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強國論述與展望
時間:2022-02-05 03:40:25
導語:體育強國論述與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梅英工作單位:河南大學
體育強國概念的研究體育強國概念界定,是所有體育強國研究成果中出現頻度最高的,幾乎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或多或少、或淺或深地對體育強國概念進行界定。這一方面反應了學者對體育強國內涵和本質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說明,學者對體育強國概念的理解還沒有達成共識,存在著對體育強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界定不清的情況。對于體育強國概念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表述方式。一種是通過對體育強國內容的描述試圖闡述體育強國概念。劉一民等人認為,“體育強國是在我國特定的歷史背景、政治文化環境和大眾心理訴求等條件下生成的一個概念,也是一個內涵豐富,指標較多綜合性概念。標準是大眾體育普及、競技體育水平、學校體育完善制度、體育產業發達,以及體育軟實力等綜合實力上,在世界上居于先進地位的國家。徐本力認為,體育強國是以社會體育為基礎,競技體育為先導的體育事業發展各個領域的總體發展水平在世界上處于一流和前列的國家。這些領域包括大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教育、體育科技、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方面。另一種是試圖通過對體育強國性質的判斷進一步闡述體育強國概念。田雨普教授認為“體育強國是個意會概念、定性概念。是具有明顯動員性和引領性的概念。”因此,“體育強國主要是指體育整體發展水平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的國家。”還有一些學者強調,對體育強國概念內涵的認識,有一個動態演變過程,體育強國概念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和完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體育強國概念內涵的動態分析。例如,曹守和、趙玉梅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體育強國歷史文獻的梳理闡述了體育強國概念的由來,并提出了我國體育強國涵義的3次演進歷程。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民眾急于通過競技體育成績的飛速提高來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體育強國更多的是關注競技體育的強國。而在已經實現總體小康的社會的背景下,大家思考的則是體育的全面進步,因而,體育強國的內涵自然而然地豐富和充實了。體育強國判斷標準的研究對于體育強國判斷標準,出于對概念內涵的不同理解和操作的可能性考慮,學者們對體育強國判斷標準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認識。一種是定性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判定。這種方法重點突出、簡潔實用的判定方法。田雨普認為,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應當是衡量和判別體育強國的兩項基本標準。體育產業、體育科技、體育法制、體育傳播、體育管理和體育交往等構成體育強國的支撐系統,體育精神、體育威望、國際體育話語權等是體育強國的軟實力表現。這種體育強國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彰顯出一個體育強國的個性和優勢,但是國際比較力不夠。另一種是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判定。邱雪等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體可量化的體育強國綜合指標體系,認為體育強國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3項一級指標,并對3項一級指標又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可量化的二級指標。這種體育強國評價指標體系雖然具有量化的可操作性特點,據這種評價體系進行體育強國的判別,固然有定量的和周密的優點,但是易消解掉一個體育強國的個性特征。還有一些學者從自身研究領域的視角間接提出了體育強國的評價指標,力求凸顯某一方面對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性。宋繼新認為文化對建設體育強國非常重要,提出文化興體是培養人本位的體育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操作文化,增強國家體育軟實力,抵制體育異化,促進政府、市場、社團三者共同“治理”國家體育,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抉擇。于善旭認為北京奧運會后,我國體育進入建設體育強國的新的發展階段。要進一步深化體育體制、機制和模式的改革創新,對現代法治形成更加緊密的制度依賴。這間接地提出了體育法制是體育強國的主要標準之一。劉紅梅等人剖析中國成為體育強國的夢想與現實,著重探討學校體育在“進一步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中的地位與作用。也間接地提出了學校體育作為體育強國一個主要指標的重要意義。另外,蔣志學提出體育科技對建設體育強國的所做出的貢獻。體育發展水平的現實判斷研究多數學者對我國目前是體育大國的定位是肯定的。劉閔航、孫慶祝等人認為,我國是體育大國勿庸置疑,但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是一個嬗變過程,雖然過程充滿了艱辛,但總歸有希望實現體育強國宏偉目標。田雨普認為,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主要是國家在體育領域發展數量與質量方面同世界各國的比較,是相對的概念。我國是體育大國的判定,是基于我國競技體育所取得的成績數量而言,是基于群眾體育的參與和發展總量而言。從而提出我國競技體育要由奧運大國向競技強國沖擊,群眾體育要由健身體育大國向健身體育強國進軍,總體上要實現總書記提出的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邁進的宏偉目標。但是也有一些學者持否定的態度,認為中國現在只能稱得上奧運金牌大國,還不能算是競技體育大國,更不是整體意義上的體育大國。周愛光在運用大量的實例論證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應具備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做出判斷,體育強國是指體育事業的總體發展水平在世界上處于一流或前列的國家,我國現階段尚不是世界體育大國,更不是世界體育強國。另外,學者一致認為我國現在還不是整體意義上的體育強國,因為我國群眾體育方面和學校體育方面還不是太先進,體育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較低,體育科技和體育文化與世界先進國家還存在差異等等,所以,學者們一致認為我國目前還不能稱之為體育強國,至多算得上競技體育強國。對于競技體育強國的斷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學者們認可,例如田麥久認為,我國現在毫無疑義是國際體壇重要的競技體育強國。
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的關系研究基于體育大國主要從規模、數量等角度考察體育發展問題,體育強國主要從結構、質量等角度考察體育發展問題。在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的關系研究中,國內學者主要運用唯物辯證法質與量關系進行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關系研究。認為體育大國是基礎,體育強國是發展和提高,只有體育開展的規模達到一定的高度,體育強國才能得以實現,體育強國之路才能走得更遠。60%以上的研究認為,沒有足夠的數量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體育大國為建設體育強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必要的積淀,是向體育強國邁進的基礎;相反,體育強國為體育大國提出了未來的目標和明確的進路,是體育大國必然發展方向。學者關于這一判斷或認識基本達成共識。國際上大凡體育強國同時又是體育大國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如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也有學者提出,大國也可能因為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在涉及人均獲得資源的數量、資源分布的密度、整體進步的速度等方面時,則可能反倒成為大國轉變為強國的困難和阻力。這凸顯了學者對二者關系的理性認識和對中國建設體育強國現實的準確判斷力。體育大國固然是體育強國的基礎,這只是具備了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可能性。但是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中國由于受到獨特的地理環境、人口數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由體育大國轉變為體育強國有可能會遇到更多的障礙,阻礙體育強國建設進程。如何建設體育強國的對策研究絕大多數研究基于中國建設體育強國現實分析和判斷,提出了建設體育強國應對策略,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觀念認識和政策法規層面。有的研究強調轉變體育強國認識、觀念和思想的重要性。例如,楊海龍認為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跨越發展,管理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切實樹立新的體育發展觀。有的專家強調,要進一步提高對建設體育強國的認識,確立建設體育強國在未來體育發展中的方針性和綱領性地位,使之成為未來我國體育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奮斗目標。一些學者,還提出國家體育行政機關要及時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引導、支持的保障體育強國的建設,使之加快進程,掌控結構,盡早實現既定目標。另一方面,建設體育強國的對策建議是從體育工作的實際層面上切入,從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和學校體育等4方面進行對策研究。對于競技體育,提出的對策建議集中在優化競技體育發展結構,重點在繼續保持奧運“三強”地位的基礎上,發展足球、田徑等影響大的代表性的項目運動水平上;對于群眾體育,90%以上的研究指出,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水平距體育強國的要求相差很遠,必須加大群眾體育的投入,并有近半數的研究認為,在體育強國建設中,應當將群眾體育作為重點來抓,非此就不能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對于體育產業,不少研究認為,必須加快健身體育服務業和競技體育表演業的發展,使體育產業在滿足小康社會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方面,在形成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方面發揮作用。在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背景下,重視學校體育,有效增強青少年體質,是許多研究提出的對策。其中,強調教育系統、體育系統和社會系統相結合,共同促進青少年一代的健康發展,是多數研究者的共識。此外,還有80%以上的研究成果都從自己的研究視角或切入點,特別強調了建設體育強國的具體對策建議。如于善旭的法治進路(于善旭,2009)、任海等人的提升國際影響力(任海、王芳、趙卓,2010),宋繼新提出了文化興體(宋繼新,2010)、劉紅梅等人強調重視學校體育(劉紅梅,2010)、謬偉艦等人強調體育產業的基礎性作用(謬偉艦,2010)等等。體育強國建設進程的研究多數學者(如易劍東、姚松平等)的研究認為,建設體育強國的過程是長期的、艱苦的過程。劉一民等人提出了到21世紀中葉,將基本實現體育強國的宏偉目標,并提出了“兩步邁進”計劃,第一步,從現在到2020年,實施以群眾體育為重點的體育發展戰略,著力建設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小康體育,同時繼續保持我國競技體育的特點和優勢;第二步,是從2020年至本世紀中葉,用30年的時間,實現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全面邁進,基本實現體育強國的宏偉目標[2]。這也就是說中國到2050年基本實現體育強國目標。楊越依據體育強國目標,分析自1949年建國以來體育發展歷程,根據未來1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體育事業的需求,提出未來10年體育強國建設進程的目標[17]。也有的學者按照建設體育強國的內容提出建設體育強國歷史進程。何祖新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了中國在21世紀中葉建成體育強國,以及由競技體育先行的建設體育強國歷史進程的戰略實施步驟[18]。當然,也有學者從國家的需求考慮,特別強調了加快體育強國建設進程的建議。田雨普認為,建設體育強國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也必須只爭朝夕。他指出:“在我國和平崛起、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體育領域率先進軍世界強國行列,具有鼓舞斗志、振奮精神的動員性和示范性,在國家發展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國家的建設需要體育的進步與強大,民族的康強也需要體育的振興與發展。建設體育強國,價值超出體育的自身。意義重大,任務光榮。因此,必須傾心傾力,只爭朝夕。”
體育強國研究成果評述
實現了體育強國研究的飛躍相對于20世紀80、90年代體育強國理論研究,現今體育強國研究是一次理論意義上的飛躍。首先體育強國內涵研究實現了由注重競技體育發展向著眼體育整體發展的跨越。改革開放初期體育強國的研究,是在我國剛剛恢復奧林匹克合法席位,重返奧運會,并且競技水平總體不高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體育強國研究注重盡快實現“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而現今建設體育強國的研究,是在我國競技體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前提下進行的,體育強國研究大多從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和體育產業多視角、全方位進行研究,更多的關注國家的富強和民眾的現實需求,反映了體育客觀發展和人的主觀認識提高的事實。其次,體育強國研究規模和人員結構有了顯著提高。20世紀80、90年代體育強國理論研究,多半局限在體育理論界的高層之中,參與人數有限,規模影響較小,并沒有形成足夠的研究群體,發表學術論文總共不足20篇。當今體育強國研究,由于是在總書記號召之下進行的,不僅體育系統成為主要參與者,并且也有社會學、管理學、戰略學和新聞界等多方面的專家學者界入。2009年,中國科協主辦的“體育強國辨析與建設學術沙龍”,除體育界著名學者參與外,還有中國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北京史研究會、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討論。討論相當熱烈,成果相當豐厚。第三,體育強國研究的科學化水平有了提高。20世紀80、90年代的體育強國研究成果,有相當數量的研究帶有情感色彩的,反映的多是人們的主觀意愿和情結,提出的指標往往具有理想、鞭策和鼓勵特征,如確立“2000年把我國建成世界體育強國”的目標就是例證之一。而現今的研究,正在按照國際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要求,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相當客觀、理性,研究水平明顯提高。明晰了體育強國一些基本理論體系體育強國,是一個新的引領性核心概念,圍繞這一概念有相當多的理論問題需要探討。經過近二年的討論和研究,人們對于體育強國、體育大國等相關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體系進行了研究,雖然在概念、內涵、評價指標和時限預測等方面還沒有完全達成一致的意見,但是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討論,對體育強國的建設意義、作用,對于體育強國的概念、內涵、目標、結構、體系等問題,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和相對清晰的界定,對于我國是體育大國的發展現狀的評估,以及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的關系等等也都有了趨同性觀點。這些基本理論體系的形成與構建,為今后關于體育強國研究奠定了基礎。發現了一些急需深化研究的課題在體育強國研究中,也發現了一些需要認真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問題。例如,世界上體育強國的評價標準是否是統一的;中國要建設的體育強國是否也是美國式或俄國式的體育強國;是否需要建設中特色的體育強國;什么時間,誰來評價我國是否已經進入體育強國行列;學者們提出的體育強國的評價體系,如何達到國際公認與國內認可的統一;體育強國的建設指標體系,如何處理既要全面系統,引領全局,又要突出重點,便于操作的關系;既然群眾體育是體育強國的基本內容,那么,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進程是否比較長遠;征程是否較為艱難;以及這是否有悖于國家整體改革發展的愿望;等等。這些問題只有伴隨體育強國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體育強國建設進程的不斷探索加以解決。因此,這一階段的研究,也為進一步深化相關理論研究提供了進路。初步形成了研究團隊和成果交流平臺集群式科研團隊是提高研究水平的組織保障之一。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集中社科研究力量,承擔并完成了國家體育總局重點課題《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研究》,形成了一定時期的研究重點。北京體育大學,作為重點體育院校,在建設體育強國的理論研究中,又一次發揮了骨干帶頭作用。楊樺校長主持完成了《建設體育強國與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發展戰略》的課題;任海教授發表了《體育強國的國際影響力的研究》,田麥久教授提出了《“競技體育強國”論析研究》等等。南京師范大學形成了穩定的由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和碩士生12人組成的專題研究小組,先后召開2次體育強國專題研討會,并發表以建設體育強國為主題的學術論文9篇。初步形成了集群式體育強國研究團隊。體育類中文核心期刊為體育強國研究和討論,提供了較為寬闊的平臺。《中國體育科技》、《北京體育大學學報》、《體育學刊》、《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等學術期刊對體育強國研究成果給予了強大的支持,甚至開辟了專欄發表體育強國相關研究成果,這進一步促進了學者的體育強國研究熱情和研究信心。如上所述,體育強國研究的成就是顯而易見。但是,由于研究時間不長,參與人數和單位有限,所以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和加強之處。例如,作為新時期體育發展的重大課題,體育強國研究還表現出較多的個體研究、分散研究、從本職工作出發、各抒已見的初始研究特征;作為工程性目標還缺乏總體的研究指導和相對統一的研究規劃;參與研究人員也多以高校教師為主,從自身研究學科的特點思考的成分較大;此外,體育強國研究不平衡,體育強國建設的基礎理論較為薄弱,國際經驗的比較研究還比較缺乏;由于規劃性、組織性水平不高,因而,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理論研究還不能適應體育強國建設實踐的需求等等。
未來建設體育強國研究的設想
加強規劃引導,構建多層面、多學科、多視角的研究機制建設體育強國,是未來我國體育發展宏偉目標,也是體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行系統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要將這一課題研究,作為“十二五”體育學研究的重點,進行規劃和投入,以引導研究的深化與提高。國家體育總局的社會科學研究也應當將其作為攻關研究重點,相對集中專家學者進行集團式研究,并注意吸收體育管理人員,特別是高級管理人員參與體育強國建設研究。因為建設體育強國中,規劃設計、資源投入、過程控制、檢查監督等環節,管理人員的作用舉足輕重。與此同時,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支持各行各業的學者參與體育強國的研究,逐步形成多學科、多領域、多視角的交叉合作研究的局面。使之上有規劃,下有行動,相互配合,共同提高體育強國的研究水平。確立建設中國特色體育強國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體育強國是一個開放性、國際化概念,建設體育強國也必須放眼世界,樹立國際視野,借鑒國際經驗。當然,建設體育強國還必須立足國情,面向實際。由于國情不同,體制不同,各體育強國的發展道路和表現特征勢必也呈現不同的發展個性。由于中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等因素,從而決定了中國建設的體育強國,既有別于美國的全面強勢,又不同于俄羅斯的“多方出擊”。我們必須從發展中大國的實際出發,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和現實國情出發,從體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出發,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指導,走中國式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強國。盡早完成體育強國建設目標體系和發展規劃研究體育強國,是現階段我國體育發展的宏偉目標。既具有號召性、動員性,更具有實際的工程性和操作性。作為一個行動指南,一個工程性規劃,在行動之初就應當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指向和較為具體的藍圖。因此,體育強國目標體系和發展規劃的研究,特別是具有實踐意義和操作價值的研究,具有前提和先導意義,應集中力量,盡早提出,并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批準,以便在體育強國的建設中得以實施。當然,在執行過程中,依據國內外情況的變化可進行適當的調整,但具體目標和發展規劃應當具有一定超前性。這既是工程性建設的規律,又是體育強國建設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加大對國際體育強國建設經驗和發展動態的研究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較的概念。體育強國的目標,是在與別國比較基礎上實現的,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此,需要在自身的發展中注意觀察分析別國的動向、水平和經驗,要注意了解我國在世界體育格局中的位置。因此,就要把中國體育放在世界這個大參照系中去審度,離開了比較分析,體育強國的概念是無意義的。國際上體育強國的經驗研究對于中國建設體育強國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他們的發展變化的狀況可為我們及時調整安排部署提供參照。因此,在對我國建設體育強國的研究中,要加大對世界體育強國的研究。同時,對于雖不是世界公認的體育強國,但是,卻積累了豐富發展經驗的國家,也要注意學習和借鑒,比如,巴西發展足球、田徑項目和培養尖子選手的經驗,韓國、日本足球運動急起直追,夏季冬季項目協調發展的經驗等等。
- 上一篇:國內競技體育的發展芻議
- 下一篇:體育舞蹈論文:當代體育舞蹈的排練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