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養成教育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意義
時間:2022-09-21 06:51:51
導語:大學生養成教育對高校培養人才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養成教育關系到每個受教育者的一生,關系到他們教育發展的全過程。對于農業院校大學生的培養,養成教育對大學生勤勞質樸的性格品質的培養尤為重要。通過分析大學生在新媒體的使用、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及提高安全意識等存在的問題,并對其提出相應的措施,使得大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養成教育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新媒體;社會責任感;安全意識養成教育
從古至今,養成教育的思想屢見不鮮。《周易》中曾記載,啟蒙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孩童淳樸的做人品質,并且淳樸的做人品質是圣人成功的充要條件。《呂氏春秋》中也講到了人的社會生存能力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養,需要個體經過后天不斷的努力。目前,大學生的養成教育是在各大高校、家庭與社會的相互配合下,根據大學生身心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從新媒體的使用、自身安全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教育這三方面運用各種手段,對大學生實施系統養成教育。
1當前大學生養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新媒體的使用使其產生惰性
網絡課程、電子作業、在線考試成為大學校園里普遍的教育方式,網上獲取海量新知識也成為大學生常用的學習方式。但同時,網絡帶來的不良習慣給大學生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受到的影響最大。網絡的方便快捷代替了大學生較多的動手動腦機會,使他們產生了惰性,從而造成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不加思考的從網絡中尋找答案的現象。在課堂上玩手機現象與日俱增,以至于取代了聽講與自習。學生關心的不再是學業成績,而是網游、網聊、休閑購物。許多大學生的生活依賴于網絡,養成了不良的就寢習慣、消費習慣和衛生習慣。他們熬夜上網購物、吃飯靠外賣、不勞動不運動。低頭族、御宅族成為他們的代名詞,不良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1.2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有不少女學生受到大眾明星的影響,盲目追崇名牌,追求物質生活,放棄自己的奮斗方式,缺乏長遠的發展頭腦,只圖眼前的享受,這是一種典型的不為自己負責的體現。使得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降低,并在很多的集體活動中存在不愿奉獻自身力量的思想,一味地追求個人利益,在很多事中都以自我為焦點,不懂得為團隊中的他人著想,缺乏團隊意識,使得不利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1.3安全意識的缺乏
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是保證農業大學整體工作持續運轉的根本,但其效果往往是隱性的。缺少安全教育方法,導致大學生錯誤地認為新聞上報道的誤入傳銷、發生火災、網絡詐騙等安全隱患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缺乏責任感和緊迫感。因此,加強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是農業大學教師在對其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時的重中之重。
2對于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應對措施
2.1審視新媒體的使用
首先,可以開設《大學生文明素質養成》公選課,將新媒體帶來的文明行為習慣問題作為重點內容進行教育。其次,也可以在課堂上設立手機袋,督促學生在上課期間上交手機,做到集中注意力聽講,使學生達到最好的聽課效率。并保持網絡課程、電子作業、在線考試對學校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保持海量知識供大學生參考的優勢。
2.2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是農業院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的作用,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使命意識、憂患意識、擔當意識、奉獻意識為前提,逐漸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二是學校應該組織大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大學生走出校園、加深其面對社會時的認識,還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估量,在學校的學習中有明確性;三是學??梢越M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學生可以從中體會到團結的力量,學會在團隊中合作,還能培養自己的吃苦耐勞精神。
2.3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
一是農業大學設立安全宣傳欄,并定期對廣大學子們做安全教育講座,講述當下最新的大學生缺乏安全意識的案例,以此來提醒學生們提高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二是可以借助多媒體平臺,例如設立微信公眾平臺,及時推送最新的安全防范知識,讓學生們學會當遇到危險時如何機智應對,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三是建立安全宣傳手冊,在寒暑假期前后,輔導員組織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學習。
3結語
養成教育離不開大學生本人的積極主動的配合,同樣離不開教育者必要的引導、指導和管理,這是實現大學生養成教育效果持久、有實效的內在需求。養成教育在于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一批優秀的當代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張杰.芻議高校大學生養成教育實施路徑[J].榆林學院學報,2017(07):22-25.
[2]趙妮.從輔導員角度看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養成教育[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7(12):29-44.
[3]徐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教育初探[J].考試周刊,2015(02):54.
[4]侯文娟.授之以漁———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養成教育研究[M].課程教育研究,2017(43):42.
作者:汪 琢 香思敏 王虹玲 單位: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
- 上一篇:合唱藝術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功能探究
- 下一篇:高校大學創業教育的五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