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下小學美術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08-26 03:09:49

導語:信息技術下小學美術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下小學美術教學策略研究

教師要重新審視教育目的和教學意義,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美術作為傳授學生美術知識技能、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課程,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核心素養的形成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集文本、圖片、音頻等形式于一體的信息技術媒介能夠為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支持,提高了美術教學的信息化水平。

一、信息技術環境下美術教學的意義

1.開闊學生眼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教學媒介擁有豐富的圖片和音頻資源,能夠突破書本資源的局限性,為學生隨時提供信息補充,開闊學生的眼界。如,在建筑藝術鑒賞課中,對于學生來說,課本中以圖片和文字形式展示的學習內容是有限的,碎片化的資料往往難以幫助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點建立起系統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信息技術平臺上獲取國內外歷史、政治、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相關資料,借助投影儀展示,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國內外不同建筑的歷史文化。此外,網絡學習資源豐富、獲取便捷的特點使學生可以自主獲取需要的學習資料,信息技術為學生解決學習問題提供了新路徑。2.打破時空限制,促進小組合作學習。運用信息技術教育媒介開展教學的過程是一種交互式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班級學生被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課上進行活動討論,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課后,學生可利用微信、QQ等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跨時空的交流、討論學習。借助這些平臺開展合作學習,一方面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幫助師生、生生之間進行高效交流;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助精神。美術課程中有許多鍛煉動手能力的手工課,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的學習形式。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無窮的,他們可以通過交流經驗促進思想的碰撞。3.直觀性展示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美術以平面或立體的形象藝術為教學內容,是一門鍛煉抽象性、立體性思維的課程。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尚未成熟,如果教師使用以語言傳授為主導、以書本內容為輔助的教學方法,學生容易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吸收知識的效果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相比于抽象的文字,小學生更容易被圖畫、音頻等學習內容吸引,多媒體教學媒介能夠對他們的感官產生直接刺激,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將學習的積極性轉化為情感上的認同。情感態度、教學目標是美術教學過程中深層次的目標,圖片、音頻這些源于生活的真實素材能帶動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喚起學生的學習意識。

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借助信息技術媒介進行教學,能進一步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在交互中能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學生和學生之間也能進行信息的交流。隨著教育信息化不斷深入各個學科領域,許多美術教師注重在課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通過教學手段的交互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學科地位尷尬,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小學美術由于不納入學生小升初的考試考核范圍,在一定程度上不被部分學生和家長重視。有些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較低,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這給美術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如何讓學生認識到美術教育對于非智力因素培養的意義,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今后的研究者為了提高美術教學質量需要考慮的問題。2.知識傳授符號化,缺少教學情境創設。美術課作為一門貼近生活的學科,反映了社會生活,引導人們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在這種教育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應建立起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之間的聯系。在美術課的教學反饋中,一些學生覺得學過的知識比較抽象或者易忘,原因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相應生活情境的創設,教學情境的動態性不足,沒有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傳授學生學術知識技能和培養其審美情操。但是實際的課堂中,部分教師教學的重點往往在于傳授學生美術知識技能,這種教學過程只是單方面輸出知識,部分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這樣就忽視了情感教學目標。由于缺乏情感熏陶過程,部分學生難以構建起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場景,難以對知識點形成系統藝術化的理解。3.多媒體使用不科學,影響教學質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普遍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但是,部分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存在不合理的現象,一些教師在教學時直接使用現成的網絡教育資源,或者重復使用自己曾經制作的課件,忽視了教學風格的差異性和學生發展的差異性;一些教師存在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的現象,在課堂上從始至終都是借助PPT文本或者視頻動畫展示教學內容,缺少板書演示和提問互動環節。這樣不僅影響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而且影響了教學的效果。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教育媒介進行美術教學,可能會導致美術傳統技法的弱化,因為并非所有美術的課程都能做到與現代教育媒介完全融合。如,在中國畫、版畫等中國傳統藝術的教學中,教師仍需要使用毛筆、宣紙等傳統繪畫工具。因此,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從課程性質出發,把握好信息技術教學媒介和課程教學的匹配性。通過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模式的分析可發現,部分學校存在不重視美術課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美術教師的教學難度。如何使學生發現美術教育的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教師在美術教育中忽視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容易影響美術的教學實踐運用,不利于學生動手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忽視學生的差異性,也容易使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

三、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構建

針對當前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問題,該研究從信息技術教學媒介手段應用于美術課堂的角度切入,借鑒葉玉婷提出的美術課堂互動模式,從教學前的教學導入、教學過程中的活動感悟和教學活動結尾的實踐提升三個方面,提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1.教學導入:創設動態教學情境,提高課堂趣味性。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需要通過與課程相關聯的教學情境導入,喚起學生的意識。在美術課的教學導入中,教師可以從自然或者社會角度選取貼近生活的素材編輯成圖文、音頻等形式,創設適合課程教學內容的場景。相比于圖文、音頻結合的信息技術媒介輔助教學手段,以往的課堂導入多以語言創設教學情境,這種引導方式難以強烈刺激學生的大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利用音頻、動畫等形式創設動靜結合的學習情境,能在課程開始時就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以提升課堂趣味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進入狀態。如,在《花的一生》美術課中,教師在課堂導入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媒介制作動畫,展示花從發芽到枯萎的過程,引發學生對植物生長的一般過程的思考,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思考花的每個階段形象,如,用什么線條、形狀、顏色勾勒花在生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的狀態,刻畫出實操繪畫時的大致輪廓。2.教學過程:微課視頻展示教學,促進動手能力發展。美術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繪畫、雕塑、書法等內容形式都需要學生動手實操,因此,美術教學過程主要分為教師傳授和學生動手兩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育經驗傳授美術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信息技術教學媒介具有生動性、動態化、實操性的特點,能直觀地展示手工教學內容,消除以往教學方式的弊端。微課是教學媒介的一種,它是將平面的素材立體化的一種數字教學資源,具有生動形象、時間短的特點。教師在使用微課時,通過音頻、動畫的展示可讓學生生動、形象地了解教學內容。此外,微課視頻為需要回看制作步驟的學生提供回放的功能,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的手工進度。如,在《糖果包》美術手工課教學中,教師先將糖果包的具體制作過程錄制成微課,在課堂中展示,然后學生按照微課中的步驟進行制作。教師再根據學生制作的進度選擇快進、暫停或回放微課視頻,保證不同進度的學生都能掌握美術手工制作流程。3.實踐提升:技術支持的教學評價反饋,提升美術核心素養。將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利用課堂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內容,以鞏固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通過啟發式探究將知識與技能內化為核心素養,并基于學生課程結束后的學習反饋情況進行教學反思。互動反饋技術是信息技術教育媒介之一,教師能借助其收集學生課后的學情反饋,可以根據發現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提高授課質量。同時,美術教師需要回歸教學的情感目標,進行教學目標的升華,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實際,進行聯想感悟的實踐提升。這樣,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收獲的不僅是美術專業的知識技能,而且是對生活中真、善、美的感悟。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美術課堂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將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相結合,構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美術教學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鄭勤.巧用信息技術演繹美術教學新活力——例談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浙江教育技術,2015(6).

[2]葉玉婷.小學美術課堂的互動模式探究與實踐.杭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邵晶晶,何晴,郝大魁.課堂互動反饋技術的分類、比較及應用——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現代教育技術,2017(11).

作者:謝菲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