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外語教育改革創新路徑探析

時間:2022-04-15 10:49:50

導語:大學外語教育改革創新路徑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外語教育改革創新路徑探析

[摘要]新文科倡導學科建設的創新性、融合性和發展性,為我國大學外語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機。文章分析了我國當前大學外語教育的現狀和困境,指出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學外語教育改革應積極構建立體化的外語課程體系,創新外語教學模式和方法,促進外語測評手段多樣化,拓展“外語+X”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創新型的專業師資隊伍。

[關鍵詞]新文科;大學外語教育改革;現狀和困境;創新路徑

一、引言

人文社會科學作為人類文化的主體與核心,在推動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一個國家的發展既取決于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取決于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所說:“當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時候,一定是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繁榮的時期;當人文社會科學占據了社會重要地位的時候,也表明國家的發展達到了很高的程度。”[1]在當前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不僅需要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更需要發展新文科。“新文科”概念由美國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首先提出,倡導文科專業應重新組合,把以數字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融入到人文課程中,打破專業壁壘,進行跨學科學習。2019年4月,國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包含新文科在內的多個新學科建設[2]。與此同時,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也明確提出要推動包含新文科在內的“四新”專業建設[3],至此,新文科建設正式邁入大眾視野,并迅速席卷高等教育領域。

二、新文科的內涵與特征

新文科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新概念,更是一種跨學科的思維與理念。它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4]。從本質上說,新文科就是對傳統哲學社會科學進行學科重組,實現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使各學科相互借鑒、融通發展。這既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也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與新技術之間的交叉和融合,還包括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和融合,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新理念。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育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以及“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5]新文科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新理念。“立德樹人”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旨歸,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我國高等教育應深刻理解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透徹把握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積極構建“大思政”格局,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推動“課程思政”改革,通過課程思政目標規劃、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課程思政資源開發等途徑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二)跨學科協同發展的新路徑。新文科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打破學科壁壘,重組學科構建模式,通過整合學科、交叉學科、重組學科等方式,實現學科間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是文科內部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如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開展跨學科交叉,拓寬學科領域,使新文科各學科、專業、課程相互融合,形成一批新興學科,如人文地理、國別政治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與理工科結合,將人工智能、計算機應用計算、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科技融入到新文科建設中來,開展文理交叉,構建新文科,如外語教育學、智能倫理學、智能管理學等。此外,新文科還應該與新農科、新醫科相結合,加強培養專業型人才的人文素養,例如綠色農業、醫學倫理等。(三)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定位。新文科背景下對人才的定位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好傳統文科下本專業的相關知識,更要堅持跨界融合的理念,以新技術推動文理交叉融通,以人文精神塑造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學品格,努力培養具備整體性思維、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當前,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求新文科人才必須是具備多種能力的高素質國際化復合人才。外語能力是現代化人才所必備的能力之一。因此,新文科建設的其中一個核心內容便是外語學科的發展和創新,對傳統外語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戰略創新,打造新文科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三、大學外語教育發展現狀和困境

大學外語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技術,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文化學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的大學外語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外語人才。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外語教育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一)課程建設理念陳舊落后。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受語言工具主義思想的影響,一直強調對外語學習者外語語言技能的培養,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一直是高校外語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幾乎所有的課程大綱或教學指南,都強調語言基本功,外語課程多以綜合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形式出現,高年級開設的語言學、文學等相關課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對語言技能在認識層面上的深化。單一的語言工具價值取向把語言當作一個自主、封閉的組織結構,割裂了語言與文學、文化等知識課程的聯系,使外語教育脫離了思想與人文的范疇,忽略了外語教育的人文性和育人的重要性。近年來,雖然不少外語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都明確指出外語教育應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大多數高校的外語課程體系仍然停留在單一、機械的以語言為中心的圈子里,其中有些像跨文化內容或中國文化元素等所謂的“人文性”內容也是依存于語言形式之中,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與新文科交叉融通的價值取向相差甚遠。(二)教學模式和方法過于單一。傳統的外語課堂教學過于強調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以講解單詞和語法等知識點為主,注重通識知識的傳授,缺乏跨學科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另外,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互動和交流,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地集中,降低了課堂效率。而且,傳統的大規模班級統一授課的方式完全不能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課堂教學只是按照統一化的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質量自然也大打折扣。(三)應試能力被過分推崇。外語測試評價制度是外語教育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外語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學健康的考試評價制度有利于外語教學的順利開展。但傳統的外語教學以應試為導向,使得學生學習的目的偏向于知識點和一些必考單詞、語法的學習,學生主要圍繞考試題型進行練習,忽視了外語學習的根本目的。目前我國大學對學生外語掌握程度的測評主要依賴于英語四、六級的考試成績,還有各種各樣的選拔考試,但這些考試的側重點大致相同,都是以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為考試重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提高了大學生的外語水平,然而,偏離了外語教育的目標和宗旨。另外,由于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也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導致學校和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這種單一化的評價方式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偏離了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外語教學的發展。(四)人才培養模式不夠科學。培養各類外語人才是大學外語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不僅關系到高等教育的質量,也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大局。長久以來,由于受傳統學科觀念的束縛,我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強調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工具性和實用性傾向明顯。由此帶來的負面后果是,外語人才僅能滿足一般日常的交81流和溝通,而外語高精尖人才非常短缺。此外,由于缺乏人文知識的積淀和專業領域知識的培養,許多英語專業的畢業生無法勝任國際化專業領域的工作和學術研究。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外語市場上出現“小才擁擠,大才難覓”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外語學科的發展。(五)師資隊伍質量有待改進。我國大學外語教育的核心問題之一是教師質量問題。教師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大學外語師資隊伍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年齡結構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學歷職稱偏低,學習交流的機會少和科研能力薄弱等等。總體來看,大學外語教師以年輕教師、女教師居多,大多數教師有碩士學位,博士數量很少。大學外語教師的工作經歷和進修經歷也非常有限,很多老師沒有出國進修和參加國外外語教學研討會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業務水平的提高。另外,大學外語教師科研能力普遍較弱,其中雖有一定學術造詣的教師,但整體上沒有形成規模研究的風氣。這與大學外語教師學科知識結構不夠合理,跨學科知識不夠全面,科研時間少,缺乏科研意識和科研精神,缺乏科研組織者和學術帶頭人等都有一定的關系。

四、新文科背景下大學外語教育改革的創新路徑

(一)構建立體化的外語課程體系。新文科背景下外語課程的改革應將國家和社會發展對外語課程的客觀需求與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主觀需求相結合,創設通識課程、人文課程和專業課程相融合的立體化外語課程體系。通識課程不僅要包括人文、歷史、美學等社會科學課程,還應將自然科學、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融入外語通識課程中,強化通識課程的交叉性和融通性。專業課程也應拓展其廣度和深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和人文性,積極挖掘課程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同時對標國家外語能力和戰略發展的需求,對現有課程進行全面整合和創新,凸顯內涵和特色,使外語課程能夠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語言運用能力,增強人才的國際競爭力,為新時期國家“走出去”戰略架設國際交流的橋梁。因此,相關領導部門和管理者應把大學外語課程作為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時代高度,從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全方位重構外語課程體系,深入推進大學外語課程改革,以實現國家和教育發展的戰略價值。(二)創新外語教學模式和方法。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語教育改革應堅持以人為本,倡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外語知識和外語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學習策略、文化素養、社會責任感等。隨著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發展,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推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變革。通過在線學習、泛在學習、混合式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線上、線下互動的外語學習環境,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之路。其中翻轉課堂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創新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就是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將課堂由教到學的過程轉變為由學到教的過程,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重視基于問題、基于資源的自主學習與協作探究,特別注重知識的獲取過程。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慕課、微信、雨課堂等將教學資源整合起來,通過視頻、課件、作業等形式出來,要求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隨時查看學生的在線狀態和學習進度,也可以在線批改作業,填寫分數評語,回復話題,與學生在線交流等等。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則用來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解答學生的問題,進行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國際化的創新教學模式,有著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引進翻轉課堂并將其應用于我國的大學外語教育改革實踐,可以有效地突破當前大學外語教育發展之困境,從本質上實現大學外語教育的深化改革。(三)促進外語測評手段多樣化。語言測試是語言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環節,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實際的外語能力,同時也對外語教學起反撥作用。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語測評的改革應從內容和方式兩個方面進行。內容的改革主要是實現從重教育活動的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不僅要評估學生在知識、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認知方面的發展,還要評估情感、意志、個性、人格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方式的改革主要是改變測試作為外語教學評估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現狀,要采取形式多樣的測評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評估,堅持定量評估與定性評估相結合,單項評估與綜合評估相結合,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適當增加形成性評估的權重,采用活動結果報告、建立學習檔案、學生互評、問卷調查、訪談、階段測驗等多種形式進行評估。改變傳統評估教師作為主宰者的局面,使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和專家等共同參與其中,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手段既能反映學生的全程學習結果,又能促進個性化91教學,使學生潛力得到發展,激發學習動機,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四)拓展“外語+X”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語學科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養精通一門外語、會用多門外語溝通交流,掌握一種專業、具有多種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6]關于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模式,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外語+X”,其中X是跨學科專業。復合型外語人才強調的是“一專多能”“一精多會”,不能拘泥于外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素養的培養,但必須以外語為主,跨學科專業為輔,兩者都必須達到熟練的程度。同時,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也要突破語種局限,積極拓展小語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德語+經濟學”本碩連讀專業,就是將德語與經濟學相結合,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復合型外語人才既體現在知識結構的復合上,又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的融合上。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特別指出,要大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帶一路”等對外建設亟需的懂外語的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等。[6]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需要更多精通沿線國家語言的高層次外語人才、需要更多熟悉“一帶一路”的國別乃至區域研究人才,需要更多語言能力過硬、具有國際視野、能進行有效地跨文化溝通的行業專才。因此,外語學科人才培養還要以具體的“國別區域”為抓手,發揮多語種優勢,加強外語學科的國別和區域知識教學,同時加大力度研究語言能力和其它專業能力的組合問題,努力提高外語教育的效率,使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能夠獲得必要的語言技能和跨文化的溝通能力,以服務于國家經濟、文化、外交、外事等發展的需要。(五)打造創新型專業師資隊伍。教師是保證學校辦學質量的關鍵,也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新文科建設亟需組建一批素質精良、結構合理、受過專門訓練、具有人文素養和批判精神的專業化教師隊伍。其中結構合理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專業結構、學緣結構等。在此過程中,培養一部分理論造詣較高的學術帶頭人和實踐操作能力較強的雙師型教師對于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具有重要價值。此外,學校應采取有力措施推進青年教師的培養,如采用中老年教師結對培養青年教師的方法,以老帶新,建立學術梯隊,新老搭配,以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和碩士畢業生,以盡快提高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另外,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強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育創新能力。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學習先進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中鍛煉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說課、評課、研討等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實驗,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

五、結語

新文科建設是黨和國家針對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趨勢對教育領域作出的新部署,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一種積極探索,它關系到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創新,關系到人才培養的重要問題,是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文科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學科本身,更在于社會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文科建設不是對傳統文科的延續和發展,而是學科定位、專業布局、評價體系的全面創新。作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外語教育也應緊跟時代步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測評方式、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等方面深化改革,同時加強外語學科與其它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構建跨學科的復合型課程,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采取多元融合式的人才培養策略,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出符合新時展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巖.加強新文科建設,培養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J].中國編輯,2019,(2):6-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的通知[A/OL].(2019-03-2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A/OL].(2019-04-04).

[4]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思考與探索———兼談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6):3-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A/OL].(2010-07-29).

[6]吳巖.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6-9.

作者:馬福華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