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化與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2 10:09:51
導語:信息文化與信息技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信息文化產生于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驅使人們快速掌握大眾化的信息技術,由此強有力地推動了信息技術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加速發展.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首先是對信息文化的不斷發展的需求的滿足.隨著社會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信息文化正在推動著整個社會文化的重塑,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到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回顧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和信息技術基礎教育的曲折發展軌跡,由計算機文化教育發展到單純的技術教育再到今天的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文化已超越它賴以產生和發展的信息技術成為更上位的概念,信息技術成為信息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基本工具.信息技術教育的焦點轉到了關注對學生進行信息文化的濡染和熏陶,這是當前基礎教育所強調的(如圖1).從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信息技術教育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信息文化的正確引領,信息文化的蓬勃發展和內涵的豐富需要信息技術教育來不斷推進.信息文化和信息技術教育之間構成了良性互動的關系,對這種良性互動的關系的認識,是經過信息技術教育在我國存在的二十多年的歷史所論證.只有文化引領的技術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技術,任何教育又是文化延續傳遞的橋梁.
當前信息亞文化對主流信息文化的沖擊
結果顯示:近70%的兒童上網是為獲取信息,64%的兒童是玩游戲,50%的兒童是在聊天或用BBS,有48.2%的兒童在利用因特網做研究和實踐性活動,有46%的兒童在下載資源.我國的一項調查數據如下顯示:60%的網民在玩游戲,34%的網民在聊天,29%的網民在關注娛樂信息動態,24%的網民在收發郵件,18%的網民下載軟件.相比較,考慮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的教育實踐及教育理念的差異,美國兒童通過網絡的娛樂、學習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的,網絡是他們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管是通過網絡學習還是娛樂,都與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及期望相對符合.在我國,疏于引導的中小學生,他們將網絡作為傳統游戲廳的升級產品,并不能感悟互聯網絡對社會發展產生的正面意義.該情況是我國學生對信息文化內化不夠完整,信息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甚至控制著青少年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第一,青少年在傳統道德觀念形成之前,信息亞文化更容易推動其價值觀的形成.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好奇心強,自我控制能力弱,多數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意識,不能全面自覺地應用社會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3]在網絡環境中往往習慣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此外,由于互聯網上的言行不容易留下明顯個人信息,不容易被人知曉,所以他們認為無須承擔任何責任,也就縱容了他們放縱自我、無拘無束的心理需要,使他們的道德規范意識逐漸淡薄,頹廢的網絡亞文化將逐步占鋸他們的心靈,殊不知,該時期正是青少年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第二,青少年多渠道、靈活的信息傳播途徑,為信息亞文化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大多數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時期,大多數喜歡群體性活動,信息傳播途徑既多又廣,解決問題群策群力.相反,不愿意接受父母親的的正面教育,甚至愿意與父母親的指導背道而馳,在加上青少年對網絡傳播負面影響免疫力弱的特點,使腐蝕青少年成長的信息亞文化在該群體中能夠生根發芽.第三,青少年對自由、民主的無限度追求,促使青少年成為網絡亞文化傳播的一個新的載體.網絡文化的自由開放、互動特性衍生出得天獨厚的一種平等性和無權威性.各種信息可以自由地相互滲透,正是這種開放、平等、交互及無政府性恰好迎合了青少年崇尚民主目由和平等的價值觀,現實世界中沒有得到的東西可以從虛擬世界中得到滿足.在網絡這個信息海量而展現個性相對寬松的環境里,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創造”,不懂得還有“知識產權”,認為“拿來主義”天經地義,因此而滋生了青年一代“個人主義”價值觀.[4]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模糊了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的界限,消解了他們的意識品質,而造成社會責任感的淡薄和人格道德的缺失.他們往往會把現實生活社會中的一些壓抑及不滿通過互聯網絡發泄出來,有些負面情緒還可能一呼百應地引起社會網民的共鳴,一方面助長了在互聯網絡散布負面道德觀的風氣,另一方面也促使一些負面觀點形成輿論,進而被潛移默化地根植于青少年的道德觀中,反主流的信息亞文化的隱匿性還會給青少年帶來誠信危機從而再衍生信任危機.
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建構和發展主流信息文化
現代信息技術既是理性的技術工具,同時又是人類在信息科學等領域發展到今天的傳承,內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在掌握工具的同時,應該包含文化滲透,即信息文化內化.信息文化的建構包含三層含義,其一是在信息處理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意識;其二是信息問題解決過程中形成的信息價值觀;其三是在信息交流中形成的信息倫理與道德、所遵循的法律法規.第一,轉變教育的觀念,使信息文化內化成為信息技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若僅僅對學生實施技術訓練,忽視開展信息技術和信息文化的教育,學生沒有得到學校提供文化內化的引導,所學知識還是形而上學的,不能真正理解信息技術的內涵.作為學校重要成員的教師,首先應該具備較高的信息文化素養.教師信息技術技能和信息文化基礎的普遍提高,正是校園信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應該對學生信息文化素養的提高產生積極的直接影響的部分.第二,為構建主流信息文化提供健全信息技術教育的硬件環境和軟件資源.當前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學生學會上網但大多數學校不為其開放校園網.他們只能走進缺乏正確管理和引導的盈利網吧,在這種娛樂性的環境中,無形地助長了他們信息亞文化的形成.因此要抵制不健康文化對學生的侵襲,社會及教育行政部門應該主動占領網絡文化陣地,以集中的經濟投入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校園網絡上的文化信息截留及篩選及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從而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內在深刻的影響.第三,正確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與網絡信息文化的關系.網絡文化建設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必須使該過程順應時段發展的規律.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為網絡信息文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文化基礎.網絡文化建設必須要吸收和借鑒前人留下來的精神成果.脫離了中國文化的知識體系,將不能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更無法賦予當前網絡信息文化發展的正確價值導向.其次,網絡信息文化的建設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網絡信息文化包容了傳統文明所產生的全部文化要素,使得各種文化形態能夠多元共存,進而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形成文化共享,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5]網絡信息文化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使人們能夠跨越地域了解不同的文化形態、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不但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且使人們在不同文化觀念的碰撞中加深對人類文明的理解,不斷發揮自我的創造力,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所以網絡信息文化與傳統文化即使出現沖突也只是局部的,暫時的,最終的信息文化將是吸收傳統優秀文化成果戰勝信息亞文化的主流社會文化.
本文作者:李秀明武懷生工作單位:青海民族大學
- 上一篇:家居廚房信息平臺的架構分析
- 下一篇:企業的應用集成和信息建設研究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