同納入團隊中,但是考慮到這些同學自身的能力比較欠缺,所以項目負責人并未分配給他們具體工作,導致了團隊成員之間分工不均,缺乏協同作用的情況。2.3資源較有限,成果難轉化。當然,在學生申請的項目中,不乏不錯的創意。能夠得到校級以上資助的項目,通常結題的要求是撰寫結題報告及公開發表項目研究的文章。其實,好的創意如果能轉化為成果,能夠造福于民、惠及社會,這才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真正的目的所在。然而,由于資源有限,成果轉化往往是比較難的一個環節。一方面,項目的指導老師未必是從事該項目相關研究領域的,對應的資源自然就比較有限,可能無法幫助學生聯系到相關的產業鏈,實現成果的轉化。另一方面,成果轉化是需要資金扶持的,就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獲得的資助來看,大部分的成果轉化需要一定量的成本開支,這便加大了其轉化的難度。如果具有實用價值的創意能夠實現成果轉化,那么對于大學生進一步發揮創意,積極投入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申報,無疑會起到很大的激勵作用。
3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策略
3.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融課程思政于雙創教育。2015年2月10日,總理邀請60余名外國專家舉行座談,關注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提到,中國經濟新引擎將帶來的“非物質性好處”。他說:“如果大多數中國人,因為從事挑戰性工作和創新事業獲得成就感,而不是通過消費得到滿足的話,結果一定會非常美好。”簡而言之,就是指人們應該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同時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因此,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基礎就是要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的引領下,創新創業的實踐才能有所保障。將課程思政融入創新創業的教育便是有效的途徑之一,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的時代精神、國家的政策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采用適度、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以興趣引領的方式,來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3.2學習身邊的榜樣,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以往的創新創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邀請企業家和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大企業的成功經驗固然值得學習,但是身邊的榜樣力量可能更加顯示貼切。在今后的培訓中,可以更多地邀請創新創業訓練中成績優秀、創意不凡的學生進行經驗分享,交流思想、方法及團隊的運營。雖然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并非每個學生都具備創新的天賦和創業的才能。此外,在創新創業訓練實踐中,從創意的萌芽到成果的產出,是一個極其復雜艱辛的過程,單打獨斗是萬萬不行的,團隊協作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在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組織好精良的團隊,學會互相取長補短,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優勢,更要讓學生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團隊的合力,學會互相尊重、互相欣賞和互相包容,通過大學生自身在創新創業訓練實踐中的成長和歷程,在同齡人中相互促進,實現共同進步。3.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為雙創實踐提供平臺。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過程中,企業的作用不容忽視。企業不僅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提供思路、經驗和指導,還能為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后期成果轉化提供支持和保障。首先,校企合作可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搭建眾創空間和共享平臺,將創新創業的項目集中起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其次,校企合作可以共同建立起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雙創的實踐空間,提供創意和研究的思路,提供企業導師的專業指導。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然后再從實踐中總結出新的理論,最終實現螺旋式的上升。因此,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優化校企合作的方式,將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更好地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開展。
4結語
創造力是屹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不竭源泉,是民族復興的無窮動力。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團隊的協同作用,在校企合作機制的扶持下才能真正的發揮其積極作用,實現創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初衷,才能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馬軍黨,王菲.中英兩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比較與啟示[J].蘭州: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20(04).
[2]段焱.高校思政教育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理論導刊,2019(12).
[3]韓健文,何美娜.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3).
作者:張捷 單位:上海健康醫學院
- 上一篇:藝術領域大學生網絡就業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者身份建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