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00:22: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校教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校教學論文

高校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一、當前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的現狀

1.教學拘泥于傳統形式,缺乏創造性和創新性。近年來隨著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其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績,但是總體來說,美術教育教學改革與社會形勢發展需要、人才培養質量需求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術理論教學仍以繪畫技能的講授為主,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教材內容比較陳舊,沒能緊跟社會發展形勢和需要;教學中忽視了不同專業之間的差異性和不同學生之間的特殊性。二是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美術教育不在于培養出多少畫家和藝術家,主要是在教會學生美術繪畫知識和技巧的同時,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認知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術教學中卻沒能抓住這個目標,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設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體教室嚴重不足,絕大多數教師仍然是板書教學,只有少數教師能用多媒體教學。

2.美術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不高。高校美術教師多數畢業于師范院校,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雖然美術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一是大多數高校由于基本建設任務繁重、建設資金緊張,對美術教師社會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在教學硬件建設、教師隊伍培訓資金上投入不多,導致學生實踐教學分組率不高,實踐教學效果不好。二是美術教師隊伍知識結構老化。社會在進步、知識在更新,美術教學改革必須緊跟形勢。但是部分教師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很少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和實踐技法,只是在教學和工作中被動地學習。久而久之,美術教師專業知識老化,教學形式和手段單一,甚至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三是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創新意識。美術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需要廣泛涉獵與美術專業相關的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美術教學效果。

3.忽視文化課程學習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目前我國教育考試制度還是“嚴進寬出”,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形勢,家長和考生面臨高考的激烈競爭和巨大壓力,有些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就選擇美術或者音樂,但是自己并不喜歡美術或音樂這類專業。另外,我國現行教育制度是對藝術考生放寬上線分數,藝術生相對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學。在這種制度和觀念的影響下,相當一部分高校在美術教育教學中忽視了文化課的重要性,學生自己不重視文化課的學習,認為只要把美術專業課學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實上,美術的內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才能理解,美術的創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做支撐,只有繪畫技巧而沒有文化內涵和底蘊的人不是新形勢下需要的人才,這樣的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美術教育需要大量的實踐教學和訓練,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術實踐教學基地和設備,培養出來的學生實際應用能力不強。

4.學生綜合素質下降,美術學習興趣不濃。當前,大多數高校把辦學效益放在首位,單純追求辦學規模的擴大,不斷擴大招生數量,忽視生源的綜合素質和美術教育教學質量,導致學生綜合素質下降。而且,受到社會功利性和浮夸之風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尤其是“90后”學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廣泛存在,導致很多美術專業學生只追求另類和獨特,忽略培養扎實的繪畫功底,不能體會真正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內涵。高校美術教師很多時候只注重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對學生的個人內涵、品德和思想養成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學生學風不好,學習興趣不濃,如課堂上使用手機玩游戲、沉迷網絡等現象目前已經成為共性問題,高校和教師也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應該不斷提高美術教學效果,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增加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和創造力。

二、新形勢下高校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對策

查看全文

高校雙語教師教學論文

[摘要]高校實施和推進雙語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教學魅力是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對高校雙語教學中教師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雙語教學成功與否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其中教師教學魅力是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教師應該從知識結構、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學技能以及個人魅力4個方面構建教學魅力,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從真正意義上實現雙語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校雙語教師;教學魅力;構建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我國高校的主要目標。為順應這一需求,在國家教育部的倡導下,各高校紛紛推出一定比例的雙語課程,積極探索如何開展雙語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雙語教學成功與否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其中教師教學魅力是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有必要對目前高校雙語教學中教師因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雙語教師教學魅力的構建。

1當前國內雙語教學中教師因素問題分析

在中國,雙語教學是指除漢語外,用英語作為課堂主要用語進行學科教學。其目標定位包括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通過使用外語進行學科教學,增加學生運用外語機會,從而使他們能用外語進行交流。(付承英,2004)國外雙語教育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雙語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2001年9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本科教育要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力爭在3年內開出5%~10%的雙語課程。2005年《關于進—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規定:“要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質量,繼續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指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雙語人才,各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雙語教學,但是這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其中包括雙語教學師資、教學理念和模式、雙語教學教材、學生外語水平等問題,制約著雙語教學的開展。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主要問題如下:1.1雙語教師師資不足,水平良莠不齊。對高校雙語教學的資料調查發現,中國雙語教學面臨的嚴峻現實是,師資嚴重不足、教師水平良莠不齊。一些具有國外留學經歷的專業課教師能用流利的英語給學生講授專業課知識,在雙語教學方面相較于其他雙語教師更有優勢,他們擁有漂亮的英語發音、深厚的專業知識、恰當的教學方法,可以說他們是一批魅力無窮的老師,讓學生從心里感到欽佩。然而,許多院校專業教師外語表達水平較弱,或發音不夠準確,或英語和文化知識掌握不牢,雖然基本能夠用英語向學生傳授課程內容,但是卻難以在課堂上與學生及時互動溝通,無法吸引學生,影響了教學效果。而另一部分原本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由于專業知識不足,很難真正達到雙語教學的目標,其結果是學生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都無法得到提高。1.2雙語教師對雙語教學的認識各有不同。目前在中國高校中進行的雙語教學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雙語教學理念和模式也缺乏統一的認識。例如有的教師課堂教學中采用母語進行授課,但是PPT、教案和教材是全英文形式,教師在授課中只對部分術語用英語解釋。也有一些院校的雙語課堂是由兩個教師組成,一個中國教師,一個外籍教師,中國教師在課堂中是一個口譯員,給外籍教師進行現場口譯。雙語課堂中漢語與英語的比例分配有明顯差異。當然這與學生的外語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一定關系,同時也反映出雙語教師對于雙語教學的理念比較含糊。1.3教師教學方法單一。雙語教學實際上是一個多元化課程,是教師魅力發揮的場所,教師應該盡自己所長,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研究發現大多數教師采用語法翻譯法給學生進行授課,說一句英語然后翻譯一句漢語,課堂枯燥乏味。還有的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授課模式,既沒考慮學生的互動參與,也沒考慮這樣的授課方式是否能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學魅力是指在教學中由教師綜合素質產生的并能夠吸引學生努力完成任務和積極完善自己的一種感召力量。(李建忠、劉松年,2009)雖然雙語教學的成功開展存在諸多的制約因素,可以看出其中教師教學缺乏吸引力是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塑造提升自身教學魅力對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推動高校雙語教學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2高校雙語教師教學魅力的構建

查看全文

高校教師教學論文10篇

第一篇:高校新入職教師教學技能培養

一、TPACK框架理論的內涵

TPACK框架是建立在Shulman的學科教學知識概念之上的,是學科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三者之間的互聯互動關系,即三者的動態平衡[1],其中任何一種要素發生變化,都會引起其他要素的聯動變化,教師只有適應、掌控這種變化,才能重建所有三個要素的動態平衡。這種動態的平衡過程其實也就是優化、提高教學或學習效果的過程。該框架結構中,技術知識(TK)、學科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屬于TPACK新框架的核心要素,在具體的教學情景中三者之間又存在復雜的相互關系,從而派生出了新的綜合性的知識類型,即整合技術的學科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學科教學法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實質上,TPACK是一種策略性的思維方式,它發生于教師要為具體學科、具體的學習者需求和具體的課堂情景進行計劃、組織、評價與概括的過程中,也發生于思考21世紀多樣的技術在支持學習者學習方面所具有的潛力時[2]。教學實踐中,TPACK框架理論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景的需要,綜合考慮學科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術支持,設計恰當的教學方案,亦即把技術轉化為解決教學問題的具體方案[3],進而優化教學效果。信息化教學環境的特點決定了新入職教師要想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長,就必須獲得并發展能順利解決“如何混合多種形態和不同的教育技術去促進和/或加強學生的學習(Mishra&Koehler,2006)”這一問題的相關知識,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4]。然而,現行的知識本位的教師教育模式使得新入職教師很少甚至無法涉及現代教師教育的核心———TPACK框架理論[5],這將直接限制新入職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勢必會影響高等教育的質量。

教學經驗以及TPACK知識都具有實踐性、情景性、模糊性等特點,依據波蘭尼的知識分類理論和教師職業特點,二者同屬于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隱性知識,其價值必須通過與顯性知識的轉化來實現。新入職教師可以借助反思空間,思考、總結、提煉自身內隱于日常教學行為中的經驗、情感和價值觀等隱性知識,實現個體隱性知識的廣泛共享,隱性知識共享的過程亦是教師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以及教師隱性知識在教師組織中轉化為其他教師隱性知識的過程。當然,教師隱性知識共享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積累或者學得知識和技能,而更側重于將所學得的知識和技能在教育教學場景中運用并產生新的知識,從而不斷促進教師個體教學技能的提升和專業成長[10]。實踐中,通過上述培養機制,新入職教師的教學技能著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培養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諸如:崗前培訓的對象是學校所有新進教師,專業背景不同,實踐教學部分的開展需要各學科內容輔導教師全程參與,與傳統的集中授課、批量培訓的崗前培訓方式相比,培訓費用明顯增高;學習社區內專家的遴選標準、工作職責等有待于進一步明確;TPACK視域下對新入職教師的評價指標有待于進一步明確并細化等等,這也將是后續研究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作者:王燕工作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第二篇:高校英語教師教學效能感研究

查看全文

高校化學教學論文

一、現代教學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電子設備進入課堂,使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教師可用動態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地傳遞教育信息,刺激學生感官,傳播教學信息,優化教學過程。

(一)可以變抽象為具體,模擬微觀世界的化學反應和現象,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便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

化學反應機理、化學概念是反映化學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征,它們具有邏輯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大多數學生理解起來感到很吃力。教師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難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化解這一難點,可通過多媒體技術,運用動畫,生動、形象、直觀地模擬進行解釋。同時用多媒體技術所做的多媒體課件在呈現客觀事物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特征時比傳統教學的優勢更加明顯。

(二)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師利用多媒體的人機對話、超文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信息貯存量大等功能,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輔之以必要的反饋練習,及時肯定或解答,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查找學習障礙,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提高課堂效率、增大課堂容量、進行全面即時性輔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學媒體所難以相比的。

查看全文

高校學生教學論文3篇

第一篇

1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學生教學信息員(以下簡稱信息員)制度是指校方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學校教學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將教學信息員搜集的廣大學生對日常教學工作中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分類、歸納、整理,以便及時掌握教學動態信息,采取相應對策,制定相關規定,從而進一步密切師生聯系、增強師生交流,最終確保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管理的一項制度。信息員就像“感受器”,是質量監控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員在及時準確、客觀公正、認真求實收集、匯總教學信息并反饋到各教學單位和部門,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及意義。

1.1學生教學信息員在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方面承擔重要角色

為了加強教學管理,內蒙古醫科大學不斷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現有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包含質量標準子系統、組織保障子系統、檢查收集子系統、分析反饋子系統,各子系統互相促進、互相牽制、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如圖1所示)而信息員在檢查收集信息子系統中,與校級、院級兩級督導員、學校教學管理干部、同行教師共同參與學校教學管理,促進了學校內部各環節的交流,密切了學生與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師生及各教學環節的聯系,在促進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圖2所示)

1.2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保障了醫學高校教學質量

查看全文

高校經濟學教學論文

一、教學思想的轉變

高校經濟類專業的教學注重學生的理科基礎,強調學生的理論分析、實踐研究能力。由于現代經濟學的引入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容易陷入“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通過在課堂上對公式的推導從而得出一定的結論。這忽視了學生的接受性,抑制了學生思考能力的應用,從而造成了對課程學習的惰性,同時也損害了學生的創造性。因為無論學生是否參與課堂的教學與思考,問題的推導過程或結論都會被給出。這與大學教育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宗旨相違背。亦有很多教師不贊成“填鴨式”的授課,主張啟迪式教學,但是經濟類專業大部分課程都是以數學為基礎的,在介紹、分析、推導某一新的程式或模型時,學生在面對新的知識而沒有背景知識為襯墊的情況下不會形成擴散思維,授課的內容以及觀點會被看成權威。教師為了課程進度,也很少留給學生思考、提問與解答的時間,教師就會占據絕對的課堂主導地位,因而會導致一言堂式的教學。如果不能改變教學思想,隨著課程的深入以及知識的復雜化,學生越難以理解便越依賴于教師的講解,更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教師更關注的是課程知識的講授,忽略了該課程的價值和思想的介紹。例如,《計量經濟學》就是以經濟理論、概率論和統計學為基礎,以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量關系,以探索經濟規律。上課時要著重介紹該課程的學科基礎,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作用以及該課程所能解決的具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擺脫計量經濟學中復雜的推導和計量軟件分析帶來的枯燥,使學生相信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以實際問題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為自主研究提供方法。

二、教學方式的靈活化

高校經濟類專業的教學容易導致教師形成絕對的課堂權威,而純粹的板書式教學又很難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適當的板書必不可少,但在教學方式上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能使學生積極地跟上課堂的步伐,積極參與思考,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1.案例教學法。經濟學課程很多方面是與社會經濟生活緊密聯系的,單純模型、方法的講解,會使得課堂變得沉悶乏味,脫離實際,也缺乏實用性。其實,經濟類專業有大量的實際案例可供研判,在課堂上適量使用案例,不僅使得課堂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大為提高,還能充分引發學生對問題與解決方式的積極反思,形成教學的雙向互動。就案例而言,可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案例模型化,便于教學與理解,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論和實踐相聯系,便于學生學習掌握與理解記憶,同時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到實際應用層面表明該學科的價值;另一方面,案例也有利于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的結合,增加課堂的生動性,提升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思路。

2.實踐操作法。經濟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而可以通過學生切身實踐,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布置某一個具體問題,如牌照發放模式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分析、家戶住房購買的因素分析等。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思路、問題解決模型,制作調查問卷,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完成實驗報告等。實踐操作法就是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安排實驗或開展社會調查與統計,自己控制實驗的變量與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另外,也利于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體現課程的實踐價值,促進學生進行深層次探究學習。

查看全文

高校生物學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自國家提出“互聯網+”戰略以來,互聯網與不同領域的交叉融合已成常態,高校教學也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進行改革,已經產生了新型教學模式。本文主要分析在“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生物教學的應用,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的可實踐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新型教學模式;改革;生物教學

中國已經迎來“互聯網+”時代,在許多領域創新交融之中大放異彩,同樣的,“互聯網+”的模式也在教育領域創造了改革的全新思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已將生命科學作為我國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校生物學教學模式也必將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不斷改革創新。

1“互聯網+”的時代意義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式時國家首次提出了“互聯網+”戰略。提出要將“互聯網+”作為國家發展的新動力;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緩慢,需要用互聯網技術和產業拉動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為了在全球范圍內主動爭取互聯網時代中的中國話語權,中國政府將以最高規格重視互聯網行業[1]。“互聯網+”的特點符合不同學科、領域之間“融合、交叉、滲透”的基本方式,這也是它與人工智能技術被看作是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兩大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2]。作為一種適應當代的發展的新型模式,“互聯網+”為創新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走向,互聯網發展至今,其在多種領域的深度融合為創造更多的交叉模式和深度改革提供了嶄新思路。它把傳統領域與互聯網相結合,借助互聯網包容的特性,打破界限,不同領域之間充分交叉滲透,創造新元素。同時,互聯網推進了大規模的社會化協同,打破了社會組織服務的邊界,越來越多的組織內部服務被外包,呈現出新的協作架構。

2“互聯網+”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興起

查看全文

高校化學教學論文

一、現代教學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電子設備進入課堂,使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教師可用動態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地傳遞教育信息,刺激學生感官,傳播教學信息,優化教學過程。

(一)可以變抽象為具體,模擬微觀世界的化學反應和現象,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便于學習者理解和掌握。

化學反應機理、化學概念是反映化學過程中最本質的特征,它們具有邏輯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學生需要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大多數學生理解起來感到很吃力。教師單靠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難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化解這一難點,可通過多媒體技術,運用動畫,生動、形象、直觀地模擬進行解釋。同時用多媒體技術所做的多媒體課件在呈現客觀事物的時間順序、空間結構和運動特征時比傳統教學的優勢更加明顯。

(二)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教師利用多媒體的人機對話、超文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信息貯存量大等功能,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輔之以必要的反饋練習,及時肯定或解答,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查找學習障礙,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提高課堂效率、增大課堂容量、進行全面即時性輔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學媒體所難以相比的。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學生教學論文

1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舉措及成效

1.1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舉措宿州學院自2006年出臺《關于印發〈宿州學院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以來,學生信息員制度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具體舉措如下。

1.1.1建立了校、院兩級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是學校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監控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為提高地方高校反饋信息的質量和來源的真實性,學校建立了校、院兩級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院級學生教學信息員以班級為單位評選,每班1名,一般由學習委員擔任。校級學生教學信息員以學院為單位,每學院1名。學生教學信息員兩級管理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教育教學信息的反饋和整改。

1.1.2制定了學生教學信息員的聘任條件學生教學信息員的學習成績、品行、服務意識、工作能力決定著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運行效果,是其監控能力得以發揮的保障。學校從以上四個方面對學生教學信息員的聘任進行了嚴格規定和把關審核,并規定學生教學信息員每年補評1次,學生畢業時自動解聘。

1.1.3確定了學生教學信息員的工作職責和激勵制度學校確定了學生教學信息員的四個方面工作職責。一是作教學管理部門、教學服務部門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負有責任心的收集、匯總、反饋信息;二是及時反饋關于地方高校教學管理、教師教學情況、學生學風狀況、教學條件的問題;三是及時匯報教學突發問題;四是協助做好教育教學監控和評價工作。學生教學信息員實行物質和精神并重的獎勵機制,物質是以勞務費用發放,精神獎勵是以“優秀教學信息員”評選為契機,提高學生的工作積極性。

1.1.4規定了學生教學信息員的工作方式學校確定了反饋會議和日匯報制度兩種主要的學生教學信息員工作方式,明確了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的常態化監控的作用。定期召開“學生教學信息員”會議,規定學校每學期不少于1次,學院每學期不少于2次(分為期中和期末各1次)。學生教學信息員填寫《宿州學院學生教學信息員反饋表》反饋教育教學中問題。建立校、院兩級學生教學信息員QQ交流群,信息員實時反饋、實時匯報。

查看全文

高校管理中的法學教學論文

一、高校法學教學的特點與基本要求

高校法學教學與其他專業(特別是理工科專業)的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形成法學專業特有的法學教學的特點,決定了法學教學的投入、模式應與其他專業的有所區別。只有了解和把握法學專業法學教學特點,才能很好地進行法學教學管理。我們認為法學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性。首先,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和豐富,也要求法學教學充分重視法律的社會性。其次,法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法學人才,而法學人才是擁有良好的法律知識、法律思維能力的,能夠探索和運用法學知識來創造性地解決社會中各種社會關系沖突的。一般法學院系,就是要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的,而這幾年所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更是強調人才的應用性和國際性。因此,在法學教學過程中,必須將法學知識與社會實際很好地進行結合,通過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方式來培養法學應用人才。再次,法學研究也應當以當前社會司法和法律在社會適用中的問題作為重要內容,才具有生命力和價值。走向社會、深入實踐,成為法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法學教學不能脫離社會,這是法學教學的客觀前提。

2.規則性。首先,法學教學主要以法律為研究主線的,法律是社會高層次的用于調整社會秩序的重要規則,法律的制定、修改、實施、效益,是法學教學各門課程的基礎。其次,法學基本理論、理念、觀念、原則的研究和提出,最終還是要體現在法律規則體系之中,并通過規則在社會中的實施,融化于社會運行之中,實現于社會活動之中。最后,法治社會建設重在法律之治,通過法律人的推動,全社會要樹立“憲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精神,逐步推進社會走向法治。因此,法學教學不能脫離規則,這是法學教學的基本內容。

3.方法性。首先,法學教學除了傳承各門課程基本知識外,其中最重要的是適用法律,這就涉及對法律的理解、解釋與運用的方法論問題。怎樣了解與把握法律規定的背景、目的、真實含義、應遵循原則、解釋精要,在選擇法律運用之時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合法性,這個需要方法論的支撐。其次,制定法律在于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確保公民的基本權利,規范政府的公權力,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如何使制定的法律體現科學、民主、公平、正義,也是具有方法論的內涵。最后,如何使法律權利與義務在社會運行中得到實現,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加以救濟,在公共利益受損時進行責任追究等等,需要通過程序法治和訴訟機制等來保障,更是具有方法論的內涵。因此,法學教學不能脫離法學方法論,這是法學教學的重要基礎。基于以上高校法學教學的三個特點,法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為:法學教學不能脫離社會,加強法學教學的實踐理性;法學教學不能脫離規則,重視規則的制定與實施效果;法學教學不能脫離方法,強化法律思維、法律技能、法律素養的培養與熏陶。

二、高校法學教學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基于高校可能普遍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