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體現與對策

時間:2022-11-13 04:36:26

導語: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體現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體現與對策

摘要: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兩個重要支點;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二者應當協調發展,但由于城鄉發展的各種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制約,其協調發展仍任重道遠。

關鍵詞:城鎮化;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

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的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實基礎和支持,既不能偏執一端,也不能兩者不加區別、絕對平均地同步富裕,而是尋求二者的協調發展。

一、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城鎮化”是我國專有詞匯,正式問世于中共第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由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過程。即城市文明不斷向農村滲透過程。主要表現為兩方面:首先,人的空間位置的轉移、從事職業的變更,及其引起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其次,城鎮人口的增加、城市數量的增多、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高。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6.1%,自1978年以來,年均提高了1.03個百分點。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加強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方面的建設,主要體現為農業的現代化以及人、財、物、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動。

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失調的主要體現

第一,經濟發展方面,我國長期實行“重工輕農、城鄉分治”的經濟發展戰略,導致城鄉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大相徑庭。不論是從產業發展還是居民生活方面,城鄉仍存在巨大的鴻溝。第二,民主政治發展方面,物質決定意識,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導致市民和農民對政治的參與意識與積極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首先,失調的農村人口結構阻滯了農村政治的發展。第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城市基礎設施供給主要依靠政府,而農村則是實行以農民為主的“自給自足型”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這種城鄉有別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但為現今我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失調埋下了深遠的伏筆。雖然歷屆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但我國農村面積廣、人口多、底子薄等特點都制約其功能的發揮。第四,公共事業發展方面,無論是衛生配備人員,還是醫療衛生設施,城鎮和農村間存在至少兩倍的差距。全國群眾文化活動和機構中,各類理論研討和講座次數以及參加研討和講座人數兩個數據到鄉鎮級別的文化站就便毫無記載,就不難推及這種文化傳播的方式在鄉鎮的不足和稀缺。

三、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機制的構建與完善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從經濟協調發展看,加大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財政投入和政策幫扶;培育城鄉完善統一的市場體系,暢通城鄉人、物、資金和信息等各要素和資源的流動渠道;加快城鄉工業化和現代化步伐,城鎮大力發展新型產業和第三產業與農村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并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促進農業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公共事業協調發展看,充分發揮政府和城市的主導作用,推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事業向農村不斷延伸,營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形成城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從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看,加快推進農村“房、水、路、電、訊(郵)”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作者:周丹 單位:湘潭大學

參考文獻:

[1]傅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戰略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13,(01):3-4+12

[2]安建新.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研究[J].現代商業,2013,(26):84-85.

[3]黃欣.淺析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04):57-58.

[4]李杰義,鄭文哲,鄭小碧.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的路徑與對策——背景、現狀與研究框架[J].農村經濟,2013,(03):41-43.

[5]李平安.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幾個問題[A]...陜西新型城鎮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2013年優秀論文集[C].:,2013:5.

[6]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N].人民日報,2014-03-17009.

[7]盧成健,馬勇瓊,羅志榮.城鎮化背景下新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01):9-11.

[8]甘敏,張敏敏.農村城鎮化建設中的土地流轉問題與對策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06-109.